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人的生活实践(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数学,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像花朵、蜗牛、蜂巢等也都包含着数学美。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的特点,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新课程让数学学习走入幼儿的生活,注重幼儿数学思想的形成,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数学教育 教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是以幼儿现实生活为轴心,以动态的、发展的方式组合课程,使课程内容由“书本世界”向现实世界回归。这就提出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数学教学必须走入儿童的生活。
1 幼儿数学教育需要生活化情景
从学科的特点看,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在认识客观事物、与人交往、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所以向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育既是其生活的需要,又是其认识事物的要求。既然数学教育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就提出了幼儿数学教育要创设生活化情景的要求。
从幼儿的学习心理看,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数学教育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需要,必将激发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幼儿园在开展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个与真实的生活情景相关联的数学学习环境。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处处隐含着数学教育的内容。教师要突破以知识为主线的设计方式,强调以幼儿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中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不断遇到各种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和体验到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因此,教师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情景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还要在游戏中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和探索,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幼儿在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家园互动的作用,使数学教育的开展得到家长的配合、支持与理解。
2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1 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创设生活化情景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新教材中的主题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教师可以将各年龄段幼儿数学发展的要求与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数学情景,寓数学教育于幼儿的活动之中。如小班在开展“苹果和橘子”的主题活动时,通过“分水果”的活动 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针对中班年龄阶段发展幼儿数数能力、认识数字和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等要求,在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时,通过“我的家人”“我家的门牌号”“我家的电话号码”等一系列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2 在区角活动的游戏情景中,提供材料开展数学活动
新课程强调环境创设。区角活动的游戏情景应配合主题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可展开探索的操作材料,且材料的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和阶段性,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充分地感知和体验。如开展小班主题活动“娃娃家”时,可以在区角活动中提供材料,创设 “娃娃家”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分发碗、勺,整理物品等活动,理解“1和许多”“ 一一对应”等数概念,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在提供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一样多的物品,再提供不一样多的物品,逐渐提高要求。在分类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可以从给动物分食——提供具有暗示性的分类活动开始,逐步增加分类维度,促进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
3 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感知、体验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师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感知和体验。例如幼兒园盥洗室排队等候的小脚印标记、活动区域人员控制的标记、摆放玩具的标记、值日生分发碗筷等,都是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比较等数学内容的机会;“我是第几组”“我排第几个”等,既有数学中关于“序”的内容,又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联。教师还可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玩具材料、桌椅、门窗的形状等;在生活中比较盛器的大小、幼儿手脚的大小、个子的高矮等;在生活中整理玩具、图书,餐后分类放置碗筷等;在生活中知道何时游戏、何时午餐、何时午睡、何时离园等。
4 善于利用一日活动中的数学教育元素
对幼儿而言,数学就是处理生活中切身相关的问题,而非记忆由抽象符号构成的“天书”,数学不是不可理解的高深学问。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要努力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创设情景,让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在区角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排序方法,让幼儿在活动时根据活动时间的长短,有条理地安排每个人活动的先后顺序;利用看电影的机会,教师可让幼儿运用单双数的知识找座位;利用公园活动,教师可让幼儿数一数亭子有几根柱子,圆形花坛的四周有几盏灯,练习和运用封闭数数的技能;利用户外锻炼的机会,教师可让幼儿对拍球及跳绳进行计数,测量谁的小飞机飞得远;利用散步机会,教师可让幼儿寻找路上的数字,如公交站牌、商店营业时间、红绿灯倒计时器、车牌号码等,让幼儿理解数字所表示的不同的意义。
5 在家庭中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家园互动的作用,请家长配合,让幼儿运用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衣柜、玩具橱,或到超市购物,运用所学的加减法计算购物的数量和价钱、学做记录等。教师要让家长认识到,幼儿的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的义务,在家庭里也可以创设条件,利用环境让幼儿学习数学、运用数学。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引导幼儿感受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经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简单问题。
