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时不解“老顽童”,甚至错判他们的行为乃“为老不尊”。及至自己慢慢上了年纪才发现,“人老心不老”是普遍现象。虽然白发丛生、脸上起皱、体形变形,但由于这一切是“温水煮青蛙”的渐变,当事人未必有惊觉的慌乱。好在“貌之美”不是只有一种衡量标准,成熟者懂得欣赏“由内而外”的虚实因子。见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因为脸上的慈祥和淡定,加之打扮得体,竟然比他(她)年轻时更添风采。遂思忖,怪不得“老克勒”能倾倒众生,乃是因为他们把成熟与年轻融洽地结合到一起,散发出“老少通吃”的魅力。
我的“中坚”友人,大抵在“40后”到“60后”之间,也即通俗意义上的中老年。他们基本上赋闲在家,偶尔也发挥点儿余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客串一下。除了几位恪尽职守充当全职爷爷奶奶而忙得脚不沾地的,大部分友人都显得时光充裕。他们在微信朋友圈里或晒五湖四海的旅游景点,或晒自家的各种手艺:美食烹饪、养花插花、摄影书法……最令我“羡慕、嫉妒、爱”的,是一些友人竟然成长为令人刮目相看的“业余画家”—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像模像样,独具一格,简直可以拿出去参展或标价售卖了。而在以前,他们似乎压根儿没有显露过这份天赋。
他们的画之所以让我惊羡,可能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我熟识很多“叫得上名头”的画家,他们的名气与画价共舞,偶尔获得一张他们的画,颇有荣耀之感;因之觉得画画是一件蛮了不起的事业,怎么与我“脚碰脚”的友人倏忽之间就有了“画家”的风范?二是我对绘画这门技艺有点儿生畏,总觉得那是需要“童子功”的辛苦事,闷闷地画素描、速写,还要到大自然去写生。想到面对一个静物坐一整天画线条的情状,就觉得自己吃不了这份苦。难道他们都吃得了苦?还是闲着也是闲着,不以为苦?
再往深里一想,就发现,原来是自己想多了。人家哪里在乎什么童子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管你透视光线、维度啥的。我喜欢什么样的画,先拿来临摹,看着有几分相像,就生出莫名的欢喜。再进一步,才开始“创作”,借鉴一点儿具象或抽象的技艺,加进一点儿自己的东西,看重的是内心的感觉。又不和谁比,又不在乎得到谁的承认,在乎的是绘画的庄重过程和成品乍现的幸福感。有满意的,就装裱、配框,妥妥地挂起来,那是一份多么奢侈的视觉和心灵享受!
艺术其实一向是“不守规矩”的,无所谓“嫡出”和“庶出”之分。神奇的天籁之音或鬼斧神工,往往出自民间奇人。保持难得的童趣和天真,才更接近艺术的真谛。歪打正着、横生旁逸、独辟蹊径之类的形容词,说的正是这种“意外收获”。遂猜想,我的这些“业余画家”友人,多半在年少时就怀揣画家之梦,但因人生之种种,此梦难圆,如今终于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为稻粱谋,不为成名累,就可以心无旁骛地圆梦了。
文学艺术一旦脱离了功利性,其纯粹度就会大大增加,由是也增加了感染力。我从这些“业余画作”中,看到的是恬静和安详,是对生活的沉淀和满足,让人觉得人生足可留恋。我好想把友人的画作一一展示,不管正宗的画家大咖怎么评价,反正我是佩服和赞赏的,而且真的是充满了“羡慕、嫉妒、爱”,恨不得步其后尘,同享其乐。
人生走向黄昏,如何揽住夕阳之美?除了练就不俗的审美情趣,倘还能有一门不錯的手艺,真好!当然,绘画并非是“拔得头筹”的技艺,有其他技艺傍身也同样是幸事。曾亲见一位老者患绝症时吐露真言,说自己除了工作身无所好,想下楼与退休老头儿为伍下棋打牌,又放不下架子,遂想临时抱佛脚,学习书画,惜乎笔墨配备不久便撒手西归……由此受到启迪:“老有所乐”,不单为填充空虚所需,更是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兼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设若你的“所乐”高尚而又雅致,无疑更是上上大吉,善哉善哉。
