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农业是弱势产业,人力资源匮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势必拖累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作者结合实际,深刻剖析了农业人力资源匮乏的原因,并提出下一步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人力资源:匮乏的原因:改革思路
一、农业人力资源的匮乏
1.农业技术推广乏力
在农业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乏力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有:推广农业技术的人员相对较少,并且素质低下。以河南新郑为例:新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南大门,土地总面积873平方公里,辖3个乡镇、3个办事处和新郑港区,人口63万,其中农业人口47万,耕地面积61万亩。农业主要产业有粮食、油料、蔬菜、大枣等,区乡两级干部却只有几十人,且65%都超过了50岁,大多数人都是几十年前学的知识,知识更新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
2.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收入只占普通农民家庭收入的30%左右,收入的大部分靠外出务工获得,因此,农业,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几乎长期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在某些地区,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他们的收入甚至可以达到总收入的90%左右,而农业生产的收入却屈指可数,所有,粮食的种植对农民来说几乎是可有可无,因为这对他们的收入基本没什么太大的影响。据统计,该地区农业劳动力为40万,长期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有17万,留在家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妇女,因此,农业的种植就只能靠她们了,她们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而且文化程度只有小学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农业劳动力在生产上的劳动力素质水平是相当的低,众多人外出务工使得农业生产以后能不能继续都是一个问题了。
二、原因分析
1.农技推广乏力。在农村,农业技术干部的社会待遇低(工作了二三十年的农业技术研究人员的工资还没有某些单位年轻的抄表员的工资高),而且生活、工作的环境相当的恶劣,这些客观的环境导致农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人员队伍日益缩减,还有就是,技术研究人员研究没有经费,空有技术没有办法进行科学研究。
农业技术本身的推广力度不够,方法不对,使得农业生产面临严重的问题。近两年,由于寒露风的影响,使得双季晚稻大面积减产,甚至有些地方颗粒无收。2011年,双季晚稻拒收将近万亩,受灾面积达到了4万多亩。由于双季晚稻的受灾面积大,造成的损失巨大,不可弥补,农民集体上访的事件频频发生。其实,2010、2011年,农业技术部门已经预测到了“寒露风”的发生及其危害,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召集有关乡分管领导和农业技术干部召开了紧急会议,下发相关文件,派各区技术人员指导督促,但是由于技术力量有限,“寒露风”的危害还是没能完全御防。
农业技术研究的科研经费一直缺少支持。例如,就我国的插秧技术而言,机械插秧一般都采用的是直行、浅栽、走穴、定苗的原理,这样可以使得秧苗的分布整齐有序,株苗之间的行距和总苗数都在人为的控制范围内。
2.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古往今来,人们都有一种普遍认识,认为,只要是个正常人,天生就会种田,因为种田是天底下最简单的事。其实,这种观点很荒唐。从古至今,农民都是世代相传,一代代沿袭下来的,在人们日常的耕种的经验中证实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技术,并作为一种真理代代相传。一般,只有经过多年的种田经验才能掌握什么季节要种植哪些作物、才能掌握农业生产中的耕、种、收和管的农事活动。现如今,农业生产的效益很低,原因就在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都是一些妇孺小孩,年轻力壮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由于社会对农民的一些异样看法,大多数人都不愿在家种田,只想摆脱农民这个身份。从于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大幅度减少的现状看,农业劳动不能再依赖传统的自然再生产了,那些旧的、老套的方法必须摒弃,新的、先进的技术又很难普及推广。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的农业生产水平是最弱的时候。还有就是目前的土地流转现象也很严重,甚至出现了一大批种田大户,但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对种田的管理难度认识很浅,技术要求并不高,因此生产中出现了很多错误,使得农业减产异常严重。通过调查,四五百亩以上的大户,单产水平却普遍低于一般农户,因此,我们急需一批新型的农民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维持农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急于促成,要一步一步慢慢培养。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各行各业都设置了自己的从业资格证,因此,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也必须设置一定的门槛。这是从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其实,在发达国家,农民都接受过相当高的教育,但是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却几乎为零。
三、改革的对策
1.提高农技人员的经待遇和社会地位。要重视分配不公的影响,进一步调整缩小各行业间的差别。还要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政治待遇,鉴赏行业歧视。
2.农技人员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首先,要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政治素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自己的职业增强荣誉感,激发学习的热情。其次,国家对农村的一系列补贴政策要采取一定的调整,应该充分发挥民主,听取农民、基层干部和相关专家的意见,形成更好地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
3.建立扩大农业职业教育。要想长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就必须重视“新型农民培训”,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公费农业职业教育,尤其在中小学课程中,应该开设农业基础知识,教育就应该从小开始培养,慢慢提高中小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热情,采取一定的资金扶持的政策鼓励支持农校毕业的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让“新型农民”在农业生中发挥支柱作用,带领普通农民科学生产,提高农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建兵,吴军,朱明军等.探讨农业人力资源匮乏的原因及改革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8).
[2]李梦超.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翟树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
[4]廖志琴.浅析我国农业劳动力缺失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5).
