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都有了跨时代的进步,会计工作开始与国际惯例接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无不认证了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离不开真实的会计信息。然而在现实中却存在着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不完善的种种现象。本文从主、客观两方面对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揭示出产生问题的制度、管理、人员等方面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治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会计信息质量在经济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一个单位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1.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与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有:数据不实,事项不真,编造假证假账假表,虚盈实亏,虚亏实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
1.1会计信息负面影响
1.1.1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了宏观调控与微观决策的失误
宏观会计信息失真,会掩盖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隐患,使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运行环境受到破坏,影响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基层会计信息失真,使微观主体无法掌握实际情况,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潜在的危机。
1.1.2会计信息失真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危害改革开放的深化
如果会计信息失真,财会监督就可能失控,经济效益不真实,就会影响甚至破坏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与深化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1.1.3会计信息失真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
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管理混乱,漏洞百出,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1.2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2.1税收和国家资产的大量流失
目前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缴纳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很多企业账面盈亏不实,通过造假账、虚增支出、隐瞒利润等手段使账面亏损,逃避国家税收。
1.2.2资产账实不符
如人为调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造成固定资产价值与实际不符;开办费,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等名不符实等,这些行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危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误导投资者与债权人,破坏投资环境等不良后果。
2.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2.1外在原因
2.1.1会计规范不完善使会计舞弊有机可乘
现有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需要。
2.1.2外部监督乏力
从会计监督来看,改革赋予了企业自主权和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但一些单位领导者错误的思想认识,造成会计核算失真等问题日益严重,监督在不少企业可以说基本失控。
2.2内在原因
2.2.1单位负责人指导思想不正
一些单位领导人为了个人私利或本企业利益,利用手中权力,指使甚至强令财会人员弄虚作假,有的甚至不顾会计人员的反对,强行办理违法违纪的财务收支。这些都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2.2会计人员失职
现实中不少会计人员业务知识贫乏,知识老化,对会计理论缺乏系统学习,对会计的核算原则、方法认识不全,理解不够,专业技术能力较差等,致使会计信息不实,这就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2.3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
虽然《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但主管部门并没有起到保护会计人员行使职权的作用。主管部门往往顺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内部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3.会计信息失真治理
3.1严肃财经法纪,加大执法力度,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首先,必须广泛宣传和严格贯彻《会计法》,抓住那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典型单位,及时从严处理,引起社会震动效应,对造假分子形成巨大威慑力量。其次,加强各项会计法规建设,不断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以便操作执行。再次,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再监督检查。
3.2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会计准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基础
首先,在会计基础方面要严格执行《会计基础操作规范》,使证、账、表的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都達到标准规范的要求。其次,要加强全体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分明。再次,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使其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在制定和执行会计准则的过程要注意协调好有关利益集团的相互制衡关系,使各方利益都能在有关准则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3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措施
各级主管部门应负起责任,在对所属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上进行指导,核算上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3.4全面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及道德水平,建立会计人员奖惩机制,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准确掌握会计准则,按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根据审计报告的结果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应的激励惩罚,从而提高财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关注和工作责任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5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采用了国家统一规定的财会软件,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生成有了统一规范,有效克服了因手工操作所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3.6积极利用社会舆论工具,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保障
如果企业弄虚作假,向报表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在查出后通过向社会公众曝光,会严重损害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从而影响到其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也可能影响到其产品的销售。企业因此遭受损失,其他企业也会引以为戒,可以起惩罚和预防一举两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样的、复杂的;其危害是严重的、不可忽视的,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种社会顽症。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善会计环境,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科学管理。我国要参与到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去,而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无不论证了一国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离不开真实的会计信息。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信息的透明度,以加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仍是下一个时期努力的方向。这一目标不可能短时期内实现,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来完善,对此我们要充满信心。同时我们也要预见到IT环境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新要求、新规范,加快探索把信息披露推向电子化,顺应全球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快捷、准确、高效。
【参考文献】
[1]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综合对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杜.
