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不仅仅教师的授课方式产生的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关键词:观察;自行发现;网络论坛;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49-02
学生原来是耳听眼看,手里永远握着一支铅笔或钢笔,到现在将MP3、学习机、复读机、掌上电脑轻轻松松抱在手上,可以说跨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学习的主动权也从老师手里转移到了学生手里。
虽然说学生掌握了一个新的学习方式,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似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的,“老师”是变化了,学生有难以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求助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时候还可能求助于网络或者其他教学媒体,但是,依然在遵循着一个学习模式:发现问题——求助老师——解决问题。换了教学媒体,只是换了一个老师,这里,“他人或其他的学习资料”变成了一个新老师而已。学生没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只是“被”学习了,如果我们把思路稍微放远些,考虑一下:可否让学生自己教自己?互相学习?可否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
现实条件完全具备。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敢于放手,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让学生一展风采的机会。下面我们一起给学生找一个互相分享、互相学习的平台。
一、不可忽视的阵地——论坛
1.校园内网。先从这个最内部的学习单位介绍起,从古代人传播信息的方式:口传、捎信、打手势、信鸽传递、点篝火、箭传等,演变到近现代人打电话、电报、发信号弹等,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传递效率的提高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现在,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有一个校园内网,公告、通知、计划安排、活动情况……可以说包罗万象。但是,校园内网建立起来了,资源利用情况怎么样?有的学校的信息几个月不更新一次,所有交流平台全部关闭,留言板功能要么不开,要么永远通不过审核,石沉大海,让学生不知道说的话有没有人看,有没人关注。比如,某个学生碰见了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办法:(1)去办公室找老师,老师可能在,可能不在,可能虽然在但是很忙,无暇顾及那个学生。(2)打电话求助别的老师同学。效率已经快多了,最起码省略了一遍遍寻找的辛苦,虽然打了好几个电话好像还是有些概念模糊,似是而非。(3)把求助帖挂到学校校园网留言板里,每一个师生可以很快看到,而且可以重复阅览,迅速回馈。在这里,“有一道难题不会做”这一信息,迅速得到了反应。可能求助帖挂出去没有五分钟,就得到了答案。对某一个刚好在校园网上看到信息的老师而言,这个难题在他那里可能根本就不算一个问题。校园内网,应该开起来。该恢复的留言功能,互动论坛,也让它活跃起来。这样,一方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可以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学生也省略了一些直接面对的尴尬和不便。一个成熟的校园内网,应该是动态的,互动的,及时更新的。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参与讨论和交流信息,发表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
2.外网论坛。外面的世界精彩,现在活跃在网络上的论坛,我们可以找到许多,都可以一一介绍给学生。如今做得比较成熟的网站有:中国中学生联盟网论坛。相对来说,我们新疆的论坛不论人气流量还是内容形式都稍显逊色。这需要我们自己支撑。
二、私密性极强的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私密性。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私密性的生存空间。电子邮件其实很像我们以前最原始的信件交流。邮件地址指向的唯一性,决定了收件人、发件人的唯一性。电子邮件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不仅仅是文本内容,可以以附件的形式,插入文本、图片、声音文件或者是压缩包。基本上该满足的条件都具备了。它唯一的缺点是即时性略差些。因为电子邮件的私密性,学生可以很私人地问一些平时不太方便问的问题。可以要求班里的每个学生互相留下电子邮件联系方式。电子邮件作用很多。可以谈生活,可以交作业,可以问问题。“有问题我会另外通知”,“每个同学作品完成情况我会回复邮件详细说明”。多好!而且因为电子邮件的接收者只有老师,不经过其他同学,不用担心你的小隐私被别人窥破,也不用担心你给老师的悄悄话会让另一个人看到,除非你把这封邮件又发给了另外一些人。
三、交互性很强的QQ群
QQ群克服了电子邮件及时性差的特点,而且保持了电子邮件的优点,可以私聊,可以公聊,可以将每个班设置成一个qq群,群主由班主任或者班长担任,另外委任几个管理员管理账户,负责一些日常通知管理等事宜。可以要求进入群里的每个学生,把自己的群名片里的名字改成自己的本名,不要搞个不知所云的名字,还要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方便互相联系。
四、很有惊喜的校友录
不能不说,校友录是个很神奇的地方,N年不见的好友都可以连接起来,可以把校友录介绍给学生,现在校友录比较多,我们一般选取比较大的校友录,这样以后找到的机会也比较多。比如说chinaren校友录、网易同学录、QQ校友录、中国校友录。现在校友录其实有点类似论坛,不过论坛里的人员成分更杂些,而校友录里的人员基本都是一个班级或者年级或者学校的,大家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自说自话的博客
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开博?博客,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给了学生一个课堂之外的另一个空间。在博客的空间里,他是主人,他是领袖,他想说什么都可以(当然得经过审核)。我们要对学生的博客给予支持,可能就是一个字“好”,一句话“我在关注你”,就让学生感受到了心灵的温暖。你的支持,就是他继续前进的动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更需要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人。作为教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种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送给学生的几把钥匙其中之一,就是自由,让学生自由地去寻找自己表现的机会,学习的机会;我们送给学生的一个美德,就是信任,相信学生能够做得比你想象的更好;我们需要完成的一份工作就是引导,引导学生自行观察、自行发现、深入更深层次的奥妙。希望每个老师能给学生一个说话的空间——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会共享。
