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平这次回家乡带着特别任务,也是郑老催得太急,忙忙乎乎地落下一个工程合同材料,不过尽管已经55岁,但记忆力还是不错的,可能是自己天生聪明和后天营养保健才使自己精力充沛。
走进政府大院,方平感觉比上次回来时干净多了,栽了不少风景树,关键是那道大院的花墙拆除了,用不少矮棵风景树形成像墙一样的隔断。
正值院内十几棵桃树含苞待放的时候,来观花照相的人不少,身着色彩鲜艳服装的女孩摆着各种姿势以三层办公大楼为背景留下靓照,两个保安笑呵呵地掺合在里面,一样地喜庆。
看现在院内的景色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方平心里敞亮多了,在路上想到家乡的贫困仍是忧心忡忡。
进一楼门第一个屋子就是郑老办公室,门外挂着一个不小的牌子“县委县政府顾问团”,郑老在这里办公可是当之无愧。
当方平轻轻敲门又推门走进办公室时,一个身材高大有点驼背但气色不错的老者起身,“小方,回来了。”一句小方,使方平突然感觉自己回到了三十年前第一次站在当时的郑县长面前的样子。
坐在郑老对面,方平仔细端详面前这位老者,是他见证了家鄉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艰难岁月,饱经风霜,历尽沧桑。不知怎的,方平的心酸酸的,也感觉有点痛。郑县长变成郑书记又变成老郑现在成了郑老,古稀之年不服老还在为家乡建设发展甘当人梯,应该说是自己不甘心,在位三十年没有让家乡父老乡亲满意,是他最大的遗憾和痛点。
这么多年,方平一直和家乡当政者联系密切,经常关注家乡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重大事件、重大人事变动,也追随几位执政官员做了一些有益的大事情,但始终没受到郑老表扬过,每次只是把他当成为家乡尽义务尽责任作贡献的人。
“郑老,这么着急招我回来,肯定是县里要有大动作吧。”“对啊,要建大型园区,面向全国招商引资,要打工业经济翻身仗。”
一听翻身仗,方平心里咯噔一下,这个词单自己知道的就用了四五回了,究竟翻身了吗?倒是县里每一次有这样的决心已是很令全县人民振奋了。
“这次县里把我和几位曾长期在县里工作的老同志请回来,就是要让我们出谋划策,把关定向。说心里话,我挺惭愧的,这么多年县里各项事业虽说有很大进步,却一直没找到出路,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小方啊,这回你要再像以前那样当领头羊,带动更多的外来企业落户。晚上县领导还要单独见你,你可是咱们县的宝贝疙瘩呀。”
方平自知自己回家乡的半斤八两,历届领导都拿自己当回事,还是认可了自己有点本事,有点财力,但心里也一直不落底,也不知何年何月是尽头。三十多年前,方平走出家门到外打拼,搞房地产开发、建全国连锁店、搞全方位的物流,可以说有了一定成就,积累了一些财富,在家乡算是个名人。
“郑老,你知道多米诺骨牌吗?”
“知道,知道,我呀,不当那第一个倒下的,也不当最后一个倒下的。坚持,坚持很难的。还是老了,干不动了。”
方平看到郑老的眼睛里发的光,弱弱的,眼角挤着一点点眼屎。郑老真老了。
走出郑老顾问办公室,方平心里挺矛盾的。郑老七十来岁了还有这么高的热情,这么大的干劲,其实方平心里明白,郑老三十年拼搏没个自己满意的结果。他有激情,方平自己却感觉疲惫了,他的心很累,忙忙乎乎跟随郑老三十年也没弄出什么名堂,自己几次投资有两三个亿了,但没见县里有多大变化,能不心累吗?
打开汽车门,坐在驾驶座位上,方平没动手启动打火,两手搭在方向盘上深思着,车往哪里开呢,还能去哪里呢。郑老的影像一直在眼前晃动。这次应召回来参与投资建设,完全是给郑老顾问捧场,可能是最后一次出手相助。刚才在屋里谈话时,郑老说顶多干一两年就完全撤出,他也实在是干不动了,因为身体也支撑不起了。方平此时感到心疼郑老,可怜郑老,他就好比一个闹钟,那根弦一直绷着,三十年也到该断裂坏掉的时候了。
天宝县是一个人口不到四十万的小县,方平在外漂泊三十年,没有政府特招他基本上三四年回来一次。每次回来说完正事就是忙乎着会亲访友,十来天时间里感受着家乡的味道,亲人的温暖。但每当应家乡当政人的紧急呼唤,回来后看到徘徊中的家乡变化,就更添了乡愁。
县城内人口不到六万,其余三十多万人散布在二十二个乡镇村。县里仅有七八个轻工企业,产品不精,效益不咋地,依仗农村农业来维系全县经济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国家早已定位纯农业县,听说要申请国家级贫困县。
历任县级官员团队千方百计地要扭转只有农业生产而工业基础薄弱的被动局面,方平为家乡当政者这种执着精神而感动,所以他是招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求胜。
