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物欲化倾向”正冲击着人们的头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因此,新课程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尤为重要。
历史学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德育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挖掘历史教材,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1、凸显历史人物,提高中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忽视这一方面的教育,就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历史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外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生动介绍来谈论伦理道德,就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就像伦理道德中最高境界的爱国主义,从古至今,何其丰富。通过对历史人物伟大认识的凸现,不但丰富了德育的内容,也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巩固历史知识之目的。
2、发掘文化遗产,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激励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的骄傲,是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无尽源泉。
3、活现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永不衰败、向前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纵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每一个国家或民族,无不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都江堰和大运河的修凿、四大发明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探索”,无不留下开拓进取的遗迹。世界史上也是如此,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摆脱落后,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危机,改革开放使中国焕发活力。如果没有开拓进取精神,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国家就会落后,民族就会衰败。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历史课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叙述,注意提炼其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因素,使学生受到开创未来,勇于进取的情感体验,就会使德育与知识传授浑然一体,融化于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丰富第二课堂,充实德育内容
1、历史课毕竟不是纯思想政治课,它以完成对系统历史知识的教育为目的,德育教育只能寓于知识教育之中。因此,要充分发挥历史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即需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以充实德育内涵。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1历史故事会。结合教材进度举办历史故事会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参与意识。其做法是让学生自拟题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与题目有关的参考书籍。故事会始终由学生主持。只要准备充分,一般都能把故事讲得生动。因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历史故事会突破了历史课本的限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其德育效果也非常明显。
1.2历史知识竞赛可以分班或分组组织代表队,赛前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和阅读一些书籍,包括历史上重大事件、杰出人物、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阅读和竞赛,学生们不仅获取了知识,也受到了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也不失一种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好方法。
当然,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并非一定能够起到预期的德育目的,还必须不断加强“渗透意识”,正确处理好教学与德育关系。一要处理好知识点与教育点的关系。要认真研究教材,从知识点中挖掘教育点,并做到在教学中以教育点统率知识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品德教育。二要处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关系,寓德育于学科之中,其方法应该是渗透。一个教育点在哪里展开、深入,在哪里点到为止,以什么样的方式、手段达到教育点的最佳落实,即何时显、何时隐,教师在备课前一定要作好周密安排。要掌握时机、火候,否则就会出现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三要处理好相融心理和逆反心理的关系。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创造出一种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气氛,力避生硬说教,造成逆反心理。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感情达到共鸣时,才能取得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
历史学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德育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挖掘历史教材,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1、凸显历史人物,提高中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忽视这一方面的教育,就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历史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外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生动介绍来谈论伦理道德,就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就像伦理道德中最高境界的爱国主义,从古至今,何其丰富。通过对历史人物伟大认识的凸现,不但丰富了德育的内容,也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巩固历史知识之目的。
2、发掘文化遗产,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激励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的骄傲,是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无尽源泉。
3、活现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永不衰败、向前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纵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每一个国家或民族,无不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都江堰和大运河的修凿、四大发明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探索”,无不留下开拓进取的遗迹。世界史上也是如此,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摆脱落后,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危机,改革开放使中国焕发活力。如果没有开拓进取精神,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国家就会落后,民族就会衰败。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历史课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叙述,注意提炼其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因素,使学生受到开创未来,勇于进取的情感体验,就会使德育与知识传授浑然一体,融化于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丰富第二课堂,充实德育内容
1、历史课毕竟不是纯思想政治课,它以完成对系统历史知识的教育为目的,德育教育只能寓于知识教育之中。因此,要充分发挥历史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即需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以充实德育内涵。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1历史故事会。结合教材进度举办历史故事会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参与意识。其做法是让学生自拟题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与题目有关的参考书籍。故事会始终由学生主持。只要准备充分,一般都能把故事讲得生动。因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历史故事会突破了历史课本的限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其德育效果也非常明显。
1.2历史知识竞赛可以分班或分组组织代表队,赛前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和阅读一些书籍,包括历史上重大事件、杰出人物、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阅读和竞赛,学生们不仅获取了知识,也受到了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也不失一种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好方法。
当然,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并非一定能够起到预期的德育目的,还必须不断加强“渗透意识”,正确处理好教学与德育关系。一要处理好知识点与教育点的关系。要认真研究教材,从知识点中挖掘教育点,并做到在教学中以教育点统率知识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品德教育。二要处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关系,寓德育于学科之中,其方法应该是渗透。一个教育点在哪里展开、深入,在哪里点到为止,以什么样的方式、手段达到教育点的最佳落实,即何时显、何时隐,教师在备课前一定要作好周密安排。要掌握时机、火候,否则就会出现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三要处理好相融心理和逆反心理的关系。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创造出一种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气氛,力避生硬说教,造成逆反心理。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感情达到共鸣时,才能取得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