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理念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自觉地去探索、发现,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一、“和谐教学”情境的概念界定
“和谐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和谐”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学的各个要素恰当分配,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形成一种合力,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和谐教学”情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对主要的矛盾,只有当教与学两种行为、两个过程达到和谐时,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做到教与学的和谐。
二、创设“和谐教学”情境的途径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敢想、敢思、敢说、敢于创新。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标、新理念下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1.创设问题情境要注重情境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论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让学生参加做游戏、知识竞赛、猜谜语、诗歌朗诵、“做一做”等激发兴趣的活动,使探索的气氛洋溢在整个教室,在“玩”中形成探索问题的动机和环境。
案例1
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
教师活动:(1)媒体演示:画面上有湖泊、荷叶、荷花和青蛙。(2)提出问题:“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小时候经常做的游戏,即唱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你能把这首儿歌唱下去吗?”
学生活动:积极举手参与游戏,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教师活动:“你们能把这首儿歌唱完吗?你们能把任意一只青蛙的嘴巴、眼睛、腿表示出来吗?”
学生活动:积极举手参与,师生共同活动,唱完儿歌。
教师活动:在学生兴趣最高时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字母还能表示什么?”
简析:这堂课的情境创设特别富有创意,在这个学生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中,能让学生摆脱上数学课时心理上的压抑、紧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享受游戏的快乐,创造的喜悦,成功的幸福,形成课堂上探索问题的高潮。
2.创设问题情境要注重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
从丰富、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出发,构建数学问题产生的实际背景,能让学生体验、思考数学问题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从而产生探求数学问题的动机,让学生自主对比已知事实和有关新知识,概括新概念,打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辛苦、学生痛苦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案例2
教学内容:三角函数的应用。
教师活动:“怎样测量学校的旗杆的高度?”
学生活动:(1)实地考察,记录所看到的实际情形。(2)每人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3)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把本小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4)每组派代表发言本组的方案。
简析:通过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能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和现象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展示学生的思维特点,真正使学生做到自主探索,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要注重实践操作
数学知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知识体系,而教材内容则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教学中要打破教材的时空局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吸引全班学生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案例3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师活动:把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每一小组分4根长短不一的小木棒,要求学生用其中的3根搭建一个三角形,有几种不同搭法?
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教师活动:让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再提出问题:“是不是任意3条木棒都能搭建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活动:开始思考,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木棒都能搭建一个三角形。
简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实践得到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4.创设问题情境应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而矛盾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指导与帮助正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外部条件,但只有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下,才可能较好地创设情境并把握课堂。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应尽可能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以便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样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案例4
教学内容:二次函数第一节。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用长为20c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花园,怎样围能使围成的花园面积最大?”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由于难度太大,不知如何下手。
简析:在第一节课提出这一问题,学生根本不知从何下手,反而对二次函数产生了一种畏惧感。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依原有知识为基础,以新知识为目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成功”情境的创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案例5
教学内容: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师活动:(1)让学生观察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两个角的位置特征。(2)让学生根据这些角的特征,给它们起名字。
学生活动:(1)反应非常热烈,积极思考,讨论。(2)起名五花八门,最后统一认识,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名称。
简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个性差异,创设不同情境,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活动”情境的创设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到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和谐生动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案例6
教学内容:概率。
教师活动:将学生同桌两人分为一组,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学生活动:学生兴致很高,享受游戏的快乐,通过游戏,记录两个人出拳不同的情况。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游戏活动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怎样把这些情况清楚地表示出来?”然后引出树状图的方法。
简析: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体验到了主动参与的无限乐趣,更重要的是达到了最终的目的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
三、创设“和谐教学”情境的效果
笔者所教的两个班,2班采用和谐情境教学,3班没有采用,以下是两班的对比情况: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着眼于学生发展这一总目标,用心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这是新时代教育者的追求,也是新世纪教育永恒的追求。[e]
(浙江省富阳市常绿镇中学 311417)
一、“和谐教学”情境的概念界定
“和谐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和谐”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学的各个要素恰当分配,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形成一种合力,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和谐教学”情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对主要的矛盾,只有当教与学两种行为、两个过程达到和谐时,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做到教与学的和谐。
二、创设“和谐教学”情境的途径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敢想、敢思、敢说、敢于创新。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标、新理念下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1.创设问题情境要注重情境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论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让学生参加做游戏、知识竞赛、猜谜语、诗歌朗诵、“做一做”等激发兴趣的活动,使探索的气氛洋溢在整个教室,在“玩”中形成探索问题的动机和环境。
案例1
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
教师活动:(1)媒体演示:画面上有湖泊、荷叶、荷花和青蛙。(2)提出问题:“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小时候经常做的游戏,即唱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你能把这首儿歌唱下去吗?”
