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和学生常常对其倾注了许多的心血,但从教学的效果来讲,似乎并不能令人满意:学生还是不会写,写不好。虽然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写作训练中对学生要求过高是我们首先要反思的。很多的作文课,教师大讲特讲作文之法——如何选材立意,如何构思布局,如何记叙精彩,如何议论透辟。学生常常是被动地听,有时似乎明白了该怎样写,可一动起笔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好比听懂了游泳的理论,却没人手把手教他下水——即便写出来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语文教师也常弄出一些所谓的“范文”来给学生学习——但实际上是“看”,最多说说感受或评论一下。虽然学生也能揣摩出一些“门道”来,但那毕竟不是自己亲自动手的作品。这样的利用“范文”,还是不够的。因为即便是高中生,大多数人的写作水平还不高,就高中写作的描写传神、记叙精彩、议论深刻的要求而言还有不小差距,甚至有的几乎处于“学步”阶段。所以,放低要求,从入门开始,应该成为高中写作教学初期的宗旨。
那么,“人门”如何开始呢?笔者以为,最好的策略是仿写,即从模仿佳作起步。毋庸置疑,模仿是学习写作的一个基本途径和方法,可以说,成功的写作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人们学习写作,一般是从模仿开始的,各类优秀文章(如课本上的选文)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层次大多可作为写作的典范,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而言,无疑是可供模仿的范本。“即使是进入了自由的创作状态,做出了长篇大论,其文章的基本结构、技法等等也都是来源于模仿和进行模仿的,只不过是不露痕迹罢了。”比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崔颢《黄鹤楼》一诗的模仿。另外,就应用文写作来说,模仿更是重要,因为应用文更多的是类型化、要求格式规范的文体,自由发挥的空间较之文学创作更加狭小,学习应用文的写作最主要的方法和基本途径就是模仿,通过模仿,了解和学会了应用文的文体规范,也就成功了大半。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轻视模仿,而要重视仿写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模仿可以從不同的方面进行:
模仿结构。实践证明,语段仿写是比较有效的语段结构训练手段,学生通过仿写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习得基本的作文结构技巧,并加以运用。所以有论者认为:“从把握语段的层次结构人手来进行作文的结构训练,才算是从‘源头’抓起,让学生从根本上建立起作文的结构意识,才能有效地扭转现在作文教学中视结构训练为作文的纯技术手段的弊病。”接下来便扩展到对整篇文章结构思路的模仿。比如对于鲁迅的小说《药》,笔者在指导学生了解它的双线结构及其作用以后,提示这一特点可以借鉴,就有学生写了一篇《一位坚强的女孩》,习作采用了风铃与盲女孩明暗线交织的结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模仿立意。衡量一篇文章价值的大小,主要看其立意是否有意义,立意是决定文章价值的重要因素。但高中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局限,难以从生活中获取写作所需的大量直接经验,难以有什么深刻的立意。所以对优秀范文的借鉴不失为一种提升立意品级的有效办法,它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所需的知识体验,使作文达到立意正确、鲜明、深刻的要求。
模仿语言。语言是文章的基本要素,语言的习得和表达的规范也要先从模仿开始。在作文语言训练中提倡仿写,即从范文中吸收所需的养份,学习其中极富生命力的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写作,使其文章语言准确鲜明,形象生动,甚至富有文采。语言的模仿训练应该选择典范的书面语、有鲜明语言风格的范文,特别是一些语言大师的作品,如鲁迅、朱自清、沈从文、老合等,他们的作品风格鲜明,富有艺术魅力,是典范的白话文著作,确定了现代化汉语的语法规范。
当然,这些模仿在实际操作中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不同时间段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文体综合展开的。比如在高三最后一百天,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借鉴高考优秀作文,如记叙文《习惯》、《不肯死去的心》、《天使无语》、《母亲手中的稻草绳》等,议论文《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Ⅸ走出保护伞》、《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失落的文明》等。而对于写作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先从借鉴自己班级的佳作和高考“二类”作文人手。
仿写作为一种作文训练方法,可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建立合理的文章结构。但是仿写不等于生搬硬套原文。模仿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有个性的创新表达奠定基础,一味依赖仿写则会丧失自我,没有个性。
写作是一种个性化劳动,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将范文中有参考价值的因素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写出好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模仿,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写出自己的个性。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孔雀西北飞》就是模仿课本上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借用“孔雀东南飞”这个爱情的旧瓶装“西部大开发”的新酒,全诗将主人公选择到西部去谋职与家人、社会阻力进行对比刻画,令人耳目一新,堪称模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廖艳霞.浅谈“模仿”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J].
