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创新及二次喷泉的制作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_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注射器进行无氧条件下制取NO,用H2O与NO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产生负压形成第一次喷泉,在同一种容器中利用H2O与NO2产生的NO与FeSO4发生络合反应产生二次负压,由此就可进行二次喷泉。再应用FeSO4与NO的络合反应对反应所产生的尾气的吸收进行创新。
  关键词:创新实验 NO 二次喷泉 尾气吸收
  【中图分类号】 G64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2-0015-01
  
  1引言
  人教版与苏教版的教材在喷泉实验的设计上还有改进的地方,而很多人对这个实验的创新也仅停留在仪器的改进,但是在药品等其它方面的改进并未涉及。另外,对药品的选用上没有达到一物多用的原则,因此就没有达到真正的创新。要达到真正的创新,不仅可以改进装置,还可以换用药品以及寻求各种药品的多种用法等。但最重要的是要使學生的思想达到真正的解放就必须突破仅仅从装置的改进及药品的换用这个层面上,同时也需知晓一物多用的法则。基于此,笔者在NO的制备装置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也在其后的喷泉实验上突破传统的瓶颈,一改常规只进行一次喷泉的俗套而设计了二次喷泉,对学生进行三次或多次喷泉以及更好的设计方案开启了启蒙之门。在尾气吸收方面,笔者也不因循守旧,进行大胆创新,根据简约原则,选用了喷泉所用液FeSO4,打破了尾气吸收只能用碱液的潜规则,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2实验
  2.1 实验原理
  Cu与稀HNO3反应生成NO,而NO在与空气的接触下生成NO2,NO2与水反应生成NO。在密闭的条件下,NO2与水反应生成NO会使反应器皿内形成负压,就可进行第一次喷泉。在第一次喷泉的喷入液上我们选择了FeSO4,因为FeSO4会与NO反映生成Fe(NO)SO4络合物【1】,此反应比较迅速。因此,反应器皿形成第二次负压,便可进行二次喷泉实验。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
  3Cu+8HNO3==3Cu(NO3)2+2NO↑+4H2O
  2NO+O2==2NO2
  3NO2+H2O==NO+2HNO3
  FeSO4+NO==Fe(NO)SO4
  2.2 实验仪器药品及装置
  2.2.1 仪器
  20mL注射器一只,200mL圆底烧瓶一个,玻璃滴管一支,玻璃导管四支,双孔橡胶塞两个,橡胶导管三截,夹子三个,锥形瓶一个,烧杯三个,洗耳球一个,普
  通试管一只。
  2.2.2 药品
  Cu片,浓HNO3,FeSO4,蒸
  馏水 。
  2.2.3 装置(如右图)
  2.3 实验步骤
  2.3.1 NO的制备
  在20mL的注射器【2】中事先放入一块Cu片,抽取蒸馏水5 mL,排除注射器内的空气,留取蒸馏水的体积为刻度在4mL左右,然后吸取浓HNO3至刻度为1 mL左右【3】。等产生的气体把导管中的浓HNO3压出后,迅速关闭夹1。
  2.3.2 二次喷泉【4】实验制作
  1.打开夹2夹3。在上述夹1被关闭后,立即把注射器与集气瓶通过橡胶导管相连,打开夹1,让产生的气体进入集气瓶中。等发现接入水的玻璃导管中的液面开始上升,应立即关闭夹1、2、3。断开注射器与集气瓶的连接,可以看见注射器的活塞不断向后移动,想结束气体的制备只需把针尖朝下,打开夹1即可。
  2.通过有夹2的橡胶导管用洗耳球向集气瓶中挤入2~3 mLH2O,然后迅速关闭夹2。把上有夹2的橡胶导管装入有FeSO4溶液的烧杯中。5min后,打开夹2,观察现象。等不再向集气瓶中喷入液体时立即关闭夹2。
  3.5min后打开夹2,观察现象。
  3结果与讨论
  3.1 装置的选择
  3.1.1 注射器的妙用
  之所以选用注射器是因为注射器吸取液体方便,而且能根据注射器上的刻度进行大致控制吸取液的体积比。不仅如此,在制备NO方面也有很大的好处:由于NO很容易被氧气所氧化,不容易让教师及学生很明显的观察,而使用注射器就很方便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就用水把注射器中的水完全排除了。另外,注射器能起到缓解与小型仓库的作用:当关闭夹1的时候,注射器的活塞会向后移动,而这就给了教师连接注射器与集气瓶的时间。当教师连接好以后,如果嫌注射器中的气体太多,可以用手把气体挤入集气瓶中。当集气瓶中不再需要NO时,注射器还可以继续收集反应气体,以供其他性质实验所需。如果想让实验结束,直接把针尖朝下,打开夹1就可以使注射器中的液体被压出,反应终止。
  3.2 药品的选择
  3.2.1 挤入液的选择
  前人在选择收集好气体的下一步的挤入液有很多。例如氨水,氢氧化钠,双氧水,亚硝酸钠,水等。但是笔者选择水,这不仅考虑了经济成本,还体现了绿色化学的原则。
  3.2.2 喷入液的选择
  教材上并未对喷泉实验进行深究,实际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广还要深。教材上并未涉及发生喷泉试验后的余气的处理。笔者利用FeSO4能与剩余气NO发生络合反应使装置发生二次喷泉,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生喷泉实验后的余气再处理的方案,还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还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能否在不换装置的条件下发生三次或多次喷泉反应;以及在发生喷泉反应时,能否换用其他药品而使喷泉的颜色五彩斑斓等等。
  3.2.3 尾气吸收液的选择
  众所周知,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尾气中主要是NO与NO2,那么在如何选择药品进行尾气吸收方面却非常少,一般情况下就选用NaOH、澄清石灰水等碱性液体。但这样做往往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这样对学生的培养上是很不利的。因此,笔者决定打破常规,对尾气吸收的药品进行大胆创新,选用喷泉选用液FeSO4溶液进行尾气吸收。先用溶液中的水与NO2反应除去NO2,然后再依据FeSO4与NO之间的络合作用,阻止了尾气直接排向大气。笔者把导管插入装有FeSO4的试管的底部,这样就延长了NO与FeSO4反应的时间。在这里笔者照样可以把尾气吸收的装置稍微改变一下:把试管口塞上少量的蘸有FeSO4溶液的棉花,即使有少量尾气逸出也会被FeSO4吸收。同样还会有很多改进方案供读者去思考。
  3.3 实验现象的讨论
  3.3.1 NO的制备的现象讨论
  在第一步制备NO的时候,笔者发现当关闭夹1时,有大量的无色气泡产生,注射器的活塞不断的向后移动,液体的颜色变为蓝色,随着反应的不断继续,蓝色逐渐加深。这说明Cu与稀HNO3反应产生的气体为NO,反应液变蓝说明生成了蓝色的Cu(NO3)2,蓝色不断加深是体系中Cu(NO3)2的浓度不断增大导致的结果。
  3.3.2 喷泉实验现象的讨论
  当把注射器与集气瓶相连通气后发现集气瓶迅速变为红棕色,而且颜色不断加深。一段时间后可以看见插入锥形瓶中的导管的液面有所上升。当挤入少量水后,可以看见红棕色不断变浅,最终变至无色。第一次发生喷泉时可以看见喷入的为绿色喷泉,关闭夹2后明显的看见喷入液由绿变为棕褐色,而且这个时间很短。如果把集气瓶中事先充满氧气就可以看到第二次喷泉试验后,集气瓶可以几乎被液体所充满。由此可知,当NO进入集气瓶后与集气瓶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挤入水后,NO2与H2O反应生成NO使集气瓶中的压力减小,形成负压,以至于第一次喷泉的成功。在喷入FeSO4后,FeSO4与NO络合为棕褐色的Fe(NO)SO4,进一步减小了集气瓶中的压力。以使第二次喷泉的成功。