三十年前,方平和当时39岁的郑智县长走得很近。郑县长上任后多方联系在外地有成就的家乡人,方平就此走进了郑县长视线。那时方平正和别人合伙开发沿海城市海景房,几年下来成了有一定实力的开发商。方平曾经想回家乡也搞几块地建商品楼,但是就是这个郑县长坚决不同意,为此方平和县长吵闹起来,动用了政府保卫科,方平见事不好才怄气走出大院,他发誓再也不回来,除非你县长亲自请。
过了几天,郑县长给方平打电话,让他陪着去城郊几个乡村看看。方平思考了好半天,最后还是坐上了县长的车。
绕了大半天,见到了乡长、村长、老百姓,关于动用土地建楼的事那是一百个不行,理由多了,就一个土地观念谁也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方平服了,这里的人的观念跟他所在城市最少相差二十年。
郑县长很客气地对方平说:“看看你还有其他要做的吗,我可以全力以赴支持你。”方平不敢面对县长,想起几天前自己的粗鲁倔强,就是自己被几个钱烧昏了头脑,他没有了底气。方平对县长说:“今后县里搞什么大型项目,我都积极参与,为家乡做事应该应分。”
以郑县长为首的新一届团队,提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叫做“接长两条短腿”。郑县长想到了方平,方平在电话中表态要投资上千万购进优良果树苗和牛羊猪等品种献给家乡。那几年,畜林结合使乡村户都有了一些生机活力,老百姓见到了富余钱。 郑县长高兴了,见方平面的第一句话就是给方平记功奖励,方平摇头拒绝,县长说:“这是县委政府研究的,一定要重奖你。”奖励的一套两室九十多平米楼房方平当场就捐给了一个留守儿童救助组织。
面对大好形势,方平和郑县长一样挺陶醉的,没成想方平接连几次接到郑县长电话,语调也变得低沉。农林畜结合使村、乡大小牲畜、禽类多了,眼看要成为半农半畜县,可是天公不作美,偏偏同时遇上禽流感、口蹄疫、五号病等,刚发展不到三年的畜牧产业毁了,农户伤心了,乡村户开始小心操作,发展步子一下放缓。
这样的局面好歹又维持了两年,政府换届,郑县长上任书记,县长是省里下派的理科男,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届当政团队除了郑书记都是由理科高材生组成的,有工学、农科研,有的还是在读博士。这个年轻才子团队看中了大片大片的菜地,所以下决心寻找的新出路就是发展蔬菜保护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
方平听说了家乡领导阵容的变化和新确定的发展思路,主动给郑书记打电话,要回家乡为新一届当政人捧场助威。按这些年的贡献方略,他这次为乡村户购进了大批适于铺置大棚的塑料和部分农機设备,分给了几个农产品加工制作定点村户。
这个产业迅猛发展十分红火,一时间全县大小乡镇动员农民在大田好地上扣大棚,种植各类高产值蔬菜,其产品运往城内,部分销往外县。
县长在全省农村产业经验交流会上很风光,公开唱出了天宝县第一次打了农业翻身仗,使蔬菜保护地基本上成了农村主导产业,县乡村三级干部几十年心里憋足的气也终于顺畅开了,值得庆贺的是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
仅仅过了两年多,这个产业也开始出现问题。县城人口不多,蔬菜消费水平有限,使菜价连年下降,外销量又逐渐减少。主要是蔬菜大棚的光环引来外市县菜农参观,都赞叹“疑是银河落九天”,前来参观的地方官员回去都效仿大干,结果抢走了天宝的蔬菜市场,再打开外省更远的市场运输成本过高。很快蔬菜市场萎缩了,很多菜农心灰意冷,最后这个阳光的产业只有几个周边乡镇坚持在做,其他乡村又重归了农业大田。
郑书记对年轻县长赶时髦的冒进打法从一开始就大不满意,碍于班子团结和扶持年轻干部工作,他就顺汤了。在几次县三级干部会上他话头话尾点了这么打快柴禾的做法长久不了。过于依赖市场,而且为了宣传政绩炫耀敢闯敢干精神招引来的大批各地来人参观学习,结果取走了真经,等于把刚兴起两三年的产业拱手让了出去。郑书记和县长在办公室吵了几句,训斥年轻人想事简单,做事冲动。他实在忍不下去了,到市里反映要提前改换县班子或县长留任他本人退二线,他不想再这样折腾自己仅有的几年在任时间了。
这个县长听说了郑书记到市里告状,担心自己这几年白努力了影响进步,就亲自到省里说明情况,这才有了郑书记变成了老郑的结果。老郑知道后先是不安,但自己这么多年在组织内是懂得原则的,不管自己心里顺不顺都要服从,起码不再赌气了。
临退二线前县里提出拿工业项目开刀,老郑实在扛不住了,打电话催方平速回。方平心里琢磨着,这些年自己是随着家乡的脉搏行走,风也好,雨也好,反正是捆在了家乡的大船上航行,半路下船是不可能了。有时自己感觉心冷,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望到天边。
回到家乡,方平看到满城关于抓工业的标语口号,气氛很浓,算是好的消息,他还不知郑书记马上要退下来,相信不一定是他心血来潮搞的大打工业翻身仗运动。县长说根据上级要求,把县城仅有的几户轻工企业进行转制,或租、或分、或卖,使本来就没了底气的县城经济成为个人主控的效益,大批职工下岗走出县城到外地、到农村,挣得半价的工钱来维持半温半饱的生活。
