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长者折枝”中“折枝”一词释义研究述论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_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为长者折枝”中的“折枝”一词,历来各家注释不一,各执一词;至近代,学者们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四派,除历来三说之后,也有了新的说法,至今尚无定论。
  关键词:折枝 《孟子》 考辨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齐桓晋文之事》是集中反映孟子“保民为王”思想之处,该篇中,孟子有这样一段话:“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对于“折枝”一词,概括而言,常有三种解释,《四书逸笺》对此有所总结:
  折枝,陆氏善经谓折草树枝,集注从之,与为长者意殊不属;赵氏注: 按摩折手节,解罢枝也,亦费力;陆筠云:枝、肢古通用,谓罄折腰肢,揖也。
  这三种说法,简称为“按摩说”“行礼说”与“攀折树枝说”。在研究中,也有新的观点,最为兴盛的应属“手杖说”与“跪拜说”。至今,对于“折枝”一词释义的研究论文已达数十篇,论点不尽相同。
  一、按摩说
  “按摩说”起源于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中作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少者耻见役,故不为耳,非不能也。太山、北海皆近齐,故以为喻也。”在此之后,大多数人在作注时都会引用赵岐的这种说法,大多数文献都是直接引用原文,也有部分附上了另外两种说法,《孟子正义》则是对“按摩说”进一步补充,补充了后时语料论证论点。在王力、郭锡良以及黄德宽主编三版《古代汉语》中都采用了“按摩说”。王力先生释为“按摩”,郭锡良先生与黄德宽先生解释为“按摩肢体”或“按摩身体”(黄德宽版附上了另外两种释义,但更偏重“按摩说”),后者都是对“枝”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当代研究中,对于“按摩说”最重要的两个论点是“折有‘按摩’义,‘枝’与‘肢’通用,释为手节。”大多是持批评的态度。黄宾主对此的评价十分中肯,肯定了赵岐并不是凭空捏造出的释义,“肢枝通用”也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更多的还是不合常理之处:黄宾主认为“为长者折枝”是作为“人的羞耻感”而举出的例子,即“为长者折枝”应当感到羞耻,这与郑玄在《孟子注》中所说相似:
  抑骚即按摩,屈抑枝体与折义正统,此皆卑役,非凡人屑为。
  黄宾生提出的最大的不合理之处就是“按摩产生羞耻感”这件事前后逻辑不通顺,当时的社会风习并无认同赵说的基础。与之相同,陆精康先生从训诂学角度对三种说法进行分析,他首先指出“折,按摩”没有训诂学基础,毛奇龄虽然试图弥补这一说法,“抑骚即按摩”,却引出新的问题,即“折无抑骚义”,故“按摩说”不了了之。卜师文、卜师霞是从上下文的角度对“按摩说”进行评价,从“不能”与“不为”的意义分析出“折枝”应该是不愿意做的事,联系《礼记·内则》再作分析,“按摩肢体”放在这句话中是最合情理的——基于此,又再次分析“折枝”二字的字形,提出“折”可能为“析”的误字,比较析与折的古文,而“析”有“解除疲劳”的意义,常常是用于解除酒醉之苦。二人是认为问题是出在“析”与“折”的误字上。同样,王金娥指出东汉赵岐的说法是最靠谱的,但她主要是立足于“二人时代较近,赵岐研究颇深”这一点。而张汉清与方弢认为,理解为“折腰”是很符合文义的,但弯下腰来做什么却是不可解的。“按摩说”的发展处于劣势:一是“按摩”这件事本身不存在“尊敬”或是“简单”的意思,上下文不通;二是在训诂学方面,折无按摩义,枝即便与“肢”通用,也没有手节义;三是该行为与社会风气不相符。
  二、行礼说
  “行礼说”的产生晚于“按摩说”,具体文献已亡佚不可考,只在《文献通考》中的《翼孟》中提及,将“折枝”解释为“磐折腰肢”:
  朝奉大夫临川陆筠嘉材撰。周平园序曰:嘉材平生笃志《孟子》,著《翼孟音解》九十一条,择《春秋左氏传》《庄》《列》《楚辞》《西汉书》《说文》之存古文者,深思互考,遂成此书。如以“折枝”为“磬折腰肢”……
  后代对此赞同的也是少数,如黄宾生认为行礼确实会有拘束、羞耻之感,合乎上下文,但我国古代并不常用鞠躬表示尊敬,在封建社会、奴隶社会最盛行的行礼方式应该是跪拜,于是引出了后来的“跪拜说”;但是最早对“为长者折枝”这一句进行研究的李艳却认为,“行礼”是最符合当时成天为光复礼教而奔走的儒家众生的状态的。研究者对于行礼的说法处于一种较为统一的状态,但又分为两种趋势:一种是黄宾生之类的对此表示存疑,又有胡勃认为,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谦恭是最大的美德,因此,孟子没有必要将“折枝”与“挟泰山以超北海”构成对比。
