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相互陪衬的现象,政治理论与文学知识也存在着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的道理:文学知识以其形象性、生动性、艺术性,常使学生浮想联翩,经久不忘。相对而言,政治课中讲授的政治理论是较为抽象的,难免给学生活泼不足,严肃有余的印象。那么,能不能在政治课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文学知识,以增强其教学效果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文学知识,不仅可以营造诗意化的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智慧,同时还让学生感悟知识之美,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滋润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键词】政治课堂;文学知识;诗意;感悟
政治是什么?在不少人眼里,政治是枯燥的、无味的和深奥的,他们觉得政治课堂更多展示的是难记的概念、冗长的原理、冰冷的说教和复杂的关系;有些人则认为政治教师感情淡漠,缺少审美情趣,没有艺术的品位,政治课堂不像语文课堂那么充满诗情画意、情真意切。他们说得肯定有失偏颇,但综观我们的政治课堂,确实也多多少少的折射出以上的一些问题。
其实,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把课堂的主席台还给了学生,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因此,政治课堂理应是精彩洋溢的、智慧飞扬的和富有创造的,政治课堂同样可以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那么如何让政治课堂富有诗意呢?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翱翔的水鸟在江河碧波的反衬下,更显得羽毛洁白莹亮;怒放的山花得到青翠的山峰映照,更显得红艳明丽,如火吐焰。杜甫运用绘画艺术中颜色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强化景物的色彩效果,深化了诗人意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相互陪衬的现象,政治理论与文学知识也存在着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的道理:文学知识以其形象性、生动性、艺术性,常使学生浮想联翩,经久不忘。相对而言,政治课中讲授的政治理论是较为抽象的,难免给学生活泼不足,严肃有余的印象。那么,能不能在政治课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文学知识,以增强其教学效果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文学知识,不仅可以营造诗意化的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智慧,同时还让学生感悟知识之美,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滋润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品读历代诗词,赏析名句佳章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学和考试中常出现的重要内容。
1. 使用文学语言,借住语言之美,增添文化韵味,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是课堂必不可少的润滑剂,是顺畅地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沟通心灵的良好媒介。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如果用充满情味的文学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抓住学生的眼、耳,牵动学生的心,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习兴趣,让课堂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将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文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阅兵式,借助美轮美奂的画面,高亢有力,激昂嘹亮的解说:“盛大阅兵仪式壮我国威、振我军威,集中展示了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集中展示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和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集中展示了我军捍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决心。。”洪亮的声音、动作一张一弛,富有感染力,学生就会觉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 借用文学形象,营造意境之美,领悟文化神韵, 增添教学魅力 优美深远的意境 ,留下纵横驰骋的空间,给人以无限的启迪与遐想,令人咀嚼,使人回味。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其形象的事例或比喻,将政治课形象化、艺术化,能激起学生精神上的共鸣,在领悟文化神韵的同时,活跃了思维,教学效果升华到最佳状态。例如,在讲授“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时,可借用语文教材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葛朗台和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等,这些在文学作品中描绘得栩栩如生的拜金主义形象必然引起学生由衷的厌恶和鄙视。通过这种借助文学作品生动形象而又有深刻内涵的教学,批判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切向钱看”的现象,其产生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3. 运用文学体裁,创设思辨之美,折射文化风韵,增强教学感染力 政治课肩负着教学和教育的双重任务,将文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高级形式,具有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课教学中可采用的文学体裁有诗歌、楹联、寓言、小品等。尤其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在我国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这些蕴含着深隽哲理的诗句,凭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给人们以智慧的启发,对真美善以大胆的颂扬,对假丑恶以无情的揭露。这些哲理诗词本身熠熠闪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所有时代的人类的共同的财富。师生品读和赏析诗句佳章,可增强政治课的韵味和教学形式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素养和品位的提升,也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同为咏梅诗,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凄苦无助,无可奈何,只有孤芳自赏。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虽处在冰冻百丈的悬崖之上,环境恶劣,但她却迎寒盛开。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这里不仅有冬去春来自然界运行规律的体现,也有不畏艰险、身处逆境奋起抗争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展示,还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显露;这里不仅有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人民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深刻哲理,也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和坚贞不屈、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和展现。