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抓住课文重难点“自我”设疑,通过“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把知识“喂”给学生。这种教学牵着学生鼻子走路,无疑暴露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弱点。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变教师的自我设疑为学生的主动设疑,大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发现不了问题,又怎能谈得上去解决问题?因此,善于发现问题,是學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在教学中,教师实行民主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和议论问题,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又引发学生探究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什么是质疑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即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将稳中的关键内容或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它是求知欲的表现,又是探究性阅读的核心动力,是孕育创造与革新的土壤。而质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怎样在教学中构建质疑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那么就必须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质疑教学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重要,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更重要。在学习质疑的初始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漫无边际,内容杂乱,如何“授人以渔”呢?在教学中可以指引学生把以下几方面作为突破口:
1、从文章题目进行质疑
首先,可以围绕文章题目进行质疑。课题一般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问题。
如《犟龟》中的“犟”一词是全文的眼睛,我引导学生在“犟”上下功夫,结果学生提出了(1)乌龟为什么犟?(2)它的犟表现在哪些方面?(3)犟的结果如何呢?(4)“犟”有什么含义?这样,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从文章的中心语进行质疑
其次,可以围绕文章的中心词展开。文章中心词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全文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如在教学《犟龟》时,从“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看出乌龟那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这一重点词语进行质疑:(1)乌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2)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3、从文章的重点句段上进行质疑
再次,可以从文章的重点句段上进行质疑。重点句子和重点段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故乡》一文,写幼年时“我”和闰土是最好的朋友,但时隔二十年后我们之间却变得那样陌生,学生读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这句话时,就问道:(1)“厚障壁”指的是什么?(2)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之间有了”厚障壁”(3)这“厚障壁”说明了什么?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我”与闰土不同的身份、生活经历来寻找答案。又如《勇气》最后一段,作者说:“法国女人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教学这一段时,学生就问:为什么法国女人在救美国伞兵时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使自己成了寡妇、孩子成了孤儿的情况下,将军还说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这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将军说的“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这句话来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质疑的内容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层次的,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在探究交流阶段,教师应创设学生质疑对话交流的热情,这时,学生的讨论是不确定的,也是无序的,教师应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引导、点拨。
4、从课文的结尾处进行质疑
传统的做法是教师问学生学了课文后还有什么问题,我觉得这样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性,他们很可能提出各式各样的非本质性的问题。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样的问题很难使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课尾质疑,需要把握两点:一是选择探索意义较大的问题进行,二是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有一学生质疑:本文的题目不够准确。既然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却是夸娥氏二子移的山,那题目还不如是《神仙移山》的好,一时之间许多学生也纷纷响应。根据原文的客观事实,愚公并没有真正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真正“移走”山的,是夸娥氏二子,如果没有神的帮助,愚公的愿望再美好,意志再顽强,恐怕也是空中楼阁。
学生的说法不无道理。事实上,愚公并没有真正战胜大自然,这似乎留给我们一个“神定胜天”的结局。然而教学参考书却这样认为: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反衬出愚公精神能惊天帝、泣鬼神,从而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我想,不必要把这种观点强加给学生。从客观上讲,原文无法找到能充分证明“人定胜天”的理由。学生能够尊重事实,尊重原文,这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的,何必要把学生全部限定在一个框架里呢?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开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创造力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改变长期以来语文处于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除了以上四种质疑途径外,还可以从句子之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许多方面发问。
总之,在课堂上,适时适当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独辟蹊径,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什么是质疑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即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将稳中的关键内容或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它是求知欲的表现,又是探究性阅读的核心动力,是孕育创造与革新的土壤。而质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怎样在教学中构建质疑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那么就必须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质疑教学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重要,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更重要。在学习质疑的初始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漫无边际,内容杂乱,如何“授人以渔”呢?在教学中可以指引学生把以下几方面作为突破口:
1、从文章题目进行质疑
首先,可以围绕文章题目进行质疑。课题一般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问题。
如《犟龟》中的“犟”一词是全文的眼睛,我引导学生在“犟”上下功夫,结果学生提出了(1)乌龟为什么犟?(2)它的犟表现在哪些方面?(3)犟的结果如何呢?(4)“犟”有什么含义?这样,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从文章的中心语进行质疑
其次,可以围绕文章的中心词展开。文章中心词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全文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如在教学《犟龟》时,从“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看出乌龟那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这一重点词语进行质疑:(1)乌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2)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3、从文章的重点句段上进行质疑
再次,可以从文章的重点句段上进行质疑。重点句子和重点段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故乡》一文,写幼年时“我”和闰土是最好的朋友,但时隔二十年后我们之间却变得那样陌生,学生读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这句话时,就问道:(1)“厚障壁”指的是什么?(2)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之间有了”厚障壁”(3)这“厚障壁”说明了什么?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我”与闰土不同的身份、生活经历来寻找答案。又如《勇气》最后一段,作者说:“法国女人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教学这一段时,学生就问:为什么法国女人在救美国伞兵时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使自己成了寡妇、孩子成了孤儿的情况下,将军还说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这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将军说的“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这句话来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质疑的内容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层次的,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在探究交流阶段,教师应创设学生质疑对话交流的热情,这时,学生的讨论是不确定的,也是无序的,教师应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引导、点拨。
4、从课文的结尾处进行质疑
传统的做法是教师问学生学了课文后还有什么问题,我觉得这样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性,他们很可能提出各式各样的非本质性的问题。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样的问题很难使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课尾质疑,需要把握两点:一是选择探索意义较大的问题进行,二是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有一学生质疑:本文的题目不够准确。既然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却是夸娥氏二子移的山,那题目还不如是《神仙移山》的好,一时之间许多学生也纷纷响应。根据原文的客观事实,愚公并没有真正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真正“移走”山的,是夸娥氏二子,如果没有神的帮助,愚公的愿望再美好,意志再顽强,恐怕也是空中楼阁。
学生的说法不无道理。事实上,愚公并没有真正战胜大自然,这似乎留给我们一个“神定胜天”的结局。然而教学参考书却这样认为: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反衬出愚公精神能惊天帝、泣鬼神,从而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我想,不必要把这种观点强加给学生。从客观上讲,原文无法找到能充分证明“人定胜天”的理由。学生能够尊重事实,尊重原文,这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的,何必要把学生全部限定在一个框架里呢?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开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创造力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改变长期以来语文处于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除了以上四种质疑途径外,还可以从句子之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许多方面发问。
总之,在课堂上,适时适当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独辟蹊径,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