  另一派的是完全否定的,比如连佳鹏指出上古汉语,尤其是孟子所处的时代,“肢只指人的四肢,如《商君书·算地》: ‘劳其四肢,伤其五脏。’它真正发生语义转移指人的腰部而言的时间,大约要晚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磐折腰肢在时间上无法得到核实。再如卜师文与卜师霞所提出的,解释为“行礼”时“为长者”中的“为”字需要解释为“向”,但在《孟子》中,一般用介词“于”与本书整体的风格不相符合。
  综上所述,“行礼说”被看作是最不可取的,一是因为“肢”有“腰肢”义与实际时间不符合;二是与上下文脱节,与《孟子》整本书风格不符;三是当时面对长辈,兴“跪拜”,而非“作揖”,与时代背景不相符。
  三、攀折树枝说
  朱熹在《孟子集注》解释“折枝”为“攀折树枝”,但只停留在表面,后世学者对这种偏肤浅的说法产生了质疑。这一说法并非是起源于《孟子集注》,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陆善经的《孟子注》(亡佚不可考),只有《孟子音义》中记载:“陆善经云:折枝,折草树枝。”
  近现代,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取此说:“古来有三种解释:甲、折曲树枝,乙、弯腰行礼,丙、按摩搔痒。译文取第一义。”朱振家版本《古代汉语》也是偏重于这一观点。但不少学者指出“折断树枝”这一行为并没有表示出对长者的尊敬或者是产生羞耻感,卜师文与卜师霞质疑了“攀折树枝给长辈”这一行为的目的,即便是解释为“攀折树枝,做成拐杖,送给长辈”也是有问题存在,连佳鹏不解为长辈折枝有什么用,这一说法虽然合理却又有望文生义中之嫌,胡勃也认为古代的攀折树枝并不是表示尊敬老人,在《诗经》等先秦文献,“折枝赠人”是一种表示倾慕或是关乎友情的行为:《诗经·郑风·溱洧》中有“赠之以芍药”,《诗经·邶风·静女》中又有“贻我彤管”,表示男女之间的倾慕之情;唐代元稹的《辛夷花》又有“折枝为赠君莫惜”,所体现的是友情。总之,与亲情以及尊敬之情关系不大。   但是赵泽福与魏华中却提出这一解释是最为圆满的,一是符合了训诂学,二是这与孟子关心老人,表现其仁爱之心不谋而合。三是与古代随处可见树木草丛之情景相吻合,真正体现出了“轻易”之感。
  同样,陈祝芳先生也是最赞成这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最可靠的:在他看来,前两种说法的根源都是“肢枝通用”,但在《说文解字》中,“枝”能通“月只”是战国后期才有,这是缺乏使用历史眼光来考察词义演变的结果的,因而只有第三种站得住脚。联系历史,古代使用“折×”来表现抽象意义的不在少数,譬如“折腰”“折节”“折桂”等,与古代少者见长者需要持杖相关联,折枝极有可能就是“攀折树枝”。
  杨本祥先生也更赞成攀折树枝的说法,依据《说文解字》:“析”的本义是“以斤断草”,后引申为“断”,那么将“折”释为“断”,解释为“攀折”是合理的;而“枝”应当解释为“草木之枝”。段玉裁有注:“干与茎为草木之主,而别生条谓之枝。”先秦文献《楚辞》中有: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楚辞·离骚》)
  折芳枝与琼华兮,树枳棘与薪柴。(《楚辞·九叹·愍命》)
  这两处的“折枝”对杨本祥先生的观点做出了证明,也说明了“攀折树枝”的可行性,同时呆人也赞成“尚简而通”的解释与《孟子》整体的风格是相近的,是文字浅近、语意清晰的。虽然“攀折树枝说”是最容易理解,也是支持者最多的,但它仍存在许多的问题使本人不能苟同,最大的问题便是“折树枝”本身与敬老无关,表示“轻而易举”又太过肤浅。
  四、其他说法
  (一)手杖说
  自陆善经提出“攀折树枝说”,朱熹予以肯定之后,后人对此做出研究,认为只是攀折树枝的话并不足以使人信服的,于是,产生了引申义,有人引申为“折断树枝作拐杖”,也有人解释为“折断一根树枝,给年长的人驱赶蚊子苍蝇”,前者的支持者更多。连佳鹏从历史渊源角度对“手杖说”进行说明,认为“折枝”与《论语·微子》中的“植其杖而芸”都与上古的杖文化有关。连佳鹏先生通过还原孟子与梁惠王所在的那个时代,根据史料,判断出先秦两汉时期,存在一种杖文化,那时候的手杖并不只是辅助老人走路的工具而已。他又从古文字学角度进行考证,认为“丈”与“支”的形义相近,这一观点也有张守中先生与刘钊先生的辅证,可以证明。但是,张降龙先生在《“为长者折枝”正义》中指出,所谓的“给长者折一根树枝作拐杖”是对于文意不清的附会之说,一并否定了“手杖说”和“攀折树枝说”。
  (二)跪拜说
