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动车销收赃活动情况分析和对策建议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x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非机动车销收赃案件特点
  
  从近期查处的案件来看,非机动车销收赃案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销收赃人员的重复犯案率高。销收赃人员刑满释放或行政处罚后重操旧业的较多,判处刑罚并没能有效改造罪犯和预防其再次犯罪,刑法效果不明显;行政处罚则更显得软弱无力,根本起不到惩戒和预防的作用。
  二是销收赃活动从特定领域和特定人群向外扩张。以前的销收赃活动一般仅限于废品收购、旧货回收、修车行业等特定行业及其从业人员。但现在由于经济的不景气等原因,很多失业人员、外来农民工为解决经济困难,也卷入其中,为这类违法犯罪推波助澜。
  三是销收赃行为的查处难度加大。以往的销收赃者多为有固定经营场所的特定行业从业人员,行政执法机关对其有日常的管理和监管,一旦有销收赃行为,查处起来较为容易。无业人员和外来人员加入后,由于流動性大,与盗窃嫌疑人无固定联系,与买赃者也多为一次性交易,销收赃的线索较难发现,其违法犯罪很难查处。
  
  二、影响销收赃犯罪打击的因素
  
  第一,车辆价值较小,单车一般达不到犯罪数额标准。一辆电动自行车、助动车的价值本身就不大,即使是较新的车辆,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折旧率很高,进入销赃市场的车辆单车价格一般不会超过两千元。因此,销售一辆非机动车的,通常很难达到犯罪的数额标准,无法追究销赃人员的刑事责任;如果是买赃自用的,犯罪数额则要达到2万元,这实际上已经将买赃自用的情形彻底排除在刑法调整之外。在这点上与机动车的销赃、收赃有明显区别。机动车的单车价格少则几万,即使是很旧的二手车,价值也很少低于万元,销售一辆赃车即构成犯罪,即使是买赃自用的,一般也能达到犯罪数额要求。正因为如此;较之于机动车的销赃、收赃而言,非机动车的销赃、收赃活动猖獗很多,很难达到犯罪数额标准,无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打击、防范销赃、收赃活动的手段有限,效果不明显。以往打击、防范这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手段主要是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修车铺、废品收购、旧货回收等相关行业的日常管理。这些手段、措施对那些有固定经营场所的经营主体来说,能起到一定的监管、约束效果。但是对于新近加入的无业人员以及“兼职”从事这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农民工而言,上述手段和措施显然无法奏效,只能依靠交通警察等执法人员凭借其职业敏感,以盘查嫌疑人员的方式来发现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缺乏统一规范的非机动车二手市场。在机动车尚未全面走入寻常百姓之家的当下,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非机动车仍是主要的代步工具,其消费市场一直很庞大,但很遗憾的是,我国尚未建立起较为规范的非机动车二手交易市场。在合法规范的二手市场建立起来之前,人们的需求要想得到满足,就不得不寻求旁门左道乃至非法途径,这实际上是我们将这个庞大的市场拱手让给了赃车违法犯罪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管理者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第四,法律规定的不合理。除了上述事实层面的因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法律层面来寻找原因,并且可以说,法律因素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事实因素。这主要表现为:其一,依照法律规定,销收赃行为构成犯罪,该赃物必须是犯罪所得或其收益。如果该赃物只是一般违法所得,对其予以收购、销售的,则不构成犯罪。对于这一规定,很多侦查人员表示难以理解,有人举了如下这么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表达其对该规定的不解与愤慨:行为人从100个窃贼手中各收购一辆电动白行车,100个窃贼盗窃的电动自行车每辆单价均不足2000元,因而不构成犯罪,试问,收购100辆电动自行车的行为也不属于犯罪吗?若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这种情况当然不构成犯罪,但若从行为危害程度来看,不作为犯罪进行打击显然不合理。
  其二,销收赃行为构成犯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明知该赃物系犯罪所得。也就是说,收赃、销赃之人知道该赃物系犯罪得来。如果不知道是犯罪得来的,则不构成犯罪。当然这里的明知既包括知道确实是犯罪所得,也包括知道可能是犯罪所得。这一方面导致收销赃行为人到案后极力否认明知,另外一方面,要认定其犯罪,一般要求盗窃等上游犯罪的嫌疑人到案并能够定罪。这就会导致很多销收赃犯罪因为证据不足的原因而无法定罪。
  其三,司法解释以涉案数额作为区分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单一标准,使得其他类型的严重销收赃行为被排除在犯罪之外。显然,销收赃的数额是衡量行为社会危害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除了涉案数额大这一因素之外,多次销收赃或者因销收赃被行政处罚、劳动教养后又实施销收赃行为的,这些也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应当同样予以关注。
  
