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体枇杷茎尖培养与植株再生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三倍体枇杷茎尖为外植体,研究了取材时间及茎尖大小、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三倍体枇杷茎尖培养与植株再生过程中萌发、伸长、生根及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取材且茎尖大小为0.7 cm时,茎尖成活率最高,为77.5%;初代培养适宜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5 mg/L+IBA 1.5 mg/L,在此培养基上,三倍体枇杷茎尖萌发率高达91%;茎尖伸长适宜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3 mg/L+GA3 0.3 mg/L,平均芽苗高度可达4.9 cm;芽苗增殖适宜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3 mg/L+Tryptone 750 mg/L,增殖系数为7.7;生根适宜培养基为1/2MS+NAA 0.25 mg/L+IBA 2.0 mg/L,生根率为73.3%;三倍体枇杷组培苗移栽入腐熟有机肥 ∶ 园土 ∶ 锯末(1 ∶ 2 ∶ 1)的基质中成活率达到93.67%。
  关键词 三倍体枇杷;茎尖培养;植株再生
  中图分类号 S667.304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Plant regeneration was completed for the first time using shoot tips as the explants harvested from a triploid mother plant in loquat.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ampling time and the size of the explants,growth regulators on shoot tip sprouting,elongation,rooting and transplan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ampling in spring and shoot-tip size of 0.7 cm were appropriate,resulting in a survival rate of 77.5%. Appropriate initial culture medium was MS+6-BA 1.0 mg/L+NAA 0.5 mg/L+NAA 1.5 mg/L,in which the sprouting rate reached 91%. Suitable medium for shoot elongation was MS+6-BA 0.5 mg/L+NAA 0.3 mg/L+GA3 0.3 mg/L,which resulted in an average shoot height of 4.9 cm. The most suitable medium for shoot proliferation was MS+6-BA 1.0 mg/L+NAA 0.3 mg/L+Tryptone 750 mg/L,in which a high multiplication coefficient of 7.7 was obtained. The most suitable medium for rooting was 1/2MS+NAA 0.25 mg/L+IBA 2.0 mg/L,in which the rooting rate was 73.3%. The rooted plantlets,after hardening,survived at a rate of 93.67% in the transplantation matrix of decomposed organic fertilizers,garden soil and sawdust(1 ∶ 2 ∶ 1)under careful temperature and water management.
  Key words Triploid loquat; Shoot tip culture; Plant regeneration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4.11.025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系蔷薇科(Rosaceae)苹果亚科(Maloideae)枇杷属(Eriobotrya)植物,原产中国西南(四川雅安市境内大渡河流域),已有2100多年的栽培历史[1],中国是世界枇杷的自然分布中心和栽培中心[2]。
  枇杷果实中种子的重量约占果重的1/3,可食率不高,严重影响了枇杷的食用价值与商品价值[3]。因此,国内外科研人员长期致力于提高果实可食率的枇杷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其中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创制枇杷三倍体材料来培育无籽品种。至今,全世界创制出三倍体枇杷材料且尚有种质保存的仅有西南大学的梁国鲁和四川农业大学的王永清,梁国鲁的策略是从大量种子实生苗海选获得天然枇杷三倍体[4],王永清则另辟蹊径,从控制授粉获得的枇杷小种子植株中,获得了高频率的枇杷三倍体[5]。然而,三倍体枇杷因染色体组的原因表现出育性较低,在不施用生长调节物质的情况下坐果率较低,果实较小,商品性较差[6],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对三倍体枇杷进行遗传改良,减少其对外源生长调节物质的依赖,提高其坐果率,改善果实商品性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再生体系作为受体进行遗传转化在多种植物上已成功应用[7-10]。在枇杷上,二倍体材料茎尖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11-12],三倍体枇杷茎尖培养由于茎尖茸毛多,酚类物质含量高等问题,再生难度大,至今未见任何报道。因此,本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自主创制的三倍体枇杷为材料,旨在建立三倍体枇杷茎尖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为利用转基因技术对三倍体枇杷进行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自主创制的三倍体枇杷(2n=3x=51)为材料(图版Ⅰ-A),取其茎尖为外植体。
