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为主线的两大变革。新课程改革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理念和方向,教育信息化为新课程目标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实施保障,二者的结合点便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何实施有效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构建科学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这无疑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当前县域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建设还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统筹规划和有效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在资源建设相关政策上的缺失和在具体协调、引导措施上下的力度不够是造成低水平重复开发问题始终不能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
2、投入仍是制约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软件、硬件投入比例问题;二是政府和学校、企事业单位投入比例问题。过去几年,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硬件投入占到绝对比重的80%以上,而软件资源投入相对较少。同时,政府投入在总量中的比例不足。由于长期忽视(至少是重视不够)资源建设,资源建设投入总量不足、政府投入比例较低问题仍是制约区域教育资源建设速度和质量的重要问题。
3、目前满足实际需要的、优质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现有资源在系统性、与文字教材配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也是学校和教师呼声最高的问题。此外,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适合信息技术环境特点、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较为匮乏。
4、有效资源内容匮乏。有效資源内容匮乏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资源内容建设模式。目前教学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网上下载、厂家批量提供、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大部分是一些旧教材、网上图片、声音等文件的堆积,对教学缺乏支持,从而使得可用性比较差;由教师制作的资源虽然能满足个别教师的应用需求,但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
5、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是制约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各学校和众多软件资源企业在制作教育教学资源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各自为战,自成体系开发教学资源库平台,导致了资源平台重复建设、检索使用不便、资源难以交换共享的局面,还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
二、县域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具体措施
1、整合各种现有资源。对已建成的教学资源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高端、中端、低端三个不同层次的资源网络化建设格局,更加切合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资源再生的机制,营造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生态环境。
(1)利用原有的资源库,挖掘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原有的教学资源库就不再有利用价值了。其实,那些原有资源库里所包含的一些基本资料,诸如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资源还是可以应用的,并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在教育信息中心的有力组织下,倡导全局意识,打破学校分隔的束缚。按照教学信息资源开发目标的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将人员、资金、设备、信息资源有机地组合,形成最佳的开发系统。
(2)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是实现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一方面可以实现稀缺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如图片、音频、视频、控件等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开发效率;还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开发成果,产生滚动发展的良好效应。
(3)坚持购置与自建相结合的原则,选购教学资源产品。购置的资源是基础,这些资源是建设统一、共建、共享、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基础,并将其整合进入统一的资源平台当中,以此为基础,自建、激励机制下的共建等多形式相结合,努力朝着良性发展运转模式发展。
2、根据本县所用教材按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资源的网络化建设,为教师用好新教材提供有力的支撑,即为每一课提供基础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精品教学案例与分析、教学实录和多媒体互动学习资源等。资源类型有精品示范课、教学设计及相关备课资源、多媒体互动学习资源。
(1)精品示范课资源。精品示范课资源由局教研室组织全区教学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策划制作,讲课教师来自全区各类学校,所选课程覆盖所有学科,每堂示范课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和专家点评,最后由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后,经数字化处理后上网交流。
(2)教学设计及相关备课资源。教学设计及相关备课资源是由局教研室组织全区教学研究人员编写的教与学的设计方案、教学反思、媒体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和由一线教师所开发制作的课件等。
(3)多媒体互动学习资源。这部分资源由教育信息中心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和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计划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根据经过审查合格的教学设计方案,用动画和交互的形式,提供丰富实用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资源进行备课,组织课堂教学,布置作业,检查和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状况,并可实现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
总之,在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中,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信息化教育形态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内容丰富、组织科学、管理统一、共享开放的区域性网络资源平台服务于教学。
一、当前县域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建设还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统筹规划和有效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在资源建设相关政策上的缺失和在具体协调、引导措施上下的力度不够是造成低水平重复开发问题始终不能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
2、投入仍是制约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软件、硬件投入比例问题;二是政府和学校、企事业单位投入比例问题。过去几年,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硬件投入占到绝对比重的80%以上,而软件资源投入相对较少。同时,政府投入在总量中的比例不足。由于长期忽视(至少是重视不够)资源建设,资源建设投入总量不足、政府投入比例较低问题仍是制约区域教育资源建设速度和质量的重要问题。
3、目前满足实际需要的、优质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现有资源在系统性、与文字教材配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也是学校和教师呼声最高的问题。此外,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适合信息技术环境特点、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较为匮乏。
4、有效资源内容匮乏。有效資源内容匮乏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资源内容建设模式。目前教学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网上下载、厂家批量提供、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大部分是一些旧教材、网上图片、声音等文件的堆积,对教学缺乏支持,从而使得可用性比较差;由教师制作的资源虽然能满足个别教师的应用需求,但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
5、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是制约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各学校和众多软件资源企业在制作教育教学资源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各自为战,自成体系开发教学资源库平台,导致了资源平台重复建设、检索使用不便、资源难以交换共享的局面,还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
二、县域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具体措施
1、整合各种现有资源。对已建成的教学资源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高端、中端、低端三个不同层次的资源网络化建设格局,更加切合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资源再生的机制,营造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生态环境。
(1)利用原有的资源库,挖掘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原有的教学资源库就不再有利用价值了。其实,那些原有资源库里所包含的一些基本资料,诸如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资源还是可以应用的,并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在教育信息中心的有力组织下,倡导全局意识,打破学校分隔的束缚。按照教学信息资源开发目标的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将人员、资金、设备、信息资源有机地组合,形成最佳的开发系统。
(2)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是实现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一方面可以实现稀缺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如图片、音频、视频、控件等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开发效率;还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开发成果,产生滚动发展的良好效应。
(3)坚持购置与自建相结合的原则,选购教学资源产品。购置的资源是基础,这些资源是建设统一、共建、共享、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基础,并将其整合进入统一的资源平台当中,以此为基础,自建、激励机制下的共建等多形式相结合,努力朝着良性发展运转模式发展。
2、根据本县所用教材按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资源的网络化建设,为教师用好新教材提供有力的支撑,即为每一课提供基础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精品教学案例与分析、教学实录和多媒体互动学习资源等。资源类型有精品示范课、教学设计及相关备课资源、多媒体互动学习资源。
(1)精品示范课资源。精品示范课资源由局教研室组织全区教学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策划制作,讲课教师来自全区各类学校,所选课程覆盖所有学科,每堂示范课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和专家点评,最后由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后,经数字化处理后上网交流。
(2)教学设计及相关备课资源。教学设计及相关备课资源是由局教研室组织全区教学研究人员编写的教与学的设计方案、教学反思、媒体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和由一线教师所开发制作的课件等。
(3)多媒体互动学习资源。这部分资源由教育信息中心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和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计划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根据经过审查合格的教学设计方案,用动画和交互的形式,提供丰富实用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资源进行备课,组织课堂教学,布置作业,检查和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状况,并可实现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
总之,在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中,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信息化教育形态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内容丰富、组织科学、管理统一、共享开放的区域性网络资源平台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