(摘自《新民晚报》2020年6月9日,千百度荐)
我的“中坚”友人,大抵在“40后”到“60后”之间,也即通俗意义上的中老年。他们基本上赋闲在家,偶尔也发挥点儿余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客串一下。除了几位恪尽职守充当全职爷爷奶奶而忙得脚不沾地的,大部分友人都显得时光充裕。他们在微信朋友圈里或晒五湖四海的旅游景点,或晒自家的各种手艺:美食烹饪、养花插花、摄影书法……最令我“羡慕、嫉妒、爱”的,是一些友人竟然成长为令人刮目相看的“业余画家”—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像模像样,独具一格,简直可以拿出去参展或标价售卖了。而在以前,他们似乎压根儿没有显露过这份天赋。
他们的画之所以让我惊羡,可能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我熟识很多“叫得上名头”的画家,他们的名气与画价共舞,偶尔获得一张他们的画,颇有荣耀之感;因之觉得画画是一件蛮了不起的事业,怎么与我“脚碰脚”的友人倏忽之间就有了“画家”的风范?二是我对绘画这门技艺有点儿生畏,总觉得那是需要“童子功”的辛苦事,闷闷地画素描、速写,还要到大自然去写生。想到面对一个静物坐一整天画线条的情状,就觉得自己吃不了这份苦。难道他们都吃得了苦?还是闲着也是闲着,不以为苦?
再往深里一想,就发现,原来是自己想多了。人家哪里在乎什么童子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管你透视光线、维度啥的。我喜欢什么样的画,先拿来临摹,看着有几分相像,就生出莫名的欢喜。再进一步,才开始“创作”,借鉴一点儿具象或抽象的技艺,加进一点儿自己的东西,看重的是内心的感觉。又不和谁比,又不在乎得到谁的承认,在乎的是绘画的庄重过程和成品乍现的幸福感。有满意的,就装裱、配框,妥妥地挂起来,那是一份多么奢侈的视觉和心灵享受!
艺术其实一向是“不守规矩”的,无所谓“嫡出”和“庶出”之分。神奇的天籁之音或鬼斧神工,往往出自民间奇人。保持难得的童趣和天真,才更接近艺术的真谛。歪打正着、横生旁逸、独辟蹊径之类的形容词,说的正是这种“意外收获”。遂猜想,我的这些“业余画家”友人,多半在年少时就怀揣画家之梦,但因人生之种种,此梦难圆,如今终于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为稻粱谋,不为成名累,就可以心无旁骛地圆梦了。
文学艺术一旦脱离了功利性,其纯粹度就会大大增加,由是也增加了感染力。我从这些“业余画作”中,看到的是恬静和安详,是对生活的沉淀和满足,让人觉得人生足可留恋。我好想把友人的画作一一展示,不管正宗的画家大咖怎么评价,反正我是佩服和赞赏的,而且真的是充满了“羡慕、嫉妒、爱”,恨不得步其后尘,同享其乐。
人生走向黄昏,如何揽住夕阳之美?除了练就不俗的审美情趣,倘还能有一门不錯的手艺,真好!当然,绘画并非是“拔得头筹”的技艺,有其他技艺傍身也同样是幸事。曾亲见一位老者患绝症时吐露真言,说自己除了工作身无所好,想下楼与退休老头儿为伍下棋打牌,又放不下架子,遂想临时抱佛脚,学习书画,惜乎笔墨配备不久便撒手西归……由此受到启迪:“老有所乐”,不单为填充空虚所需,更是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兼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设若你的“所乐”高尚而又雅致,无疑更是上上大吉,善哉善哉。
(摘自《新民晚报》2020年6月9日,千百度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