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03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是 1981 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 的,占地面积 50 平方公里。此后,考古工作者对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陆续发现和辨认出 一批属于红山文化的玉器。而每一次发掘都引起巨大轰动,特别是 2002 年至 2003 年,考古 工作者在牛河梁遗址第 16 地点先后发掘红山文化墓葬 13 座,出土了包括玉人、玉凤、玉龙 在内的 20 多件玉器。其中,出土的玉人、玉凤为红山文化玉器中新发现的器类,此前在红山文化考古中从未发现过,而玉龙则是第二次发现。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已出土的玉器不仅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文明黎明 时期人的哲学观念,比如说以玉为佩、以玉为祭、以玉为葬等等。这些用玉的观念,反映了 中华民族思想、意识、信仰的发展变化。 牛河梁遗址自 1981 年发现以来,国内外“红山热”一直持续不降。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牛河梁遗址消息, 国务院确认牛河梁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考古学会一百余名专家会聚牛河梁进行研讨,日本、韩国、印度、瑞士、英国、美国及港台有关学者纷纷前来 考察,他们一致认为,牛河梁遗址不仅是中华民族史前圣地,也是世界文明中心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组织也几次派人评估,并委托英国剑桥大学的专家们现场考察,向联合国写出了将牛河梁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还制定出保护、发掘、修复牛河梁遗址的总体规划,准备将它建设成红山文化遗址博物苑和自然历史公园。 女神庙、积石冢、大型土台建筑址是牛河梁文化遗址的代表性建筑。此三个遗址点依山势按南北轴线分布,坛庙冢三位一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祭祀中心场所。 它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上古时期黄帝等代表人物在北方活动以及宗教史、 建筑史、 美术史的研究都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院长雷广臻教授的带领下,组织和承担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国内外有影响的专著、论文集等四部,发表论文数十篇,新华社发出电讯或专稿十几篇,在红山文化研究方面填补了许多空白,成为备受国内外瞩目且处于领先地位的红山文化研究团体。在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的诸多研究成果中,关于红山文化即黄帝文化的研究不仅在国内外领先,而且取得许多突破,为黄帝文化在朝阳提供了无可置疑的证据。
一、破译上古奇书《山海经》“密码”,明确提出 红山文化区
《山海经》是一部上古奇书,其中记载了黄帝和颛顼的故事。雷广臻教授凭着深厚的历史文献功底和丰富的考古知识,开创性地把《山海经》与红山文化联系起来。2006年,在国内一个大型学术会议上,他发表了在当时引起轰动的论文《化石、<山海经>与红山文化》 把《山海经》与红山文化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把黄帝文化与红山文化联系在一起,证明《山海经》的某些篇章记载的物事与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是对应的。雷广臻教授主要着手对《山海经》“海”的方位进行定位。《山海经》提到的海外四经顺序依次为《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这四经各有一个地理方位。除了海外四经之外另有一个大荒经,包括《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大荒东经》。此外还有一个《海内经》。如果能定位这个“海”,就会知道《山海经》记载了什么方位的事情,时代又差不多,那么红山文化与《山海经》对应起来就很有意义了。
一证:《山海经》记载了化石,它所示的“西北海之外”的范围、以朝阳为中心的广大区域盛产化石,由此,《海外西经》篇所记述的物事与大凌河、牛河梁这个红山文化区域的古人文、古地理相符。《山海经·海外西经》称“龙鱼陵居在其北”。古人不知道在地底下发现的鱼化石是什么,所以把它叫“龙鱼”,状如狸(鲤),一曰嘏(鲵)——这里发现有外形像鲤鱼,也可以叫作“鲵”的鱼类化石——“龙鱼”。这个龙鱼有陵墓,也就是说,它的陵墓在诸沃之野北边。这样的“龙鱼”化石在朝阳有很多。《山海经》记载的“龙鱼”与鱼类化石产地对应了。化石界公认《海外西经》最早记录了化石,而相关的化石正好产于红山文化区,这就是红山文化与《山海经》有对应关系的一证。
