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大鼓是地域特色鲜明的重要的民间曲艺艺术形式,有200余年历史。自清代乾隆年间从北京传播到东北,流传于我国东北三省和京、津、内蒙等地,成为我国北方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作为一门曲艺形式,具有娱乐、教化、审美、认识等多种社会功能。近年,东北大鼓因传承人才断档、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等原因进一步衰落,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立项并顺利实施,从东北大鼓的传统曲目的学习到顺应新时代以中国梦为代表的民族复兴的作品创作再到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推动、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方面而言,为东北大鼓的复兴提供了一条可行性道路。同时,辽宁师范大学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也从研究理论上为东北大鼓复兴提供了理论支撑。
东北是一个历史悠久,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东北大鼓是东北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东北大鼓的传承人才断层,社会受众少,离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远。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保护了东北大鼓传承的星星之火,为东北大鼓逐渐燎原埋下伏笔。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的顺利实施,关于东北大鼓的研讨会成功召开都为东北大鼓的复兴奠定了条件。
存在决定意识,功能决定价值。东北大鼓作为一门表演型曲艺形式,从始至终都在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娱乐大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1]在新时期,东北大鼓更应该唱响新时代精神,反映新时代的问题,要随着时代彰显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固步自封。
东北大鼓的娱乐功能。东北大鼓是流行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当地百姓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东北大鼓起源于辽西农村,当时的农民买来一些鼓词小唱本,时常有人照着唱本用当地的土调唱。当时没有收音机更没有电视机,男女老少坐在一起听“唱本”,就是一种娱乐方式,可以说东北大鼓的娱乐功能伴随着其产生与发展的始终。即便在物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观众观看各种形式的曲艺表演依然是为了寻求娱乐,观看东北大鼓也不例外。
教化功能体现在东北大鼓以说唱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也有一部分是大鼓艺人或编创者根据社会现象自编自创的曲段。这些曲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过或讽刺或叙述或赞颂的艺术手法教导人们辨别善恶、明辨是非,远离那些对身心健康有害的人事物,歌颂那些具有美好品德的人事物。如子弟书段中的《别善恶》《穷酸叹》《大烟叹》《浪子叹》《老汉叹》,草段中的《小姑贤》《早婚害》《子不孝》《天雷报》《财迷做梦》《酒色財气》等。这些曲段在演出、流传的过程中教育着听者和观众,无时无刻不在弘扬着社会中的正能量。这也是新时代引导东北大鼓健康发展的一条指路明灯——积极发挥东北大鼓表演的教化功能。
东北大鼓的审美功能。开“鼓套子”是东北大鼓艺人的基本功,开书时的鼓套一是招徕观众,二是暗示观众即将开书。演唱时鼓板起到调整节奏、烘托气氛等作用,鼓不但在打、捻、挑、压中指挥、伴奏,而且要打出套数、要打出情、打出喜怒哀乐。如《昭君出塞》,演员一出场就比较低沉,鼓点也是深沉悲切的。随着情节和剧中人物心情的变化,鼓板也变得越来越激切,观众的情绪随着演员的节奏、唱词、表情而变化,逐渐带给观众美的感受。除了“鼓套子”的表演技巧,东北大鼓在表演形式上的一人自击鼓板配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的表演形式,也有助于观众视线的集中。东北大鼓的板腔体音乐唱腔、字正腔圆的唱功无一不显示着其美学欣赏价值。东北大鼓的这种审美功能正是其吸引观众的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所在。
东北大鼓的认识功能。“东北大鼓在产生之初,表现内容多为黄牛白马、春种秋收,以其通俗易懂的特点深受东北土地上底层人民的喜爱。”[2]“随着关东的知识分子加入,东北大鼓的创作逐渐有文化起来,以语言文雅、内涵深刻的曲艺形式登入高堂,促成了东北大鼓成了雅俗共赏的民间曲艺”。[3]这些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将古代历史知识、社会生活常识、道德观念等通过鼓词的形式编写出来,经过表演人员的演出传递到观众的脑海中,使观众既满足了娱乐、审美的艺术享受,又在反复欣赏、潜移默化中将这些知识吸收,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于观众,尤其是基层缺少文化教育的观众尤为重要,东北大鼓表演是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东北大鼓的爱国教育功能。