[2]现代会计前沿问题,经济管理出版杜.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治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会计信息质量在经济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一个单位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1.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与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有:数据不实,事项不真,编造假证假账假表,虚盈实亏,虚亏实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
1.1会计信息负面影响
1.1.1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了宏观调控与微观决策的失误
宏观会计信息失真,会掩盖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隐患,使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运行环境受到破坏,影响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基层会计信息失真,使微观主体无法掌握实际情况,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潜在的危机。
1.1.2会计信息失真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危害改革开放的深化
如果会计信息失真,财会监督就可能失控,经济效益不真实,就会影响甚至破坏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与深化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1.1.3会计信息失真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
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管理混乱,漏洞百出,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1.2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2.1税收和国家资产的大量流失
目前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缴纳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很多企业账面盈亏不实,通过造假账、虚增支出、隐瞒利润等手段使账面亏损,逃避国家税收。
1.2.2资产账实不符
如人为调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造成固定资产价值与实际不符;开办费,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等名不符实等,这些行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危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误导投资者与债权人,破坏投资环境等不良后果。
2.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2.1外在原因
2.1.1会计规范不完善使会计舞弊有机可乘
现有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需要。
2.1.2外部监督乏力
从会计监督来看,改革赋予了企业自主权和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但一些单位领导者错误的思想认识,造成会计核算失真等问题日益严重,监督在不少企业可以说基本失控。
2.2内在原因
2.2.1单位负责人指导思想不正
一些单位领导人为了个人私利或本企业利益,利用手中权力,指使甚至强令财会人员弄虚作假,有的甚至不顾会计人员的反对,强行办理违法违纪的财务收支。这些都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2.2会计人员失职
现实中不少会计人员业务知识贫乏,知识老化,对会计理论缺乏系统学习,对会计的核算原则、方法认识不全,理解不够,专业技术能力较差等,致使会计信息不实,这就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2.3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
虽然《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但主管部门并没有起到保护会计人员行使职权的作用。主管部门往往顺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内部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3.会计信息失真治理
3.1严肃财经法纪,加大执法力度,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首先,必须广泛宣传和严格贯彻《会计法》,抓住那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典型单位,及时从严处理,引起社会震动效应,对造假分子形成巨大威慑力量。其次,加强各项会计法规建设,不断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以便操作执行。再次,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再监督检查。
3.2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会计准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基础
首先,在会计基础方面要严格执行《会计基础操作规范》,使证、账、表的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都達到标准规范的要求。其次,要加强全体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分明。再次,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使其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在制定和执行会计准则的过程要注意协调好有关利益集团的相互制衡关系,使各方利益都能在有关准则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3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措施
各级主管部门应负起责任,在对所属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上进行指导,核算上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3.4全面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及道德水平,建立会计人员奖惩机制,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准确掌握会计准则,按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根据审计报告的结果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应的激励惩罚,从而提高财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关注和工作责任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5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采用了国家统一规定的财会软件,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生成有了统一规范,有效克服了因手工操作所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3.6积极利用社会舆论工具,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保障
如果企业弄虚作假,向报表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在查出后通过向社会公众曝光,会严重损害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从而影响到其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也可能影响到其产品的销售。企业因此遭受损失,其他企业也会引以为戒,可以起惩罚和预防一举两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样的、复杂的;其危害是严重的、不可忽视的,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种社会顽症。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善会计环境,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科学管理。我国要参与到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去,而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无不论证了一国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离不开真实的会计信息。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信息的透明度,以加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仍是下一个时期努力的方向。这一目标不可能短时期内实现,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来完善,对此我们要充满信心。同时我们也要预见到IT环境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新要求、新规范,加快探索把信息披露推向电子化,顺应全球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快捷、准确、高效。
【参考文献】
[1]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综合对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杜.
[2]现代会计前沿问题,经济管理出版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