  将折枝解释为“屈曲四肢,俯身下拜”的说法是基于陆筠的磐折腰肢发展而来的,在保留“折释为屈曲、弯折”的基础上,对“枝”重新定义,同样是“肢枝通用”,但是对“肢”的意义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整理,最终认定肢的释义为四肢。陆精康、黄宾生、胡勃等都赞同这种说法。并且,在《孟子》之后,使用“折枝”一词并不是少数,后发展出了词语“折枝舐痔”,刘峻的《广绝交论》、卢思道的《北齐论》以及《太平广记》中都有使用该词语,表示谄媚无耻的行径或为人,陆、黄等人均对该词详细解释为:“屈膝跪下,舔舐痔疮,使对方感到舒服。”但是赵泽福与魏华中在《也说“折枝”——与陆精康先生商讨》中言辞犀利地指出了这一观点的主观性,首先是指出了“跪拜”与“作揖”(行礼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次“跪拜”的概念较模糊,因其可细分为空首、顿首、稽首,这一点上表述模糊,与重视礼教的孟子言行不相符合——熟悉各种礼节的孟子理应在这一点上说明究竟是怎么拜。
  (三)其他
  研究者对于“折枝”的释义大多集中于以上五种说法,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对于“为长者”都是理解为“为(wèi)长(zhǎng)者”,即“为了”,或者“向”年长的人。但是张降龙先生却提出理解为“为(wéi)长(cháng)者”,即,作为一个长得高大的人来攀折树枝,却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去做,并不是不能做。在宋代蔡膜撰的《孟子集疏》中,有详细的解说:“为长之,为,去声,长,上声。”后世汉语的声调发生了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上声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影响,但是去声的变化并不大,那么“长”字的发音应当一直是去声,通常理解的“为了”或者“向”都是合乎声调的,张降龙的说法反而是不合理的。正如王金娥先生所说的,纵然古代确实有以“长短”論身高的情况存在,但并不适用于这一段话之后,张降龙先生重新定义“为长者”,反而是将问题复杂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折枝”一词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文献,既有对以往的说法的补充与证明,也有新的想法,更多的是对先贤的学说的发展。学界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固定的说法,对于这句话所代表的含义,“肢枝通用”说法的时间年限,“肢”的出现年限等细节之处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这些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宾生.释“折枝”[J].语文学刊,2006(20).
  [2] 陆精康.说“折枝”[J].语文学习,2006(3).
  [3] 卜师霞,卜师文.“折枝”考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1).
  [4] 王金娥.“为长者折枝”析疑[J].语文建设,2014(8).
  [5] 张汉清,方弢.“为长者折枝”析疑[J].语文教学通信,1983(11).
  [6] 马端临.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7] 李艳.“为长者折枝”只有一解[J].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Z1).
  [8] 胡勃.《孟子》“折枝”语义辨释[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5).
  [9] 赵泽福,魏华中.也说“折枝”——与陆精康先生商讨[J].语文学习,2007(3).
  [10]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 陈祝琴.“折枝”释义及其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2] 呆人.“为长者折枝”解[J].苏州大学学报,1987(2).
  [13] 连佳鹏.“为长者折枝”“植其杖而芸”合考——兼谈上古时期的杖文化[J].孔子研究,2013(6).
  [14] 张降龙.“为长者折枝”正义[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0(1).