关键词:观察;自行发现;网络论坛;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49-02
学生原来是耳听眼看,手里永远握着一支铅笔或钢笔,到现在将MP3、学习机、复读机、掌上电脑轻轻松松抱在手上,可以说跨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学习的主动权也从老师手里转移到了学生手里。
虽然说学生掌握了一个新的学习方式,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似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的,“老师”是变化了,学生有难以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求助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时候还可能求助于网络或者其他教学媒体,但是,依然在遵循着一个学习模式:发现问题——求助老师——解决问题。换了教学媒体,只是换了一个老师,这里,“他人或其他的学习资料”变成了一个新老师而已。学生没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只是“被”学习了,如果我们把思路稍微放远些,考虑一下:可否让学生自己教自己?互相学习?可否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
现实条件完全具备。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敢于放手,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让学生一展风采的机会。下面我们一起给学生找一个互相分享、互相学习的平台。
一、不可忽视的阵地——论坛
1.校园内网。先从这个最内部的学习单位介绍起,从古代人传播信息的方式:口传、捎信、打手势、信鸽传递、点篝火、箭传等,演变到近现代人打电话、电报、发信号弹等,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传递效率的提高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现在,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有一个校园内网,公告、通知、计划安排、活动情况……可以说包罗万象。但是,校园内网建立起来了,资源利用情况怎么样?有的学校的信息几个月不更新一次,所有交流平台全部关闭,留言板功能要么不开,要么永远通不过审核,石沉大海,让学生不知道说的话有没有人看,有没人关注。比如,某个学生碰见了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办法:(1)去办公室找老师,老师可能在,可能不在,可能虽然在但是很忙,无暇顾及那个学生。(2)打电话求助别的老师同学。效率已经快多了,最起码省略了一遍遍寻找的辛苦,虽然打了好几个电话好像还是有些概念模糊,似是而非。(3)把求助帖挂到学校校园网留言板里,每一个师生可以很快看到,而且可以重复阅览,迅速回馈。在这里,“有一道难题不会做”这一信息,迅速得到了反应。可能求助帖挂出去没有五分钟,就得到了答案。对某一个刚好在校园网上看到信息的老师而言,这个难题在他那里可能根本就不算一个问题。校园内网,应该开起来。该恢复的留言功能,互动论坛,也让它活跃起来。这样,一方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可以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学生也省略了一些直接面对的尴尬和不便。一个成熟的校园内网,应该是动态的,互动的,及时更新的。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参与讨论和交流信息,发表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
2.外网论坛。外面的世界精彩,现在活跃在网络上的论坛,我们可以找到许多,都可以一一介绍给学生。如今做得比较成熟的网站有:中国中学生联盟网论坛。相对来说,我们新疆的论坛不论人气流量还是内容形式都稍显逊色。这需要我们自己支撑。
二、私密性极强的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私密性。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私密性的生存空间。电子邮件其实很像我们以前最原始的信件交流。邮件地址指向的唯一性,决定了收件人、发件人的唯一性。电子邮件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不仅仅是文本内容,可以以附件的形式,插入文本、图片、声音文件或者是压缩包。基本上该满足的条件都具备了。它唯一的缺点是即时性略差些。因为电子邮件的私密性,学生可以很私人地问一些平时不太方便问的问题。可以要求班里的每个学生互相留下电子邮件联系方式。电子邮件作用很多。可以谈生活,可以交作业,可以问问题。“有问题我会另外通知”,“每个同学作品完成情况我会回复邮件详细说明”。多好!而且因为电子邮件的接收者只有老师,不经过其他同学,不用担心你的小隐私被别人窥破,也不用担心你给老师的悄悄话会让另一个人看到,除非你把这封邮件又发给了另外一些人。
三、交互性很强的QQ群
QQ群克服了电子邮件及时性差的特点,而且保持了电子邮件的优点,可以私聊,可以公聊,可以将每个班设置成一个qq群,群主由班主任或者班长担任,另外委任几个管理员管理账户,负责一些日常通知管理等事宜。可以要求进入群里的每个学生,把自己的群名片里的名字改成自己的本名,不要搞个不知所云的名字,还要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方便互相联系。
四、很有惊喜的校友录
不能不说,校友录是个很神奇的地方,N年不见的好友都可以连接起来,可以把校友录介绍给学生,现在校友录比较多,我们一般选取比较大的校友录,这样以后找到的机会也比较多。比如说chinaren校友录、网易同学录、QQ校友录、中国校友录。现在校友录其实有点类似论坛,不过论坛里的人员成分更杂些,而校友录里的人员基本都是一个班级或者年级或者学校的,大家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自说自话的博客
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开博?博客,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给了学生一个课堂之外的另一个空间。在博客的空间里,他是主人,他是领袖,他想说什么都可以(当然得经过审核)。我们要对学生的博客给予支持,可能就是一个字“好”,一句话“我在关注你”,就让学生感受到了心灵的温暖。你的支持,就是他继续前进的动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更需要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人。作为教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种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送给学生的几把钥匙其中之一,就是自由,让学生自由地去寻找自己表现的机会,学习的机会;我们送给学生的一个美德,就是信任,相信学生能够做得比你想象的更好;我们需要完成的一份工作就是引导,引导学生自行观察、自行发现、深入更深层次的奥妙。希望每个老师能给学生一个说话的空间——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