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布朗库西到恩斯特再到克莱因,很多战后法国有名的画家、雕塑家都在隆森街工作生活过,他们同睡一张床,共用一个卫生间,互相激发创作灵感。
蒙帕纳斯有一条后街,后街通往医院太平间,杂草丛生,破瓶四布。唯一有生命迹象的当属街角咖啡店,但与其说那里是买咖啡的地方,不如说是布列松作品的背景。8月,一个阴郁的下午,咖啡店老板独自坐在门外,抽着闷烟。
这条狭窄普通的小街就是隆森街,曾经的美学摇篮,怒放着战后法国艺术。这里原先是雕塑家布朗库西的工作室,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慢慢演变成艺术一条街,马克斯·恩斯特、伊夫·克莱因、妮基·桑法勒、丁格利等艺术家都在这里工作生活过。曾经,它是巴黎的象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人们心中,这群艺术家是一个群体,他们身上贴着酗酒、浪漫的标签,他们在破败萧条、错综复杂的窄巷里创作。隆森街里的合作从不刻意,完全即兴。这里人才荟萃,聚集了一代能工巧匠。
最初,这条小街因谋杀案而名声大噪,而非艺术。风情万种的斯坦海尔的府邸就在这里,她是很多有头有脸人物的情妇,其中包括时任法国总统菲利·福尔。但是,接近斯坦海尔的人相继死去,而菲利·福尔也于1899年与她幽会时死亡。据说,她的丈夫和继母于1908年在家被人勒死。当局从未给斯坦海尔定罪,但她还是逃往了英格兰,留下这座宅子,成了小报上永远的丑闻。
艺术家们被独立工作室的低廉租金所吸引,于20世纪初来到这里。至于斯坦海尔的别墅,据雕塑家克萝德·拉拉纳所言:“我们来这里只是为了上厕所”。上世纪50年代,克萝德·拉拉纳和她的丈夫弗朗索瓦·拉拉纳就住在这条街上。
没有了斯坦海尔府邸的卫生设备、管道、供暖,隆森街慢慢沦为了厕所。50年代时,法国政府宣布隆森街不宜居住,自此,这里空旷了将近20年,直到1980年由医院接手。现年86岁的美国作家哈里·马修斯回忆说:“如果没有亲眼目睹,你根本没法想象它的脏乱差。那可不是块好地儿。”哈里·马修斯和妻子妮基·桑法勒于50年代来到这里。但对克萝德而言,这些都无所谓,在她眼中这是一个时代,而非一座城。
尽管斯坦海尔是这里的主人,但真正的隆森街故事要从布朗库西开始。一战时期,1916年,这位罗马尼亚雕塑家流亡至此,他比后来来到这里的艺术家要大四五十岁。他是隆森街当之无愧的好爸爸,一直尽心尽力地管理着这条街,直到1957年去世。
布朗库西在隆森街创作了大量作品。这些质朴的雕塑尽显石材、木材、金属的自然美。1927年,他收了一位22岁的日裔美国学徒,尽管他们之间语言不通,但这丝毫不影响大师衣钵传承——这位学徒就是野口勇。
如今,克萝德·拉拉纳已经是位90多岁的老人了,也是隆森街最后的老一辈艺术家。她和她的丈夫在那里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动植物群铜像,这些雕像将成为他们的标签,点缀众多小区庭院、印在塞吉坎斯伯专辑上,收藏进伊夫·圣·洛朗和皮埃尔·贝尔杰图书馆。当年,拉拉纳夫妇就住在布朗库西家隔壁,晚上经常带着伏特加去他家串门。
拉拉纳回忆道:布朗库西是个天才雕塑家,他总是一会儿一个点子,让人捉摸不透,他喜欢阿斯蒂起泡酒,讨厌马克斯·恩斯特。布朗库西曾这样抱怨马克斯·恩斯特:“只要恩斯特从我身旁走过,我就浑身不自在。”拉拉纳则抱怨他在她家地板上丢的烟头太多了,于是,马克斯就拿自己做的一个金属碗赔罪,拉拉纳把这个碗拿来当烟灰缸。这个金属碗后来成了隆森街的辟邪宝物。
烟灰缸只是分享的开端,这群艺术家还共享卫生间、床、便宜的食物、无价的奇思妙想。1958年,伊夫·克莱因和丁格利创作了《发现宇宙》,他们一致认为:真正的艺术超越物质而存在于宇宙中。