  作 者: 葛张艳,安徽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7级在读本科生。
  编 辑: 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唐大历元年(765)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日夜思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值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创作了组诗《秋兴八首》。其第一首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本文试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情感分析其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杜甫 《秋兴八首》 语言艺术 特色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期刊
摘 要: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将日常生活精致化的过程是打破日常生活平均化和平庸的过程。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会发现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又将体会到自己未曾思考过的生存本质的问题,这正是现实主义的魅力所在。以无人区为切入点刻画人性的现实主义电影有很多,2019年的《雪暴》在之前出现的《无人区》的基础上,再次实现了国产电影现实主义的审美突破。《雪暴》的观影过程就是观众发现拉康所言的“镜像自我”的过程。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从词作内容和写作手法分析,都可以划归为婉约词,意象繁多,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铺陈描摹。在这首婉约词中,下阕的“那人”有爱人、理想、词人等多种解释,以词人自比的说法较为普遍。而辛弃疾的很多婉约词婉约仅为其表,豪放才为其内核。  关键词:豪放派 辛弃疾 婉约词 赏析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从诗歌风格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北
期刊
摘 要:《松漠纪闻》是南宋访金使者洪皓所著,记载了当时有关女真族的珍稀民俗史料。笔者通过分析文本中所记载的女真人的宗教信仰、婚姻习俗、饮食习俗,蠡探宋代东北人民的生活面貌及精神价值取向。  关键词:洪皓 《松漠纪闻》 女真 东北民俗  《松漠纪闻》正续二卷、补遗一卷,为南宋洪皓所撰,《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有相关记载:“此书乃其所纪金国杂事。(皓)始于留金时,随笔纂录。及归,惧为金人搜猎,悉付诸火。
期刊
摘 要:在影视剧的对话中不定代词“某人”可以表示确指。通过对语料进行分析发现“某人”可以指代直接听话人、间接听话人、不在场的第三人。这些看起来语义异常的“某人”在使用中遵守了合作原则的量准则,说话人选择这个词表示确指有时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并产生了实施语用含蓄、暗暗警告、塑造人物性格、开玩笑揶揄等语用效果。  关键词:某人 人称指示 指称变异  现代汉语中的“某”是指示代词,表示不确定的人或事物。黄
期刊
摘 要: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派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自然”与“人”是他诗歌创作的两大核心。本文以华兹华斯的诗歌、诗论为据,就华兹华斯自然观的“精神性”进行阐释,在探析“自然”内涵的基础上,揭示华兹华斯的自然对人性的救赎意义,定义其田园牧歌式的幻影性质,同时关注华兹华斯所代表的英国浪漫派诗歌自然观。  关键词:华兹华斯 自然 英国浪漫派  引言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
期刊
摘 要:芭蕾服饰是芭蕾舞蹈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芭蕾作品不仅仅需要演员高超的技术、精湛的表现力、动听的配乐,也离不开服饰的衬托。芭蕾舞自创立至今,经历了五个不同特色的辉煌时期,为了给舞者提供肢体动作变化上最大的可能性,不同时期的芭蕾舞服饰也同样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革,服饰的变化在芭蕾舞蹈发展史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它的变化也使芭蕾舞蹈艺术本身变得色彩斑斓。  关键词:早期芭蕾 浪漫芭蕾 古典芭蕾
期刊
摘 要: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先哲,《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的,记录了孔子和部分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东方的《圣经》”。后人在研究儒学思想,探讨仁爱思想和礼制时都会先选择《论语》,因此借用《论语》来谈论孔子的女性观是很有必要的。分析女子的字眼,廓清女子的字义,结合背景讨论孔子的女性观,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女性的态度是较为消极的,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论语》 女性观
期刊
摘 要:《乔·特纳来了又去了》是奥古斯特·威尔逊所有剧本中他的最爱。深究其因,与威尔逊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黑人奴役创伤关系颇深。通过将美国黑人的奴役历史隐喻在卢米斯一家的生平遭际中,威尔逊深刻揭示了奴隶制遗留给美国黑人的精神创伤,释放了美国黑人整个种族集体无意识深处的祖先奴役之殇。  关键词:奥古斯特·威尔逊 创伤 赫勒尔德·卢米斯 奴役  奥古斯特·威尔逊(1945—2005)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
期刊
摘 要:贝多芬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接受度最高的音乐家之一,从1906年到1950年,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中国人对贝多芬进行各种书写与赞美。其中,贝多芬的悲剧命运、英雄形象及其音乐作品的宏大气质,是中国接受贝多芬最突出的几个方面。本文着重选取20世纪上半叶(1906—1950)中国人对贝多芬的描述,从情绪心态、创作主张的选择等方面,探究20世纪上半叶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审美选择。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