老郑想再尽最后一点力说服方平来参与购买或重组企业,方平感谢家乡领导给他这个机会。他通过市场调查分析,真的没看好这些号称国企又一直背着沉重包袱靠政府补贴生存的企业。方平告诉郑书记,推向市场竞争选择。他又对老郑说:“这企业不管大小,不靠市场生存不了,完全依赖市场又太脆弱无法生存。”
其实方平在外地报纸上得知,家乡新一届官员团队又立下豪言壮语,要励精图治,大上工业项目,坚决打赢工业经济翻身仗。
回到家乡后看到新建的几个园区,厂房、场地、道路,气魄很大规模不小,省市官员纷纷前来投向满意与期待的目光。县长破例地请方平吃饭,方平很兴奋,也看到了没有老郑的天宝县领导团队把要做的事情弄得风生水起。
首先是利用企业转制闲置和经营不景气的企业厂区设备重组工业项目,去外地招揽人才,引进资金。两年内风风火火上了十几个大小企业投产,不仅安排了大批下岗职工就业,还使财税收入增加了许多,那时天宝的县域经济陡然变成了半工半农模式,老郑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服气。
可这次方平带着项目、资金回家乡,受到的是正常接待,看得出自己已经不是主要角色了。虽然郑书记退下来变成了老郑,但他电话里说话的语气还是像下达命令似的,方平没有完全领会老郑说话的寓意,开车把外地来投资的项目看了一遍,当然是以投资人身份属“密探”,见了投资当事人,了解了一些实情,他的心焦虑不安更为担心,最怕的是一个个骗局。由政府买单五通一平,担保贷款,那架势基本不用自己投入就能上一个大项目,但实际生产时却没太大着落。方平及时向有关负责人提醒,可是年轻县长风头正盛,眼中一派大好形势怎能听得进去。
方平一边摇着头一边对老郑磨叨,自己已没有办法像前些年那样说得动一些人,话语权没了。看来还是自己上项目挑挑大梁吧。想了就说,说了就做,这就是方平多少年来的风格。他前期拿来五千万元,告诉老郑不用政府一分贷款,只要给块地就行。
老郑很爽快地说:“这个事我来办。”退下来的老郑也开始向下说小话了,不几天事情办妥了,方平很高兴,竖起大拇指夸老郑要给他表示点心情,可老郑还是那样一本正经,骂了方平几句才消停下来。
农副产品集散地,物流产业园,方平的投资方向是将周围各县通过多条公路把各类商品请进来再送出去,形成个很大很强的商品流通网络。 这么多年回家乡走进政府大院,方平唯一可以说话做事仗义的就是老县长、老书记老郑,但他不知怎么回事县里通知老郑回家安度晚年。老郑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影响着新团队迈不开脚步,还有过去一些“老臣”追随自己的旧脑筋,让年轻主政者很头疼,又下不了手来抛弃这批曾拼打几十年吃苦流汗的官员们。老郑甚至听过一句这样的话让他很伤心,很气愤,“庆父不死,鲁难不已。”不知是哪个文人给下的定论,才硬逼自己离开奋斗三十年的战场。
入夏后第一场大雨,城里好多地方内涝成灾,居民们东躲西藏地熬了好几天,他们抱怨着。那些日子政府主要工作是救灾救助,刚刚退下来的老郑又成了一线指挥,他的心在颤动,在流血,越是贫困的日子里,越是来天灾。古人说得好,多难兴邦,在几个场合他跟大家说:“要振作精神,要有信心恒心,一定要战天斗地摆脱困境闯出发展的路子,让天宝的老百姓安心放心。”
老郑给刚离开家乡十多天的方平打电话,方平有些担心,大半夜的老郑来电话肯定是有急事。老郑先说了家乡的灾情,然后通报了家乡政府管理团队人员的一些变化,还介绍了最近一段时间工作还是有成效的,如果有时间再回家乡来具体做点事。其实方平回来才知道老郑的心思,他要离开天宝,说不定啥时能回来,所以走之前和方平好好唠唠嗑。
无奈老郑真的走了,他坐车去了好几百里外的大城市投奔儿子要颐养天年。他一次次在梦里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无法抛下自己拼了几十年的事业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享受。憋不住时给老同志们打电话询问家乡的事,却一次次地痛心,因为他接过几个电话,告知有几个企业陆续地转移、变卖给他人,没受损失的“客户”远走他乡,只留下宏伟的建筑、厂区、厂房和需要折旧的机器设备。
只有方平投资的项目还在坚挺,这对老郑还有些安慰,终于可以证明家乡的产业在持续发展。尽管当政者原来不怎么在意,但相信他们会觉醒、清醒的。他没跟打来电话的人对县里的事说三道四,因为自己已没有往日的热情和激情与那群人对话,讲什么道理,因为家就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任性、撒娇的场所,反正是自己家里的东西,好与坏、多与少、新与旧都是肉烂在锅里。
连方平也没想到,几个工业项目当时没有对市场充分分析调研,也没预想到经济环境逐渐疲软,才使完全依赖市场的煤炭、铁选、房地产纷纷败下阵来,号称三大支柱产业的迅速下滑让官员们措手不及,看前些年的发展势头,争百强县、农产品大县的理想就成了下世纪再努力的目标。
