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婉约词作赏析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ove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从词作内容和写作手法分析,都可以划归为婉约词,意象繁多,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铺陈描摹。在这首婉约词中,下阕的“那人”有爱人、理想、词人等多种解释,以词人自比的说法较为普遍。而辛弃疾的很多婉约词婉约仅为其表,豪放才为其内核。
  关键词:豪放派 辛弃疾 婉约词 赏析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从诗歌风格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词人。一提起辛弃疾,我们的脑海里立马会跳出“豪放派词人”的标签,这没有错,但其实辛弃疾这位豪放派词人也留下了不少婉约词风的作品,辛弃疾传世的共有六百多首词作,而他的婉约词作就占了三分之一,有两百多首。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词人的研究比较多,也比较深入,而对他的婉约词的研究稍显不够。
  本文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词人的婉约词作。
  一、《青玉案·元夕》的婉约细腻风格赏析
  1.词作内容的婉约细腻
  《青玉案·元夕》全词如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写作内容上看,这首词是写元宵佳节的,上阕写景,从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似乎可以闻到空气中的节日气氛、欢快意味。
  黄昏时分,百姓们乘着元宵佳节,到城里最热闹的地方赏花灯,花灯那个多呀,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灯火闪烁,烟火纷纷,零落如雨。词人的描写是颇为生动,非常具有想象力的:正值元宵,东风没有把百花吹开唤醒,却先把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吹开唤醒了。更为神奇的是,它不但吹开了地上的灯花,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这烟火先是冲上了云霄,再从空中落下,好像下了一阵陨星雨。“花千树”一句化用了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灯彩是如此美妙,我们可以想象,看灯的百姓中肯定有不少引领当时时代潮流的贵族妇女们,她们精心打扮,涂脂抹粉,乘着装饰精美的马车而来,透过词句,我们似乎能隐约嗅到豪华的马车洒下的一路芳香。艺人们吹奏的凤箫声悠扬地在节日的街市四处回荡。天上的玉壶般的明月静静地看着这一幅幅美景,悄无声息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倾斜,人们在街上狂欢了一个晚上;灯彩被扎成了各种动物形状,有活灵活现的游鱼,还有威武的龙灯,这些五彩的灯饰在那儿旋转飞舞,人们看到精彩处,指指点点,时不时地发出阵阵笑声。古代没有网络,没有现代通信设备,但自有那个时代的娱乐活动,感谢词人辛弃疾,把南宋的习俗——元宵节赏花灯描绘得如此细腻,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南宋的风俗人情。辛弃疾是一个爱国词人,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的伟丈夫,人们可能会觉得他的词作就应该“把栏杆拍遍”,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几个侧面,辛弃疾这位豪放派词人写起婉约词来,其细腻程度不输于任何婉约词人。这一点我们从上阕已经可以见其端倪。
  我们再来看下阕,下阕开始写人,古代女子社交机会比较少,元宵节就是为数不多的女子可以名正言顺地、大大方方地出门社交、看世界、看各色人等的一个好时机,她们怎么会不尽情打扮呢?元宵出门赏灯的美人头上都戴着美丽的饰物,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和元宵的灯彩交相辉映,令人神迷目醉。久不出门的女子看到什么都是新鲜的,愉悦的,何况花灯是那么有创意,这些女子怎么可能不尽情欢笑呢?我们作为后世的读者,细读全词,似乎还能听到成群的美女走过时洒下的一路银铃般的笑声,似乎还能闻到美女们洒下的盈盈香气。而词人呢?恰恰对这些美丽的女子彻底无感,对身边的热闹视而不见,在人群中寻寻觅觅,不止千回百回地寻觅一位女子,可惜都没有结果,猛然一回头,在不经意间,在灯火零落的地方终于发现了她,忍不住叹一声:原来你在这里!可见,《青玉案·元夕》描写的内容就是元宵佳节,古代闺阁女子出门赏灯,一路欢声笑语,赏灯的人看灯看人也被人看,但我们的男性词人却对大量的莺莺燕燕不感兴趣,偏偏钟情于一位在灯火零落处的女子。
  2.词作写作手法的婉约细腻
