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新课改的今天,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寻找改革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实践表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采用情感教学的最有效手段是创设情境,因为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描绘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有条件的教师可采用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的录像片,让学生在边看、边听、边领略中进入学习的佳境,由直观形象转入对文字描绘的探究,从而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问,激发求知欲望
从协同理论的观点来说,学习过程是一种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如果原有知识和经验与新接收的信息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形成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因此,课堂提问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看问题设计得如何。一般说来,好的问题设计应达到以下要求:⑴提问必须目的明确,紧扣教材重难点,直插要害;⑵提问要具有启发性;⑶提问格式要求变,力求满足学生求异思维的需求;⑷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为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服务;⑸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难易适中。
实践证明,学生对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易产生兴趣,而对太难或太易的问题则不感兴趣。因此,教师不要做那些简单的徒劳无益的问题游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一种从“不平衡——探究——深思——发现——直至解决问题”的认识途径,由肤浅引向深入,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悟出读书的道理来,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鼓励质疑,强化独立阅读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从心理学上讲就是刺激——反应的联系过程。这是启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的好方法。但学生的认知过程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仍难以完成“从扶到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要设法为学生的生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上去。
学生在质疑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提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对此,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在备课时,要尽量预测到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思维活动,做到有备无患。对预先没想到的问题要冷静分析判断,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对于有价值的问题要加以分析讨论,以发展学生思维;对没有价值的问题,更进行适当解释指导,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课外解决。
四、变化教法,让课堂常听常新
好奇是学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一个老师的教学如果形式程式化,模式一成不变,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控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因此,语文课要不断“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例如分析课文时,可摈弃从头到尾分析讲解的模式,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有時从开头切入(例《背影》),有时从结尾切入(例《枣核》),有时从标题切入(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时从学生最喜欢的语段入手,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
教法的变化更主要的应该体现在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教学单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赖的几篇课文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单元教学应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处理课文所使用的力量、教法以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基本途径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五、课内外联系,促进学习兴趣的延续
如果说一节课的开讲艺术在于“课伊始,趣亦生”的话,结尾的艺术则在于“课已尽,趣不尽”。所以,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很注意使用巧妙的结尾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内作业的继续。它的作用在于巩固和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好的课外作业,不仅能促进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延续,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外作业的设计既要同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又要有利于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同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课后作业,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之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实事求是的纠谬厘正中调动学习兴趣,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不仅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而且能使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日常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运用知识、训练技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及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起再学习的兴趣来。
一、创设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采用情感教学的最有效手段是创设情境,因为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描绘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有条件的教师可采用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的录像片,让学生在边看、边听、边领略中进入学习的佳境,由直观形象转入对文字描绘的探究,从而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问,激发求知欲望
从协同理论的观点来说,学习过程是一种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如果原有知识和经验与新接收的信息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形成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因此,课堂提问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看问题设计得如何。一般说来,好的问题设计应达到以下要求:⑴提问必须目的明确,紧扣教材重难点,直插要害;⑵提问要具有启发性;⑶提问格式要求变,力求满足学生求异思维的需求;⑷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为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服务;⑸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难易适中。
实践证明,学生对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易产生兴趣,而对太难或太易的问题则不感兴趣。因此,教师不要做那些简单的徒劳无益的问题游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一种从“不平衡——探究——深思——发现——直至解决问题”的认识途径,由肤浅引向深入,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悟出读书的道理来,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鼓励质疑,强化独立阅读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从心理学上讲就是刺激——反应的联系过程。这是启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的好方法。但学生的认知过程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仍难以完成“从扶到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要设法为学生的生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上去。
学生在质疑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提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对此,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在备课时,要尽量预测到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思维活动,做到有备无患。对预先没想到的问题要冷静分析判断,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对于有价值的问题要加以分析讨论,以发展学生思维;对没有价值的问题,更进行适当解释指导,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课外解决。
四、变化教法,让课堂常听常新
好奇是学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一个老师的教学如果形式程式化,模式一成不变,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控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因此,语文课要不断“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例如分析课文时,可摈弃从头到尾分析讲解的模式,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有時从开头切入(例《背影》),有时从结尾切入(例《枣核》),有时从标题切入(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时从学生最喜欢的语段入手,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
教法的变化更主要的应该体现在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教学单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赖的几篇课文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单元教学应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处理课文所使用的力量、教法以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基本途径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五、课内外联系,促进学习兴趣的延续
如果说一节课的开讲艺术在于“课伊始,趣亦生”的话,结尾的艺术则在于“课已尽,趣不尽”。所以,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很注意使用巧妙的结尾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内作业的继续。它的作用在于巩固和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好的课外作业,不仅能促进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延续,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外作业的设计既要同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又要有利于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同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课后作业,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之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实事求是的纠谬厘正中调动学习兴趣,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不仅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而且能使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日常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运用知识、训练技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及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起再学习的兴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