  三、强化打击力度的对策
  
  针对上文论及的种种制约因素,我们认为,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强化对对销收赃行为的打击力度。
  第一,建立统一规范的非机动车二手交易市场。在非机动车二手交易市场建立起来之前,谈论如何打击销收赃犯罪、如何保障非机动车的合法交易都是空谈,既然国家、社会尚未提供这样一个交易场所或平台,也就谈不上日常的监管,任何想要销售或购进二手非机动车的人由于无法找到合法的渠道,要想实现这种交易,就只能寻求非法途径,因此,建立起统一规范的非机动车二手交易市场是当务之急。
  相比较而言,机动车二手市场非但已经建立起来,而且逐步走向规范化、规模化,人们除了购买新车,还可以在二手市场淘到称心如意的旧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笔者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机动车二手市场的成功经验,将其运用于非机动车二手市场的构建上来,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一旦建立起统一规范的二手交易市场,大量的非机动车交易行为将被合法化,选择购买赃车的意愿也将大量减少,赃车交易市场将急剧萎缩,针对非机动车的盗抢等犯罪也必然减少,非机动车交易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也将是必然的结果。
  第二,修改立法及重新进行司法解释,扩大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适用范围。根据刑法及刑法修正案(六)的规定,销售、收购犯罪所得的赃物的行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在犯罪构成上要求销售、收购的必须是犯罪所得,且行为人明知系犯罪所得。另外,通过司法解释,对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作出了数额上的要求,根据其上游的盗窃罪、抢夺罪、诈骗罪对犯罪数额的要求确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数额标准。
  针对上述规定,我们认为,应作如下修改:首先,修改刑法条文,将其中的“犯罪所得”修改为“违法所得”,即只要窝藏、转移、收购、销售的是违法所得,就构成犯罪,不要求该赃物是犯罪所得。相应的,窝藏、转移、收购、销售的行为人只要主观上明知肯定或可能是违法所得就够了,无需认识到是犯罪所得,更不要求明知是盗窃还是抢夺或者诈骗犯罪所得。简言之,只要认识到该物品可能来路不正,就可以认定为明知系违法所得。当然,该条文对应的罪名也应修改为掩饰、隐瞒违法所得罪。
  其次,设定一个固定的数额作为犯罪标准。由于大多数的赃物都是盗窃得来的,通过其他方式取得的情况较少,我们可以参考现行司法解释的规定,将窝藏、转移、销售赃物的数额标准确定为2000元,收购赃物自用的数额标准为2万元,废除现行的以上游犯罪的数额为标准的规定(盗窃所得的为2000元,抢夺所得的为500元,诈骗所得的为4000元。如果严格按照该司法解释的规定,就应当得出前罪若为抢劫,则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无数额上的要求的结论。)这是因为,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赃物是盗窃还是抢夺抑或诈骗得来,实在是不太现实,犯罪行为人一般不可能明确告诉收购、销售、转移、窝藏赃物之人赃物是如何取得的,尤其是在双方缺乏互信基础的情况下。
  最后,除了数额标准,还应增加其他定罪标准。一是增加行为次数标准:在一年内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或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满三次的,也构成掩饰、隐瞒违法所得罪。刑法关于盗窃罪的条文里就有类似规定,我们可以借鉴。二是增加违法、犯罪的前科标准:行为人曾经因为掩饰、隐瞒违法所得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受到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的,再次实施掩饰、隐瞒违法所得行为,即构成犯罪。
  第三,强化法律教育和法制宣传,增强普通百姓的法律意识。帮助犯罪分子销售犯罪所得是一种犯罪,这是一般社会公众都能认识到的,但是,从犯罪分子手中买赃自用的也构成犯罪,对此,不少的老百姓并没有明确、清醒的认识,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触犯了法律,只有在被刑事处罚或行政处罚之后才获得了相关法律知识,这种“以身试法”的代价实在太大。因此,在普通的社会公众法律素养普遍低下的当下,强化法律教育和法制宣传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2009年,我院办理适用刑事和解制度案件7件,均为轻伤害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初犯、偶犯和过失犯罪案件。其中侦监部门办理2件,均作了不批捕决定;公诉部门办理5件,1件诉至法院,4件作相对不起诉处理。    一、刑事和解工作的特点    1、从适用刑事和解办理的案件类型看,多为过失性犯罪。如7件案件中,有3件属过失性犯罪,占42.9%。  2、从刑事和解的方式看,一是对和解的整个过程,检察机关不介
期刊
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紧紧围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要求在民行检察工作中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强化民行和解息诉功能。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民事行政检察改革,坚持抗诉与息诉并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一、调解优先的必要性  多年以来,民行检察抗诉一直是民行检察工作的重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期刊