奉天派东北大鼓霍树棠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为志愿军战士演唱。在1958年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中,他表演《杨靖宇大摆口袋阵》,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刘兰芳先生在猫耳洞为战士们讲岳飞出战,鼓舞士气,歌颂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复州东北大鼓第六代传人陈世芳不负姐姐陈世新病危前的恳请,她说服丈夫和儿子,舍弃北京舒适的生活,毅然回到故乡复州,住在简陋的大剧院传承东北大鼓,十余年如一日。这几位东北大鼓传承人可谓是德艺双馨,促使东北大鼓的爱国主义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从申报时的文献资料查询和曲目文献资料搜集再到整理东北大鼓现代作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审批后,经过纸媒、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等多种渠道报道后广泛招生,共有近百人电话咨询报名,有40人提供了简历、学历学位证书、获奖证明等材料。从报名人数上看,有一半的人数在60到70岁左右,充分说明了传承东北大鼓曲艺人才出现断层,也从侧面显示了东北大鼓在老一代人中的影响力。东北大鼓曲艺作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急需保护和弘扬。从地域上讲,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广东等地方都有人报名。从民族上讲,满族、汉族、内蒙古族、朝鲜族,都有报名;从年龄上讲,有四十多岁的东北大鼓民间艺人,有十多岁的初学者。在录取的学员中,有以音乐学专业为主的研究生和大学本科毕业生,也有各地文化馆和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推荐的学员,还有一些民间艺人和东北大鼓爱好者,他们普遍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较高的艺术修养,具备东北大鼓表演、创作、赏析和研究能力。 从师资上讲,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项目以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为顾问,以大连市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成教授为负责人,以国家级东北大鼓传承人陈世芳、霍大顺、陈丽洁,黑龙江东北大鼓省级传承人杨孝华等为代表,由三弦伴奏王厚铁讲授三弦伴奏知识,由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辛昕讲曲目历史故事和鼓词赏析,由有大连盛元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志刚、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何明从新媒体和手机小视频传播方面来指导东北大鼓的现代化传播。另外,有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和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崔凯的专题讲座,有东北大鼓民间艺人、辽剧等的艺术家和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学员表演交流切磋,使东北地区的曲艺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从课程设置上讲,实践性很强,从东北大鼓的曲艺表演、到曲词创作,到传统曲目的历史文献传承再到东北大鼓反映新时代的创新作品。从学校硬件设施来说,利用了辽宁师范大学比较合适的硬件设施,教学录播实验室、新闻媒体编辑室、综合排练场所等。在国家艺术基金会支持下,在辽宁师范大学各级领导支持下,在各位传承人的亲手所教下,学员们通过学习交流创作,使东北大鼓更有社会影响力,唤起老一辈人的时代记忆,引起新一代青年的喜爱。
在授课阶段,大家学习了东北大鼓曲目《鼓魂—家风国风紧相连》《昭君出塞》《十二生肖》《明月照西厢》《学费的隐情》《红军不怕远征难》《杨家将》《绣红旗》《曹克让征西》等作品。以《昭君出塞》《杨家将》《曹克让征西》改编的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对昭君为了国家而放弃自身,先是出塞后是自杀以保全自己的精神赞颂,以杨家将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安定而奋不顾身前赴后继的英勇献身的精神,以《明月照西厢》取材的古代文学作品,以《绣红旗》《红军不怕远征难》《家风国风紧相连》歌颂新中国和共产党的真善美的东北大鼓作品,以《十二生肖》表现传统民俗的和以《学费的“隐情”》为代表的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新生活的现象的作品,这些作品显示了从古到今,东北大鼓就是一种以历史和生活为载体,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曲种。它和现代的“娱乐文化”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是兼具社会教化作用的民族优秀文化。
