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过分重视对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懂得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弱化。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授学生知识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还应注重学生情感、思维、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以达到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的最终目标。在这一点上,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与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其理想的精髓在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可以用来指导应用行为,在应用中又可以检验知识的有效性,认为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本篇文章对“知行合一”思想与历史课堂的有效融合进行探究,以此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知行合一”思想;初中;历史
在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中,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科目。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其中蕴含了许多能够指导如今的思想。但是,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大都存在于过去,无法重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也无法触摸和感受到历史,使得学生在理解历史课程上存在一定难度,更无法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存在理论知识和实践不契合的现状。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是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因此,将历史课堂与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思想融合,成为了创建高效历史课堂的新思路。
一、落实改革方针,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改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从而使教书和育人能够有效结合。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关键学科之一,在学生道德修养和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将历史知识灌输式地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受历史学科的特殊性的影响,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本就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这样一味地灌输,学生在没有学会知识的基础上,更无法将其应用到实践过程中,使得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检验出知识的有效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不会认识到历史学科在学生道德培养和行为修养方面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严格落实这一改革目标,更新自身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将“知行合一”的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行为和修养能够同时发展,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进程,为国家培养全面化的人才。
二、增强社会实践,促进全面发展
初中时期是学生首次接触历史课程,加之历史知识距离如今较遥远,学生很难通过课本文字有直观的认知,因此理解历史知识、感悟历史情怀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以感性理解为主,知识本身的可见性和可触摸性对于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可以多多增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直观的认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节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于让学生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体会我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爱党主题意义的参观活动。带领学生去到会议旧址等地,让学生通过参观活动的老照片,感受真实的会议场景,从而对共产党的成立过程有所了解。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活动,自主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将实践中得到认知,将认知和行动结合起来,增加爱党意识,更加堅信党的领导。
三、注重启发引导,培养自主探究
新课改强调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中心地位,这一观念将学生看作了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使用者,充分符合“知行合一”的观念。学生在自主获得知识后,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自主探究意识得到提升。这就要求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课堂角色,从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将历史思想渗透其中,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以此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节课时,在之前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收集了在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但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串联能力不足,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框架,从而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能够一一叙述,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思考,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思考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让学生在展示成果的同时,增加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总而言之,如何上好历史课程,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历史知识中包含的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达到历史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的学科目标,是每一位历史教师所面临的巨大考验。作为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要直面挑战,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素质化人才,达到新课改下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瑞矫,史向军.新时代理想信念知行合一的内生动力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7):101-106+108.
[2]黄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基于“知行合一”理念[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8,32(03):1-7.
关键词:“知行合一”思想;初中;历史
在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中,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科目。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其中蕴含了许多能够指导如今的思想。但是,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大都存在于过去,无法重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也无法触摸和感受到历史,使得学生在理解历史课程上存在一定难度,更无法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存在理论知识和实践不契合的现状。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是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因此,将历史课堂与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思想融合,成为了创建高效历史课堂的新思路。
一、落实改革方针,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改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从而使教书和育人能够有效结合。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关键学科之一,在学生道德修养和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将历史知识灌输式地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受历史学科的特殊性的影响,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本就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这样一味地灌输,学生在没有学会知识的基础上,更无法将其应用到实践过程中,使得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检验出知识的有效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不会认识到历史学科在学生道德培养和行为修养方面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严格落实这一改革目标,更新自身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将“知行合一”的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行为和修养能够同时发展,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进程,为国家培养全面化的人才。
二、增强社会实践,促进全面发展
初中时期是学生首次接触历史课程,加之历史知识距离如今较遥远,学生很难通过课本文字有直观的认知,因此理解历史知识、感悟历史情怀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以感性理解为主,知识本身的可见性和可触摸性对于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可以多多增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直观的认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节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于让学生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体会我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爱党主题意义的参观活动。带领学生去到会议旧址等地,让学生通过参观活动的老照片,感受真实的会议场景,从而对共产党的成立过程有所了解。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活动,自主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将实践中得到认知,将认知和行动结合起来,增加爱党意识,更加堅信党的领导。
三、注重启发引导,培养自主探究
新课改强调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中心地位,这一观念将学生看作了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使用者,充分符合“知行合一”的观念。学生在自主获得知识后,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自主探究意识得到提升。这就要求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课堂角色,从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将历史思想渗透其中,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以此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节课时,在之前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收集了在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但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串联能力不足,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框架,从而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能够一一叙述,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思考,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思考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让学生在展示成果的同时,增加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总而言之,如何上好历史课程,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历史知识中包含的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达到历史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的学科目标,是每一位历史教师所面临的巨大考验。作为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要直面挑战,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素质化人才,达到新课改下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瑞矫,史向军.新时代理想信念知行合一的内生动力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7):101-106+108.
[2]黄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基于“知行合一”理念[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8,3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