陆游的梅花和毛泽东的梅花品格各异,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思辨情境,让学生去思考、探究、交流和发现,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智,交换不同的观点,碰撞思维的火花。这种文化上的碰撞,不仅能折射出一种文化上的风韵,还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增强政治教学的感染力。 又如,引用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以说明必须多角度、多层面去观察、思考事物,以便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再如,引用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矛盾的特殊性,引导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到用政治语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4. 引用文学典故,展现文化意韵,使复杂问题简明化,深难问题通俗化 我国汉语中的文学典故,语言简练,含义精辟,熔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炉,特别是成语典故,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智慧启迪、情感陶冶和美的享受。政治课教学中恰当地引用这些典故,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而且能使深难问题通俗化。楚人 “刻舟求剑”,我们用它来分析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田忌赛马”,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在讲“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一框时,穿插 “守株待兔”的故事;至于说明量变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用“杯水车薪”一典简明通俗,毋需赘言。
5. 巧用文学修辞,体会文化韵致,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 政治教材中出现的个别重难点概念,仅仅从道理上解释或从逻辑上推导,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如果巧用文学修辞手法去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内容,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排比、拟人、反复等。例如,用“有形手与无形手”比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用“脚与鞋”的关系,比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用“开窗户与安窗纱”的道理,比喻对外开放与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的关系;还可以用拟人的手法介绍美国三权鼎立犹如“三面人”,国会、总统、法院各占1/3面孔,互相牵制,而又面目狰狞,充满虚伪性。
当然,“教无定法”,我们不能要求政治教师千篇一律都用“文学知识”来进行教学。但是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为风格而活、因风格而美。教学风格是一个优秀政治教师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它不仅能使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闪耀着智慧的美丽、人格的魅力和个性的光芒,而且在实现教师自身价值的升华的同时促使学生发展成长,达到学生、教师“双成才”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文化生活》课堂借“美”添“韵”》 周作茂 《思想政治课教学 》 2010年第1期.
[2] 《春风草青百花开》陶学斌 陶学斌博客.
[3] 《来点创意,打造诗意的数学课堂》renyulu2004的博客.
[4] 《品读诗词,感悟哲理——高考政治卷中哲理诗赏析初探》 李昌明《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3年 第12期.
【关键词】政治课堂;文学知识;诗意;感悟
政治是什么?在不少人眼里,政治是枯燥的、无味的和深奥的,他们觉得政治课堂更多展示的是难记的概念、冗长的原理、冰冷的说教和复杂的关系;有些人则认为政治教师感情淡漠,缺少审美情趣,没有艺术的品位,政治课堂不像语文课堂那么充满诗情画意、情真意切。他们说得肯定有失偏颇,但综观我们的政治课堂,确实也多多少少的折射出以上的一些问题。
其实,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把课堂的主席台还给了学生,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因此,政治课堂理应是精彩洋溢的、智慧飞扬的和富有创造的,政治课堂同样可以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那么如何让政治课堂富有诗意呢?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翱翔的水鸟在江河碧波的反衬下,更显得羽毛洁白莹亮;怒放的山花得到青翠的山峰映照,更显得红艳明丽,如火吐焰。杜甫运用绘画艺术中颜色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强化景物的色彩效果,深化了诗人意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相互陪衬的现象,政治理论与文学知识也存在着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的道理:文学知识以其形象性、生动性、艺术性,常使学生浮想联翩,经久不忘。相对而言,政治课中讲授的政治理论是较为抽象的,难免给学生活泼不足,严肃有余的印象。那么,能不能在政治课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文学知识,以增强其教学效果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文学知识,不仅可以营造诗意化的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智慧,同时还让学生感悟知识之美,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滋润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品读历代诗词,赏析名句佳章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学和考试中常出现的重要内容。
1. 使用文学语言,借住语言之美,增添文化韵味,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是课堂必不可少的润滑剂,是顺畅地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沟通心灵的良好媒介。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如果用充满情味的文学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抓住学生的眼、耳,牵动学生的心,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习兴趣,让课堂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将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文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阅兵式,借助美轮美奂的画面,高亢有力,激昂嘹亮的解说:“盛大阅兵仪式壮我国威、振我军威,集中展示了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集中展示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和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集中展示了我军捍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决心。。”