危急时刻,县政府又组建清一色高学历男士团队,他们有了更胆大更宏大的筹划,走资源整合、化零为整新模式,以十几个小铁厂为主建成了一个冶金工业园区。初期园区内机器轰鸣,车来人往,但是周边省市对铁的感冒,立刻引得县里铁行业咳嗽。几十个大烟囱有时冒烟,有时静悄悄。但主张铁经济的权威人士说:“要挺住,现在有了规模,相信它一定会大有作为。”
市与县对换来一位也许是热爱山水的官员,他热衷规划以乡镇好山好水和僅有的几处百年寺庙建成几个风景区,这样既提升了县城知名度,引进了外来人员投资置业,又使人们有了自己的旅游景点,此举大得人心,大家都在为官员敢于大投资长效益的作为点赞。提高了小县的对外影响和知名度,环境改善了,外来投资人多了,发展也有后劲了,这不算意外的成就来得顺畅,为什么过去没做呢。
接到老郑写给县政府的信,县委机关的老领导提议请老郑回来当顾问,毕竟老干部经验丰富,关键时能把关定向。第一时间,老郑电话告知了方平,听口气,老郑对角色转换挺适应,而最大变化是自己由老郑变为郑老。
郑老说自己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六十九岁了,回想过去长期在县领导岗位退下回家那几年,跟孩子在开发城市居住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有了新理念,正好这次家乡新当政领导们请他回来,他有点迫不及待了,说毛遂自荐当顾问,郑老又成了郑顾问。
他首先提出效仿大城市郊区发展模式,建设一个“新市镇”,并首选了他曾经当过书记的郊区镇。这个镇三十年前是全县第一个“万元村”和“亿元乡”。不管当年统计方式方法准确与否,受此殊荣的当任官员都享受了应有的待遇,也造就了一批实用人才输出到各级行政和技术岗位。这次是大刀阔斧地“拆”“改”“扩”“建”,形成一个比县城小、比乡镇大、功能齐全的新城,不管是“卫星城”还是微缩县城,新发展模式正冲击着老县城的行进步伐。
这次老郑召方平急匆匆地回来就是要找个有头脑、有拼劲、有财力的人当助手。之前方平和郑老多次电话说事,郑老对方平说县里不管新老当政者,不可回避的现实就是历史欠账多、压力大,要彻底翻身,虽远在天边,但路在眼前。
郑老说的压力大,方平上次回家乡时专门做了这方面调查,确实有些担忧。仅有四十万人口的县,这些年人口一直负增长,出现了死亡比出生的多、考生出去不回来的多、迁出调走的人多的“三多”状况。业内人士介绍,按此下去十年,人口数恐怕要下降到三十万人,县城内人反增到十万人,这种城乡人口比例的逆转,使县城压力大了,生活水平相对受到影响。农业又逢几年旱灾,县域经济的半工半农半果半畜大格局还是没有形成。
落地的工业项目和在建的新市镇,这些投资两三年内不会收到太大的效益与回报。只有郑老还在给顾问团的人打气,一定要坚持、坚守,一切都在向好发展,要有信心。
这次在家乡置业,方平对有些不理解的事找郑老说了不少。全县近二百人中有了三十多人走进副县级团队,郑老说这么多年的体会是,指挥员越多并不能说战斗力就强。他对方平说,不需过多担心,无非在会场主席台上多摆几排桌椅台下多几个空位而已。
这是第一次,郑老坐在车上和方平一个劲儿地说,好像要把后三十年的话都说出来。方平劝郑老下车回家休息,这段时间太累了,郑老满不在乎地说:“身子累不怕,主要是心累得慌。”
路上方平一直想着郑老那句话:“你虽是家乡人,但却是官场局外人,咱们还得往远看。你常回来,多弄些有效益的项目,才是你的最大贡献,也是最大的责任。家乡建设好了,奖励再多的七品八品官也正常了。”
不甘寂寞的郑老和方平商量合写一部家乡三十年的风云录,他说自己还能动手做些基础工作,要不会造成历史资料断档。
方平没马上答应郑老,因为天宝县风风雨雨走过的三十年就是郑老疼痛的一段时期。几百年的历史老城,人们世代生活在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向上,穷则淡定,富亦平静,没有大起大落,也没尝过真正的大富大贵。幸运的是这里政治生态和社会秩序非常平稳,涌现出了许多人才和干部,且没几个有差错的官员。历届主政官员都深信百姓勤劳、贤良,热爱家乡,维系发展,谁人当政,谁走谁来,只要是干正事的官员就是家人和福气。
夜里十点多,方平刚要上床休息,手机铃声响起来,是县政府办秘书打的,说郑老因心脏病送医院抢救呢。方平急忙穿好衣服一路飙车往回赶,他在祈福、祈祷郑老无大恙,他是太累了,他的许多心愿还没有实现,所以不能走,不能走得太远,按他常说的,远望天边,路在眼前。
自己开着车,还是精力不能集中起来,方平满脑子都是郑县长、郑书记、老郑、郑老、郑顾问,三十多年,他就是天宝县的一段历史。风雨三十年的书还没出世,那凝聚郑老三十年奋斗史的书怎么也得摆在他的面前啊,他会得到安慰而安心的。他励精图治,但没得始终,这也是他一生的遗憾,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直到鬓发苍白地倒在病床上。他和郑老说了,等天气暖和了要带郑老游遍名胜古迹,好好修养自己。可是又担心,一生不甘心不服输的郑老看到那么多那么好的地方再想着自己的家乡模样会更心痛,那样的游玩更增添他的忧患和忧伤。唉,郑老真不容易啊!