[2]王斌杰.立目标意识加强有效训练[J].
那么,“人门”如何开始呢?笔者以为,最好的策略是仿写,即从模仿佳作起步。毋庸置疑,模仿是学习写作的一个基本途径和方法,可以说,成功的写作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人们学习写作,一般是从模仿开始的,各类优秀文章(如课本上的选文)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层次大多可作为写作的典范,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而言,无疑是可供模仿的范本。“即使是进入了自由的创作状态,做出了长篇大论,其文章的基本结构、技法等等也都是来源于模仿和进行模仿的,只不过是不露痕迹罢了。”比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崔颢《黄鹤楼》一诗的模仿。另外,就应用文写作来说,模仿更是重要,因为应用文更多的是类型化、要求格式规范的文体,自由发挥的空间较之文学创作更加狭小,学习应用文的写作最主要的方法和基本途径就是模仿,通过模仿,了解和学会了应用文的文体规范,也就成功了大半。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轻视模仿,而要重视仿写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模仿可以從不同的方面进行:
模仿结构。实践证明,语段仿写是比较有效的语段结构训练手段,学生通过仿写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习得基本的作文结构技巧,并加以运用。所以有论者认为:“从把握语段的层次结构人手来进行作文的结构训练,才算是从‘源头’抓起,让学生从根本上建立起作文的结构意识,才能有效地扭转现在作文教学中视结构训练为作文的纯技术手段的弊病。”接下来便扩展到对整篇文章结构思路的模仿。比如对于鲁迅的小说《药》,笔者在指导学生了解它的双线结构及其作用以后,提示这一特点可以借鉴,就有学生写了一篇《一位坚强的女孩》,习作采用了风铃与盲女孩明暗线交织的结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模仿立意。衡量一篇文章价值的大小,主要看其立意是否有意义,立意是决定文章价值的重要因素。但高中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局限,难以从生活中获取写作所需的大量直接经验,难以有什么深刻的立意。所以对优秀范文的借鉴不失为一种提升立意品级的有效办法,它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所需的知识体验,使作文达到立意正确、鲜明、深刻的要求。
模仿语言。语言是文章的基本要素,语言的习得和表达的规范也要先从模仿开始。在作文语言训练中提倡仿写,即从范文中吸收所需的养份,学习其中极富生命力的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写作,使其文章语言准确鲜明,形象生动,甚至富有文采。语言的模仿训练应该选择典范的书面语、有鲜明语言风格的范文,特别是一些语言大师的作品,如鲁迅、朱自清、沈从文、老合等,他们的作品风格鲜明,富有艺术魅力,是典范的白话文著作,确定了现代化汉语的语法规范。
当然,这些模仿在实际操作中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不同时间段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文体综合展开的。比如在高三最后一百天,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借鉴高考优秀作文,如记叙文《习惯》、《不肯死去的心》、《天使无语》、《母亲手中的稻草绳》等,议论文《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Ⅸ走出保护伞》、《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失落的文明》等。而对于写作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先从借鉴自己班级的佳作和高考“二类”作文人手。
仿写作为一种作文训练方法,可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建立合理的文章结构。但是仿写不等于生搬硬套原文。模仿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有个性的创新表达奠定基础,一味依赖仿写则会丧失自我,没有个性。
写作是一种个性化劳动,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将范文中有参考价值的因素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写出好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模仿,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写出自己的个性。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孔雀西北飞》就是模仿课本上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借用“孔雀东南飞”这个爱情的旧瓶装“西部大开发”的新酒,全诗将主人公选择到西部去谋职与家人、社会阻力进行对比刻画,令人耳目一新,堪称模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廖艳霞.浅谈“模仿”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J].
[2]王斌杰.立目标意识加强有效训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