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木声声 薪火相传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quil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时,说书艺人通过耳闻目睹现实生活,加以揣摩前人说书内容编述故事。清中叶,扬州评话演出初具规模,出现了固定的营业性书场,说书艺人愈发潜心研究说书技巧,编创书目。说书人才涌现,不仅有文人如叶霜林改习扬州评话,还有张破头、谢寿子、范松年等戏曲艺人兼从事说书,为扬州评话注入了艺术性、文学性血液。清嘉庆后,扬州评话出现不同门派、不同系统分别授徒传艺现象,曲坛知名艺人如邓光斗、许殿章、任德成、张敬轩、孙干臣、金国灿等便是后来各个传书系统的开山鼻祖。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扬州城雕梁画栋付之一炬,经历了盛衰更替的扬州城百姓愈加耽于享乐。在这畸形的社会风气下,扬州评话再次赢来发展高峰,投师学艺的人增多,其中不乏自找门路的,由此艺人队伍骤增。激烈的书坛竞争激发艺人各显所长,提升技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与扶持引导下,扬州评话经历一次大变样,艺人经过学习,自觉摒弃糟粕,净化说书内容,记录传统书目,保存文化遗产的同时坚持推陈出新,逐步形成表演、作家、理论家的评话队伍。扬州评话几经沉浮,洗净铅华,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电影、话剧等新的艺术形式给扬州评话带来了新的考验。
  2017年4月24日下午,江苏省文联精英精品工程首演即马伟扬州评话、张建珍苏州弹词专场在省文联艺术剧场上演,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扬州市曲艺研究所青年扬州评话演员马伟表演了《武松·杀嫂祭兄》《王少堂·教场问道》,还与广陵琴派传人、著名古琴演奏家、制作家马维衡合作《广陵散》,传统书目作品、新创作品、古琴与评话相结合,三个节目展示了扬州评话的脉络走向。青年扬州评话演员正接过传承的接力棒,逐渐成为传承扬州评话的生力军。
  采光剖璞 科班培养
  2007年,在扬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原曲艺团)与文化艺术学校联合开设了曲艺表演班,设立扬州评话的方言、形体、写作等课程,教授吐字、发声、呼吸、共鸣等方面的基本常识。目前扬州活跃在书台上的这批八〇、九〇后青年评话演员大部分都来自艺校,科班教学为他们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隔10年,曲艺班于2017年再度招收20余名曲艺新生,市政府实施的曲艺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为他们免去了全部学费,而扬州市曲艺研究所也将根据单位人事招聘程序择优录用优秀毕业生。
  除了基础性常规教育,扬州市曲艺研究所还将一批优秀的青年评话演员送至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高校继续深造,力求培育集创作、表演于一身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
  名师高徒 口传心授
  评话史有非常详尽的传统书传授谱系,如以任德成为首的任门《三国》传授系统、李国辉为代表的李门《三国》传授系统、邓名扬为代表的邓门《水浒》系统等,近代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便属此门。“师带徒”模式是传承扬州评话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曲艺界,不同的艺人说同一部书的现象很常见,但每位艺人都不乏自己的风格个性。传统的师带徒模式中,师父从基本口语、基础动作抓起,言传身教,把炉火纯青的说书技能、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丰富的舞台经验传授给徒弟;把带好教好徒弟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徒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耐心解答,切实地把自己的一技之长传授给徒弟,努力使徒弟出师。“师带徒”不仅能让师父在青年演员遭遇瓶颈、障碍的关卡时答疑解惑,指导徒弟做到口到、手到、身到、步到、神到,还能保证老一辈评话演员将自己毕生累积的艺技、艺德传授下去。现在的青年扬州评话演员仍延续着这种拜师模式,一招一式的老辣延续了师父的风格,举手投足间也在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
  2016年,为盘活人才培育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扬州市委宣传部设立了“名师工作室”并集中授牌,其中便有两所扬州评话工作室。名师领衔,导师式培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这种“领衔专家—— 指导专家——培育对象”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对青年演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精准培养,学员通过技艺切磋、互动交流,迸发创意火花,这种方法成为培养扬州评话接班人的有效途径。
