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体现的女性观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_f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先哲,《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的,记录了孔子和部分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东方的《圣经》”。后人在研究儒学思想,探讨仁爱思想和礼制时都会先选择《论语》,因此借用《论语》来谈论孔子的女性观是很有必要的。分析女子的字眼,廓清女子的字义,结合背景讨论孔子的女性观,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女性的态度是较为消极的,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论语》 女性观 孔子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女性文化的日益丰富,研究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也成为近年来学界的一大热点。《论语》作为集中记录孔子言行的重要文本,对于研究孔子的思想及儒家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对《论语》中与女性相关的论述做一番推源溯流的工作,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拟总结前人的部分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的含义,从而勾勒出《论语》中的女性观,以期对当代的女性文化研究有所启发。
  一、女子字眼出现次数少
  综观《论语》一书,我们发现,直接提到“女子”字眼的地方确实很少,虽然其中“妇人”“妻”“夫人”“父母”等词也包含了女性概念,但总体上出现频率远远低于“仁”“君子”等词汇。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论语》中的“君子”一词出现了一百多次。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孔子对“君子”的尊崇,以及“君子”作为孔子的理想政治人格所受到的重视。笔者认为,这一事实本身反映了在先秦社会,关于女性的话题是十分隐晦和隐秘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女性给予的关注不多,这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相吻合。
  《论語》提到两位女性:一位有才能却无名,一位是有名的“坏女人”。前者见于下句:“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a在记录有才能的女子当政这一事件中,我们能看出孔子的态度:他并不赞成女子参与国家政治,即便是女子的才能不逊于男子。后者名南子。“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在孔子不得不去见南子的这一事件中,“厌”一字以及南子所代表的“特殊女子”,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管窥到孔子的女性观。
  二、“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论语》中最让后人诟病的,就是那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的这句话,较直接地表达了孔子对女子的态度:暗暗不满,认为需要以“养”的方式处之。全句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前人对于该句的研究甚多,本文摘取一二观点加以分析。
  一是杨伯峻则认为:“只有女子与小人是难得与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
  二是有人认为,此处的“与”不是作为连词取“和”之意,而是作为动词取“赞同”之意,“与,党与也”b。《论语》中还有佐证:“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当中的“与”就意为“赞同”,且整部论语中“与”作为赞同之意次数明显多于“和”之意。因此有人解读为:女子支持、赞助小人,与小人结党营私,小人便会肆无忌惮、任意胡为,远之近之都不是,难以满足其私欲。
  这两个说法是前人在谈论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时最常见的解读。第一种说法是大多数学者的普遍观点,也是受到“男尊女卑”观念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语境影响而产生的观点。第二种说法则是从词法、句法的角度,对该句做了另一番理解,意思与前句相差较大。我们也可以从这个非常规的解读中,看出该句隐含的另一层含义:“小人”一直是孔子所否定的,《论语》中提到的“阳货”“孺悲”等带有“小人”之态的人,孔子“辞以疾”“取瑟闻之,使之闻之”,采用刻意冷落回避此类人的态度。而“女子”和“小人”放在该句语境中,对女性持有的态度可想而知。女子参与小人不入流的勾当,有人解释是暗指庆父之乱。女子与小人谋朝篡位,应该同小人一样受到批判;也有人认为女子是受了小人的蛊惑,因此更显女子的单纯和质朴,非贬义反而是褒赞。总之,在多位学者眼中,该句意蕴丰富。于是学者们各有其见,难以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
