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t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八大家中的苏门三学士、欧阳修都是中国古代散文方面的大家。我之所以将苏洵的散文作为教学论文探究的案例,除了因为它是高中语文课文中经年不衰的名篇,还因为它在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情感价值目标都是今天的高中生应该学习和重视的。下面,我将本着新课标的理念,结合自己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认识。
  一、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
  今天的高中语文有一种困惑,这种困惑不是个人的困惑,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困惑。也许,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更直接的作用,加之主导世界的文化是以西方为代表的文化。为了与世界接轨,发展经济,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这样的学科异军突起,更能决定着高考中学生的分数。高一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后,对考试方式有很大的不适应。中考的语文试题以书本知识为主,课外部分相对少。而且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还是偏重“填鸭式”,学习方法上以背为主。高中语文试题与语文教材看似脱节,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基本是初中的学习方法。因此,在盲从中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语文学科的外延是生活,考查的内容是对多年来知识的积累。我个人觉得,语文学科比其他理科要有难度,因为语文知识不是背出来的,不是公式化的,既有社会生活的广度,又有思维方式的深度。要想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做到知识渊博,底气十足。所以,语文教师要把每天的备课内容甚至是每道阅读习题都当作是充电的途径。以《六国论》为例,它是一篇议论文,而议论文真是高考作文的范式,同样也是为学生日后踏向社会写实用类文章作铺垫。学生长于初中时期的记叙文,对议论文的文体缺少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某一字,由这个字统摄全篇,这个字就是论点“赂”。找到论点的前提是要做好铺垫,首先“读”不可或缺。怎么去阅读,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文章的提纲脉络,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种方法既可以与初中从书中找答案的方法接轨,又为他们答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作铺垫。这种方法就是初高中语文的衔接法。我认为,兴趣也同样来源于基础,来源于对知识的熟练把握,更来源于自信。
  二、语法积累中的渐进性
  高中语文阶段对古文的要求,不同于初中阶段。初中阶段为了给学生减压减负,所以大力倡导淡化语法、句法、词法等的理论讲解,学生只需要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简要理解文章内容就行。对文言知识,尤其是语法方面知识的梳理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而到了高中阶段,课标要求陡然增高,要求对语法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求掌握120个实词、18个虚词,甚至在高考中,需要掌握的词汇量大约有900个。于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句式结构等许多陌生的词汇便蜂拥而至、影响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基于这种严峻形势,要向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要答案。怎么观察,观察到了怎么办,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是关键。在《六国论》中,语法现象颇多。举个例子:“六国互丧,率赂秦邪?“率”是120个实词中相对生僻的一个字,对它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书下注释和教师单纯性地讲解,要有教师个人见解。从词性引导,它是副词。从句式语气上看,它是問句的特殊形式,反问句。从语境上看,它强调六国灭亡是一个相继的顺序,“互”可理解为相继而不是互相,那么“率”字学生可以自行理解为“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白知识是靠自己动手获得的,而不是老师硬塞进去的。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将积累方法变成自己高中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法宝,收获颇多。
  三、情感主旨中的提升性
  《六国论》作者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门三学士见证了苏洵家族对“文以载道”文风的传承和发扬。的确,苏轼、苏洵的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的,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引导。在苏洵之前,贾谊、杜牧都写过有关六国灭亡和秦灭亡的文章,目的是引起当朝统治者的重视。《六国论》同样不例外,只不过,其他两位作者一个生活在汉初,希望西汉的汉文帝励精图治,要以前朝的暴秦为借鉴,秦的教训对西汉统治者来说比较直接,更有切身体会。而杜牧生活在晚唐,盛唐的辉煌早已一去不复返,重振大唐声威是每位臣子的重任。杜牧抓住晚唐帝王和秦王略微相同之处,借古讽今,希望统治者有所借鉴。苏洵是北宋政治和文学的名家,肩负着朝廷重任。北宋从建立之初就奉行“重文轻武”的策略,这虽然避免了唐朝中期的藩镇割据危机。但是,北宋在对辽、西夏、金的战势上接连失利,处于下风且要求和,供奉岁币。苏洵用发人深省的议论文,语重心长,言语切中要害,对北宋统治者提出委婉劝谏,可谓用心良苦。在教学中,这些观点不要完全由老师灌输,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甚至是日常语文课情感导入中,让学生自己理解。当然,这个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的,不能一蹴而就。学生对《六国论》情感主旨的把握,也是培养自己关注时事,关心国计民生的意识。
  长路漫漫,任重道远,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在教学中去摸索,不断阅读资料,不断对自身知识能量的充实,不断从古人的人生哲理中去感悟。文言文课堂丰富多彩,让文言文成为培养学生浩然正气的精神食粮,让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并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沈阳市回民中学。
其他文献
高考语文试题中,诗歌鉴赏是丢分最多的题型之一。其实,解答鉴赏诗歌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我们读诗,首先是能读懂,找到鉴赏诗歌入门的钥匙,就可以打开诗歌的大门,为诗歌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把钥匙就是诗歌的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给我们提示诗歌的大致内容。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写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题目也可以让人明白是哪个一类型的诗,进而了解诗的表现手法。如题目中有“咏”
一、整合的原则  (一)形式与内容统一  探究式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分别适合不同内容的学习,采用哪一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必须由所学内容决定。学习方式是手段,学习的内容才是根本,无论采用哪一种学习方式都以能够最有效的学到知识为根本目标。  (二)认知和情感统一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同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情来采用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
【摘要】 目的:从手术治疗的角度研究了病灶清除治疗方式的临床作用,进行了病灶清除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手术应用情况的相关探索。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患者的术后情况明显好于术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灶清除的手术治疗方式有着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病灶
摘 要: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是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的基础。让学生爱上阅读,就要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背诵经典,奠定坚实的语文功底,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0-0136-02  DOI:10.16657/j.c
慢性肾衰竭(CRF)的药物治疗是治疗进程中必不成少的过程,慢性肾衰竭采用一般保守治疗效果差,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费用昂贵,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语文课外学习的重要组成,是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对目前农村地区初中生阅读现状的客观分析,面对目前农村地区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的问题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法。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面,开拓思维,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因而在国家目前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中,课外阅读占用重要地位。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受到众多客观条件的
现在很多学生爱听故事,不爱听课,但课堂不可能全用来讲故事,所以语文课没法上得那么趣味盎然。只要是学校里开设的课程不管朝哪个方向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归考试。语文课作为一门“主课”,每当学生将它和考试联系起来时,无不对其敬而远之。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吸引学生跟男生谈恋爱时吸引女孩子是一样的。  一、“第一印象”很关键  谈恋爱时,给女孩子的“第一印象”好不好很关键,不同性格的人期待
同一个学校的学生为什么学习成绩会有那么大的差距?是他们天资上有差别还是后天人为造成的?如果天资上有差别,那么在中考的时候已经进行了筛选,同一所学校的高中生应该都是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