二证:古文献和地理方位证明《山海经》的海指渤海。“海”在中国文献上一般指渤海,比如,曾经亲自探求黄帝事迹的司马迁,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丸山应该是山东的一个山。《地理志》云:丸山,郎邪朱虚县(即今天山东省)。这里说的“海”,是指渤海。司马迁自己去访求,“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这进一步说明当时人们所说的“海”是指渤海。其它古代文献,凡提到“海”,一般是指渤海。大家都知道渤海有南、西、北、东四个方位。在中国的内海中围海而成南、西、北、东四个方位的,只有渤海,所以《山海经》的海指渤海。
三证:《山海经》记述刑天(蚩尤)与帝(黄帝)争神的故事在红山文化区发生。在渤海之西北涿鹿发生过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故事,实际上就发生在与大凌河、牛河梁毗邻的河北北部。《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述了这些事。《海外西经》与红山文化区应该有对应关系,由此,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应该有对应关系。
证明《山海经》的“海”的地理方位,尤其根据《山海经》关于龙鱼陵居、化石产地、黄帝战蚩尤战场的定位,雷广臻教授确定红山文化区就是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
雷广臻教授还证明,《山海经》多处提到的颛顼(颛顼就是黄帝之孙),有文献记载其活动区就在红山文化区。宋元时期史学家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所做的注中,明确提到朝阳城东45公里的棘城就是颛顼活动的地方。《晋书·慕容廆载记》记载,慕容家族定都龙城之前的政治中心大棘城就是“颛顼之墟”。
二、发现玉龟分公母、识读凌源田家沟红山文化遗址类似墓碑上的符号,证明红山文化即黄帝文化
众所周知,红山文化的著名遗址牛河梁、胡头沟等都发现过玉龟。郭沫若先生等學者视黄帝轩辕为神龟。雷广臻教授较早注意到了红山文化中的神龟文化因素,为证明黄帝文化在朝阳提供了新证据。 雷广臻教授首先在陈列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的辽宁省博物馆发现了出土玉龟分公母的直接证据。新华社记者魏运亨2008年11月3日的稿件对此有以下介绍:
2008年10月30日,专家们在“上手”观察牛河梁第五地点出土的两件玉龟时发现,两件玉龟大小、头部、尾部有明显差别,一玉龟的腹部有一明显的凹陷,有手指肚大小。这一奇特现象引起专家兴趣。众人便议论起几年前有人提出的“红山文化玉器分公母”的旧话题。后经电话请教生物学教授,得到“腹部有凹陷的当为公龟”这一肯定回答。至此,牛河梁红山文化玉龟分公母有了确切物证。雷广臻教授指出,龟在黄帝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礼记》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庄子》说:龟是“天下之宝”。红山文化发现数量较多的玉龟说明,至少在5500多年前,以黄帝族为代表的中国人就认识了龟的重要,并区分了公母。更有意义的是,古人通过雕琢玉龟表现、保留了他们对公母、雌雄的认知,由此形成了朴素直观的阴阳观念,而阴阳观念正是黄帝文化的核心要素。
除了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龟这一重要物证外,红山文化即黄帝文化最有价值最直接的证据是黄帝文化符号神龟的发现。2010年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来柱率队对凌源田家沟红山文化新遗址的第三地点进行清理时,发现了红山文化典型的由三重石围圈构成的积石冢,在直径7米的内圈石墙上发现了一块规整且相对较大的石板,长约50厘米,最宽处约40厘米,厚约3厘米。仔细察看上有雕刻图形。
王来柱把石板图片发给了雷广臻教授,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个雕刻图形很重要,可能是一个字,也可能是一个动物图形,建议王来柱对这块石板进行特殊保护。随后雷广臻两次到现场观察研究这块石板上的雕刻图形,经过近一年的比对、考证,2011年11月20日,雷广臻向媒体宣布,这个雕刻图形是黄帝图腾神龟——天鼋:由点组合的头部,均做伸出状的前腿与后腿,圆形的龟背,一只活灵活现的神龟(天鼋)图形。
雷广臻介绍说,天鼋就是轩辕,轩辕即黄帝。中国最早的国别史著作《国语》有“我姬氏出自天鼋”一句,意指黄帝族出自天鼋(神龟),天鼋是轩辕的氏族名称、徽号和图腾。郭沫若释天鼋即轩辕:“天鼋二字,铭文多见,旧译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
雷广臻强调说,红山文化遗址石板上发现黄帝文化的符号天鼋(神龟),不仅说明五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用石刻图形或字来表示部族的来源,而且为红山文化即黄帝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证据。这个证据与红山文化遗址已经发现的多个玉神龟和蚕玉器等遗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红山文化即黄帝文化的坚实证据链。