  旧瓶新酒 鲜活素材
  通俗文化的生存空间就在人们身边。扬州评话受到的冲击一方面来自文艺表演多元化,另一方面也由于书目陈旧、形式老套,一些经典评话书目中的段落晦涩难懂,与时代脱节。为适应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青年演员对似乎非传统书目等傳统书目整理改编,有所扬弃。松阔阔提溜着长衫拉开功架,惊堂木一拍,张嘴便是让人再熟悉不过的扬州方言,有时问候几句家长里短,有时借机穿插时事热点,间或用上网络流行语,拉拉杂杂将百年前的故事铺陈眼前,细节更为生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又更符合当下人的习惯常识,大受书客的喜爱。
  青年演员活学活用新事物的效率很高,他们的说书功底还未达到老一辈演员沉稳深厚的高水准,但同时自由活泼的年龄特征为他们开辟了空间。传统的书目对于很多年轻观众来说太过冗长。为了适应更多群体的口味,青年评话演员在说书时将时间精简,节奏明快,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以新的审美乐趣赋予了传统书目现代魅力,“拿牢”了年轻观众。
  试金书场 后继有人
  作为一门植根于人民的艺术,扬州评话因其长期深受民众喜爱而经久不衰。好的作品需要在与观众面对面的表演中千锤百炼。艺人划地作场,听客席地而坐—— 是扬州评话最初的书场雏形。为人津津乐道甚至被后人写进话本搬上书台的“五虎大战康国华”“王少堂打擂”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自2011年起,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先后开设了数十家免费书场,遍布扬州城各区。书台上轮演的全是二十至四十岁的中青年演员。书场开设初衷是一方面为方便书客听书,满足百姓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也让青年演员更深入地了解到观众的喜好,为锻炼打磨青年演员提供舞台。
  设立在各个社区的书场通常于每天下午两点半开始,为了保证质量,评话演员一般会提前半小时到达书场温书,风雨无阻。社区书场多是老熟客,听到精彩处从不吝惜掌声,下台后还会夸赞几句,或者直截了当地提出意见建议,对演员的成长提供帮助。除社区书场外,还有设置在茶社的书场,时有游客觅声而来,来倾听这古城的声音。扬州的腔调、评话的招式、书场的氛围有效满足了背包客了解扬州传统文化的需求,让更多人了解到传统艺术并没有走向灭亡,而是在这批青年曲艺演员努力奋斗下焕发勃勃生机。台下听众常言:“没想到这些年轻人的艺术功底这么扎实,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评话大家的影子,扬州曲艺后继有人,令人欣慰。”
  锋芒初绽 细水长流
  青年演员已成扬州评话的主力军并非虚言。近年来,这批青年演员已经多次单独登台,参与各级曲艺赛事的奖项角逐,其中有人已崭露头角,初现锋芒。2016年,青年扬州评话演员马伟获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谭敏、于海、陈中获江苏曲艺芦花奖表演奖,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初赛中,由马伟、于海、谭敏参演的扬州评话《玉山子传奇》提名节目奖,数十位优秀的青年演员多次获得、入围中国曲艺赛事表演奖,成绩斐然。竞赛的意义不仅在于评选杰出的中青年艺术家,展示佼佼者的风采,它更是一个从艺人交流的平台,来自天南海北的曲艺演员都可以在这里汲取新的营养,分享自己浇灌的累累硕果,这对每一位攀登在艺术高峰道路上,追求艺术如饥似渴的青年演员的创作和表演都有很大的帮助。
  当前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体制深刻变革,但新时代文艺繁荣和文化兴盛的伟大愿景指日可待。毋庸讳言,一些制约限制艺术生产力度发展的体制机制仍存在,扬州评话的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在各级政府、学术界、新闻媒体等多方面的统筹兼顾、协调配合、关心帮助下,非遗保护工作层层推进,用人政策和机制向青年评话演员倾斜,残寒渐褪,正值佳时,书场上、舞台下渐渐涌现的年轻的身影,正缓慢但有力地提振和推动着扬州评话的传承与保护,推进着新时期扬州评话的繁荣与发展。
其他文献
中国当代小品艺术与中国曲艺、戏曲、戏剧有着深厚的渊源,从中国戏曲发生学史和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小戏史中,可见出鲜明的曲艺性。从艺术源头或艺术起源看,曲艺是小品真正的母体。回顾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有关的小品发展简史,也发现小品的发展也愈来愈呈现出戏剧与曲艺杂糅的倾向,跨界、综合的趋势日益凸显。一、小品的当代史与几个值得重视的曲艺性特点  小品成为近乎独立的艺术样式,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央电视台开播春节