伊夫·克莱因制作的单色盒子中装配着丁格利制作的木头机器——这件作品本身没有过人之处。但是当你移动它,就会瞬间在视觉上进入纯色空间,这一短暂的瞬间就是艺术。拉拉纳回忆道:伊夫·克莱因和丁格利整天在外忙工作,饿了就吃点简餐。
1961年,同样在隆森街,封面女郎妮基·桑法勒开始了她的国际艺术家生涯。她和她的朋友罗伯特·劳森伯格为了创作帆布画而来到这里。这符合隆森街的一贯传统,伊夫·克莱因也是前一年为了创作《单调交响曲》而来到这里。他指挥着一支管弦乐队,婀娜多姿的裸体美女在蓝色幕布下翩翩起舞。表演和作品同样重要。
表演似乎笼罩着艺术家们的命运。桑法勒抛弃哈里·马修斯,和丁格利双宿双栖,丁格利工作室就在布朗库西工作室旁。无独有偶,美国艺术家拉里·里弗斯和克拉丽丝搬了进来(克拉丽丝是拉里之子的威尔士婢女)。与此同时,似乎这条街上所有女性都对詹姆斯·梅特卡夫想入非非。1962年,伊夫·克莱因和德国艺术家罗特劳特在隆森街举行了婚礼。
上世纪60年代末,法国再次卷入革命的洪流。这次是一场浩浩荡荡的社会革命——越南战争、抵抗法国殖民统治、1986年5月大起义。但这群艺术家并没有被政治所影响。艺术历史学家称他们为“新现实主义者”,介于达达主义和波普(Pop)现实主义派的一类人,其实这个定义并不完全准确。
人们因他们在隆森街的创作而记住他们。没有这条独一无二的蒙帕纳斯小巷,法国国家现当代艺术博物馆——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将不再完整。例如,伦佐·皮亚诺高科技巨石旁的广场上就有一处耗巨资仿建的布朗库西隆森街工作室,里面陈列着布朗库西的代表作。另一边有桑法勒和丁格利建造的斯特拉文斯基喷泉,彩虹基调、潺潺流水,上演着五彩斑斓的梦。此外,还有克莱因纯色空间。
总之,隆森街本身就是一场表演,诠释着19世纪初叶、中叶,瓦尔特·本雅明称之为“19世纪之都”。尽管处在臭水沟一样的环境下,隆森街并没有消沉堕落。正如布朗库西所言:“真正的存在,是事物的内在而非外在。”缺乏内在的事物终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淹没。
[译自美国《纽约时报》]
蒙帕纳斯有一条后街,后街通往医院太平间,杂草丛生,破瓶四布。唯一有生命迹象的当属街角咖啡店,但与其说那里是买咖啡的地方,不如说是布列松作品的背景。8月,一个阴郁的下午,咖啡店老板独自坐在门外,抽着闷烟。
这条狭窄普通的小街就是隆森街,曾经的美学摇篮,怒放着战后法国艺术。这里原先是雕塑家布朗库西的工作室,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慢慢演变成艺术一条街,马克斯·恩斯特、伊夫·克莱因、妮基·桑法勒、丁格利等艺术家都在这里工作生活过。曾经,它是巴黎的象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人们心中,这群艺术家是一个群体,他们身上贴着酗酒、浪漫的标签,他们在破败萧条、错综复杂的窄巷里创作。隆森街里的合作从不刻意,完全即兴。这里人才荟萃,聚集了一代能工巧匠。
最初,这条小街因谋杀案而名声大噪,而非艺术。风情万种的斯坦海尔的府邸就在这里,她是很多有头有脸人物的情妇,其中包括时任法国总统菲利·福尔。但是,接近斯坦海尔的人相继死去,而菲利·福尔也于1899年与她幽会时死亡。据说,她的丈夫和继母于1908年在家被人勒死。当局从未给斯坦海尔定罪,但她还是逃往了英格兰,留下这座宅子,成了小报上永远的丑闻。
艺术家们被独立工作室的低廉租金所吸引,于20世纪初来到这里。至于斯坦海尔的别墅,据雕塑家克萝德·拉拉纳所言:“我们来这里只是为了上厕所”。上世纪50年代,克萝德·拉拉纳和她的丈夫弗朗索瓦·拉拉纳就住在这条街上。
没有了斯坦海尔府邸的卫生设备、管道、供暖,隆森街慢慢沦为了厕所。50年代时,法国政府宣布隆森街不宜居住,自此,这里空旷了将近20年,直到1980年由医院接手。现年86岁的美国作家哈里·马修斯回忆说:“如果没有亲眼目睹,你根本没法想象它的脏乱差。那可不是块好地儿。”哈里·马修斯和妻子妮基·桑法勒于50年代来到这里。但对克萝德而言,这些都无所谓,在她眼中这是一个时代,而非一座城。