雷广臻教授的上述研究成果,首先由《辽宁日报》发表(2011年12月28日《辽宁日报》,《朝阳发现黄帝文化符号》),随后被国内上百个网站转用。
三、从对黄帝妻嫘祖养蚕神话传说重新阐释入手,得出
红山文化的蚕文化因素与黄帝文化密切相关的结论
黄帝妻嫘祖养蚕是神话传说,在《山海经》等典籍中有记载。在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许多蚕玉器。雷广臻教授从蚕文化入手证明红山文化即黄帝文化。
黄帝妻嫘祖养蚕说明了什么?《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在那个地方,他娶了一个叫嫘祖的西陵氏女子,是黄帝的正妃,她发明了养蚕和缫丝的技术,使人们结束了赤身露体、野蛮蒙昧的时代——主要是记载了嫘祖养蚕的故事。“嫘祖养蚕说”在红山文化也得到证明。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多个蚕蛹状的玉器。从黄帝妻嫘祖养蚕和红山文化发现了蚕玉器来看,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有直接关系。
红山文化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其文化晚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手工业分化 日趋加剧,从事建筑、制陶、玉雕、陶塑与泥塑等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出现,社会结构分化,等级制度确立,人口的迅猛增长,科学和艺术的显著成就等都是社会步入初级文明阶段的 要标志。距今5500—5000 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社会发生了质变,已步入初级文明社会, 西辽河流域在中国文明起源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倍显突出,为中国文明多 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将这一时期的辽西流域看作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 文化区。但是,有关红山文化的渊流、内涵、社会状况等诸多问题还有待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雷广臻主编《古玉今蕴》、《朝阳化石》、《走近 牛河梁》《遼宁日报》,《朝阳发现黄帝文化符号》) 《山海经》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是 1981 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 的,占地面积 50 平方公里。此后,考古工作者对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陆续发现和辨认出 一批属于红山文化的玉器。而每一次发掘都引起巨大轰动,特别是 2002 年至 2003 年,考古 工作者在牛河梁遗址第 16 地点先后发掘红山文化墓葬 13 座,出土了包括玉人、玉凤、玉龙 在内的 20 多件玉器。其中,出土的玉人、玉凤为红山文化玉器中新发现的器类,此前在红山文化考古中从未发现过,而玉龙则是第二次发现。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已出土的玉器不仅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文明黎明 时期人的哲学观念,比如说以玉为佩、以玉为祭、以玉为葬等等。这些用玉的观念,反映了 中华民族思想、意识、信仰的发展变化。 牛河梁遗址自 1981 年发现以来,国内外“红山热”一直持续不降。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牛河梁遗址消息, 国务院确认牛河梁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考古学会一百余名专家会聚牛河梁进行研讨,日本、韩国、印度、瑞士、英国、美国及港台有关学者纷纷前来 考察,他们一致认为,牛河梁遗址不仅是中华民族史前圣地,也是世界文明中心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组织也几次派人评估,并委托英国剑桥大学的专家们现场考察,向联合国写出了将牛河梁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还制定出保护、发掘、修复牛河梁遗址的总体规划,准备将它建设成红山文化遗址博物苑和自然历史公园。 女神庙、积石冢、大型土台建筑址是牛河梁文化遗址的代表性建筑。此三个遗址点依山势按南北轴线分布,坛庙冢三位一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祭祀中心场所。 它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上古时期黄帝等代表人物在北方活动以及宗教史、 建筑史、 美术史的研究都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院长雷广臻教授的带领下,组织和承担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国内外有影响的专著、论文集等四部,发表论文数十篇,新华社发出电讯或专稿十几篇,在红山文化研究方面填补了许多空白,成为备受国内外瞩目且处于领先地位的红山文化研究团体。在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的诸多研究成果中,关于红山文化即黄帝文化的研究不仅在国内外领先,而且取得许多突破,为黄帝文化在朝阳提供了无可置疑的证据。
