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的原则,探讨了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专业,由于该专业起步较晚,在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岗位实际需要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全面了解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真正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目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所需专业知识脱节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源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留存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影子,课程设置上往往是由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相应增加一两门报关课、报检课程构成其课程体系。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过分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相对较多,而专业课程课时安排不足,不能彰显出该专业特有的专业知识优势,使学生很难适应企业对于该专业各岗位的能力要求。
(二)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没有密切结合职业资格考试。
在课程设置上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规划考虑的尚不全面,该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对从业资格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报关报检的岗位,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报关员、报检员职业资格考试才能上岗,而目前从该专业课程设置看,一些课程设置的时间方面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的不是很紧密。有些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涉及的知识也存在较大出入,考试中的很多知识点在课程中没有完全的涉及到,这也给学生参加考试增加了难度。
(三)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在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还相对薄弱,教学中理论有余而实训不足,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特别是实训内容和条件方面又不能满足行业需要,职业训练少,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实践的方式也是有局限性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案例分析,部分的实践单据的填写,实践流程的实习,案例分析选择多来源于国内外的一些案例教材,或是网上搜索的部分案例,内容陈旧,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实务有脱节现象。这样一方面降低了课堂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指导原则
为了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凸现高职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专业的特色,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贯彻“以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原则。只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一)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确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特色决定了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比本科层次的毕业生更具有实用型、技能型、一线型的特点。因此,要构筑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以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形成所需的理论知识为依据,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侧重针对性、实用性,并以够用为度;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技能培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增加职业综合能力的实训课程;增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对原有课程的重组、归纳、整合和删除,实现课程的综合化、能力化、模块化。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课程标准。
报关与国际货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是报关、报检、国际货代、国际商务单证等。这些岗位都是需要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专业课程标准要涵盖企业岗位职业资格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而且能够获得学历证书和与专业相关的如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等职业资格证书。另外,由于实训课时增加,理论课程讲授时间减少,应精简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优化课程内容,要全面清理目前课程中重复交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避免重复学习浪费,减轻学生负担。要从岗位对知识和技能需求的质和量出发,按照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量和学生掌握的程度。
三、报关与国际贸易货运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对岗位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模块应按下列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即主要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
(一)专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国防教育。
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国际贸易概论、基础会计、经济法,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概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涉外商务谈判、海关法。
(二).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
1.报关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商品编码、外贸英语函电。
2.国际货运代理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货运代理实务、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货代英语。
(三)专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
1.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包括国际市场营销、报检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国际商法。
2.职业素养拓展能力课程:包括商业素质礼仪、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关系、应用文写作,就业指导。
四、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堂实训、校内实训室单项能力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实训三部分。(一)课堂教学实训。(二)校内实训室单项能力实训。(三)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实训。
五、结束语
总之,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加强对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现代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贵斌,靳荣利,高芳.国际物流岗位群分析及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2]郭俣均 李博伟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第31期
[3]乐飞红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商场现代化》2013年 第1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专业,由于该专业起步较晚,在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岗位实际需要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全面了解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真正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目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所需专业知识脱节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源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留存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影子,课程设置上往往是由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相应增加一两门报关课、报检课程构成其课程体系。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过分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相对较多,而专业课程课时安排不足,不能彰显出该专业特有的专业知识优势,使学生很难适应企业对于该专业各岗位的能力要求。
(二)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没有密切结合职业资格考试。
在课程设置上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规划考虑的尚不全面,该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对从业资格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报关报检的岗位,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报关员、报检员职业资格考试才能上岗,而目前从该专业课程设置看,一些课程设置的时间方面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的不是很紧密。有些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涉及的知识也存在较大出入,考试中的很多知识点在课程中没有完全的涉及到,这也给学生参加考试增加了难度。
(三)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在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还相对薄弱,教学中理论有余而实训不足,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特别是实训内容和条件方面又不能满足行业需要,职业训练少,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实践的方式也是有局限性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案例分析,部分的实践单据的填写,实践流程的实习,案例分析选择多来源于国内外的一些案例教材,或是网上搜索的部分案例,内容陈旧,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实务有脱节现象。这样一方面降低了课堂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指导原则
为了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凸现高职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专业的特色,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贯彻“以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原则。只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一)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确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特色决定了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比本科层次的毕业生更具有实用型、技能型、一线型的特点。因此,要构筑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以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形成所需的理论知识为依据,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侧重针对性、实用性,并以够用为度;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技能培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增加职业综合能力的实训课程;增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对原有课程的重组、归纳、整合和删除,实现课程的综合化、能力化、模块化。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课程标准。
报关与国际货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是报关、报检、国际货代、国际商务单证等。这些岗位都是需要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专业课程标准要涵盖企业岗位职业资格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而且能够获得学历证书和与专业相关的如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等职业资格证书。另外,由于实训课时增加,理论课程讲授时间减少,应精简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优化课程内容,要全面清理目前课程中重复交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避免重复学习浪费,减轻学生负担。要从岗位对知识和技能需求的质和量出发,按照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量和学生掌握的程度。
三、报关与国际贸易货运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对岗位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模块应按下列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即主要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
(一)专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国防教育。
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国际贸易概论、基础会计、经济法,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概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涉外商务谈判、海关法。
(二).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
1.报关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商品编码、外贸英语函电。
2.国际货运代理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货运代理实务、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货代英语。
(三)专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
1.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包括国际市场营销、报检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国际商法。
2.职业素养拓展能力课程:包括商业素质礼仪、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关系、应用文写作,就业指导。
四、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堂实训、校内实训室单项能力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实训三部分。(一)课堂教学实训。(二)校内实训室单项能力实训。(三)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实训。
五、结束语
总之,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加强对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现代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贵斌,靳荣利,高芳.国际物流岗位群分析及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2]郭俣均 李博伟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第31期
[3]乐飞红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商场现代化》2013年 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