  1.2 方法
  1.2.1 初代培养 最佳取材时间及茎尖大小的筛选:分别选取春、夏、秋、冬梢茎尖为外植体,用75%酒精处理20 s,0.1%升汞处理8 min,无菌水冲洗多次后,将茎尖分为3个大小(0.4、0.7、1.0 cm),接种于MS基本培养基中,采用两因素完全实验设计,每组处理接种60个外植体,重复3次,14 d后统计褐化率(褐化的外植体数/接种的外植体数×100%)、污染率(污染的外植体数/接种的外植体数×100%)、成活率(成活的外植体数/接种的外植体数×100%),找出最佳的取材时期和茎尖大小。
  初代培养基中生长调节剂的筛选:采用筛选出的外植体取材时期和茎尖大小,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6-BA(1.0、2.0、3.0)mg/L、NAA(0.1、0.25、0.5)mg/L和IBA(0.5、1.0、1.5)mg/L,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培养基中均附加琼脂7.5 g/L、蔗糖30 g/L,pH5.8,每处理接种60个外植体,重复3次。接种后定期观察茎尖生长状况,30 d后统计萌发率(萌发的外植体数/成活的外植体数×100%)及平均芽苗高度。
  1.2.2 芽苗伸长培养 将初代培养获得的芽苗转移到伸长培养基上,伸长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6-BA(0.5、1.0、1.5)mg/L,NAA(0.1、0.2、0.3)mg/L,GA3(0.1、0.2、0.3)mg/L,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培养基中均附加琼脂7.5 g/L、蔗糖30 g/L,pH5.8,每处理接种60个外植体,重复3次,接种后定期观察芽苗生长状况,30 d后统计芽苗高度及长势。
  1.2.3 芽苗增殖培养 将长1.0 cm左右的芽苗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上。增殖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6-BA(0.5、1.0、1.5)mg/L、NAA(0.1、0.3、0.5)mg/L和胰蛋白胨(250、500、750)mg/L,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培养基中均附加琼脂7.5 g/L、蔗糖30 g/L,pH5.8,每处理接种60个外植体,重复3次,接种后观察并记录芽苗增殖及长势情况,培养30 d后统计增殖系数(≧0.5 cm丛生芽数/接种芽苗数)和芽苗长势。
  1.2.4 生根培养 当芽苗长至2 cm左右时,经切割后转入生根培养基上,生根培养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基本培养基为(MS、1/2 MS、1/4 MS),IBA为(0、1.0、2.0)mg/L、NAA为(0、0.25、0.5)mg/L,培养基中同时附加琼脂7.5 g/L、蔗糖30 g/L,pH5.8,每处理接种60个外植体,重复3次,接种10 d后开始观察记录生根情况,30 d时统计生根率(生根芽苗数/接种芽苗数×100%)、生根芽苗根数、平均根长,并观察生根苗长势。
  1.2.5 炼苗和移栽 当生根苗长出3~5条根时即可进行炼苗移栽,方法是在培养室揭去封口膜培养3 d,然后取出试管苗洗去培养基,移栽到含有不同配比的基质中,每种基质移栽30株,重复3次,常规管理,30 d统计移栽成活率(移栽成活的组培苗数/移栽组培苗数×100%)。
  1.3 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25±1)℃,光照时间14 h/d,光照强度为30 μmol/(m2·s)。
  1.4 数据分析
  所得数据用DPS 7.0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取材时间及茎尖大小对茎尖初代培养的影响
  不同取材时间及茎尖大小对三倍体枇杷茎尖初代培养的影响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冬季取材,成活率最低,为11.7%~28.9%;春季取材成活率最高,达58.9%~77.5%,为适宜的取材时间。春季取材时,当茎尖为0.4 cm时,茎尖成活率为58.9%,污染率为10.2%,均为最低;而褐化率却最高,为35.6%。当茎尖为1.0 cm时,褐化率为同取材时期最低,仅为12.1%,但污染率较高,为20.2%。当茎尖大小为0.7 cm时,既能控制较低水平的污染率(11.1%)和褐化率(12.2%),又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77.5%),为适宜的三倍体枇杷茎尖大小。
  2.2 6-BA、NAA和IBA不同浓度配比对枇杷茎尖初代培养的影响
  6-BA、NAA及IBA的不同浓度组合对三倍体枇杷茎尖初代培养具有明显的影响(表2),当6-BA选用1.0 mg/L、NAA选用0.1 mg/L、IBA选用0.5 mg/L时,茎尖萌发率最低,仅为35.2%,极显著地低于其他处理,芽苗高度为1.5 cm,纤细,长势弱;当6-BA选用1.0 mg/L、NAA选用0.5 mg/L、IBA选用1.5 mg/L时,茎尖萌发率为91%,平均芽苗高度达2 cm,且长势好(图版Ⅰ-B)。综上所述,适合三倍体枇杷茎尖的初代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5 mg/L+IBA 1.5 mg/L。
  2.3 6-BA、NAA和GA3对三倍体枇杷芽苗伸长的影响
  6-BA、NAA和GA3对三倍体枇杷芽苗伸长的影响见表3。从表3可看出,6-BA对枇杷茎尖伸长的影响很大,较低浓度的6-BA(0.5 mg/L)与不同浓度的NAA和IBA组合,茎尖芽苗高度普遍较高,在3.8~4.9 cm之间,其次是较高浓度的6-BA(1.5 mg/L)与不同浓度的NAA和IBA组合,芽苗高度普遍在3.5~4.0 cm之间,而6-BA选用中浓度1.0 mg/L时,芽苗高度普遍较低,在2.3~3.3 cm之间;当6-BA浓度一定时,芽苗高度随着NAA、GA3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6-BA选用0.5 mg/L、NAA选用0.3 mg/L、GA3选用0.3 mg/L时,芽苗高度达到最大值,为4.9 cm,且芽苗叶颜色深绿,长势良好(图版Ⅰ-C)。可见,MS+6-BA 0.5 mg/L+NAA 0.3 mg/L+GA3 0.3 mg/L为三倍体枇杷体茎尖伸长培养的适宜培养基配方。