一路上,方平急速行驶,不知有多少次超速已顾不得了,他的心早已飞向郑老身边。
临近中午,历经十多个小时方平来到了医院。医院的楼外感觉挺寂静,但里面却是人多声杂,和他此时的心情一样乱乱的。看见政办肖秘书拿着一大沓纸匆忙走过来,方平斜眼一看,问一句,这么多红头文件啊。
“啊,想给老书记看看,咱们的贫困县正式批下来了。”
方平一听有点蒙,家乡的郑老他们苦拼三十多年,敢情过的都是富裕生活啊,现在又成了贫困县。方平愣愣地站在那里看着肖秘书低着头走出病房走廊。
这时,方平看见有两位女同志抹着眼泪走过来,身边又走过来一位中年男子手里拎着一塑料袋小白花……
走进政府大院,方平感觉比上次回来时干净多了,栽了不少风景树,关键是那道大院的花墙拆除了,用不少矮棵风景树形成像墙一样的隔断。
正值院内十几棵桃树含苞待放的时候,来观花照相的人不少,身着色彩鲜艳服装的女孩摆着各种姿势以三层办公大楼为背景留下靓照,两个保安笑呵呵地掺合在里面,一样地喜庆。
看现在院内的景色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方平心里敞亮多了,在路上想到家乡的贫困仍是忧心忡忡。
进一楼门第一个屋子就是郑老办公室,门外挂着一个不小的牌子“县委县政府顾问团”,郑老在这里办公可是当之无愧。
当方平轻轻敲门又推门走进办公室时,一个身材高大有点驼背但气色不错的老者起身,“小方,回来了。”一句小方,使方平突然感觉自己回到了三十年前第一次站在当时的郑县长面前的样子。
坐在郑老对面,方平仔细端详面前这位老者,是他见证了家鄉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艰难岁月,饱经风霜,历尽沧桑。不知怎的,方平的心酸酸的,也感觉有点痛。郑县长变成郑书记又变成老郑现在成了郑老,古稀之年不服老还在为家乡建设发展甘当人梯,应该说是自己不甘心,在位三十年没有让家乡父老乡亲满意,是他最大的遗憾和痛点。
这么多年,方平一直和家乡当政者联系密切,经常关注家乡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重大事件、重大人事变动,也追随几位执政官员做了一些有益的大事情,但始终没受到郑老表扬过,每次只是把他当成为家乡尽义务尽责任作贡献的人。
“郑老,这么着急招我回来,肯定是县里要有大动作吧。”“对啊,要建大型园区,面向全国招商引资,要打工业经济翻身仗。”
一听翻身仗,方平心里咯噔一下,这个词单自己知道的就用了四五回了,究竟翻身了吗?倒是县里每一次有这样的决心已是很令全县人民振奋了。
“这次县里把我和几位曾长期在县里工作的老同志请回来,就是要让我们出谋划策,把关定向。说心里话,我挺惭愧的,这么多年县里各项事业虽说有很大进步,却一直没找到出路,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小方啊,这回你要再像以前那样当领头羊,带动更多的外来企业落户。晚上县领导还要单独见你,你可是咱们县的宝贝疙瘩呀。”
方平自知自己回家乡的半斤八两,历届领导都拿自己当回事,还是认可了自己有点本事,有点财力,但心里也一直不落底,也不知何年何月是尽头。三十多年前,方平走出家门到外打拼,搞房地产开发、建全国连锁店、搞全方位的物流,可以说有了一定成就,积累了一些财富,在家乡算是个名人。
“郑老,你知道多米诺骨牌吗?”
“知道,知道,我呀,不当那第一个倒下的,也不当最后一个倒下的。坚持,坚持很难的。还是老了,干不动了。”
方平看到郑老的眼睛里发的光,弱弱的,眼角挤着一点点眼屎。郑老真老了。
走出郑老顾问办公室,方平心里挺矛盾的。郑老七十来岁了还有这么高的热情,这么大的干劲,其实方平心里明白,郑老三十年拼搏没个自己满意的结果。他有激情,方平自己却感觉疲惫了,他的心很累,忙忙乎乎跟随郑老三十年也没弄出什么名堂,自己几次投资有两三个亿了,但没见县里有多大变化,能不心累吗?
打开汽车门,坐在驾驶座位上,方平没动手启动打火,两手搭在方向盘上深思着,车往哪里开呢,还能去哪里呢。郑老的影像一直在眼前晃动。这次应召回来参与投资建设,完全是给郑老顾问捧场,可能是最后一次出手相助。刚才在屋里谈话时,郑老说顶多干一两年就完全撤出,他也实在是干不动了,因为身体也支撑不起了。方平此时感到心疼郑老,可怜郑老,他就好比一个闹钟,那根弦一直绷着,三十年也到该断裂坏掉的时候了。
天宝县是一个人口不到四十万的小县,方平在外漂泊三十年,没有政府特招他基本上三四年回来一次。每次回来说完正事就是忙乎着会亲访友,十来天时间里感受着家乡的味道,亲人的温暖。但每当应家乡当政人的紧急呼唤,回来后看到徘徊中的家乡变化,就更添了乡愁。
县城内人口不到六万,其余三十多万人散布在二十二个乡镇村。县里仅有七八个轻工企业,产品不精,效益不咋地,依仗农村农业来维系全县经济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国家早已定位纯农业县,听说要申请国家级贫困县。
历任县级官员团队千方百计地要扭转只有农业生产而工业基础薄弱的被动局面,方平为家乡当政者这种执着精神而感动,所以他是招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求胜。