总之,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化的数学情景,利用这些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开展活动,使幼儿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能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生活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数学教育 教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是以幼儿现实生活为轴心,以动态的、发展的方式组合课程,使课程内容由“书本世界”向现实世界回归。这就提出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数学教学必须走入儿童的生活。
1 幼儿数学教育需要生活化情景
从学科的特点看,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在认识客观事物、与人交往、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所以向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育既是其生活的需要,又是其认识事物的要求。既然数学教育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就提出了幼儿数学教育要创设生活化情景的要求。
从幼儿的学习心理看,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数学教育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需要,必将激发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幼儿园在开展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个与真实的生活情景相关联的数学学习环境。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处处隐含着数学教育的内容。教师要突破以知识为主线的设计方式,强调以幼儿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中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不断遇到各种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和体验到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因此,教师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情景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还要在游戏中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和探索,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幼儿在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家园互动的作用,使数学教育的开展得到家长的配合、支持与理解。
2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1 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创设生活化情景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新教材中的主题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教师可以将各年龄段幼儿数学发展的要求与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数学情景,寓数学教育于幼儿的活动之中。如小班在开展“苹果和橘子”的主题活动时,通过“分水果”的活动 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针对中班年龄阶段发展幼儿数数能力、认识数字和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等要求,在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时,通过“我的家人”“我家的门牌号”“我家的电话号码”等一系列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2 在区角活动的游戏情景中,提供材料开展数学活动
新课程强调环境创设。区角活动的游戏情景应配合主题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可展开探索的操作材料,且材料的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和阶段性,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充分地感知和体验。如开展小班主题活动“娃娃家”时,可以在区角活动中提供材料,创设 “娃娃家”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分发碗、勺,整理物品等活动,理解“1和许多”“ 一一对应”等数概念,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在提供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一样多的物品,再提供不一样多的物品,逐渐提高要求。在分类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可以从给动物分食——提供具有暗示性的分类活动开始,逐步增加分类维度,促进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
3 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感知、体验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师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感知和体验。例如幼兒园盥洗室排队等候的小脚印标记、活动区域人员控制的标记、摆放玩具的标记、值日生分发碗筷等,都是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比较等数学内容的机会;“我是第几组”“我排第几个”等,既有数学中关于“序”的内容,又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联。教师还可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玩具材料、桌椅、门窗的形状等;在生活中比较盛器的大小、幼儿手脚的大小、个子的高矮等;在生活中整理玩具、图书,餐后分类放置碗筷等;在生活中知道何时游戏、何时午餐、何时午睡、何时离园等。
4 善于利用一日活动中的数学教育元素
对幼儿而言,数学就是处理生活中切身相关的问题,而非记忆由抽象符号构成的“天书”,数学不是不可理解的高深学问。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要努力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创设情景,让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在区角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排序方法,让幼儿在活动时根据活动时间的长短,有条理地安排每个人活动的先后顺序;利用看电影的机会,教师可让幼儿运用单双数的知识找座位;利用公园活动,教师可让幼儿数一数亭子有几根柱子,圆形花坛的四周有几盏灯,练习和运用封闭数数的技能;利用户外锻炼的机会,教师可让幼儿对拍球及跳绳进行计数,测量谁的小飞机飞得远;利用散步机会,教师可让幼儿寻找路上的数字,如公交站牌、商店营业时间、红绿灯倒计时器、车牌号码等,让幼儿理解数字所表示的不同的意义。
5 在家庭中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家园互动的作用,请家长配合,让幼儿运用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衣柜、玩具橱,或到超市购物,运用所学的加减法计算购物的数量和价钱、学做记录等。教师要让家长认识到,幼儿的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的义务,在家庭里也可以创设条件,利用环境让幼儿学习数学、运用数学。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引导幼儿感受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经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简单问题。
总之,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化的数学情景,利用这些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开展活动,使幼儿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能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生活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