尽管斯坦海尔是这里的主人,但真正的隆森街故事要从布朗库西开始。一战时期,1916年,这位罗马尼亚雕塑家流亡至此,他比后来来到这里的艺术家要大四五十岁。他是隆森街当之无愧的好爸爸,一直尽心尽力地管理着这条街,直到1957年去世。
布朗库西在隆森街创作了大量作品。这些质朴的雕塑尽显石材、木材、金属的自然美。1927年,他收了一位22岁的日裔美国学徒,尽管他们之间语言不通,但这丝毫不影响大师衣钵传承——这位学徒就是野口勇。
如今,克萝德·拉拉纳已经是位90多岁的老人了,也是隆森街最后的老一辈艺术家。她和她的丈夫在那里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动植物群铜像,这些雕像将成为他们的标签,点缀众多小区庭院、印在塞吉坎斯伯专辑上,收藏进伊夫·圣·洛朗和皮埃尔·贝尔杰图书馆。当年,拉拉纳夫妇就住在布朗库西家隔壁,晚上经常带着伏特加去他家串门。
拉拉纳回忆道:布朗库西是个天才雕塑家,他总是一会儿一个点子,让人捉摸不透,他喜欢阿斯蒂起泡酒,讨厌马克斯·恩斯特。布朗库西曾这样抱怨马克斯·恩斯特:“只要恩斯特从我身旁走过,我就浑身不自在。”拉拉纳则抱怨他在她家地板上丢的烟头太多了,于是,马克斯就拿自己做的一个金属碗赔罪,拉拉纳把这个碗拿来当烟灰缸。这个金属碗后来成了隆森街的辟邪宝物。
烟灰缸只是分享的开端,这群艺术家还共享卫生间、床、便宜的食物、无价的奇思妙想。1958年,伊夫·克莱因和丁格利创作了《发现宇宙》,他们一致认为:真正的艺术超越物质而存在于宇宙中。
伊夫·克莱因制作的单色盒子中装配着丁格利制作的木头机器——这件作品本身没有过人之处。但是当你移动它,就会瞬间在视觉上进入纯色空间,这一短暂的瞬间就是艺术。拉拉纳回忆道:伊夫·克莱因和丁格利整天在外忙工作,饿了就吃点简餐。
1961年,同样在隆森街,封面女郎妮基·桑法勒开始了她的国际艺术家生涯。她和她的朋友罗伯特·劳森伯格为了创作帆布画而来到这里。这符合隆森街的一贯传统,伊夫·克莱因也是前一年为了创作《单调交响曲》而来到这里。他指挥着一支管弦乐队,婀娜多姿的裸体美女在蓝色幕布下翩翩起舞。表演和作品同样重要。
表演似乎笼罩着艺术家们的命运。桑法勒抛弃哈里·马修斯,和丁格利双宿双栖,丁格利工作室就在布朗库西工作室旁。无独有偶,美国艺术家拉里·里弗斯和克拉丽丝搬了进来(克拉丽丝是拉里之子的威尔士婢女)。与此同时,似乎这条街上所有女性都对詹姆斯·梅特卡夫想入非非。1962年,伊夫·克莱因和德国艺术家罗特劳特在隆森街举行了婚礼。
上世纪60年代末,法国再次卷入革命的洪流。这次是一场浩浩荡荡的社会革命——越南战争、抵抗法国殖民统治、1986年5月大起义。但这群艺术家并没有被政治所影响。艺术历史学家称他们为“新现实主义者”,介于达达主义和波普(Pop)现实主义派的一类人,其实这个定义并不完全准确。
人们因他们在隆森街的创作而记住他们。没有这条独一无二的蒙帕纳斯小巷,法国国家现当代艺术博物馆——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将不再完整。例如,伦佐·皮亚诺高科技巨石旁的广场上就有一处耗巨资仿建的布朗库西隆森街工作室,里面陈列着布朗库西的代表作。另一边有桑法勒和丁格利建造的斯特拉文斯基喷泉,彩虹基调、潺潺流水,上演着五彩斑斓的梦。此外,还有克莱因纯色空间。
总之,隆森街本身就是一场表演,诠释着19世纪初叶、中叶,瓦尔特·本雅明称之为“19世纪之都”。尽管处在臭水沟一样的环境下,隆森街并没有消沉堕落。正如布朗库西所言:“真正的存在,是事物的内在而非外在。”缺乏内在的事物终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淹没。
[译自美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