一、当前法医文证审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性证据存在着不少瑕疵  通过审查我们近年来办结的文证审查案件发现,这些案件的瑕疵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鉴定时机选择不当,有些特殊案件中的损伤鉴定必须结合治愈情况才能进行准确的伤情判断鉴定;有的案件损伤鉴定标准引用的条款不正确,造成鉴定结论有误;有的伤情表述不全,甚至没有损伤面积的描述;有的行文措辞不严谨,前后表述不一,甚至在成文方面出现错别字,这些
期刊
在矛盾日益突显的社会,涉及聚众斗殴犯罪的案件不断增多,同时该罪在法律适用以及理解上存在着较难统一的问题。为解决司法实践中的这一困惑,笔者在此谈谈个人对聚众斗殴罪的相关问题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一、正确理解与界定聚众斗殴犯罪的范畴     聚众斗殴罪,是指为了报私仇、争霸一方或者其他不正当目的,纠集众人成帮结伙地互相进行殴斗的行为。笔者认为应将聚众斗殴行为与正当防卫行为、针对具体人的健康和生命
期刊
摘 要: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制度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严重阻碍了其正常发展,究其原因是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本文主要分析了法律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路径问题。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陷;法律保障;新路径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    2002年10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期刊
摘 要: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是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涉检网络舆情是公众对涉及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的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关注和有效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既是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检察机关形象,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有力体现。  关键词:网络舆情;涉检;类型;特点;应对
期刊
一、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侵犯商业秘密举证难    这种举证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权利人的不配合。往往权利人对其拥有的商业秘密不愿提供作为证据,更不愿将技术信息送交相关部门进行鉴定,这就造成行为人侵犯商业秘密证据上存在问题。确实在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诉讼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人介入并知悉商业秘密,如法官、公诉人、辩护人、鉴定人、书记员、法警等,如果这类人员擅自披露或者使用该商业秘密,同样会形成
期刊
摘 要: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创建学习型法院,建立科学有效的学习制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出一大批专家型、复合型的优秀法官,对于提升法院形象和提高法官素质,确保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法院;学习型    创建学习型法院,提高队伍素质,是落实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学习型社会”要求的可靠保证。学习是推进法官职业化进程的重要手
期刊
毒品犯罪牵涉的罪名较多,其中运输毒品和非法持有毒品是难以把握的两种犯罪。笔者想抛砖引玉,以期和同仁交流。   一、运输毒品罪    我国《刑法》将运输毒品的行为与走私、贩卖、制造毒品的行为在条文中作了并列规定,作为选择性罪名——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规定同样的法定刑。从立法话语来看,运输毒品罪的成立,只有行为人主观认识到运输的是毒品,在客观上实施了运输行为。即可。至于行为
期刊
一、提高检察法律文书制作质量的意义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法律文书是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公文,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法律监督的效果和检察机关的形象,提高检察法律文书制作质量对于整个检察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高检察法律文书制作质量是保障检察权正确行使的需要。检察法律文书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作出决定的根据和理由公诸于众。一方面,便于监督对象对检察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