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学习的主观愿望以及在知识经验积累过程中的主动获取能力。它的培养关键在于做好良好的课前预习、创建互动性强的课堂氛围和激发学生浓厚的主体求知意识。
【关键词】主体意识 预习效果 互动空间 生活实践
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学习的主观愿望以及在知识经验积累过程中的主动获取能力。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过程是主动还是被动。也就必然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自由发表见解的空间,和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养成良好的善疑、多思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一、落实课前预习,是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的基础
做好课前预习,是教学中常做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预习。很多学生并不完全明确预习的方法和目的。预习后,这些学生并没有独立思考、自主质疑和自主发现,最后还是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讲解。因此,在预习前,要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我会列出所需旧知识点和新知识点的预习提纲,并按照学生的知识能力层次,指导学生分层次有目的进行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了解要学新知识的重难点,切实为新课的学习作好准备。在课堂上,我会抽出3-5分钟时间,采用抽查的方法,落实预习效果。然后,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疑问进入课堂,结合教师的讲解,对照学习,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接受知识。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与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达成共识,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变得轻松和谐。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使他们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去发现新知、探索新知。渐渐地,学生们养成了自觉预习的好习惯,有了自主性学习的思想意识。
二、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有发挥主体意识的空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直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场所,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为使教与学有机的统一起来,我总是想方设法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来组织教学。这样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这一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就培养起来了,当然也学会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坚持联系生活实践,增强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课后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时间最长的时候,如何激发学生利用这段时间自主性学习是相当关键的。针对一些实践性强的内容,我总是根据新学知识,设计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让他们想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成为课堂自主意识的延续。
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培养起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我们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增强,我们教师也摆脱了“终日劳累而无所获”的尴尬境地。
四、注重训练创新思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进行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教学教材巧妙安排,对问题巧妙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景,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进入到创新的思维状态中。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决问题后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探求、创造性想象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实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在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比如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六、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创新意识
创造者虽然拥有一定的智力,但是高的智商并不是高的创造力的先决条件。这一认识被广大的教育教学研究者所接受和认可。在创新过程中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做后盾。
参考文献
[1] 黄舜君.中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探讨[J]
[2] 郭凤云.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
[3] 李桂强,王保林.初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
【关键词】主体意识 预习效果 互动空间 生活实践
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学习的主观愿望以及在知识经验积累过程中的主动获取能力。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过程是主动还是被动。也就必然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自由发表见解的空间,和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养成良好的善疑、多思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一、落实课前预习,是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的基础
做好课前预习,是教学中常做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预习。很多学生并不完全明确预习的方法和目的。预习后,这些学生并没有独立思考、自主质疑和自主发现,最后还是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讲解。因此,在预习前,要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我会列出所需旧知识点和新知识点的预习提纲,并按照学生的知识能力层次,指导学生分层次有目的进行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了解要学新知识的重难点,切实为新课的学习作好准备。在课堂上,我会抽出3-5分钟时间,采用抽查的方法,落实预习效果。然后,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疑问进入课堂,结合教师的讲解,对照学习,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接受知识。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与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达成共识,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变得轻松和谐。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使他们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去发现新知、探索新知。渐渐地,学生们养成了自觉预习的好习惯,有了自主性学习的思想意识。
二、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有发挥主体意识的空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直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场所,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为使教与学有机的统一起来,我总是想方设法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来组织教学。这样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这一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就培养起来了,当然也学会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坚持联系生活实践,增强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课后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时间最长的时候,如何激发学生利用这段时间自主性学习是相当关键的。针对一些实践性强的内容,我总是根据新学知识,设计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让他们想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成为课堂自主意识的延续。
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培养起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我们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增强,我们教师也摆脱了“终日劳累而无所获”的尴尬境地。
四、注重训练创新思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进行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教学教材巧妙安排,对问题巧妙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景,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进入到创新的思维状态中。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决问题后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探求、创造性想象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实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在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比如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六、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创新意识
创造者虽然拥有一定的智力,但是高的智商并不是高的创造力的先决条件。这一认识被广大的教育教学研究者所接受和认可。在创新过程中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做后盾。
参考文献
[1] 黄舜君.中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探讨[J]
[2] 郭凤云.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
[3] 李桂强,王保林.初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