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8-000-01
摘 要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对体育认识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该围绕学校体育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一、研究目的
伴随着当前我国教学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本文试图在把握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客观地思考与对待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改进方法,以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既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又能促进体育学科的建设。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把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相似或者相近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基础设施差,建设资金投入少。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体育场馆和器材是学校开展體育教育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不足就直接性的制约了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很多高职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甚至满足不了在校学生开展正常教学的需要,而且在设定费用预算时,对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体育资金投入少之又少,造成运动器材、运动环境等硬件设施十分紧张,为教学工作增添了一定困难,妨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降低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削弱了学生的参与运动积极性,对运动产生抵触情绪。
(二)对学校体育意识认识不足,这里所指出的体育意识就是人对体育的认识、体育的价值观、体育的情感和体育的意志,对于体育教学来讲,体育意识同教学成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很多高等职业学校从上层管理人员到下属教学老师、学生,在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没有给予体育教育更多的重视,部分管理领导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仅停留在口头上面,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关心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致使正常的学校体育教学都无法得到保障。
(三)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体育教学项目,不能满足多数学生的需要,体育课程与学生需求脱节,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需要;从教学结构来看,很多高职院校仅开设课堂学习,没有将课程内容同课外锻炼,社会活动等活动联系起来,仅关注学生课堂及在校时的体育教学、锻炼身体的成果,而忽略了当前体育教学中提倡“终身运动”的观念;在课程设置上,不重视体育理论教学,使学生对体育认识不清,体育基础知识缺乏,进而影响学生为接受体育、获益体育而对体育教学加以思考领会的主动性,影响了终身体育与健康体育教育的贯彻和实施。不仅如此,很多高职院校仅进行了两学期甚至是一学期体育教学,存在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影响学生体育相关知识的学习。
(四)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体育课仍以简单的量化指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的成绩统统用同一把尺子来考量,这种评价方法只注重学生在体育活动方面达到的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直接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校体育课开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学校体育教学重视程度,加强基础建设,加大经费的投入,改善场馆的建设、增加器材的设备从而满足学生的基本练习条件。在建设体育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妥善的保护好场馆的实施,使得场馆的设施能够可持续发展,保证体育教学顺利开展。
(二)提高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认识,全面贯彻发展的教育方针,重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高职学校体育课程要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要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重视体育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合理设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结构,优化体育教学。教学过程中选择那些难度不大,易于开展,且能延续到社会,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价值大的运动项目;适当增加选修课的份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对体育文化需要;要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选择切合实际、科学灵活多样的体育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播,让学生懂得体育健身的基本原理,通过自觉调节身体活动,发展和完善个体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品质及基本行为方式;广泛开展校园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注重实效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的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因人而宜,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把学生出勤率、学练态度以及进步幅度等作为考评最终体育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等.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 王艳云,等.对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考[J].体育学刊.2001.
[3] 龚迎春.基于专业岗位的高职体育教学设计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05.
[4] 尹锁春.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30).
摘 要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对体育认识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该围绕学校体育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一、研究目的
伴随着当前我国教学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本文试图在把握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客观地思考与对待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改进方法,以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既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又能促进体育学科的建设。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把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相似或者相近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基础设施差,建设资金投入少。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体育场馆和器材是学校开展體育教育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不足就直接性的制约了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很多高职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甚至满足不了在校学生开展正常教学的需要,而且在设定费用预算时,对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体育资金投入少之又少,造成运动器材、运动环境等硬件设施十分紧张,为教学工作增添了一定困难,妨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降低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削弱了学生的参与运动积极性,对运动产生抵触情绪。
(二)对学校体育意识认识不足,这里所指出的体育意识就是人对体育的认识、体育的价值观、体育的情感和体育的意志,对于体育教学来讲,体育意识同教学成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很多高等职业学校从上层管理人员到下属教学老师、学生,在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没有给予体育教育更多的重视,部分管理领导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仅停留在口头上面,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关心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致使正常的学校体育教学都无法得到保障。
(三)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体育教学项目,不能满足多数学生的需要,体育课程与学生需求脱节,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需要;从教学结构来看,很多高职院校仅开设课堂学习,没有将课程内容同课外锻炼,社会活动等活动联系起来,仅关注学生课堂及在校时的体育教学、锻炼身体的成果,而忽略了当前体育教学中提倡“终身运动”的观念;在课程设置上,不重视体育理论教学,使学生对体育认识不清,体育基础知识缺乏,进而影响学生为接受体育、获益体育而对体育教学加以思考领会的主动性,影响了终身体育与健康体育教育的贯彻和实施。不仅如此,很多高职院校仅进行了两学期甚至是一学期体育教学,存在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影响学生体育相关知识的学习。
(四)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体育课仍以简单的量化指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的成绩统统用同一把尺子来考量,这种评价方法只注重学生在体育活动方面达到的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直接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校体育课开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学校体育教学重视程度,加强基础建设,加大经费的投入,改善场馆的建设、增加器材的设备从而满足学生的基本练习条件。在建设体育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妥善的保护好场馆的实施,使得场馆的设施能够可持续发展,保证体育教学顺利开展。
(二)提高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认识,全面贯彻发展的教育方针,重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高职学校体育课程要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要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重视体育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合理设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结构,优化体育教学。教学过程中选择那些难度不大,易于开展,且能延续到社会,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价值大的运动项目;适当增加选修课的份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对体育文化需要;要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选择切合实际、科学灵活多样的体育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播,让学生懂得体育健身的基本原理,通过自觉调节身体活动,发展和完善个体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品质及基本行为方式;广泛开展校园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注重实效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的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因人而宜,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把学生出勤率、学练态度以及进步幅度等作为考评最终体育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等.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 王艳云,等.对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考[J].体育学刊.2001.
[3] 龚迎春.基于专业岗位的高职体育教学设计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05.
[4] 尹锁春.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