  辛弃疾这首《青玉案·元夕》词描写细腻,意象繁多,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了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灯彩的辉煌壮观。通篇都是婉约词作的写法,极尽铺排之能事。但如果这样说,那么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为什么辛弃疾的这一首,所有研究者中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呢?它的独特性在哪里呢?主要原因就是这首词很特别地运用了反衬手法。词中用了“宝”“雕”“凤”“玉”等等很多繁华美好的字眼,为的是给元宵的气氛助兴、写境,也是为下阕出场的女主人公铺垫。到了词的末尾,才显示出词人构思的巧妙:那上阕的所有热闹,那下阕的让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美女,都只是为了那一个蓦然回首的意中人而设,所有人都在热闹的地方赏灯看人,只有这位丽人在灯火零落的地方,但倘若没有这位丽人,那一切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与趣味。
  其实上阕结尾的“一夜”两字就是为下阕“寻他千百度”作铺垫的,词人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那美妙的月色、五彩的灯饰、笑语盈盈的众人,整夜都在苦苦寻觅那位意中人,可见他的苦心痴意,读到下阕的“灯火阑珊”,我们才知道词人早就为这位丽人做好了一切铺垫,很多词语遥相呼应,可见词人笔墨的细腻了。
  对这首婉约词的理解,下阕中的“那人”是一个难点,有多种说法,下面做一个简单辨析。
  二、婉约词《青玉案·元夕》中“那人”辨析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有人认为就是一篇爱情之作,“那人”就是一位佳人,是词人心中的理想爱人,她不喜欢出风头,不喜欢扎堆,喜歡冷静,喜欢独处,《青玉案·元夕》就是词人辛弃疾为了这位佳人而写,前面的莺莺燕燕都是为了衬托这位孤傲的意中人,从这位“佳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异于常人的审美情趣和爱情观,他不喜欢常人眼里的普通美女,独独喜欢那一个站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不惜千百度地去寻找她。对于一首词来说,这种理解不也是一种很唯美的解读吗?就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样“千万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如果果真如此,辛弃疾为爱坚守,“那人”被爱国词人辛弃疾千百度追寻,这首词就是一首让人感动的好词,值得千古流传。   当然,如果仅仅是一首写爱情的词,这首词也不一定会成为千古名作了,文学的解读是多元的。还有人认为这首词中的“那人”就是词人的理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程人,自小生活在金人占领区,却时时心系大宋朝廷,期盼收复中原失地。著名学者胡适曾经这样评论他:“他(辛弃疾)和南宋的大文人大诗人都往来很密切的。他的天分最高,才气很发扬,读书也很多,故他的词无论长调小令,都能放恣自由,淋漓痛快,确然可算是南宋的第一大家。”在这首词里,所有盛装女子都在开开心心地赏灯,享受难得的出游时间,大家都在往人多的地方游玩,唯独“灯火阑珊处”的女子反其道而行之,在一个热闹的元宵佳节,找了一个僻静处独自沉思,这一女子形象像极了词人。南宋小朝廷上上下下都在抓紧时间享受一切,包括美景、佳节、佳人,只有辛弃疾经常不合时宜地作好南渡的准备,老想着收复失地,因而,“那人”就是辛弃疾的政治理想、人生目标,他是一名武将,也是一名词人,既然不能用手中的武器来实现人生理想,就只能用手中的笔写作,通过词作来浇心中块垒,这也是作为爱国词人的辛弃疾的无奈选择。
  还有研究者认为“那人”就是词人自己。词中,“那人”自始至终没有加入赏灯队伍,她以特立独行的形象出现,纵观词人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辛弃疾三十六岁就是封疆大吏,可谓人生赢家,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好,政见不同也罢,他抗敌复国的理想终究是没有得到其他同仁包括朝廷的认可。
  笔者认为从词作来看,可以把“那人”看作词人自己,辛弃疾是以“那人”来自喻,“那人”是遗世独立的,也是孤傲高洁的,她不愿与其他人混在一起,浑浑噩噩地过这一生, 辛弃疾也是如此,既希望自己被接受,又有自己文人式的倔强的傲骨,坚决不肯妥协低头,更不肯为了融入主流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其他女子个个妩媚多姿,笑语盈盈,唯独“那人”孤高自赏,这不仅是作者的自伤孤独,也有对自己不肯与其他人同流合污的一丝自鸣得意和一份自我欣赏,但自我欣赏归自我欣赏,别人不认同、不理解自己,必然会产生怀才不遇的伤感情绪。真是“自怜幽独, 伤心人别有怀抱” (《艺衡馆词选》,引梁启超语)。