一、破译上古奇书《山海经》“密码”,明确提出 红山文化区
《山海经》是一部上古奇书,其中记载了黄帝和颛顼的故事。雷广臻教授凭着深厚的历史文献功底和丰富的考古知识,开创性地把《山海经》与红山文化联系起来。2006年,在国内一个大型学术会议上,他发表了在当时引起轰动的论文《化石、<山海经>与红山文化》 把《山海经》与红山文化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把黄帝文化与红山文化联系在一起,证明《山海经》的某些篇章记载的物事与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是对应的。雷广臻教授主要着手对《山海经》“海”的方位进行定位。《山海经》提到的海外四经顺序依次为《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这四经各有一个地理方位。除了海外四经之外另有一个大荒经,包括《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大荒东经》。此外还有一个《海内经》。如果能定位这个“海”,就会知道《山海经》记载了什么方位的事情,时代又差不多,那么红山文化与《山海经》对应起来就很有意义了。
一证:《山海经》记载了化石,它所示的“西北海之外”的范围、以朝阳为中心的广大区域盛产化石,由此,《海外西经》篇所记述的物事与大凌河、牛河梁这个红山文化区域的古人文、古地理相符。《山海经·海外西经》称“龙鱼陵居在其北”。古人不知道在地底下发现的鱼化石是什么,所以把它叫“龙鱼”,状如狸(鲤),一曰嘏(鲵)——这里发现有外形像鲤鱼,也可以叫作“鲵”的鱼类化石——“龙鱼”。这个龙鱼有陵墓,也就是说,它的陵墓在诸沃之野北边。这样的“龙鱼”化石在朝阳有很多。《山海经》记载的“龙鱼”与鱼类化石产地对应了。化石界公认《海外西经》最早记录了化石,而相关的化石正好产于红山文化区,这就是红山文化与《山海经》有对应关系的一证。
二证:古文献和地理方位证明《山海经》的海指渤海。“海”在中国文献上一般指渤海,比如,曾经亲自探求黄帝事迹的司马迁,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丸山应该是山东的一个山。《地理志》云:丸山,郎邪朱虚县(即今天山东省)。这里说的“海”,是指渤海。司马迁自己去访求,“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这进一步说明当时人们所说的“海”是指渤海。其它古代文献,凡提到“海”,一般是指渤海。大家都知道渤海有南、西、北、东四个方位。在中国的内海中围海而成南、西、北、东四个方位的,只有渤海,所以《山海经》的海指渤海。
三证:《山海经》记述刑天(蚩尤)与帝(黄帝)争神的故事在红山文化区发生。在渤海之西北涿鹿发生过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故事,实际上就发生在与大凌河、牛河梁毗邻的河北北部。《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述了这些事。《海外西经》与红山文化区应该有对应关系,由此,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应该有对应关系。
证明《山海经》的“海”的地理方位,尤其根据《山海经》关于龙鱼陵居、化石产地、黄帝战蚩尤战场的定位,雷广臻教授确定红山文化区就是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
雷广臻教授还证明,《山海经》多处提到的颛顼(颛顼就是黄帝之孙),有文献记载其活动区就在红山文化区。宋元时期史学家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所做的注中,明确提到朝阳城东45公里的棘城就是颛顼活动的地方。《晋书·慕容廆载记》记载,慕容家族定都龙城之前的政治中心大棘城就是“颛顼之墟”。
二、发现玉龟分公母、识读凌源田家沟红山文化遗址类似墓碑上的符号,证明红山文化即黄帝文化
众所周知,红山文化的著名遗址牛河梁、胡头沟等都发现过玉龟。郭沫若先生等學者视黄帝轩辕为神龟。雷广臻教授较早注意到了红山文化中的神龟文化因素,为证明黄帝文化在朝阳提供了新证据。 雷广臻教授首先在陈列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的辽宁省博物馆发现了出土玉龟分公母的直接证据。新华社记者魏运亨2008年11月3日的稿件对此有以下介绍:
2008年10月30日,专家们在“上手”观察牛河梁第五地点出土的两件玉龟时发现,两件玉龟大小、头部、尾部有明显差别,一玉龟的腹部有一明显的凹陷,有手指肚大小。这一奇特现象引起专家兴趣。众人便议论起几年前有人提出的“红山文化玉器分公母”的旧话题。后经电话请教生物学教授,得到“腹部有凹陷的当为公龟”这一肯定回答。至此,牛河梁红山文化玉龟分公母有了确切物证。雷广臻教授指出,龟在黄帝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礼记》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庄子》说:龟是“天下之宝”。红山文化发现数量较多的玉龟说明,至少在5500多年前,以黄帝族为代表的中国人就认识了龟的重要,并区分了公母。更有意义的是,古人通过雕琢玉龟表现、保留了他们对公母、雌雄的认知,由此形成了朴素直观的阴阳观念,而阴阳观念正是黄帝文化的核心要素。
除了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龟这一重要物证外,红山文化即黄帝文化最有价值最直接的证据是黄帝文化符号神龟的发现。2010年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来柱率队对凌源田家沟红山文化新遗址的第三地点进行清理时,发现了红山文化典型的由三重石围圈构成的积石冢,在直径7米的内圈石墙上发现了一块规整且相对较大的石板,长约50厘米,最宽处约40厘米,厚约3厘米。仔细察看上有雕刻图形。
王来柱把石板图片发给了雷广臻教授,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个雕刻图形很重要,可能是一个字,也可能是一个动物图形,建议王来柱对这块石板进行特殊保护。随后雷广臻两次到现场观察研究这块石板上的雕刻图形,经过近一年的比对、考证,2011年11月20日,雷广臻向媒体宣布,这个雕刻图形是黄帝图腾神龟——天鼋:由点组合的头部,均做伸出状的前腿与后腿,圆形的龟背,一只活灵活现的神龟(天鼋)图形。
雷广臻介绍说,天鼋就是轩辕,轩辕即黄帝。中国最早的国别史著作《国语》有“我姬氏出自天鼋”一句,意指黄帝族出自天鼋(神龟),天鼋是轩辕的氏族名称、徽号和图腾。郭沫若释天鼋即轩辕:“天鼋二字,铭文多见,旧译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
雷广臻强调说,红山文化遗址石板上发现黄帝文化的符号天鼋(神龟),不仅说明五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用石刻图形或字来表示部族的来源,而且为红山文化即黄帝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证据。这个证据与红山文化遗址已经发现的多个玉神龟和蚕玉器等遗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红山文化即黄帝文化的坚实证据链。
雷广臻教授的上述研究成果,首先由《辽宁日报》发表(2011年12月28日《辽宁日报》,《朝阳发现黄帝文化符号》),随后被国内上百个网站转用。
三、从对黄帝妻嫘祖养蚕神话传说重新阐释入手,得出
红山文化的蚕文化因素与黄帝文化密切相关的结论
黄帝妻嫘祖养蚕是神话传说,在《山海经》等典籍中有记载。在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许多蚕玉器。雷广臻教授从蚕文化入手证明红山文化即黄帝文化。
黄帝妻嫘祖养蚕说明了什么?《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在那个地方,他娶了一个叫嫘祖的西陵氏女子,是黄帝的正妃,她发明了养蚕和缫丝的技术,使人们结束了赤身露体、野蛮蒙昧的时代——主要是记载了嫘祖养蚕的故事。“嫘祖养蚕说”在红山文化也得到证明。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多个蚕蛹状的玉器。从黄帝妻嫘祖养蚕和红山文化发现了蚕玉器来看,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有直接关系。
红山文化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其文化晚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手工业分化 日趋加剧,从事建筑、制陶、玉雕、陶塑与泥塑等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出现,社会结构分化,等级制度确立,人口的迅猛增长,科学和艺术的显著成就等都是社会步入初级文明阶段的 要标志。距今5500—5000 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社会发生了质变,已步入初级文明社会, 西辽河流域在中国文明起源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倍显突出,为中国文明多 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将这一时期的辽西流域看作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 文化区。但是,有关红山文化的渊流、内涵、社会状况等诸多问题还有待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雷广臻主编《古玉今蕴》、《朝阳化石》、《走近 牛河梁》《遼宁日报》,《朝阳发现黄帝文化符号》) 《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