  此外,“女子”与我们今天的女子又有何差别呢?宋代朱熹认为“此‘小人’,亦谓仆类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此处的“女子”当指家中的妾。康有为认为当作“竖子”“仆隶之类”。尽管一部分人认为此处的“女子”作奴仆一类,但今人李泽厚理解为女子指所有女性。“我们认为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妇女性格的某些特征。对她们亲密,她们有时就过分随便,任意笑骂打闹;而稍一疏远,又埋怨不已。这种心理性格特征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只是由性别差异产生的不同而已;应该说它是心理学的某些事实,并不必包含褒贬含义。”“女子”无论是特指一类人还是泛指所有女性,我们如今都很难再去推测千年之前孔子的确切想法,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整部《论语》提到的女子次数很少,可见孔子对女子的态度并不积极,也比较有距离感。由于多数学者意见难于统一,后人在理解孔子的女性观时难免会与孔子的原意有所偏差。
  我们需要借助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来推测孔子的女性观。在孔子的政治理想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即构建大同社会,并且依“礼”而行。而应该由谁来完成这个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呢?君子。君子既是大同社会的统治者,也是孔子心中统治者的完美形象。“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上句将女子和小人放到相当的语境中(“与”取“和”之意),以“养”为对女子和小人的态度。我们可以推测:为了实现“礼治”的严明等级秩序,君子应当“修齐治平”被期待去完成社会价值取向更高的事情,如治国理政。而小人站在君子的对立面,女子和小人都归入了“难养”的序列,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在孔子构想的社会秩序中,女子应当安守本分,被要求完成社会价值取向较低的事情,从而实现君子在外取士谋道、治国理政,在内是一家之主,掌控整个家族,便于对家里家外的管理。因此,此处的“养”,应该是“审慎的养”。这样的养包括了一种限制,即一个有限定的角色期待:希望女子成为隐形舆论力量所期待的角色。   三、出现过的女子
  《论语》中包含“女子”含义的词包括“妻”“夫人”“妇人”,其中有一位直接提到的女子——南子。“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要去见南子,弟子不开心,是因为孔子不得不见南子。孔子不愿与南子论政,想同卫灵公谈论国事,奈何卫灵公好色甚于好德。“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南子在史料记载中是不知检点的君夫人,并且把持着相当的权力。《列女传·卷之七·孽嬖传》:“南子者,宋女卫灵公之夫人,通于宋子朝……”这也是《论语》中唯一一位出现的有名字记载的女人,可见,女子要么不出现,要么出现便是一个“反面教材”。
  《论语》中出现的那位不知名而有才能的妇人,应该是武王之妻邑姜。她拥有接近或超过男人的治世才能,而相对于其他才能稍微不足和同样才能的男性,她附在了男性之后。这与“女子亡国论”的社会舆论也有关系,孔子对女性的态度由此可窥。孔子对道德不检点以及管理国家的女性都采取不赞同、不认可的态度。尽管后世有人认为此处不是对女子的不认可,恰恰是对理想女性的歌颂。从钟嵘《诗品》“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可以看出,这与《论语》的语句、人物均很相似,两者有很大的重合度。由此可见,钟嵘借用了《论语》相似的格式,表达了并不赞同女性参政的态度。根据《论语》中出现过的关于女人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女子参政的不认可以及期待女子不参政,这样的期待也是一种无形的要求,并且是异于男性的要求。此外,孔子主持鲁国政治时,规定道路上男女分开行走,“男女有别”是孔子女性观的重要原则。
  四、历史背景
  上文中提及的不喜女子参政的舆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本文认为孔子的女性观受到了当时时代很大的影响。“牝鸡司晨,唯家之索”c,春秋时期女子当政多为人诟病。此外,周礼就记载“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以及《仪礼》中要求“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四德”的规范。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春秋时期的社会舆论以其约束力量尝试建立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的社会秩序,这在《论语》中也有记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尊周礼、依礼制,认可周礼中已有的“三从四德”的女性教化,从这一点上看,既照应了儒家倡礼的承袭传统、仿古治今的特点,又可看出孔子在历史背景的影响下带有的消极的女性观。