  总之,这首词中的“那人”正是作者自比。但这个自己是复杂的,看似无限风光,内心却孤独苦闷,作者对朝廷既向往又疏离,大志未竟,就不免顾影自怜起来。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曾经说过:“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那一瞬是万古千秋永恒的。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不管辛弃疾词中的“那人”是佳人、理想还是自己,正如周先生所说,“那人”是千古永恒的,这首婉约词之所以能传世,跟“那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辛弃疾的婉约词婉约仅为其表,豪放才为其核
  辛弃疾的很多婉约词婉约仅为其表面,豪放才是他婉约词的内核,可以说是寓豪于婉,豪婉相济,辛弃疾的婉约词不同于纯粹的婉约词人的倚红偎翠、柔媚轻靡,例如词作《青玉案·元夕》下阕的“那人”孤傲高洁,气度不凡,自有一股凛然豪气,和词的前半部分提到的“笑语盈盈暗香去”“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及时享乐的女子们风格截然不同。
  再有,《青玉案·元夕》上阕对元宵佳节的铺陈描摹主要是为下文写“ 那人”作铺垫的,用元宵佳节环境的金碧辉煌、美人们的世俗打扮来反衬“那人”的高洁,而仅有的对于“那人”的三句描写也只有侧面描摹,用“灯火阑珊”的环境来衬托她思想的高洁,至于这位女子的具体穿着打扮,却一句都没有写,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种洒脱的写法,也不是一般重铺陈的婉约词所有,因此,我们说,辛弃疾的很多婉约词婉约仅为其表面,豪放才是内核,可谓“豪婉相济”。
  再如辛弃疾的另一首婉约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乍看是一首情意缠绵的宫怨词,而我们却能从中触摸到词人为国家民族的危亡而焦虑的内心,表面上是在写美人被君王抛弃,实际上却在写英雄没有受到朝廷重用,全词一股英雄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的不平之气倾泻而出,也打破了婉约词常见的“温柔敦厚”格局。
  辛弃疾的婉约词还善于寓悲愤于闲适之中,比如这首耳熟能详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婉约词侧重写心理,写同一个人少年与暮年时代对“愁”的不同理解,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暮年时代阅尽千帆过后,却只是道一声“天凉好个秋”,这样的婉约词词风的内核其实是非常沉重的内心感慨,时移世易,词人心心念念的南渡大业却迟迟没有完成,词人当然内心失落,化成这一声感叹。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婉约为表、豪放为核的现象呢?关键是因为辛弃疾在用健笔写柔情,作为一位豪放派词人,他在写婉约词时,吸收了豪放词的刚健写法,使原来婉约词的“柔弱”风格一变而为“柔韧”风格。《青玉案·元夕》中的“那人”特立独行,丝毫没有柔弱之风,是一位思想独立、行事独特的女子,说她是一位闺阁女子,还不如说是词人的化身。这样的婉约词,自然不同于一味倚红偎翠的花间派词人的作品,其格调也更为高雅、纯洁、清丽。
  对于同一位词人辛弃疾,我们可以分析他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主要词作风格与特色,也不能忘记其一批婉约词风的作品,而恰恰是因为他豪放派词人的底色,成就了辛弃疾婉约词作的清丽刚健,给词坛奉献了一批独有特色的婉约佳作。
  参考文献:
  [1] 张瑾.肝肠如火 色貌如花——再论辛弃疾婉约词的特点与成因[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2] 赵菲.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主旨探析[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 黄灿松.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哲理赏析——以王國维《人间词话》和儒家思想为切入点[J].大众文艺,2017(15).
  [4] 沈丹萍.辛弃疾婉约词的创作特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 杨伦.试论辛弃疾的婉约词[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2).
  [6] 王勇.婉转幽雅亦峥嵘——苏轼辛弃疾婉约词比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6).
  [7] 马小娟.从辛词《青玉案·元夕》的叙事节奏谈其对叙事类歌词写作的借鉴意义 [J].文史,2012(5).
