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试题中,诗歌鉴赏是丢分最多的题型之一。其实,解答鉴赏诗歌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我们读诗,首先是能读懂,找到鉴赏诗歌入门的钥匙,就可以打开诗歌的大门,为诗歌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把钥匙就是诗歌的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给我们提示诗歌的大致内容。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写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题目也可以让人明白是哪个一类型的诗,进而了解诗的表现手法。如题目中有“咏”说明是“咏物诗”,这类诗大多会用到以物喻人或者象征的手法。有“怀古”说明是“怀古诗”,这类诗常用的手法就是对比、用典,情感基本上是“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
题目可以表露心情,即使不读诗,也可以约略看到诗人的情绪,题目中出现“喜”和“恨”等词时,作者的感情自然会在题目中,如《春夜喜雨》和《长恨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词,“寻”与“不遇”,让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失望的心情。
题目可以展示思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
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思路。所以,我们要有关注题目的意识,牢牢地抓住这把钥匙,才能使我们较快地切入文本,回答问题也会容易多了。
第二把钥匙就是“知人论世”,也就是指诗人和时代。《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里强调的就是“知人论世”的重要性。一位诗人选择的题材,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诗人的生平、思想,最好能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志趣和追求,其人生道路、所处时代等不同,他们的诗歌所表现的感情,所体现出的风格也不同。
即使同一位诗人,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和人生际遇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风格,如李清照前后期也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即使是同一种风格的诗人,由于个人的性格和追求不同,诗风也会迥然不同,如边塞诗人中的高适的诗风雄壮慷慨,主要写他的豪侠气质,而岑参则写得雄奇瑰丽,大多写有关荒漠的艰苦与荒凉。
如果考生熟悉诗人的这些风格,他们的生活时代和写作背景,就能够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把诗歌所孕育的暗示内容充分挖掘出来。
第三把钥匙就是诗后的注解文字。这些文字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产生的原因。有时出题者会在一些注释中交代写诗的背景和一些典故的出处。古诗用典是很常见的方式,典故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简洁,让我们读起诗来更有韵味,特别是有些诗人喜欢运用典故,如李商隐、辛棄疾、李贺都是用典的高手,我们要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之一,虽短短的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帮助理解分析诗词。如:
【例】2003年的全国高考试题:
过 香 积 寺
王?摇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摇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设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该诗对较难理解的词已作了解释,实际上也交代了这样的信息:本诗有“空阔幽静、禅意很浓”之意,再看诗中“无人”“深山”“咽”“冷”等词,我们就不难理解全诗所表现的是僻静孤寂之情了。我们很容易找出第三联中的诗眼是“咽”和“冷”了。
第四把钥匙就是诗歌中的“情点”,也就是直抒胸臆的词语或句子,这是诗人强烈感情的喷发起点。“情动于中而发于外”,这显然是指诗歌创作时作者喷涌的情思直接得以表现出来。因为诗歌要么言志,要么抒情,要么说理,要么说趣,所以我们找到这些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等于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样的句子很容易判断。
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满腔悲愤、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通过直抒胸臆的真情告白,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神态之得意,感情流露之真挚自然,现象表现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两句,把借酒消愁写得激情澎湃,使其具有大河奔涌的气势,充分展示了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再如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以谈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此外,在诗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诗句,值得我们好好地体味。
诗歌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是提示作品思想感情的关键信息,一定要特别要注意。
诗歌鉴赏虽然是高考中的难点,但如果我们平时能先教学生找到一些诗歌入门的方法,对诗歌作初步的了解,至少给了学生一些解题的思路,这虽然是对诗歌浅层的理解,但我相信有了这几把钥匙,学生才会自己去揣摩、去理解、去赏鉴;这样才会给学生以信心,才会从浅层到深层去鉴赏,高考中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作者单位:广西岑溪市第三中学。
第一把钥匙就是诗歌的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给我们提示诗歌的大致内容。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写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题目也可以让人明白是哪个一类型的诗,进而了解诗的表现手法。如题目中有“咏”说明是“咏物诗”,这类诗大多会用到以物喻人或者象征的手法。有“怀古”说明是“怀古诗”,这类诗常用的手法就是对比、用典,情感基本上是“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
题目可以表露心情,即使不读诗,也可以约略看到诗人的情绪,题目中出现“喜”和“恨”等词时,作者的感情自然会在题目中,如《春夜喜雨》和《长恨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词,“寻”与“不遇”,让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失望的心情。
题目可以展示思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
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思路。所以,我们要有关注题目的意识,牢牢地抓住这把钥匙,才能使我们较快地切入文本,回答问题也会容易多了。
第二把钥匙就是“知人论世”,也就是指诗人和时代。《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里强调的就是“知人论世”的重要性。一位诗人选择的题材,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诗人的生平、思想,最好能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志趣和追求,其人生道路、所处时代等不同,他们的诗歌所表现的感情,所体现出的风格也不同。
即使同一位诗人,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和人生际遇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风格,如李清照前后期也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即使是同一种风格的诗人,由于个人的性格和追求不同,诗风也会迥然不同,如边塞诗人中的高适的诗风雄壮慷慨,主要写他的豪侠气质,而岑参则写得雄奇瑰丽,大多写有关荒漠的艰苦与荒凉。
如果考生熟悉诗人的这些风格,他们的生活时代和写作背景,就能够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把诗歌所孕育的暗示内容充分挖掘出来。
第三把钥匙就是诗后的注解文字。这些文字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产生的原因。有时出题者会在一些注释中交代写诗的背景和一些典故的出处。古诗用典是很常见的方式,典故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简洁,让我们读起诗来更有韵味,特别是有些诗人喜欢运用典故,如李商隐、辛棄疾、李贺都是用典的高手,我们要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之一,虽短短的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帮助理解分析诗词。如:
【例】2003年的全国高考试题:
过 香 积 寺
王?摇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摇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设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该诗对较难理解的词已作了解释,实际上也交代了这样的信息:本诗有“空阔幽静、禅意很浓”之意,再看诗中“无人”“深山”“咽”“冷”等词,我们就不难理解全诗所表现的是僻静孤寂之情了。我们很容易找出第三联中的诗眼是“咽”和“冷”了。
第四把钥匙就是诗歌中的“情点”,也就是直抒胸臆的词语或句子,这是诗人强烈感情的喷发起点。“情动于中而发于外”,这显然是指诗歌创作时作者喷涌的情思直接得以表现出来。因为诗歌要么言志,要么抒情,要么说理,要么说趣,所以我们找到这些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等于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样的句子很容易判断。
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满腔悲愤、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通过直抒胸臆的真情告白,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神态之得意,感情流露之真挚自然,现象表现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两句,把借酒消愁写得激情澎湃,使其具有大河奔涌的气势,充分展示了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再如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以谈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此外,在诗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诗句,值得我们好好地体味。
诗歌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是提示作品思想感情的关键信息,一定要特别要注意。
诗歌鉴赏虽然是高考中的难点,但如果我们平时能先教学生找到一些诗歌入门的方法,对诗歌作初步的了解,至少给了学生一些解题的思路,这虽然是对诗歌浅层的理解,但我相信有了这几把钥匙,学生才会自己去揣摩、去理解、去赏鉴;这样才会给学生以信心,才会从浅层到深层去鉴赏,高考中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作者单位:广西岑溪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