  结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女性政治地位的退让有一定历史原因。早在舜、禹、启时期,我国黄河流域一带的氏族便逐渐完成了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当时生产力低下,依据人类的简单分工,女性负责采集,而男性则从事风险性更大且不稳定的狩猎。采集的收入往往更为稳定并且随着采集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日渐成为当时维持生活的重要经济部门;男性从事的狩猎活动往往受到野兽体型庞大、山林深邃复杂等自然因素以及捕抓工具简陋和身体素质低下的人为因素制约,收入不稳定,经济地位自然落后于女性。并且由于群婚制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女性在生活上和经济上的地位远远高于男性,以女子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中妇女主管家中事物,妇女往往获得更多的权力。由于性知识的缺乏,当时人类将繁衍后代的功劳都归功于女性,将女性奉为女神,如女娲造人的传说。此外,原始氏族对女性具有至高的生殖崇拜,如存留于后世的巖画:丰满的胸脯、肥臀等。因此,当时女性备受人们尊崇,女性的地位也较高。而后来随着农业水平日渐发达,耕地需要牲畜,主管牲畜的男性日渐重要。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男性自然充当商品交换的主导人,因此男性逐渐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并最终取代了女性的经济地位。“从前保证妇女在家庭中占统治地位的同一原因——妇女只限于从事家务劳动——现在却保证男子在家中占统治地位;妇女的家庭劳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去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在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提到的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女性的政治地位就被剥夺了。李衡眉的《先秦史论集》中说:“实际上,自父权制确立之始,妇女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妻子被贬低,被奴役称为历史的必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不难想到孔子对女性抱有的消极态度是时代的局限性,也是历史的必然。
  五、儒家体现的女性观
  最后,我们结合儒学中的重要思想,试图从中一窥孔子的女性观。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也在继承周礼的前提下发展自身的学说,并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学说体系。儒家强调“礼”和“仁”,“礼制”鲜明规定了男女有别,且规定了各个阶层、各个阶级里应遵守的规范和规矩。“仁”的精神实质在于将男女之间、各个等级之间的仁爱情感上升到固定的阶级秩序,“仁爱”并非无差别的平等阶级的爱,而是有差别高低贵贱的爱。而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女子处在孔子构建的社会阶层的较低的一端,自然会分配到次一级的仁爱。
  在《哀公问五仪》中,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向其解释了五类人,褒赞君子、贤人、圣人,批评庸人、士人,哀公大受启发。受教后,鲁哀公将其无知的原因归于“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仪”这个对象体的存在,也看到妇人作为对比的存在。可见妇人并不属于孔子为统治者制定的可以取士的“五仪”之中,而我们进一步推想,妇人应该是特指居于深宫之中的女性,包括妃嫔,以及专门抚养王室子孙的妇女,而不是泛指所有女性。然而连在深宫里精挑细选来陪伴王室子嗣成长的妇人都不算在“五仪”之内的话,可见有很多的次于妇人的女子也自然而然排除在外了。所以说,女人是被孔子排除在统治者挑选治国人才的序列之外的。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杏坛讲学,可女性不得入内,可见此“类”并不包括女子。从前面也可看出,孔子并不主张对女性进行治国理政的教育,但是强调传统礼制对女子的规约。“三从四德”的规范在孔子以前的社会中就存在,从孔子对周礼的重视来看,孔子对此应当是认可的。“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也。”从孔子将自己的女儿和侄女分别许配给人来看,被嫁的女子都接受了“三从四德”对其的规范,孔子也凭借这样的道德力量安排嫁娶。由此可见,“三从四德”就是女性受教育的内容。
  综上所述,在儒家学说构建的体系中,女性的形象被建构和塑造成遵守社会规范的形象。女性被孔子排除在治国的统治者的序列之外,也被排除在受教育的一类之外。
  本文研究了《论语》中关于女人的字眼和女子的指代含义,站在历史背景的角度上发现孔子的女性观深受时代的影响,最后结合儒家的思想体系,分析得出女子在孔子构建的政治格局中处于较低的一层。因此,孔子对女子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同时也是隐晦的。当然,不以一眚掩大德,即使是作为儒家文化的先贤,孔子也很难摆脱历史的局限性。从历史发展来看,长期以来女性遭受轻贱和贬低,也许或多或少受到了儒家类似思想的影响。站在今天回顾过去,对于女性主义研究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a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7页。
  b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第330页。
  c 〔清〕孙星衍:《尚书·牧誓》,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页。
  参考文献:
  [1] 康有为.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3]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李衡眉.先秦史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9.