三十年前,方平和当时39岁的郑智县长走得很近。郑县长上任后多方联系在外地有成就的家乡人,方平就此走进了郑县长视线。那时方平正和别人合伙开发沿海城市海景房,几年下来成了有一定实力的开发商。方平曾经想回家乡也搞几块地建商品楼,但是就是这个郑县长坚决不同意,为此方平和县长吵闹起来,动用了政府保卫科,方平见事不好才怄气走出大院,他发誓再也不回来,除非你县长亲自请。
过了几天,郑县长给方平打电话,让他陪着去城郊几个乡村看看。方平思考了好半天,最后还是坐上了县长的车。
绕了大半天,见到了乡长、村长、老百姓,关于动用土地建楼的事那是一百个不行,理由多了,就一个土地观念谁也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方平服了,这里的人的观念跟他所在城市最少相差二十年。
郑县长很客气地对方平说:“看看你还有其他要做的吗,我可以全力以赴支持你。”方平不敢面对县长,想起几天前自己的粗鲁倔强,就是自己被几个钱烧昏了头脑,他没有了底气。方平对县长说:“今后县里搞什么大型项目,我都积极参与,为家乡做事应该应分。”
以郑县长为首的新一届团队,提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叫做“接长两条短腿”。郑县长想到了方平,方平在电话中表态要投资上千万购进优良果树苗和牛羊猪等品种献给家乡。那几年,畜林结合使乡村户都有了一些生机活力,老百姓见到了富余钱。 郑县长高兴了,见方平面的第一句话就是给方平记功奖励,方平摇头拒绝,县长说:“这是县委政府研究的,一定要重奖你。”奖励的一套两室九十多平米楼房方平当场就捐给了一个留守儿童救助组织。
面对大好形势,方平和郑县长一样挺陶醉的,没成想方平接连几次接到郑县长电话,语调也变得低沉。农林畜结合使村、乡大小牲畜、禽类多了,眼看要成为半农半畜县,可是天公不作美,偏偏同时遇上禽流感、口蹄疫、五号病等,刚发展不到三年的畜牧产业毁了,农户伤心了,乡村户开始小心操作,发展步子一下放缓。
这样的局面好歹又维持了两年,政府换届,郑县长上任书记,县长是省里下派的理科男,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届当政团队除了郑书记都是由理科高材生组成的,有工学、农科研,有的还是在读博士。这个年轻才子团队看中了大片大片的菜地,所以下决心寻找的新出路就是发展蔬菜保护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
方平听说了家乡领导阵容的变化和新确定的发展思路,主动给郑书记打电话,要回家乡为新一届当政人捧场助威。按这些年的贡献方略,他这次为乡村户购进了大批适于铺置大棚的塑料和部分农機设备,分给了几个农产品加工制作定点村户。
这个产业迅猛发展十分红火,一时间全县大小乡镇动员农民在大田好地上扣大棚,种植各类高产值蔬菜,其产品运往城内,部分销往外县。
县长在全省农村产业经验交流会上很风光,公开唱出了天宝县第一次打了农业翻身仗,使蔬菜保护地基本上成了农村主导产业,县乡村三级干部几十年心里憋足的气也终于顺畅开了,值得庆贺的是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
仅仅过了两年多,这个产业也开始出现问题。县城人口不多,蔬菜消费水平有限,使菜价连年下降,外销量又逐渐减少。主要是蔬菜大棚的光环引来外市县菜农参观,都赞叹“疑是银河落九天”,前来参观的地方官员回去都效仿大干,结果抢走了天宝的蔬菜市场,再打开外省更远的市场运输成本过高。很快蔬菜市场萎缩了,很多菜农心灰意冷,最后这个阳光的产业只有几个周边乡镇坚持在做,其他乡村又重归了农业大田。
郑书记对年轻县长赶时髦的冒进打法从一开始就大不满意,碍于班子团结和扶持年轻干部工作,他就顺汤了。在几次县三级干部会上他话头话尾点了这么打快柴禾的做法长久不了。过于依赖市场,而且为了宣传政绩炫耀敢闯敢干精神招引来的大批各地来人参观学习,结果取走了真经,等于把刚兴起两三年的产业拱手让了出去。郑书记和县长在办公室吵了几句,训斥年轻人想事简单,做事冲动。他实在忍不下去了,到市里反映要提前改换县班子或县长留任他本人退二线,他不想再这样折腾自己仅有的几年在任时间了。
这个县长听说了郑书记到市里告状,担心自己这几年白努力了影响进步,就亲自到省里说明情况,这才有了郑书记变成了老郑的结果。老郑知道后先是不安,但自己这么多年在组织内是懂得原则的,不管自己心里顺不顺都要服从,起码不再赌气了。
临退二线前县里提出拿工业项目开刀,老郑实在扛不住了,打电话催方平速回。方平心里琢磨着,这些年自己是随着家乡的脉搏行走,风也好,雨也好,反正是捆在了家乡的大船上航行,半路下船是不可能了。有时自己感觉心冷,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望到天边。
回到家乡,方平看到满城关于抓工业的标语口号,气氛很浓,算是好的消息,他还不知郑书记马上要退下来,相信不一定是他心血来潮搞的大打工业翻身仗运动。县长说根据上级要求,把县城仅有的几户轻工企业进行转制,或租、或分、或卖,使本来就没了底气的县城经济成为个人主控的效益,大批职工下岗走出县城到外地、到农村,挣得半价的工钱来维持半温半饱的生活。
老郑想再尽最后一点力说服方平来参与购买或重组企业,方平感谢家乡领导给他这个机会。他通过市场调查分析,真的没看好这些号称国企又一直背着沉重包袱靠政府补贴生存的企业。方平告诉郑书记,推向市场竞争选择。他又对老郑说:“这企业不管大小,不靠市场生存不了,完全依赖市场又太脆弱无法生存。”
