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就初一学生小升初衔接期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从中学语文教师角度,探索了如何做好小升初语文作文衔接教学工作。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衔接教学
初一语文老师普遍面临新生经历小升初过渡时出现较严重的脱节现象的难题。学生升入中学后明显感到不适应,学习压力大、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学习语文信心受到极大影响,不断有家长与学生反映作文不知如何提高。可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又与阅读教学等多方面息息相关。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小升初的衔接期。
一、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距离
小升初衔接主要涉及第三、四学段。第三学段(5-6年级)中作文以“习作”呈现,习作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 第四学段(7-9年级)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学生需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地表达中心,根据记叙性、说明性、说明性三类不同表达的需要细化要求,并明确提出缩写、扩写、改写的要求。修改作文互相分享、评改,达到文从字顺。由此可见,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存在一定距离,写作从语句通顺、完整叙述跨越到能排篇布局,力求创意,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使小升初衔接难度增大。
2.教材教法的脱节
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统一度并不尽人意,如苏教版张庆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苏教版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小学教材具有“新、实、科、简、美”的特点,而初中语文教材着眼于“单元合成,整体训练”,两者风格各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侧重知识的识记和浅层的理解,思维难度不大。中学教材内容增多加深,知识点增多,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这些均造成学生的不适应。
3.学生心理因素、学习习惯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与对象都是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由于生理、学习环境、学习容量、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变化,该阶段的学生面临矛盾心理。例如,学生刚进入少年期,渴望成熟与成长,但其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仍然停留于小学生的感性阶段,较为情绪化,产生心理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矛盾。又如,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老师与同学、新的学习内容学生既充满好奇与期待,又对自己无法适应学科的增多、课容量、教师的授课方式产生担忧,心理充斥紧张感,表现为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矛盾。
4.语文教师衔接意识淡漠
绝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并不了解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大纲、教材、教法等的异同,不够重视学生小升初过渡的脱节现象,使衔接工作无从下手。
小学高年级和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心理、教师观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脱节。因此,做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衔接的重要性。
国内越来越多学者与一线教师重视并探究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但是就语文学科中小学衔接的相关研究较少,笔者发现,研究成果集中于中小学语文衔接的现状调查,结合新课标探讨语文衔接,就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模块如何进行衔接教学几个角度,但是多数研究多流于浅层的问题探讨,并且对中学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探讨更少。
二、作文衔接教学的策略
语文教师正是小学向中学语文学习过渡的引导者,开学初让学生明确中学语文的要求、手把手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信心十足地迎接挑战。教师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监督者。针对作文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后,不断督促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推敲文字,拓宽阅读渠道与阅读面,坚持练笔等好习惯。教师是大纲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架梁者。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各个阶段学情,重点讲解学生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易错点进行循环往复地复习。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情况采取灵活、有的放矢的教学策略,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
1.培养学生真实的作文情感
作文习作中不难发现,通常是“千篇一律”、记录“流水账”。例如,开学初一年级学生的一篇课堂习作《 ,我想对你说》中,习作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班级有90%以上的学生只描写父母在自己生病时无微不至的关怀的事例,学生似乎无事可说、无话可写,缺乏观察反思,需要认识、感知、了解社会。因此,辅导学生关注生活细心观察、激活记忆、开拓思路是关键。教师可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学生口语表达练习、课文相关探讨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真情实感的呈现。以《往事依依》为例,文章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结构清晰、语言到位,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文写作中。
2.重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交叉发展
重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交叉发展,多途径积累作文素材与写作方法。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积淀来源与基石。作为语文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材料来源的多样性,文质兼美的课文、名著、报刊杂志都可以是学生的阅读材料与作文灵感来源。语文教师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学情等由小学的教学方法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细致分析并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的写作思路、方法。“授之以渔”的方式能够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3.开展读写结合的写作训练
写来源于读,写作是阅读的延伸与表达,写作训练不只是整篇习作的练习,可针对不同阶段、水平学生增强写作训练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如仿写、续写、补白、片段等有层次地涉及,而对学生欠缺的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叙事、景物描写等方面重点多次训练,讲练结合,使学生作文有质的提高。
4.多方式展开二次修改
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作文的二次修改,使学生轻松发展。在教师讲评后,通过读──议──改三个步骤对自己作文的二次修改,采取小组讨论、竞赛等多种方式开展“二次”修改,甚至多次修改,大到文章结构,小到标点、词汇,通过“改”的过程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质量,更拓宽学生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养成养好的积累习惯,充实语文资源库
教师通过定时读书笔记、周记、随时记下感悟等方式坚持练笔。教师需要注意在开始阶段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全面地积累语文材料,包括好词好句、故事事例,并做好相应的赏析。长期不断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松泉、王伯勋、王静义主编.语文教学心理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 崔一心.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J].德州学院学报,2005(3).
[4] 周凤英.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4).
[5] 张宝兰.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应对措施[J].文理导航,2010(10).
