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信江苏建设是江苏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省委和省政府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全省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全社会广泛参与,各方面共同推进,努力把诚信江苏建成公认的社会品牌。
一、建设诚信江苏是科学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诚信是江苏人的传统美德,江苏历来有讲诚信的社会风气。200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诚信江苏”,与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绿色江苏一起构成我省科学与和谐发展的五大实践载体。三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不断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加快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广泛开展诚信创建活动,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诚信江苏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要求还有距离,特别是我省的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差距。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诚信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诚信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的一条就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建立严格的信用制度,规范契约关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今年国务院又作出了具体部署。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也应该走在全国前列。
诚实守信,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诚信已成为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江苏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现在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没有诚信这张“通行证”,“引进来”会困难重重,“走出去”也寸步难行。只有加快诚信江苏建设,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塑造区域良好形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和持久动力。
诚实守信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明显加快,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如果诚信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基本的信任,行为就会失范,社会就会无序,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加快诚信建设,打牢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
诚实守信还是全体人民群众的期盼。现在,事关民生的失信问题时时都在发生,尤其是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拖欠工资等问题,尽管发生在少数地方、少数企业、少数人身上,但后果严重,影响很坏,群众意见很大。诚信建设已成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总之,加快推进诚信江苏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紧迫任务,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重大举措。
二、抓住江苏信用经济加速发展期的机遇
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延续了千百年;信用,纳入制度范畴,发端于市场经济。纵观发达国家信用发展历程,其规律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用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当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信用制度开始起步;3000-10000美元,社会信用在重整中全面扩张;10000美元以上,社会信用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二是信用规模随经济发展呈加速增长态势。经济信用化率即信用规模与GDP之比,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信用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合理区间一般为3-10。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信用规模加速增长,去年经济信用化率为2左右。经济越发达,信用规模就越大,信用化程度也越高。三是信用交易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劲拉动效应。据有关资料,在美国,消费者信用每增加1美元,可以拉动GDP增加0.56美元。在现代经济中,信用化程度越高,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就越强。
去年,我省人均GDP已突破3500美元,今年可望达到4000美元,信用需求呈加速增长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我省信用规模达到2.1万亿元左右,与经济总量大体相当。按照信用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省已进入信用经济加速发展期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关键期。加快诚信江苏建设,促进信用经济加速发展,就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发展新优势。否则,将耽误机遇,制约发展。我们要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信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把诚信江苏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立接轨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江苏特色的诚信体系,让诚信成为江苏企业的品牌、政府的规范和社会的风气。
三、明确诚信江苏建设的原则和重点
诚信江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关键要在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
工作中,要坚持四条原则:一是法制先行。诚信建设靠教育,更靠法制。要根据诚信建设的需要,结合江苏实际,抓紧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规范信用信息采集和披露、信用产品开发和使用、信用发展的监督和管理,加快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制度框架。二是政府推动。在诚信建设的起步阶段,政府的导向、推动和支持尤其重要。要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发挥作用的范围,该管的要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交给企业和中介组织,不能与社会争利。要在科学规划、法规制定、行业监管等方面发挥好作用,加大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和组织协调力度,为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市场运作。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按照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要求,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和培育信用市场,鼓励和支持信用中介机构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育信用市场供需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信用服务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四是完善机制。失信问题的背后是机制的缺失。要把企业、个人的诚信表现与其切身利益直接挂起钩来,形成“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罚”的利益导向。建立信用“档案”,开列失信“黑名单”,将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公之于社会,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一时失信、长久受制”。
推进诚信江苏建设,现阶段要突出三大重点:
第一,全面建设诚信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诚信是诚信建设的重点,也是自身发展壮大的根基。事实一再证明,缺乏诚信的企业,长不大,做不强,难长久。美国的安然公司、我省的冠生园,因诚信出了问题,导致百年品牌毁于一旦,教训极为深刻。我省现有注册登记工商企业90余万家,如果大多数企业都能够依法经营、诚信生产,运用现代质量管理技术,提高企业内部诚信管理水平,保质、保量、保效能、保安全、保环境,全省诚信建设就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要加强对企业信用的管理和监督,建立企业和企业法人信用档案,逐步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引导企业以诚信立业、以质量取胜、以品牌发展,进一步塑造江苏企业良好的信誉。同时,要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行“阳光政务”,建设“诚信政府”,完善政府服务承诺制和行政问责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要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从重点人群和重点行业入手,强化诚信自律。要完善个人信用消费制度,促进信用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全社会信用意识实现新的提升。要进一步加强区域信用合作,积极推动“信用长三角”建设,共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第二,加快建设“一网三库”工程。诚信记录平台是诚信江苏建设的基础工程。现在,多数部门和行业都有自己的诚信记录数据库,但比较分散,互不联通,这是目前全省信息化建设中的通病,也是我们要花大力气突破的一项重点工作。要注重运用网络推进诚信建设,加快“诚信江苏”网站、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信贷信用数据库“一网三库”建设,进一步完善网上诚信记录。在诚信记录平台建设中,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十分重要,要整合资源,加强管理,有效利用,努力促进网络兼容共用,积极实现信息互联共享。要加快信用网络的软件开发,强化信用信息处理,建设一个有效的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要进一步规范信息公开和共享的内容和范围,哪一类能公开,哪一类不能公开,都要以法规明确。在加快推进信用信息互联共享的同时,一定要确保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第三,在全社会弘扬诚信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诚信文化传统,中国文化非常推崇诚信的意义,认为诚信是宇宙的本质,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本规定,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信,对个人而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对企业而言,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对区域而言,是良好的发展资源。江苏社会素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这是诚信江苏建设的良好基础。要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增强诚信自律意识。要把诚信文化建设与弘扬新时期“三创”精神结合起来,积极塑造富有时代特征和江苏特色的诚信品格。要加强舆论引导,对诚信模范给予褒扬,对失信典型进行曝光,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自觉追求。
四、党委政府要做诚信建设的带头人
建设诚信江苏,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需要各方面共同推进。
首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做表率。“其身正,不令而行。”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社会诚信的风向标,要带头强化诚信意识,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带头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凡对公众有承诺的,都要以实际行动和效果取信于民;带头强化自律意识,保持好的个人信用记录,以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带出明礼诚信的民风社风。
其次,着力整治突出的社会失信问题。解决失信问题的过程,就是推进诚信江苏建设的过程。要从解决严重影响群众利益、严重影响区域形象、严重影响干群关系等社会失信问题入手,加大工作力度,开展集中整治。近期尤其要集中整治假劣药品、有害食品、虚假广告、拖欠工资、逃废债务等突出的失信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得见诚信江苏建设的实效。
第三,积极开展社会性诚信创建活动。群众性创建活动是诚信建设的有效手段和实践载体。要继续推动“百城万店无假货”、“诚信企业”等诚信创建活动。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形成人人参与建设、个个珍惜信用、共同维护诚信的社会氛围。
诚信建设事关江苏发展的现在和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努力把诚信江苏建设成公认的社会品牌!□
责任编辑:邹宏仪
一、建设诚信江苏是科学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诚信是江苏人的传统美德,江苏历来有讲诚信的社会风气。200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诚信江苏”,与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绿色江苏一起构成我省科学与和谐发展的五大实践载体。三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不断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加快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广泛开展诚信创建活动,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诚信江苏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要求还有距离,特别是我省的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差距。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诚信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诚信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的一条就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建立严格的信用制度,规范契约关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今年国务院又作出了具体部署。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也应该走在全国前列。
诚实守信,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诚信已成为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江苏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现在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没有诚信这张“通行证”,“引进来”会困难重重,“走出去”也寸步难行。只有加快诚信江苏建设,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塑造区域良好形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和持久动力。
诚实守信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明显加快,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如果诚信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基本的信任,行为就会失范,社会就会无序,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加快诚信建设,打牢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
诚实守信还是全体人民群众的期盼。现在,事关民生的失信问题时时都在发生,尤其是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拖欠工资等问题,尽管发生在少数地方、少数企业、少数人身上,但后果严重,影响很坏,群众意见很大。诚信建设已成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总之,加快推进诚信江苏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紧迫任务,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重大举措。
二、抓住江苏信用经济加速发展期的机遇
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延续了千百年;信用,纳入制度范畴,发端于市场经济。纵观发达国家信用发展历程,其规律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用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当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信用制度开始起步;3000-10000美元,社会信用在重整中全面扩张;10000美元以上,社会信用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二是信用规模随经济发展呈加速增长态势。经济信用化率即信用规模与GDP之比,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信用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合理区间一般为3-10。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信用规模加速增长,去年经济信用化率为2左右。经济越发达,信用规模就越大,信用化程度也越高。三是信用交易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劲拉动效应。据有关资料,在美国,消费者信用每增加1美元,可以拉动GDP增加0.56美元。在现代经济中,信用化程度越高,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就越强。