洪亮的声音、动作一张一弛,富有感染力,学生就会觉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 借用文学形象,营造意境之美,领悟文化神韵, 增添教学魅力 优美深远的意境 ,留下纵横驰骋的空间,给人以无限的启迪与遐想,令人咀嚼,使人回味。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其形象的事例或比喻,将政治课形象化、艺术化,能激起学生精神上的共鸣,在领悟文化神韵的同时,活跃了思维,教学效果升华到最佳状态。例如,在讲授“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时,可借用语文教材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葛朗台和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等,这些在文学作品中描绘得栩栩如生的拜金主义形象必然引起学生由衷的厌恶和鄙视。通过这种借助文学作品生动形象而又有深刻内涵的教学,批判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切向钱看”的现象,其产生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3. 运用文学体裁,创设思辨之美,折射文化风韵,增强教学感染力 政治课肩负着教学和教育的双重任务,将文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高级形式,具有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课教学中可采用的文学体裁有诗歌、楹联、寓言、小品等。尤其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在我国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这些蕴含着深隽哲理的诗句,凭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给人们以智慧的启发,对真美善以大胆的颂扬,对假丑恶以无情的揭露。这些哲理诗词本身熠熠闪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所有时代的人类的共同的财富。师生品读和赏析诗句佳章,可增强政治课的韵味和教学形式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素养和品位的提升,也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同为咏梅诗,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凄苦无助,无可奈何,只有孤芳自赏。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虽处在冰冻百丈的悬崖之上,环境恶劣,但她却迎寒盛开。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这里不仅有冬去春来自然界运行规律的体现,也有不畏艰险、身处逆境奋起抗争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展示,还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显露;这里不仅有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人民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深刻哲理,也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和坚贞不屈、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和展现。陆游的梅花和毛泽东的梅花品格各异,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思辨情境,让学生去思考、探究、交流和发现,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智,交换不同的观点,碰撞思维的火花。这种文化上的碰撞,不仅能折射出一种文化上的风韵,还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增强政治教学的感染力。 又如,引用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以说明必须多角度、多层面去观察、思考事物,以便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再如,引用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矛盾的特殊性,引导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到用政治语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4. 引用文学典故,展现文化意韵,使复杂问题简明化,深难问题通俗化 我国汉语中的文学典故,语言简练,含义精辟,熔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炉,特别是成语典故,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智慧启迪、情感陶冶和美的享受。政治课教学中恰当地引用这些典故,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而且能使深难问题通俗化。楚人 “刻舟求剑”,我们用它来分析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田忌赛马”,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在讲“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一框时,穿插 “守株待兔”的故事;至于说明量变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用“杯水车薪”一典简明通俗,毋需赘言。
5. 巧用文学修辞,体会文化韵致,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 政治教材中出现的个别重难点概念,仅仅从道理上解释或从逻辑上推导,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如果巧用文学修辞手法去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内容,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排比、拟人、反复等。例如,用“有形手与无形手”比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用“脚与鞋”的关系,比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用“开窗户与安窗纱”的道理,比喻对外开放与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的关系;还可以用拟人的手法介绍美国三权鼎立犹如“三面人”,国会、总统、法院各占1/3面孔,互相牵制,而又面目狰狞,充满虚伪性。
当然,“教无定法”,我们不能要求政治教师千篇一律都用“文学知识”来进行教学。但是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为风格而活、因风格而美。教学风格是一个优秀政治教师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它不仅能使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闪耀着智慧的美丽、人格的魅力和个性的光芒,而且在实现教师自身价值的升华的同时促使学生发展成长,达到学生、教师“双成才”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文化生活》课堂借“美”添“韵”》 周作茂 《思想政治课教学 》 2010年第1期.
[2] 《春风草青百花开》陶学斌 陶学斌博客.
[3] 《来点创意,打造诗意的数学课堂》renyulu2004的博客.
[4] 《品读诗词,感悟哲理——高考政治卷中哲理诗赏析初探》 李昌明《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3年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