东北大鼓在传承创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缺乏年轻人关注。二是传播方式特别单一,缺乏专业性。东北大鼓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有广大的受众、广闊的文化市场。我们拿不出好作品吗?当然不是。通过东北大鼓国家级传承人陈世芳的指导和创作,有内容的作品比比皆是,有传统作品《昭君出塞》《西厢记》,有反映现当代家国情怀的作品《家风国风紧相连》,有王厚铁创作的《学费的“隐情”》等,都是有内容、有质量的精品。传统曲艺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怎样传播好,怎样能吸引年轻人的注意是根本紧要的问题。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何明指出:“在现当代信息爆炸连锁反应的今天,也许一个小视频就能使东北大鼓回归复兴,如何把作品推送出去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播已经是一个人人可为的事情,这也是年轻人的文化舞台,但是就如何扩大其影响力而言,这是一个需要专业团队来做推广的事情。”社会进入一个碎片化阅读时间后,已经不可能再给予受众过多的时间。东北大鼓的曲艺表演也可以缩短时间,那么缩短时间就不是东北大鼓了吗?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崔凯说:“不是的,艺术形式的界定,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东北大鼓这种艺术形式、精神内核都是不变的,在随着时代发展的现在,东北大鼓必须做出改变,可以和舞台剧等结合创造出新的一种形式,但是我不能说这样就是成功的,有些可能是失败的,但我坚信东北大鼓会找到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传播下去。但在当下,做出这些尝试是必要的。”笔者认为,东北大鼓在创作和传播上还有许多问题,比如题材缺少时代感、演唱方式单调、师承模式封闭。同时,缺乏形式上的创新,比如大鼓剧,东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陈世芳老师对这方面也有探索,但是能不能成功呢,不一定,得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实践。
综上所述,东北大鼓在新时代的创作、演出中要确保紧贴群众生活,发挥文化传播功能、树立社会风尚、引导价值观等作用,继续积极发挥曲艺的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为东北大鼓的复兴提供了一定条件,但之后东北大鼓的复兴仍旧困难重重,传承非一日之功,非一日之事。笔者相信,随着“非遗”项目的开展,民间文艺工作者及高校相关科研人员对东北大鼓的保护与开发,新曲目、新曲段的创作必使东北大鼓再次焕发光彩,以东北大鼓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必然复兴。
参考文献:
[1]吴文科:《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定义·特征·种类·价值》,《中国艺术报》,2017年4月10日。
[2]尹壮:《亦庄亦谐 爽心悦目——浅议王大海滑稽京东大鼓表演艺术风格》,《戏剧文学》,2013年第6期。
[3]刘玲:《浅谈东北大鼓的特征与传承》,《赤子》 (上中旬),2015年第8期。
(作者:李凯,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王傲,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琪颖)
东北是一个历史悠久,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东北大鼓是东北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东北大鼓的传承人才断层,社会受众少,离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远。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保护了东北大鼓传承的星星之火,为东北大鼓逐渐燎原埋下伏笔。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的顺利实施,关于东北大鼓的研讨会成功召开都为东北大鼓的复兴奠定了条件。
一、东北大鼓曲艺形式下的功能
存在决定意识,功能决定价值。东北大鼓作为一门表演型曲艺形式,从始至终都在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娱乐大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1]在新时期,东北大鼓更应该唱响新时代精神,反映新时代的问题,要随着时代彰显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固步自封。
东北大鼓的娱乐功能。东北大鼓是流行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当地百姓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东北大鼓起源于辽西农村,当时的农民买来一些鼓词小唱本,时常有人照着唱本用当地的土调唱。当时没有收音机更没有电视机,男女老少坐在一起听“唱本”,就是一种娱乐方式,可以说东北大鼓的娱乐功能伴随着其产生与发展的始终。即便在物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观众观看各种形式的曲艺表演依然是为了寻求娱乐,观看东北大鼓也不例外。
教化功能体现在东北大鼓以说唱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也有一部分是大鼓艺人或编创者根据社会现象自编自创的曲段。这些曲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过或讽刺或叙述或赞颂的艺术手法教导人们辨别善恶、明辨是非,远离那些对身心健康有害的人事物,歌颂那些具有美好品德的人事物。如子弟书段中的《别善恶》《穷酸叹》《大烟叹》《浪子叹》《老汉叹》,草段中的《小姑贤》《早婚害》《子不孝》《天雷报》《财迷做梦》《酒色財气》等。这些曲段在演出、流传的过程中教育着听者和观众,无时无刻不在弘扬着社会中的正能量。这也是新时代引导东北大鼓健康发展的一条指路明灯——积极发挥东北大鼓表演的教化功能。