  基金项目: 本文系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名师共同体引领下五年制高职校教师分层分类发展的校本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YB15)的研究成果
  作 者: 钟玉琴,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科研处校刊编辑部主任,副教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女性观、家文化等。
  编 辑: 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朱文的小说创作延续了他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但这种关注不同于其之前诗歌创作中的歌唱式的拥抱,也不同于其之后电影创作中的外在的旁观,而是一种内在于作品的方式。朱文所开创的是一种“沉沦”的现象学的方式,即作家作为主体与作品作为客体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纠缠”在一起,且作家与作品中的人物以一种复杂的方式混同起来,从而消解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简单的二元划分。  关键词:日常生活 “沉沦” 诗意 主客体  在南
期刊
摘 要:《流浪地球》是我国2019年在国内外均获得成功的影片,对中国文化向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有深远影响。本文选取了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上的32篇专业影评,用统计影评角度和主题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以探寻该影片的对外传播是否有产生文化折扣,并结合中美背景分析原因,得出虽然文化背景不同,在全球性议题和审美层面也不存在文化折扣,但在文化积淀较深的方面仍会产生较大的文化折扣的结论,以此为中国影片的对外传
期刊
摘 要:汉语和英语分别隶属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因此语言结构差异比较明显,尤其表现在两种语言句子主语的差异方面。张培基在英译冰心散文《童年》中,基于汉语的主题凸显以及英语的主语凸显,合理有效地对汉英主语进行处理,再现了冰心散文朴素自然、语言清新的风格。  关键词:散文 英译 主语 原则  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冰心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具有独特风格的女作家。她的作品蜚声中国文
期刊
摘 要:20世纪30年代上海作家群通过翻译文学作品、设置期刊栏目、民间交往和创造出新的文学流派等方式,与世界文学进行深度交流,从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走向20世纪的巅峰。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 上海 作家群 世界交流  上海自开埠以来,世界各种新思潮、新技术进入中国,都首选上海登陆。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经成为“远东”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其经济实力和开放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的作家定居上海,
期刊
摘 要:三毛剧本《滚滚红尘》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动荡社会为背景,讲述女作家沈韶华与日伪部长章能才的乱世情事。剧本采用“戏套戏”的结构布局,借沈韶华之笔,将玉兰与春望的爱情经历穿插其中,构成一部由两条线索编织而成、展现爱情与现实激烈抗衡图景的“剧中剧”。剧内红尘滚滚,剧外亦风云四起,由剧中情节放眼至剧外原型,追溯爱情视角下的生命哲学,是本文讨论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滚滚红尘》 三毛 张爱玲 爱情  
期刊
摘 要:《红楼梦》中有着大量关于“香味”的描写。“香味”描写在情节展开中能够起到诗意转换的效果,在塑造人物方面可以起到诗化人物的作用,在景物描写中创造唯美的诗境,在意蕴展示上又起到诗意象征的效果,从而扩大小说的诗意空间和审美范围。  关键词:香味 描写 意境 象征 诗意  《红楼梦》是以诗性小说著称于世的。曹雪芹的诗人气质,令他在写小说时,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应去体味和描写人内在和外在的世界、实在和虚
期刊
摘 要:《红楼梦》塑造的贾珍是一个败家毁业的贾氏不肖子孙,在儿媳秦可卿死后他竟“哭得像个泪人”,如丧考妣,是否表现出贾珍的某些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情感?贾珍在众人面前会摆出老子面孔,假装正经,训斥儿子。而在父亲热孝之中,难耐寂寞,竟带领儿子和一群子侄以習射为名,聚赌嫖娼,淫秽不堪。  关键词:贾珍 人物塑造 虚伪与扭曲  《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永远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作者描写的典型环境贾府是封建社会中
期刊
摘 要:何塞·埃尔南德斯所创作的《马丁·菲耶罗》被誉为“阿根廷的民族史诗”。本文通过对这一著作中主要的高乔人形象进行分析,揭露阿根廷在发展现代文明的進程中对这一边缘群体所带来的剥削与压迫,赞扬高乔人酷爱自由、英勇善战和见义勇为等优良美德。虽然高乔人在阿根廷的文明进程中消失,但其为捍卫自己的理想和自由而奋斗的精神依然鼓舞着阿根廷人民。  关键词:高乔人 阿根廷 《马丁·菲耶罗》  一、高乔人与高乔诗
期刊
摘 要:唐大历元年(765)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日夜思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值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创作了组诗《秋兴八首》。其第一首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本文试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情感分析其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杜甫 《秋兴八首》 语言艺术 特色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期刊
摘 要: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将日常生活精致化的过程是打破日常生活平均化和平庸的过程。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会发现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又将体会到自己未曾思考过的生存本质的问题,这正是现实主义的魅力所在。以无人区为切入点刻画人性的现实主义电影有很多,2019年的《雪暴》在之前出现的《无人区》的基础上,再次实现了国产电影现实主义的审美突破。《雪暴》的观影过程就是观众发现拉康所言的“镜像自我”的过程。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