其实方平在外地报纸上得知,家乡新一届官员团队又立下豪言壮语,要励精图治,大上工业项目,坚决打赢工业经济翻身仗。
回到家乡后看到新建的几个园区,厂房、场地、道路,气魄很大规模不小,省市官员纷纷前来投向满意与期待的目光。县长破例地请方平吃饭,方平很兴奋,也看到了没有老郑的天宝县领导团队把要做的事情弄得风生水起。
首先是利用企业转制闲置和经营不景气的企业厂区设备重组工业项目,去外地招揽人才,引进资金。两年内风风火火上了十几个大小企业投产,不仅安排了大批下岗职工就业,还使财税收入增加了许多,那时天宝的县域经济陡然变成了半工半农模式,老郑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服气。
可这次方平带着项目、资金回家乡,受到的是正常接待,看得出自己已经不是主要角色了。虽然郑书记退下来变成了老郑,但他电话里说话的语气还是像下达命令似的,方平没有完全领会老郑说话的寓意,开车把外地来投资的项目看了一遍,当然是以投资人身份属“密探”,见了投资当事人,了解了一些实情,他的心焦虑不安更为担心,最怕的是一个个骗局。由政府买单五通一平,担保贷款,那架势基本不用自己投入就能上一个大项目,但实际生产时却没太大着落。方平及时向有关负责人提醒,可是年轻县长风头正盛,眼中一派大好形势怎能听得进去。
方平一边摇着头一边对老郑磨叨,自己已没有办法像前些年那样说得动一些人,话语权没了。看来还是自己上项目挑挑大梁吧。想了就说,说了就做,这就是方平多少年来的风格。他前期拿来五千万元,告诉老郑不用政府一分贷款,只要给块地就行。
老郑很爽快地说:“这个事我来办。”退下来的老郑也开始向下说小话了,不几天事情办妥了,方平很高兴,竖起大拇指夸老郑要给他表示点心情,可老郑还是那样一本正经,骂了方平几句才消停下来。
农副产品集散地,物流产业园,方平的投资方向是将周围各县通过多条公路把各类商品请进来再送出去,形成个很大很强的商品流通网络。 这么多年回家乡走进政府大院,方平唯一可以说话做事仗义的就是老县长、老书记老郑,但他不知怎么回事县里通知老郑回家安度晚年。老郑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影响着新团队迈不开脚步,还有过去一些“老臣”追随自己的旧脑筋,让年轻主政者很头疼,又下不了手来抛弃这批曾拼打几十年吃苦流汗的官员们。老郑甚至听过一句这样的话让他很伤心,很气愤,“庆父不死,鲁难不已。”不知是哪个文人给下的定论,才硬逼自己离开奋斗三十年的战场。
入夏后第一场大雨,城里好多地方内涝成灾,居民们东躲西藏地熬了好几天,他们抱怨着。那些日子政府主要工作是救灾救助,刚刚退下来的老郑又成了一线指挥,他的心在颤动,在流血,越是贫困的日子里,越是来天灾。古人说得好,多难兴邦,在几个场合他跟大家说:“要振作精神,要有信心恒心,一定要战天斗地摆脱困境闯出发展的路子,让天宝的老百姓安心放心。”
老郑给刚离开家乡十多天的方平打电话,方平有些担心,大半夜的老郑来电话肯定是有急事。老郑先说了家乡的灾情,然后通报了家乡政府管理团队人员的一些变化,还介绍了最近一段时间工作还是有成效的,如果有时间再回家乡来具体做点事。其实方平回来才知道老郑的心思,他要离开天宝,说不定啥时能回来,所以走之前和方平好好唠唠嗑。
无奈老郑真的走了,他坐车去了好几百里外的大城市投奔儿子要颐养天年。他一次次在梦里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无法抛下自己拼了几十年的事业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享受。憋不住时给老同志们打电话询问家乡的事,却一次次地痛心,因为他接过几个电话,告知有几个企业陆续地转移、变卖给他人,没受损失的“客户”远走他乡,只留下宏伟的建筑、厂区、厂房和需要折旧的机器设备。
只有方平投资的项目还在坚挺,这对老郑还有些安慰,终于可以证明家乡的产业在持续发展。尽管当政者原来不怎么在意,但相信他们会觉醒、清醒的。他没跟打来电话的人对县里的事说三道四,因为自己已没有往日的热情和激情与那群人对话,讲什么道理,因为家就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任性、撒娇的场所,反正是自己家里的东西,好与坏、多与少、新与旧都是肉烂在锅里。
连方平也没想到,几个工业项目当时没有对市场充分分析调研,也没预想到经济环境逐渐疲软,才使完全依赖市场的煤炭、铁选、房地产纷纷败下阵来,号称三大支柱产业的迅速下滑让官员们措手不及,看前些年的发展势头,争百强县、农产品大县的理想就成了下世纪再努力的目标。
危急时刻,县政府又组建清一色高学历男士团队,他们有了更胆大更宏大的筹划,走资源整合、化零为整新模式,以十几个小铁厂为主建成了一个冶金工业园区。初期园区内机器轰鸣,车来人往,但是周边省市对铁的感冒,立刻引得县里铁行业咳嗽。几十个大烟囱有时冒烟,有时静悄悄。但主张铁经济的权威人士说:“要挺住,现在有了规模,相信它一定会大有作为。”