东北大鼓的审美功能。开“鼓套子”是东北大鼓艺人的基本功,开书时的鼓套一是招徕观众,二是暗示观众即将开书。演唱时鼓板起到调整节奏、烘托气氛等作用,鼓不但在打、捻、挑、压中指挥、伴奏,而且要打出套数、要打出情、打出喜怒哀乐。如《昭君出塞》,演员一出场就比较低沉,鼓点也是深沉悲切的。随着情节和剧中人物心情的变化,鼓板也变得越来越激切,观众的情绪随着演员的节奏、唱词、表情而变化,逐渐带给观众美的感受。除了“鼓套子”的表演技巧,东北大鼓在表演形式上的一人自击鼓板配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的表演形式,也有助于观众视线的集中。东北大鼓的板腔体音乐唱腔、字正腔圆的唱功无一不显示着其美学欣赏价值。东北大鼓的这种审美功能正是其吸引观众的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所在。
东北大鼓的认识功能。“东北大鼓在产生之初,表现内容多为黄牛白马、春种秋收,以其通俗易懂的特点深受东北土地上底层人民的喜爱。”[2]“随着关东的知识分子加入,东北大鼓的创作逐渐有文化起来,以语言文雅、内涵深刻的曲艺形式登入高堂,促成了东北大鼓成了雅俗共赏的民间曲艺”。[3]这些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将古代历史知识、社会生活常识、道德观念等通过鼓词的形式编写出来,经过表演人员的演出传递到观众的脑海中,使观众既满足了娱乐、审美的艺术享受,又在反复欣赏、潜移默化中将这些知识吸收,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于观众,尤其是基层缺少文化教育的观众尤为重要,东北大鼓表演是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东北大鼓的爱国教育功能。奉天派东北大鼓霍树棠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为志愿军战士演唱。在1958年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中,他表演《杨靖宇大摆口袋阵》,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刘兰芳先生在猫耳洞为战士们讲岳飞出战,鼓舞士气,歌颂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复州东北大鼓第六代传人陈世芳不负姐姐陈世新病危前的恳请,她说服丈夫和儿子,舍弃北京舒适的生活,毅然回到故乡复州,住在简陋的大剧院传承东北大鼓,十余年如一日。这几位东北大鼓传承人可谓是德艺双馨,促使东北大鼓的爱国主义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二、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中的传承创新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从申报时的文献资料查询和曲目文献资料搜集再到整理东北大鼓现代作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审批后,经过纸媒、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等多种渠道报道后广泛招生,共有近百人电话咨询报名,有40人提供了简历、学历学位证书、获奖证明等材料。从报名人数上看,有一半的人数在60到70岁左右,充分说明了传承东北大鼓曲艺人才出现断层,也从侧面显示了东北大鼓在老一代人中的影响力。东北大鼓曲艺作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急需保护和弘扬。从地域上讲,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广东等地方都有人报名。从民族上讲,满族、汉族、内蒙古族、朝鲜族,都有报名;从年龄上讲,有四十多岁的东北大鼓民间艺人,有十多岁的初学者。在录取的学员中,有以音乐学专业为主的研究生和大学本科毕业生,也有各地文化馆和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推荐的学员,还有一些民间艺人和东北大鼓爱好者,他们普遍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较高的艺术修养,具备东北大鼓表演、创作、赏析和研究能力。 从师资上讲,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项目以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为顾问,以大连市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成教授为负责人,以国家级东北大鼓传承人陈世芳、霍大顺、陈丽洁,黑龙江东北大鼓省级传承人杨孝华等为代表,由三弦伴奏王厚铁讲授三弦伴奏知识,由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辛昕讲曲目历史故事和鼓词赏析,由有大连盛元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志刚、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何明从新媒体和手机小视频传播方面来指导东北大鼓的现代化传播。另外,有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和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崔凯的专题讲座,有东北大鼓民间艺人、辽剧等的艺术家和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学员表演交流切磋,使东北地区的曲艺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从课程设置上讲,实践性很强,从东北大鼓的曲艺表演、到曲词创作,到传统曲目的历史文献传承再到东北大鼓反映新时代的创新作品。从学校硬件设施来说,利用了辽宁师范大学比较合适的硬件设施,教学录播实验室、新闻媒体编辑室、综合排练场所等。在国家艺术基金会支持下,在辽宁师范大学各级领导支持下,在各位传承人的亲手所教下,学员们通过学习交流创作,使东北大鼓更有社会影响力,唤起老一辈人的时代记忆,引起新一代青年的喜爱。