  作 者: 农情,安徽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2018级在读本科生。
  编 辑: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红楼梦》中有着大量关于“香味”的描写。“香味”描写在情节展开中能够起到诗意转换的效果,在塑造人物方面可以起到诗化人物的作用,在景物描写中创造唯美的诗境,在意蕴展示上又起到诗意象征的效果,从而扩大小说的诗意空间和审美范围。  关键词:香味 描写 意境 象征 诗意  《红楼梦》是以诗性小说著称于世的。曹雪芹的诗人气质,令他在写小说时,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应去体味和描写人内在和外在的世界、实在和虚
期刊
摘 要:《红楼梦》塑造的贾珍是一个败家毁业的贾氏不肖子孙,在儿媳秦可卿死后他竟“哭得像个泪人”,如丧考妣,是否表现出贾珍的某些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情感?贾珍在众人面前会摆出老子面孔,假装正经,训斥儿子。而在父亲热孝之中,难耐寂寞,竟带领儿子和一群子侄以習射为名,聚赌嫖娼,淫秽不堪。  关键词:贾珍 人物塑造 虚伪与扭曲  《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永远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作者描写的典型环境贾府是封建社会中
期刊
摘 要:何塞·埃尔南德斯所创作的《马丁·菲耶罗》被誉为“阿根廷的民族史诗”。本文通过对这一著作中主要的高乔人形象进行分析,揭露阿根廷在发展现代文明的進程中对这一边缘群体所带来的剥削与压迫,赞扬高乔人酷爱自由、英勇善战和见义勇为等优良美德。虽然高乔人在阿根廷的文明进程中消失,但其为捍卫自己的理想和自由而奋斗的精神依然鼓舞着阿根廷人民。  关键词:高乔人 阿根廷 《马丁·菲耶罗》  一、高乔人与高乔诗
期刊
摘 要:唐大历元年(765)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日夜思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值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创作了组诗《秋兴八首》。其第一首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本文试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情感分析其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杜甫 《秋兴八首》 语言艺术 特色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期刊
摘 要: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将日常生活精致化的过程是打破日常生活平均化和平庸的过程。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会发现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又将体会到自己未曾思考过的生存本质的问题,这正是现实主义的魅力所在。以无人区为切入点刻画人性的现实主义电影有很多,2019年的《雪暴》在之前出现的《无人区》的基础上,再次实现了国产电影现实主义的审美突破。《雪暴》的观影过程就是观众发现拉康所言的“镜像自我”的过程。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从词作内容和写作手法分析,都可以划归为婉约词,意象繁多,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铺陈描摹。在这首婉约词中,下阕的“那人”有爱人、理想、词人等多种解释,以词人自比的说法较为普遍。而辛弃疾的很多婉约词婉约仅为其表,豪放才为其内核。  关键词:豪放派 辛弃疾 婉约词 赏析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从诗歌风格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北
期刊
摘 要:《松漠纪闻》是南宋访金使者洪皓所著,记载了当时有关女真族的珍稀民俗史料。笔者通过分析文本中所记载的女真人的宗教信仰、婚姻习俗、饮食习俗,蠡探宋代东北人民的生活面貌及精神价值取向。  关键词:洪皓 《松漠纪闻》 女真 东北民俗  《松漠纪闻》正续二卷、补遗一卷,为南宋洪皓所撰,《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有相关记载:“此书乃其所纪金国杂事。(皓)始于留金时,随笔纂录。及归,惧为金人搜猎,悉付诸火。
期刊
摘 要:在影视剧的对话中不定代词“某人”可以表示确指。通过对语料进行分析发现“某人”可以指代直接听话人、间接听话人、不在场的第三人。这些看起来语义异常的“某人”在使用中遵守了合作原则的量准则,说话人选择这个词表示确指有时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并产生了实施语用含蓄、暗暗警告、塑造人物性格、开玩笑揶揄等语用效果。  关键词:某人 人称指示 指称变异  现代汉语中的“某”是指示代词,表示不确定的人或事物。黄
期刊
摘 要: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派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自然”与“人”是他诗歌创作的两大核心。本文以华兹华斯的诗歌、诗论为据,就华兹华斯自然观的“精神性”进行阐释,在探析“自然”内涵的基础上,揭示华兹华斯的自然对人性的救赎意义,定义其田园牧歌式的幻影性质,同时关注华兹华斯所代表的英国浪漫派诗歌自然观。  关键词:华兹华斯 自然 英国浪漫派  引言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
期刊
摘 要:芭蕾服饰是芭蕾舞蹈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芭蕾作品不仅仅需要演员高超的技术、精湛的表现力、动听的配乐,也离不开服饰的衬托。芭蕾舞自创立至今,经历了五个不同特色的辉煌时期,为了给舞者提供肢体动作变化上最大的可能性,不同时期的芭蕾舞服饰也同样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革,服饰的变化在芭蕾舞蹈发展史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它的变化也使芭蕾舞蹈艺术本身变得色彩斑斓。  关键词:早期芭蕾 浪漫芭蕾 古典芭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