期刊
承蒙吴宗锡先生惠赠有他亲笔签名的《吴宗锡评弹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我非常高兴。该书有上下两卷,100余万字,以“评弹谈综”“审美五说”“艺术丛论”“书目品藻”“名家赏赞”“编演笔记”“序跋一束”“教诲领会”“散论杂忆”“人物留影”“唱词赏析”“附录”12个部分展开,系统展示了吴先生几十年来在评弹艺术园地里辛勤耕耘的成果,《文集》可以视作中国评弹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是苏州人,在弦索叮
期刊
1989年早春,曲艺理论家陈汝衡先生在上海病逝,屈指算来,已经30余年了。  陈先生生性谦冲恬退,不抽烟,适度饮酒,虽然著作甚丰,但声名不广。2004年,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主编《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一书,有关陈汝衡的文章无人能写,最后还是借用我的现成文章《陈汝衡教授传略》,把题目改成《陈汝衡的俗文学研究》才得以凑数。  我写陈先生的文章还有不少,有《陈汝衡教授传略》《陈汝衡先生著译简表》《陈汝衡
期刊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賡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的花纹图案越来越多样化
期刊
中国曲协举行“携手共建曲艺界优良行风”座谈会  2019年12月19日,中国曲协举行“携手共建曲艺界优良行风”座谈会并发布倡议书,中国曲协相关负责人,中国曲协行风建设委员会、相声艺术委员会、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人,部分国营曲艺院团和小剧场代表,法律界人士,中国曲协干部职工和媒体人士近20人参加会议。与会者一致表示,广大曲艺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携手共建新时代曲艺界优良行风倡议书》的有
期刊
东北大鼓是地域特色鲜明的重要的民间曲艺艺术形式,有200余年历史。自清代乾隆年间从北京传播到东北,流传于我国东北三省和京、津、内蒙等地,成为我国北方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作为一门曲艺形式,具有娱乐、教化、审美、认识等多种社会功能。近年,东北大鼓因传承人才断档、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等原因进一步衰落,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立项并顺利实施
期刊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如何不断向前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必须被解决的一个课题。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而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证明,这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在现实基础上生成的实践逻辑,才具有决定意义和指导作用,才能由特殊而一般,归纳总结出普遍性的理论逻辑。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只有让农民全面富起来,让
期刊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
期刊
当代喜剧小品是我国喜剧艺术传统在电视媒介引发下的回归,借用教学小品的理念,融合相声、二人转等民间喜剧艺术的形式,汲取话剧、影视、戏曲等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短小而隽永的表演艺术形式。对当代流行的喜剧小品,目前学术界的认识很不一致,一般有“教学小品说”“教学小品渐变说”“喜剧艺术回归说”“原生态喜剧小品说”“融合说”等说法。“跨界”是小品的重要内涵和属性。一、当代喜剧小品的兴起  (一)时代与小品 
期刊
大理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古朴且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曲艺艺术在这里发酵并被继承着,有诸多的曲艺工作者为了曲艺传承发展奉献着毕生心力,郭晓梅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她曾任云南省曲协副主席,大理州、市曲协主席,多次荣获全国、省、州、市、局级先进工作者;1996年、2005年、2012年被评为大理市文化局优秀共产党员;曾创作白族大本曲、歌曲、舞蹈剧目等100多个,荣获各类作品创作奖(含与人合作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