在授课阶段,大家学习了东北大鼓曲目《鼓魂—家风国风紧相连》《昭君出塞》《十二生肖》《明月照西厢》《学费的隐情》《红军不怕远征难》《杨家将》《绣红旗》《曹克让征西》等作品。以《昭君出塞》《杨家将》《曹克让征西》改编的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对昭君为了国家而放弃自身,先是出塞后是自杀以保全自己的精神赞颂,以杨家将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安定而奋不顾身前赴后继的英勇献身的精神,以《明月照西厢》取材的古代文学作品,以《绣红旗》《红军不怕远征难》《家风国风紧相连》歌颂新中国和共产党的真善美的东北大鼓作品,以《十二生肖》表现传统民俗的和以《学费的“隐情”》为代表的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新生活的现象的作品,这些作品显示了从古到今,东北大鼓就是一种以历史和生活为载体,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曲种。它和现代的“娱乐文化”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是兼具社会教化作用的民族优秀文化。
东北大鼓在传承创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缺乏年轻人关注。二是传播方式特别单一,缺乏专业性。东北大鼓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有广大的受众、广闊的文化市场。我们拿不出好作品吗?当然不是。通过东北大鼓国家级传承人陈世芳的指导和创作,有内容的作品比比皆是,有传统作品《昭君出塞》《西厢记》,有反映现当代家国情怀的作品《家风国风紧相连》,有王厚铁创作的《学费的“隐情”》等,都是有内容、有质量的精品。传统曲艺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怎样传播好,怎样能吸引年轻人的注意是根本紧要的问题。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何明指出:“在现当代信息爆炸连锁反应的今天,也许一个小视频就能使东北大鼓回归复兴,如何把作品推送出去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播已经是一个人人可为的事情,这也是年轻人的文化舞台,但是就如何扩大其影响力而言,这是一个需要专业团队来做推广的事情。”社会进入一个碎片化阅读时间后,已经不可能再给予受众过多的时间。东北大鼓的曲艺表演也可以缩短时间,那么缩短时间就不是东北大鼓了吗?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崔凯说:“不是的,艺术形式的界定,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东北大鼓这种艺术形式、精神内核都是不变的,在随着时代发展的现在,东北大鼓必须做出改变,可以和舞台剧等结合创造出新的一种形式,但是我不能说这样就是成功的,有些可能是失败的,但我坚信东北大鼓会找到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传播下去。但在当下,做出这些尝试是必要的。”笔者认为,东北大鼓在创作和传播上还有许多问题,比如题材缺少时代感、演唱方式单调、师承模式封闭。同时,缺乏形式上的创新,比如大鼓剧,东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陈世芳老师对这方面也有探索,但是能不能成功呢,不一定,得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实践。
综上所述,东北大鼓在新时代的创作、演出中要确保紧贴群众生活,发挥文化传播功能、树立社会风尚、引导价值观等作用,继续积极发挥曲艺的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为东北大鼓的复兴提供了一定条件,但之后东北大鼓的复兴仍旧困难重重,传承非一日之功,非一日之事。笔者相信,随着“非遗”项目的开展,民间文艺工作者及高校相关科研人员对东北大鼓的保护与开发,新曲目、新曲段的创作必使东北大鼓再次焕发光彩,以东北大鼓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必然复兴。
参考文献:
[1]吴文科:《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定义·特征·种类·价值》,《中国艺术报》,2017年4月10日。
[2]尹壮:《亦庄亦谐 爽心悦目——浅议王大海滑稽京东大鼓表演艺术风格》,《戏剧文学》,2013年第6期。
[3]刘玲:《浅谈东北大鼓的特征与传承》,《赤子》 (上中旬),2015年第8期。
(作者:李凯,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王傲,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