[6] 肖虹.传好“接力棒”实现“无缝对接”——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J].新课程(中),2013(6).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衔接教学
初一语文老师普遍面临新生经历小升初过渡时出现较严重的脱节现象的难题。学生升入中学后明显感到不适应,学习压力大、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学习语文信心受到极大影响,不断有家长与学生反映作文不知如何提高。可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又与阅读教学等多方面息息相关。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小升初的衔接期。
一、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距离
小升初衔接主要涉及第三、四学段。第三学段(5-6年级)中作文以“习作”呈现,习作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 第四学段(7-9年级)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学生需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地表达中心,根据记叙性、说明性、说明性三类不同表达的需要细化要求,并明确提出缩写、扩写、改写的要求。修改作文互相分享、评改,达到文从字顺。由此可见,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存在一定距离,写作从语句通顺、完整叙述跨越到能排篇布局,力求创意,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使小升初衔接难度增大。
2.教材教法的脱节
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统一度并不尽人意,如苏教版张庆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苏教版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小学教材具有“新、实、科、简、美”的特点,而初中语文教材着眼于“单元合成,整体训练”,两者风格各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侧重知识的识记和浅层的理解,思维难度不大。中学教材内容增多加深,知识点增多,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这些均造成学生的不适应。
3.学生心理因素、学习习惯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与对象都是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由于生理、学习环境、学习容量、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变化,该阶段的学生面临矛盾心理。例如,学生刚进入少年期,渴望成熟与成长,但其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仍然停留于小学生的感性阶段,较为情绪化,产生心理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矛盾。又如,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老师与同学、新的学习内容学生既充满好奇与期待,又对自己无法适应学科的增多、课容量、教师的授课方式产生担忧,心理充斥紧张感,表现为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矛盾。
4.语文教师衔接意识淡漠
绝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并不了解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大纲、教材、教法等的异同,不够重视学生小升初过渡的脱节现象,使衔接工作无从下手。
小学高年级和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心理、教师观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脱节。因此,做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衔接的重要性。
国内越来越多学者与一线教师重视并探究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但是就语文学科中小学衔接的相关研究较少,笔者发现,研究成果集中于中小学语文衔接的现状调查,结合新课标探讨语文衔接,就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模块如何进行衔接教学几个角度,但是多数研究多流于浅层的问题探讨,并且对中学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探讨更少。
二、作文衔接教学的策略
语文教师正是小学向中学语文学习过渡的引导者,开学初让学生明确中学语文的要求、手把手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信心十足地迎接挑战。教师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监督者。针对作文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后,不断督促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推敲文字,拓宽阅读渠道与阅读面,坚持练笔等好习惯。教师是大纲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架梁者。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各个阶段学情,重点讲解学生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易错点进行循环往复地复习。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情况采取灵活、有的放矢的教学策略,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
1.培养学生真实的作文情感
作文习作中不难发现,通常是“千篇一律”、记录“流水账”。例如,开学初一年级学生的一篇课堂习作《 ,我想对你说》中,习作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班级有90%以上的学生只描写父母在自己生病时无微不至的关怀的事例,学生似乎无事可说、无话可写,缺乏观察反思,需要认识、感知、了解社会。因此,辅导学生关注生活细心观察、激活记忆、开拓思路是关键。教师可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学生口语表达练习、课文相关探讨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真情实感的呈现。以《往事依依》为例,文章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结构清晰、语言到位,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文写作中。
2.重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交叉发展
重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交叉发展,多途径积累作文素材与写作方法。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积淀来源与基石。作为语文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材料来源的多样性,文质兼美的课文、名著、报刊杂志都可以是学生的阅读材料与作文灵感来源。语文教师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学情等由小学的教学方法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细致分析并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的写作思路、方法。“授之以渔”的方式能够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3.开展读写结合的写作训练
写来源于读,写作是阅读的延伸与表达,写作训练不只是整篇习作的练习,可针对不同阶段、水平学生增强写作训练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如仿写、续写、补白、片段等有层次地涉及,而对学生欠缺的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叙事、景物描写等方面重点多次训练,讲练结合,使学生作文有质的提高。
4.多方式展开二次修改
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作文的二次修改,使学生轻松发展。在教师讲评后,通过读──议──改三个步骤对自己作文的二次修改,采取小组讨论、竞赛等多种方式开展“二次”修改,甚至多次修改,大到文章结构,小到标点、词汇,通过“改”的过程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质量,更拓宽学生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养成养好的积累习惯,充实语文资源库
教师通过定时读书笔记、周记、随时记下感悟等方式坚持练笔。教师需要注意在开始阶段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全面地积累语文材料,包括好词好句、故事事例,并做好相应的赏析。长期不断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松泉、王伯勋、王静义主编.语文教学心理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 崔一心.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J].德州学院学报,2005(3).
[4] 周凤英.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4).
[5] 张宝兰.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应对措施[J].文理导航,2010(10).
[6] 肖虹.传好“接力棒”实现“无缝对接”——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J].新课程(中),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