学生活动:积极举手参与游戏,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教师活动:“你们能把这首儿歌唱完吗?你们能把任意一只青蛙的嘴巴、眼睛、腿表示出来吗?”
学生活动:积极举手参与,师生共同活动,唱完儿歌。
教师活动:在学生兴趣最高时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字母还能表示什么?”
简析:这堂课的情境创设特别富有创意,在这个学生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中,能让学生摆脱上数学课时心理上的压抑、紧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享受游戏的快乐,创造的喜悦,成功的幸福,形成课堂上探索问题的高潮。
2.创设问题情境要注重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
从丰富、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出发,构建数学问题产生的实际背景,能让学生体验、思考数学问题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从而产生探求数学问题的动机,让学生自主对比已知事实和有关新知识,概括新概念,打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辛苦、学生痛苦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案例2
教学内容:三角函数的应用。
教师活动:“怎样测量学校的旗杆的高度?”
学生活动:(1)实地考察,记录所看到的实际情形。(2)每人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3)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把本小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4)每组派代表发言本组的方案。
简析:通过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能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和现象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展示学生的思维特点,真正使学生做到自主探索,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要注重实践操作
数学知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知识体系,而教材内容则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教学中要打破教材的时空局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吸引全班学生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案例3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师活动:把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每一小组分4根长短不一的小木棒,要求学生用其中的3根搭建一个三角形,有几种不同搭法?
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教师活动:让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再提出问题:“是不是任意3条木棒都能搭建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活动:开始思考,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木棒都能搭建一个三角形。
简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实践得到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4.创设问题情境应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而矛盾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指导与帮助正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外部条件,但只有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下,才可能较好地创设情境并把握课堂。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应尽可能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以便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样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案例4
教学内容:二次函数第一节。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用长为20c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花园,怎样围能使围成的花园面积最大?”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由于难度太大,不知如何下手。
简析:在第一节课提出这一问题,学生根本不知从何下手,反而对二次函数产生了一种畏惧感。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依原有知识为基础,以新知识为目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成功”情境的创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案例5
教学内容: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师活动:(1)让学生观察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两个角的位置特征。(2)让学生根据这些角的特征,给它们起名字。
学生活动:(1)反应非常热烈,积极思考,讨论。(2)起名五花八门,最后统一认识,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名称。
简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个性差异,创设不同情境,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活动”情境的创设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到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和谐生动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案例6
教学内容:概率。
教师活动:将学生同桌两人分为一组,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学生活动:学生兴致很高,享受游戏的快乐,通过游戏,记录两个人出拳不同的情况。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游戏活动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怎样把这些情况清楚地表示出来?”然后引出树状图的方法。
简析: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体验到了主动参与的无限乐趣,更重要的是达到了最终的目的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
三、创设“和谐教学”情境的效果
笔者所教的两个班,2班采用和谐情境教学,3班没有采用,以下是两班的对比情况: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着眼于学生发展这一总目标,用心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这是新时代教育者的追求,也是新世纪教育永恒的追求。[e]
(浙江省富阳市常绿镇中学 3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