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师资匮乏是开展跨学科融合教育(STEM)的首要困难,加强小学STEM教师职前培养是解决小学STEM师资匮乏有效途径.STEM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得到政府和高校管理部门的重视;缺乏相关法律和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模糊;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缺乏合格的STEM教师职前培养师资队伍;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推进小学STEM教师职前培养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政府和高校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优化STEM教师职前培养的政策环境;探索可行的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质
【机 构】
:
安康学院教育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资匮乏是开展跨学科融合教育(STEM)的首要困难,加强小学STEM教师职前培养是解决小学STEM师资匮乏有效途径.STEM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得到政府和高校管理部门的重视;缺乏相关法律和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模糊;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缺乏合格的STEM教师职前培养师资队伍;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推进小学STEM教师职前培养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政府和高校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优化STEM教师职前培养的政策环境;探索可行的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加大投入,建设实践实训条件;加强产学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
其他文献
基于对六位乡村特岗教师的质性研究发现,乡村特岗教师留抑或流的选择,受到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从教动机、个体需要是内部决定性因素,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外部环境等是外部条件性因素.针对此,纾解教师从教矛盾之策为:完善制度与管理,提升特岗教师从教价值感;改善特岗教师工资待遇现状,消解特岗教师从教落差感;平衡特岗教师工作压力,增强特岗教师从教胜任感;改善教师生存环境,提高特岗教师从教归属感.
诏敕文书专藏之室是我国古代官方和民间档案保管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E考据”的方法,在搜剔爬梳古今文献的基础上,以敕体的源流演变为主线,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考证了以“敕书”名室者在古代的存续脉络.敕书之室滥觞于唐代,是散见于内地县治和边疆寺宇的个别现象.至北宋时,宋初的建法立制改革推动了编敕制度的兴起,敕书库和敕书楼相继上升为一种普遍的地方官署档案保管场所,为地方性的专门编敕服务.南宋时,官府内部的机构改革使得敕书楼逐渐被架阁库所取代,敕书楼由官方转向民间.至明清时,敕体不再是法规形式,敕书之室的建
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是公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引擎,是新时代造就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基础性变革.基于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公办中小学教师的权利除教师法规定的专业人员权利外,还应当将身份保障权、待遇保障权、教育惩戒权、专业自主权等规定为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特殊权利,并通过立法来保障其特殊权利的行使与实现,达致公办中小学教师身份地位与权利的匹配,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
档案作为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是中国早期众多经典古书的文献来源.汉代以前的档案对经、史、子书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经部文献中的《尚书》,主要来源于商周时期君主颁布的政令,以及对臣民的演讲记录等档案.《春秋》则来源于史官对国家大事的记录,《诗经》《周易》《礼》等经典的形成也或多或少与档案有关.史书与档案的关系更为密切,档案中的纪年、外交辞令、盟誓、军功、属籍、制诏、章奏等文献,构成史书的主要内容.子书中的部分篇章则来源于诸子给君王的上书,这些文书经过后人的编纂,最终成为诸子百家的重要篇章.从档案到古书,
市场、政府和第三配置资源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种形式,市场和政府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第三配置只起补充性的功用.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配置社会资源;而政府则是通过政策法规、行政手段、服务功能等配置社会资源;第三配置是人们的习俗惯例、伦理道德、思想意识等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将教师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到各类学校之中,使其能够充分有效的利用,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依据社会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参照已有相关研究文献,提出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三种模式:计划配置模式、市场配置模式和第三配置模式.
采用问卷法对西北民族地区6县605名教师的调查发现:西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亟待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硬件应用能力水平较高,但其他较高层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较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性别、年龄、学历、城乡、民族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学校信息设备配置水平和教师培训是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升西北民族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促进教师较高层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根据不同类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加大对乡村教师和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学能力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前提.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公平的有效支撑,也是乡村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力量.研究以2020年陕西省国培项目培训班104位乡村骨干教师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为研究主题,对调查对象进行一一访谈,基于扎根理论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访谈收集的原始材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研究表明,乡村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着专业理念亟待革新、专业知识有待加强、专业能力仍需全面提升等问题,其教学能力提升需要从促进教师专业理念
当前指导人们看待教师职业的社会观念有三种:一是传统的圣贤职业观,二是从事专门知识和技术领域所要求的专业性职业观,三是市场经济价值取向下的经济观.这三种有时相互分离有时相互重叠的教师职业观交织在一起深刻影响着教师职业活动的开展质量,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公众对这一职业声望的公正判断和期望.以此为基础,基于纵向经验数据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声望进行了经验研究,同时对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政策目标在中小学阶段的达成情况进行了系统考察.结果 表明,上述三种教师职业观在中小学教
当不敢管、不愿管、不能管成为教师对于教育惩戒的思想和抉择时,应妥善思考教师教育惩戒权何以发展成为此种尴尬状态,归因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剥夺感.通过一项教育史的重要观点考察,从学术发展、教育思想、教育运动、教育法律等角度分析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关键问题,发现教师教育惩戒权依然还在,从未被摒弃,之所以有剥夺感,是因为错把教师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等同理解,误把教师教育惩戒同现代教育价值相悖理解,谬将教师教育惩戒视为法律禁止之范畴,因此有必要为教师教育惩戒权“正名”和“赋权”,营造教育环境让教师重拾始终存在于教师手中
对“育人”的关注是新时代教育回视教育本真的体现,剖析探赜教师育人能力是落实国家育人目标的需要.基于文本编码分析及德尔菲专家咨询等研究,发现教师育人能力是由四维能力要素组构成的能力集群:“基础性育人能力”是教师开展育人活动的一般性能力;“情境性育人能力”指向教师在育人情境中的智慧行动力;“示范性育人能力”属教师遵循职业规范身教育人的能力表现;“激励性育人能力”是教师遵循主体间关系规律,激发学生自主能动发展的能力构成.四维育人能力在育人活动中以综合样态产生、发展并协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