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人文关怀日渐为人們重视,幼儿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幼儿教育小学化、经济化、社会化已对社会、家庭、个人造成了一定的后果。为改善这一状况,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经验,探索研究,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从管理、保育、教学三个方面出发,阐释了幼儿教育的人文化回归,旨在使幼儿教育前景明朗。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学前教育
20世纪初,教育的人文关怀逐渐受到重视,理论性的探讨让被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受到关注,开始了关于教育的人文关怀的研究。21世纪,学前教育是人一生性格塑造和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幼兒时期开展人文教育极为重要。
一、人文视界的幼儿观念
人文视界中的幼儿园教育将幼儿看做能思考、有感情、能行动、有目的、具有个性、完整的个人,不断开发内在潜能,发挥创造力,丰富想象力,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充实完善自己,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文视界下的幼儿教育回归是要回归到人文教育的,“人文教育”是近年国内学界提出的新的概念范畴,观点各有不同、对立统一。有人认为人文教育指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性教育;有人认为其顾名思义为人性化教育,通过人文涵化,获取做人的道理;还有人认为其为自由教育。不管观点如何细分,最终都会统一到人文关怀教育上,即: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人文氛围的渲染,为幼儿将来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打好根基,进行文明化、人性化的教育。
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丁海东在《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一文中说道:“人文化的儿童教育之首要责任和根本使命只能是善待儿童天性,呵护儿童心灵,把儿童当成是儿童。”比如教师要充分保障幼儿的权利,幼儿时期是一生中成长的关键时期,幼儿有着成长中的精神需求,作为教育者应当尊重幼儿的权利选择。
人文视界中,“全人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则更应当立足于幼儿人格的完善。
二、幼儿管理的人文取向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活动要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幼儿园要坚决以幼儿为主,减少甚至避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干扰,从根本上制定合理有效的幼儿管理机制,走上人文化道路。
(一)目标科学合理
学校作为教育和管理机构理应制定正确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对于幼儿园来说,幼儿处于学前阶段,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辨别是非能力匮乏,在一生中甚是重要。因此,在幼儿园中,管理目标应当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属于教育目标,以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
确立近期、远期目标之后,应当建构目标结构体系,按照具体的措施规划步步落实,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人生导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提高自身素质,为自己制定恰当的奋斗目标,符合自身实际的同时与园内目标高度一致,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关注成长取向
幼儿园课程目标由社会导向目标、课程内容目标、身心发展目标三部分组成,而身心发展是一切构成成分的基础,是人的发展的本质任务。在幼儿成长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以幼儿为主,充分尊重幼儿自主性。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出:“要想帮助一个儿童,我们必须为他提供一个能让他自由发展的环境。”发展幼儿自主性是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灵魂,而必要的空间自由是重要的条件,教育者要注重条件的塑造,为幼儿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构建评价体系,利用自评、互评法,让孩子充分发挥自主性,展现独特性。
三、幼儿保育的人文取向
(一)个体差异性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体现在个体差异上,有着不同的发展潜力。在孔子的思想引领下,古时候的教育就已经出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在继承和发展中延续至今,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价值。个体差异性最突出的外在特征就是性格差异。有的孩子做事慢条斯理,有的孩子果敢迅速;有的性情爽直活泼,有的含蓄内敛。教师在处理孩子日常生活有关的工作时,尤其要重视人文化管理。比如在孩子就餐、午休时,教师应当允许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灵活分配,就餐迅速的孩子们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散散步、玩会儿小游戏等等,为就餐慢的孩子留有充足的时间,同时也不至于无聊等候,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教师要以积极地心态面对幼儿,用博大的胸怀包容孩子。
(二)常规共同性
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处于幼儿园的大环境内,就像人类有共同性,在群体生活中有着一般性一样,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也是有共同性存在的,教师要充分看到这一统一关系,不能只求差异性而忽视统一性。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过分的规章制度会把其天性扼杀在摇篮里,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最基本的原则性还是要存在的。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就要把握好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度,每个人都无一例外的遵守园规,为孩子创造一个时间、空间均充分的良好的习得环境,帮助引导孩子做人做事。
四、幼儿教学的人文取向
“儿童在前,教师在后”是幼儿园教育的整体原则。
教师要研究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倾听孩子的内心。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中说道:“只有成人同情、理解、欣赏儿童的生活,才能真正做到给儿童松绑,还儿童自由,使儿童真正获得解放。”
教育工作者要为幼儿提供温润的教学环境和方法。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幼儿阶段动手能力、好奇心都较大,教师借助幼儿这一特点,创设情境,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眼中未知的世界,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收获成长,快乐成长。
五、总结
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人们沉迷物质享受,把名利作为人生之追求,价值取向偏执,忽视了对完善人格的追求和对自身潜能的发展,从而致使教育职业化。基于这一现状,幼儿教育出现了学前期小学化、重外在轻实质等不少问题,此种种反映了教育学界应当重视用人文视界研究实践幼儿教育的本性回归,创设人文教育新理念。人文视界中的幼儿教育在管理、保育、教学等方面入手,对治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经济化、社会化都有极大的帮助。相信克服了这些难题之后,幼儿教育在人文化中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超越。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4(9).