去年,我省人均GDP已突破3500美元,今年可望达到4000美元,信用需求呈加速增长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我省信用规模达到2.1万亿元左右,与经济总量大体相当。按照信用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省已进入信用经济加速发展期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关键期。加快诚信江苏建设,促进信用经济加速发展,就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发展新优势。否则,将耽误机遇,制约发展。我们要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信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把诚信江苏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立接轨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江苏特色的诚信体系,让诚信成为江苏企业的品牌、政府的规范和社会的风气。
三、明确诚信江苏建设的原则和重点
诚信江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关键要在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
工作中,要坚持四条原则:一是法制先行。诚信建设靠教育,更靠法制。要根据诚信建设的需要,结合江苏实际,抓紧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规范信用信息采集和披露、信用产品开发和使用、信用发展的监督和管理,加快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制度框架。二是政府推动。在诚信建设的起步阶段,政府的导向、推动和支持尤其重要。要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发挥作用的范围,该管的要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交给企业和中介组织,不能与社会争利。要在科学规划、法规制定、行业监管等方面发挥好作用,加大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和组织协调力度,为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市场运作。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按照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要求,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和培育信用市场,鼓励和支持信用中介机构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育信用市场供需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信用服务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四是完善机制。失信问题的背后是机制的缺失。要把企业、个人的诚信表现与其切身利益直接挂起钩来,形成“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罚”的利益导向。建立信用“档案”,开列失信“黑名单”,将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公之于社会,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一时失信、长久受制”。
推进诚信江苏建设,现阶段要突出三大重点:
第一,全面建设诚信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诚信是诚信建设的重点,也是自身发展壮大的根基。事实一再证明,缺乏诚信的企业,长不大,做不强,难长久。美国的安然公司、我省的冠生园,因诚信出了问题,导致百年品牌毁于一旦,教训极为深刻。我省现有注册登记工商企业90余万家,如果大多数企业都能够依法经营、诚信生产,运用现代质量管理技术,提高企业内部诚信管理水平,保质、保量、保效能、保安全、保环境,全省诚信建设就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要加强对企业信用的管理和监督,建立企业和企业法人信用档案,逐步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引导企业以诚信立业、以质量取胜、以品牌发展,进一步塑造江苏企业良好的信誉。同时,要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行“阳光政务”,建设“诚信政府”,完善政府服务承诺制和行政问责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要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从重点人群和重点行业入手,强化诚信自律。要完善个人信用消费制度,促进信用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全社会信用意识实现新的提升。要进一步加强区域信用合作,积极推动“信用长三角”建设,共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第二,加快建设“一网三库”工程。诚信记录平台是诚信江苏建设的基础工程。现在,多数部门和行业都有自己的诚信记录数据库,但比较分散,互不联通,这是目前全省信息化建设中的通病,也是我们要花大力气突破的一项重点工作。要注重运用网络推进诚信建设,加快“诚信江苏”网站、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信贷信用数据库“一网三库”建设,进一步完善网上诚信记录。在诚信记录平台建设中,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十分重要,要整合资源,加强管理,有效利用,努力促进网络兼容共用,积极实现信息互联共享。要加快信用网络的软件开发,强化信用信息处理,建设一个有效的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要进一步规范信息公开和共享的内容和范围,哪一类能公开,哪一类不能公开,都要以法规明确。在加快推进信用信息互联共享的同时,一定要确保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第三,在全社会弘扬诚信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诚信文化传统,中国文化非常推崇诚信的意义,认为诚信是宇宙的本质,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本规定,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信,对个人而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对企业而言,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对区域而言,是良好的发展资源。江苏社会素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这是诚信江苏建设的良好基础。要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增强诚信自律意识。要把诚信文化建设与弘扬新时期“三创”精神结合起来,积极塑造富有时代特征和江苏特色的诚信品格。要加强舆论引导,对诚信模范给予褒扬,对失信典型进行曝光,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自觉追求。
四、党委政府要做诚信建设的带头人
建设诚信江苏,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需要各方面共同推进。
首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做表率。“其身正,不令而行。”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社会诚信的风向标,要带头强化诚信意识,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带头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凡对公众有承诺的,都要以实际行动和效果取信于民;带头强化自律意识,保持好的个人信用记录,以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带出明礼诚信的民风社风。
其次,着力整治突出的社会失信问题。解决失信问题的过程,就是推进诚信江苏建设的过程。要从解决严重影响群众利益、严重影响区域形象、严重影响干群关系等社会失信问题入手,加大工作力度,开展集中整治。近期尤其要集中整治假劣药品、有害食品、虚假广告、拖欠工资、逃废债务等突出的失信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得见诚信江苏建设的实效。
第三,积极开展社会性诚信创建活动。群众性创建活动是诚信建设的有效手段和实践载体。要继续推动“百城万店无假货”、“诚信企业”等诚信创建活动。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形成人人参与建设、个个珍惜信用、共同维护诚信的社会氛围。
诚信建设事关江苏发展的现在和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努力把诚信江苏建设成公认的社会品牌!□
责任编辑:邹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