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而一切的着力点应该是在语言上。任何脱离了语言的语文教学,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就算精彩绝伦,也因为缺少生命力而显得苍白。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取舍有度,只有运用文本细读、文本对话、读中学写的有效教学方法,才能产生语言的力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文本 学生 “语用”能力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借助教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应该说,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早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教了不少知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依然没有起色,“少慢差费”的现象周而复始。其症结在于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内容打转几乎还是教学的常态。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借助文本细读提高“语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内容,先教给学生一些解读文本的方法,以帮助他们寻得深入文本核心参悟文本精妙的路径,然后侧重于给学生提供独立解读的空间。在学生遇到解读困难时,教师应该适时地为他们支起一架梯子,降低思维坡度,逐渐推进、逐步深入地操练解读方法及提高解读能力。比如,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就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他首先引导学生沿着文章思路去解读文本,梳理出课文的写作顺序,从而发现了老人与海鸥那种特殊而深厚的感情。接着他又引导学生紧扣文章的灵魂与核心——题目,去解读文本,总结出文题阅读的方法。然后,他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文眼阅读法去解读老人与海鸥那种父母和儿女般的情义。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文采的美丽并动笔仿写。不论是文路阅读与文题阅读,还是文眼阅读与文采阅读,孙老师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训练和方法获取,始终关注的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如果也能像孙老师这样把学生推向文本解读的前台,就能把自己所领悟到的知识更好地传达给学生。
二、巧设文本对话提高“语用”能力
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唤醒学生的言语表现欲望,能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其次问题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核心问题应该是有结构的问题,能充分沟通各知识领域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能够把分散的知识点结为知识链或知识块,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再次,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表达与运用的路径应该不唯一,而且还包含着一般方法的学习,能推广到其他情境中去。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要求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自主思考:谈迁在北京重写《国榷》的场景可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画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处,说说想法并有感情地朗读。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
学生1:从“奋笔疾书”这个词我感受到谈迁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学生2:除了这些词,我发现这一段里表示时间的词很多,如4年、几年这些词写出了谈迁为撰写《国榷》付出的艰辛。
学生3:这些数字和上文的数字加以对比,我们发现谈迁第二次写国榷比第一次更勤奋,花的精力更多。
学生4:我还发现这里有一段排比,读着这段话,我能想象是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谈迁不辞辛苦、终日奔波。
从学生的对话交流可以看出,学生能从不同的点与角度去思考,能抓住关键语段想象文章的空白处。
这种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可以促进学生言语技能的形成,有“立竿见影”之效、“潜滋暗长”之功,更可以促進学生言语智能的生长。
三、采用读中学写提高“语用”能力
选入课本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且大多具有示范性,阅读教学理应引领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立模型,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燕子》有多处典范性的状物片段值得借鉴,像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语言清新明快、准确生动,从整体到部分,从前部到后部,条理非常清晰,把小燕子的活泼机灵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可分两步,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悟,了解本段的写作顺序和表达特点,接着模仿迁移这一写法,学写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再如《祖父的园子》一文是著名作家萧红的名篇,学生读来手不释卷,并有视角不同、丰富多样的阅读感悟:神往于萧红童年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可结合自己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玩的现实困扰,写出对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向往;欣赏祖父菜园的斑斓色彩的学生,抓住课文描写色彩的语句,阐明如此遣词造句的精妙……如此多角度、多层面的读写结合,彰显了学生对作品真正的透彻、清晰、明确的领会。
总之,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是言语实践,无论教学理论怎样的眼花缭乱,语文课堂如何变化多样,语文教学都必须按照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展开。以上三种方法遵循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转化规律,是在语文知识观照下的语言实践,不再是自然状态下在黑胡同里的暗自摸索,而是有目标、有方法、有路径的自觉学习,最终发展的是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而一切的着力点应该是在语言上。任何脱离了语言的语文教学,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就算精彩绝伦,也因为缺少生命力而显得苍白。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取舍有度,只有运用文本细读、文本对话、读中学写的有效教学方法,才能产生语言的力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文本 学生 “语用”能力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借助教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应该说,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早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教了不少知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依然没有起色,“少慢差费”的现象周而复始。其症结在于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内容打转几乎还是教学的常态。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借助文本细读提高“语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内容,先教给学生一些解读文本的方法,以帮助他们寻得深入文本核心参悟文本精妙的路径,然后侧重于给学生提供独立解读的空间。在学生遇到解读困难时,教师应该适时地为他们支起一架梯子,降低思维坡度,逐渐推进、逐步深入地操练解读方法及提高解读能力。比如,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就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他首先引导学生沿着文章思路去解读文本,梳理出课文的写作顺序,从而发现了老人与海鸥那种特殊而深厚的感情。接着他又引导学生紧扣文章的灵魂与核心——题目,去解读文本,总结出文题阅读的方法。然后,他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文眼阅读法去解读老人与海鸥那种父母和儿女般的情义。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文采的美丽并动笔仿写。不论是文路阅读与文题阅读,还是文眼阅读与文采阅读,孙老师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训练和方法获取,始终关注的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如果也能像孙老师这样把学生推向文本解读的前台,就能把自己所领悟到的知识更好地传达给学生。
二、巧设文本对话提高“语用”能力
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唤醒学生的言语表现欲望,能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其次问题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核心问题应该是有结构的问题,能充分沟通各知识领域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能够把分散的知识点结为知识链或知识块,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再次,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表达与运用的路径应该不唯一,而且还包含着一般方法的学习,能推广到其他情境中去。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要求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自主思考:谈迁在北京重写《国榷》的场景可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画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处,说说想法并有感情地朗读。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
学生1:从“奋笔疾书”这个词我感受到谈迁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学生2:除了这些词,我发现这一段里表示时间的词很多,如4年、几年这些词写出了谈迁为撰写《国榷》付出的艰辛。
学生3:这些数字和上文的数字加以对比,我们发现谈迁第二次写国榷比第一次更勤奋,花的精力更多。
学生4:我还发现这里有一段排比,读着这段话,我能想象是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谈迁不辞辛苦、终日奔波。
从学生的对话交流可以看出,学生能从不同的点与角度去思考,能抓住关键语段想象文章的空白处。
这种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可以促进学生言语技能的形成,有“立竿见影”之效、“潜滋暗长”之功,更可以促進学生言语智能的生长。
三、采用读中学写提高“语用”能力
选入课本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且大多具有示范性,阅读教学理应引领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立模型,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燕子》有多处典范性的状物片段值得借鉴,像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语言清新明快、准确生动,从整体到部分,从前部到后部,条理非常清晰,把小燕子的活泼机灵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可分两步,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悟,了解本段的写作顺序和表达特点,接着模仿迁移这一写法,学写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再如《祖父的园子》一文是著名作家萧红的名篇,学生读来手不释卷,并有视角不同、丰富多样的阅读感悟:神往于萧红童年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可结合自己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玩的现实困扰,写出对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向往;欣赏祖父菜园的斑斓色彩的学生,抓住课文描写色彩的语句,阐明如此遣词造句的精妙……如此多角度、多层面的读写结合,彰显了学生对作品真正的透彻、清晰、明确的领会。
总之,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是言语实践,无论教学理论怎样的眼花缭乱,语文课堂如何变化多样,语文教学都必须按照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展开。以上三种方法遵循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转化规律,是在语文知识观照下的语言实践,不再是自然状态下在黑胡同里的暗自摸索,而是有目标、有方法、有路径的自觉学习,最终发展的是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