[2]廖凤.学前教育中的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学前教育
20世纪初,教育的人文关怀逐渐受到重视,理论性的探讨让被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受到关注,开始了关于教育的人文关怀的研究。21世纪,学前教育是人一生性格塑造和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幼兒时期开展人文教育极为重要。
一、人文视界的幼儿观念
人文视界中的幼儿园教育将幼儿看做能思考、有感情、能行动、有目的、具有个性、完整的个人,不断开发内在潜能,发挥创造力,丰富想象力,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充实完善自己,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文视界下的幼儿教育回归是要回归到人文教育的,“人文教育”是近年国内学界提出的新的概念范畴,观点各有不同、对立统一。有人认为人文教育指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性教育;有人认为其顾名思义为人性化教育,通过人文涵化,获取做人的道理;还有人认为其为自由教育。不管观点如何细分,最终都会统一到人文关怀教育上,即: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人文氛围的渲染,为幼儿将来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打好根基,进行文明化、人性化的教育。
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丁海东在《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一文中说道:“人文化的儿童教育之首要责任和根本使命只能是善待儿童天性,呵护儿童心灵,把儿童当成是儿童。”比如教师要充分保障幼儿的权利,幼儿时期是一生中成长的关键时期,幼儿有着成长中的精神需求,作为教育者应当尊重幼儿的权利选择。
人文视界中,“全人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则更应当立足于幼儿人格的完善。
二、幼儿管理的人文取向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活动要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幼儿园要坚决以幼儿为主,减少甚至避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干扰,从根本上制定合理有效的幼儿管理机制,走上人文化道路。
(一)目标科学合理
学校作为教育和管理机构理应制定正确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对于幼儿园来说,幼儿处于学前阶段,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辨别是非能力匮乏,在一生中甚是重要。因此,在幼儿园中,管理目标应当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属于教育目标,以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
确立近期、远期目标之后,应当建构目标结构体系,按照具体的措施规划步步落实,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人生导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提高自身素质,为自己制定恰当的奋斗目标,符合自身实际的同时与园内目标高度一致,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关注成长取向
幼儿园课程目标由社会导向目标、课程内容目标、身心发展目标三部分组成,而身心发展是一切构成成分的基础,是人的发展的本质任务。在幼儿成长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以幼儿为主,充分尊重幼儿自主性。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出:“要想帮助一个儿童,我们必须为他提供一个能让他自由发展的环境。”发展幼儿自主性是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灵魂,而必要的空间自由是重要的条件,教育者要注重条件的塑造,为幼儿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构建评价体系,利用自评、互评法,让孩子充分发挥自主性,展现独特性。
三、幼儿保育的人文取向
(一)个体差异性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体现在个体差异上,有着不同的发展潜力。在孔子的思想引领下,古时候的教育就已经出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在继承和发展中延续至今,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价值。个体差异性最突出的外在特征就是性格差异。有的孩子做事慢条斯理,有的孩子果敢迅速;有的性情爽直活泼,有的含蓄内敛。教师在处理孩子日常生活有关的工作时,尤其要重视人文化管理。比如在孩子就餐、午休时,教师应当允许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灵活分配,就餐迅速的孩子们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散散步、玩会儿小游戏等等,为就餐慢的孩子留有充足的时间,同时也不至于无聊等候,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教师要以积极地心态面对幼儿,用博大的胸怀包容孩子。
(二)常规共同性
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处于幼儿园的大环境内,就像人类有共同性,在群体生活中有着一般性一样,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也是有共同性存在的,教师要充分看到这一统一关系,不能只求差异性而忽视统一性。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过分的规章制度会把其天性扼杀在摇篮里,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最基本的原则性还是要存在的。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就要把握好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度,每个人都无一例外的遵守园规,为孩子创造一个时间、空间均充分的良好的习得环境,帮助引导孩子做人做事。
四、幼儿教学的人文取向
“儿童在前,教师在后”是幼儿园教育的整体原则。
教师要研究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倾听孩子的内心。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中说道:“只有成人同情、理解、欣赏儿童的生活,才能真正做到给儿童松绑,还儿童自由,使儿童真正获得解放。”
教育工作者要为幼儿提供温润的教学环境和方法。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幼儿阶段动手能力、好奇心都较大,教师借助幼儿这一特点,创设情境,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眼中未知的世界,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收获成长,快乐成长。
五、总结
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人们沉迷物质享受,把名利作为人生之追求,价值取向偏执,忽视了对完善人格的追求和对自身潜能的发展,从而致使教育职业化。基于这一现状,幼儿教育出现了学前期小学化、重外在轻实质等不少问题,此种种反映了教育学界应当重视用人文视界研究实践幼儿教育的本性回归,创设人文教育新理念。人文视界中的幼儿教育在管理、保育、教学等方面入手,对治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经济化、社会化都有极大的帮助。相信克服了这些难题之后,幼儿教育在人文化中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超越。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4(9).
[2]廖凤.学前教育中的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