市与县对换来一位也许是热爱山水的官员,他热衷规划以乡镇好山好水和僅有的几处百年寺庙建成几个风景区,这样既提升了县城知名度,引进了外来人员投资置业,又使人们有了自己的旅游景点,此举大得人心,大家都在为官员敢于大投资长效益的作为点赞。提高了小县的对外影响和知名度,环境改善了,外来投资人多了,发展也有后劲了,这不算意外的成就来得顺畅,为什么过去没做呢。
接到老郑写给县政府的信,县委机关的老领导提议请老郑回来当顾问,毕竟老干部经验丰富,关键时能把关定向。第一时间,老郑电话告知了方平,听口气,老郑对角色转换挺适应,而最大变化是自己由老郑变为郑老。
郑老说自己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六十九岁了,回想过去长期在县领导岗位退下回家那几年,跟孩子在开发城市居住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有了新理念,正好这次家乡新当政领导们请他回来,他有点迫不及待了,说毛遂自荐当顾问,郑老又成了郑顾问。
他首先提出效仿大城市郊区发展模式,建设一个“新市镇”,并首选了他曾经当过书记的郊区镇。这个镇三十年前是全县第一个“万元村”和“亿元乡”。不管当年统计方式方法准确与否,受此殊荣的当任官员都享受了应有的待遇,也造就了一批实用人才输出到各级行政和技术岗位。这次是大刀阔斧地“拆”“改”“扩”“建”,形成一个比县城小、比乡镇大、功能齐全的新城,不管是“卫星城”还是微缩县城,新发展模式正冲击着老县城的行进步伐。
这次老郑召方平急匆匆地回来就是要找个有头脑、有拼劲、有财力的人当助手。之前方平和郑老多次电话说事,郑老对方平说县里不管新老当政者,不可回避的现实就是历史欠账多、压力大,要彻底翻身,虽远在天边,但路在眼前。
郑老说的压力大,方平上次回家乡时专门做了这方面调查,确实有些担忧。仅有四十万人口的县,这些年人口一直负增长,出现了死亡比出生的多、考生出去不回来的多、迁出调走的人多的“三多”状况。业内人士介绍,按此下去十年,人口数恐怕要下降到三十万人,县城内人反增到十万人,这种城乡人口比例的逆转,使县城压力大了,生活水平相对受到影响。农业又逢几年旱灾,县域经济的半工半农半果半畜大格局还是没有形成。
落地的工业项目和在建的新市镇,这些投资两三年内不会收到太大的效益与回报。只有郑老还在给顾问团的人打气,一定要坚持、坚守,一切都在向好发展,要有信心。
这次在家乡置业,方平对有些不理解的事找郑老说了不少。全县近二百人中有了三十多人走进副县级团队,郑老说这么多年的体会是,指挥员越多并不能说战斗力就强。他对方平说,不需过多担心,无非在会场主席台上多摆几排桌椅台下多几个空位而已。
这是第一次,郑老坐在车上和方平一个劲儿地说,好像要把后三十年的话都说出来。方平劝郑老下车回家休息,这段时间太累了,郑老满不在乎地说:“身子累不怕,主要是心累得慌。”
路上方平一直想着郑老那句话:“你虽是家乡人,但却是官场局外人,咱们还得往远看。你常回来,多弄些有效益的项目,才是你的最大贡献,也是最大的责任。家乡建设好了,奖励再多的七品八品官也正常了。”
不甘寂寞的郑老和方平商量合写一部家乡三十年的风云录,他说自己还能动手做些基础工作,要不会造成历史资料断档。
方平没马上答应郑老,因为天宝县风风雨雨走过的三十年就是郑老疼痛的一段时期。几百年的历史老城,人们世代生活在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向上,穷则淡定,富亦平静,没有大起大落,也没尝过真正的大富大贵。幸运的是这里政治生态和社会秩序非常平稳,涌现出了许多人才和干部,且没几个有差错的官员。历届主政官员都深信百姓勤劳、贤良,热爱家乡,维系发展,谁人当政,谁走谁来,只要是干正事的官员就是家人和福气。
夜里十点多,方平刚要上床休息,手机铃声响起来,是县政府办秘书打的,说郑老因心脏病送医院抢救呢。方平急忙穿好衣服一路飙车往回赶,他在祈福、祈祷郑老无大恙,他是太累了,他的许多心愿还没有实现,所以不能走,不能走得太远,按他常说的,远望天边,路在眼前。
自己开着车,还是精力不能集中起来,方平满脑子都是郑县长、郑书记、老郑、郑老、郑顾问,三十多年,他就是天宝县的一段历史。风雨三十年的书还没出世,那凝聚郑老三十年奋斗史的书怎么也得摆在他的面前啊,他会得到安慰而安心的。他励精图治,但没得始终,这也是他一生的遗憾,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直到鬓发苍白地倒在病床上。他和郑老说了,等天气暖和了要带郑老游遍名胜古迹,好好修养自己。可是又担心,一生不甘心不服输的郑老看到那么多那么好的地方再想着自己的家乡模样会更心痛,那样的游玩更增添他的忧患和忧伤。唉,郑老真不容易啊!
一路上,方平急速行驶,不知有多少次超速已顾不得了,他的心早已飞向郑老身边。
临近中午,历经十多个小时方平来到了医院。医院的楼外感觉挺寂静,但里面却是人多声杂,和他此时的心情一样乱乱的。看见政办肖秘书拿着一大沓纸匆忙走过来,方平斜眼一看,问一句,这么多红头文件啊。
“啊,想给老书记看看,咱们的贫困县正式批下来了。”
方平一听有点蒙,家乡的郑老他们苦拼三十多年,敢情过的都是富裕生活啊,现在又成了贫困县。方平愣愣地站在那里看着肖秘书低着头走出病房走廊。
这时,方平看见有两位女同志抹着眼泪走过来,身边又走过来一位中年男子手里拎着一塑料袋小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