[5]肖畅.信息化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以湖南省华容县为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作者简介:安宁(1989-5),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研究生在读,东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农村区域与发展专业。
关键词:农业;人力资源:匮乏的原因:改革思路
一、农业人力资源的匮乏
1.农业技术推广乏力
在农业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乏力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有:推广农业技术的人员相对较少,并且素质低下。以河南新郑为例:新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南大门,土地总面积873平方公里,辖3个乡镇、3个办事处和新郑港区,人口63万,其中农业人口47万,耕地面积61万亩。农业主要产业有粮食、油料、蔬菜、大枣等,区乡两级干部却只有几十人,且65%都超过了50岁,大多数人都是几十年前学的知识,知识更新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
2.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收入只占普通农民家庭收入的30%左右,收入的大部分靠外出务工获得,因此,农业,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几乎长期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在某些地区,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他们的收入甚至可以达到总收入的90%左右,而农业生产的收入却屈指可数,所有,粮食的种植对农民来说几乎是可有可无,因为这对他们的收入基本没什么太大的影响。据统计,该地区农业劳动力为40万,长期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有17万,留在家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妇女,因此,农业的种植就只能靠她们了,她们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而且文化程度只有小学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农业劳动力在生产上的劳动力素质水平是相当的低,众多人外出务工使得农业生产以后能不能继续都是一个问题了。
二、原因分析
1.农技推广乏力。在农村,农业技术干部的社会待遇低(工作了二三十年的农业技术研究人员的工资还没有某些单位年轻的抄表员的工资高),而且生活、工作的环境相当的恶劣,这些客观的环境导致农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人员队伍日益缩减,还有就是,技术研究人员研究没有经费,空有技术没有办法进行科学研究。
农业技术本身的推广力度不够,方法不对,使得农业生产面临严重的问题。近两年,由于寒露风的影响,使得双季晚稻大面积减产,甚至有些地方颗粒无收。2011年,双季晚稻拒收将近万亩,受灾面积达到了4万多亩。由于双季晚稻的受灾面积大,造成的损失巨大,不可弥补,农民集体上访的事件频频发生。其实,2010、2011年,农业技术部门已经预测到了“寒露风”的发生及其危害,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召集有关乡分管领导和农业技术干部召开了紧急会议,下发相关文件,派各区技术人员指导督促,但是由于技术力量有限,“寒露风”的危害还是没能完全御防。
农业技术研究的科研经费一直缺少支持。例如,就我国的插秧技术而言,机械插秧一般都采用的是直行、浅栽、走穴、定苗的原理,这样可以使得秧苗的分布整齐有序,株苗之间的行距和总苗数都在人为的控制范围内。
2.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古往今来,人们都有一种普遍认识,认为,只要是个正常人,天生就会种田,因为种田是天底下最简单的事。其实,这种观点很荒唐。从古至今,农民都是世代相传,一代代沿袭下来的,在人们日常的耕种的经验中证实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技术,并作为一种真理代代相传。一般,只有经过多年的种田经验才能掌握什么季节要种植哪些作物、才能掌握农业生产中的耕、种、收和管的农事活动。现如今,农业生产的效益很低,原因就在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都是一些妇孺小孩,年轻力壮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由于社会对农民的一些异样看法,大多数人都不愿在家种田,只想摆脱农民这个身份。从于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大幅度减少的现状看,农业劳动不能再依赖传统的自然再生产了,那些旧的、老套的方法必须摒弃,新的、先进的技术又很难普及推广。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的农业生产水平是最弱的时候。还有就是目前的土地流转现象也很严重,甚至出现了一大批种田大户,但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对种田的管理难度认识很浅,技术要求并不高,因此生产中出现了很多错误,使得农业减产异常严重。通过调查,四五百亩以上的大户,单产水平却普遍低于一般农户,因此,我们急需一批新型的农民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维持农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急于促成,要一步一步慢慢培养。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各行各业都设置了自己的从业资格证,因此,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也必须设置一定的门槛。这是从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其实,在发达国家,农民都接受过相当高的教育,但是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却几乎为零。
三、改革的对策
1.提高农技人员的经待遇和社会地位。要重视分配不公的影响,进一步调整缩小各行业间的差别。还要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政治待遇,鉴赏行业歧视。
2.农技人员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首先,要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政治素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自己的职业增强荣誉感,激发学习的热情。其次,国家对农村的一系列补贴政策要采取一定的调整,应该充分发挥民主,听取农民、基层干部和相关专家的意见,形成更好地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
3.建立扩大农业职业教育。要想长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就必须重视“新型农民培训”,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公费农业职业教育,尤其在中小学课程中,应该开设农业基础知识,教育就应该从小开始培养,慢慢提高中小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热情,采取一定的资金扶持的政策鼓励支持农校毕业的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让“新型农民”在农业生中发挥支柱作用,带领普通农民科学生产,提高农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建兵,吴军,朱明军等.探讨农业人力资源匮乏的原因及改革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8).
[2]李梦超.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翟树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
[4]廖志琴.浅析我国农业劳动力缺失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5).
[5]肖畅.信息化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以湖南省华容县为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作者简介:安宁(1989-5),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研究生在读,东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农村区域与发展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