其他文献
摘 要 比较“乌叶”和“兰竹”荔枝果实在(8±1)℃贮藏条件下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乌叶”和“兰竹”荔枝果实果皮活性氧代谢强度不同,贮藏期间,“乌叶”的活性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内源抗氧化物质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都显著高于“兰竹”,褐变指数、超氧自由基(O2·- )产生速率、膜脂过氧化
期刊
摘 要 橡胶树无性系株间产量存在明显差异是导致产量育种选择周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橡胶树的产量主要取决于产胶能力和排胶能力2个因素。树干树皮中的次生乳管数量及乳管细胞内的天然橡胶生物合成效率与产胶能力直接相关。从次生乳管分化和橡胶合成关键因子基因表达2个层面对无性系株间产胶能力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树皮最内石细胞群以内次生乳管列数与次生韧皮部厚度的比值具有品系特征;在同一品系中,该比值的株间差
期刊
摘 要 对同一批次苗木中按砧木大小及其胶乳分泌量选出的4种袋装苗和籽苗芽接苗(袋装苗)定植11年后的产排胶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砧木橡胶芽接树的干胶产量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波动,且均出现两个高峰,分别在5月和10月,此时期不同处理间的干胶产量差异较大,而其余月份差异相对较小。月株次产量和小区产量、年株次产量和小区总产量均以多胶小苗和大砧木苗产量较高,其次是籽苗芽接苗,多胶大苗和随机砧木苗最
期刊
摘 要 采用潮汐自动模拟系统,探讨盐度-淹水交互处理下,秋茄幼苗叶片生理指标(包括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盐度-淹水胁迫显著影响秋茄幼苗叶片的生理适应特征(p<0.05)。SOD活性、MDA含量及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盐度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POD及CAT活性随盐度升高而持续降低,膜透性及
期刊
摘 要 为了研究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G蛋白β亚基编码基因fgb1的功能,构建fgb1基因敲除突变体,分析fgb1敲除突变体的表型。结果表明:敲除fgb1基因导致突变体菌落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减慢,产孢量和菌丝分枝减少;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fgb1基因敲除突变体对巴西蕉的致病性减弱;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感病香蕉根系,发现fgb1基因敲除突变体仍可在根系维管束中定殖。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G蛋白信号传
期刊
摘 要 将双价抗虫基因,即修饰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毒蛋白基因(Cry1Ac)和修饰的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ck)导入甘蔗优良品种ROC22,获得潮霉素抗性转化植株95株,35株能检测到外源抗虫基因,获得的13株RT-PCR双基因均呈阳性的甘蔗植株,斑点杂交检测有4株呈阳性。结果表明:外源抗虫基因已导入甘蔗基因组中。  关键词 甘蔗;根癌农杆菌介导法;Cry1Ac;sck;遗传转化  中图分类号 S
期刊
摘 要 根据实验室测得的槟榔植原体膜蛋白基因(AcPmp)序列设计1对特异引物mp-FP/mp-RP,以病样槟榔总DNA为模板扩增该AcPmp的编码区并连接到pMD19T simple中间载体。将测序正确的阳性菌提取质粒pMD19T-AcPmp,经NcoⅠ和XhoⅠ双酶切后回收AcPmp片段,然后以正确的编码框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Escherichia coli BL21感受
期刊
摘 要 以幼胚来源的荔枝EC作为受体材料,采用基因枪轰击的方法将外源gus基因转入荔枝,并对不同条件下的GUS瞬时表达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条件下,轰击距离、真空度、可裂膜片压力、金粉用量、质粒DNA用量等理化参数显著影响GUS瞬时表达;渗透处理可显著促进GUS瞬时表达。因此,荔枝EC基因枪转化的适宜条件为在轰击距离6 cm、真空度84.66 kPa、可裂膜片压力7 584.2
期刊
摘 要 以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儋州地区的橡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进行长期CO2通量观测,获得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动态特征,并分析其对各影响因子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NEE)日动态均为“U”型曲线,白天均为碳吸收(NEE为负值),夜间均为碳排放(NEE为正值);全年各月除2月外,NEE月总值均为负值,吸收碳,雨季4~10月各月NEE值均较大,旱季1~3月
期刊
摘 要 以山蒌单芽茎段为外植体,对其进行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山蒌嫩茎最佳消毒方法为70%酒精消毒30 s,再用0.1%升汞溶液消毒9 min;适合腋芽萌发的启动培养基为MS+0.5 mg/L NAA+3 mg/L 6-BA;继代增殖培养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S+0.1 mg/L NAA+3 mg/L 6-BA;试管苗在1/2MS+3 mg/L NAA+0.1-0.5 mg/L 6-BA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