  4结束语
  在对NO的制备的装置上我们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并用实践去检验方案的可实施性,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进行尾气吸收方面,笔者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思维,通过延长反应时间等各种条件进而取缔尾气吸收一直用碱液的传统模式。不仅解决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目的片面等问题,还为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创新提供一个契机,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很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四版:524~527.
  [2]师红梅.铜与稀硝酸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学,2001,2(12).
  [3]文庆城.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发行,2006,第85—90页.
  [4]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化学【M】.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11—17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必不可少,精彩的课堂教学导入能衔接新旧知识,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新颖有特色的导入方法常能营造最佳教学心理环境,往往能改变学生上课的状态,使更多的学生达到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上课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入;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导学有的放矢,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给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导学图,它不仅是学习的起步,一个好的导学案往往也是教学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数学教师合理地设计、使用导学方案,可以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导学案;设计;预习;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75-02  苏格拉底说“教
期刊
摘 要:西藏地区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面临着巨大的阻碍,本文笔者就这一现状,提出了以情境教学为突破口,活化课堂,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了几点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策略,为提升西藏地区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藏地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化学能力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自主性;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 要:传统模式下的地理作业以教材知识传授模式和应试教育为指导,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教师应遵循新课程标准,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重视并创新设计中学地理作业,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创新设计;指导思想;地理作业类型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期刊
摘 要:没有任何一种已知物质的运动速度可以达到光速,每一种物质材质应当都有一个确定的速度极限值(实验会给出最终的答案)。为了确定哪一种金属材料更适合于制造“光速飞船”,本文选择下面的实验方法进行测算对比。  关键词:速度极限;瞬时速度;金属材料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116-02  爱因斯坦预言,人如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师如果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2-0020-01    数学课堂要大力实施人本主义教学,以学生为本,有效激发学生学习
期刊
摘 要:在学生求学过程中不仅要学到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做事。本文阐述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将“讲—练—评”教学模式转变为“练—讲—评”模式,并精心设疑,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最大限度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引导;亲历;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
期刊
摘要:花腰傣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没有受到南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情结。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文化活动,它长期流传在花腰傣民族中,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内容丰富、能强健体魄、娱乐身心和促进人际交往的一种体育活动。本文对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 花腰傣传统体育表现形式  
期刊
摘 要:技校化学教学既有化学的共性又有它独特的个性,这主要是教学的对象和教材所决定的。本文针对如何技校学生的特点,就如何开展技校化学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探讨。  关键词:技校学生 学习 化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2-0046-01    当前,技校化学教学既有化学的共性又有它独特的个性,这主要是教学的对象和教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