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理念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活动之中。语文作为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科,其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对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创新与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主体发展更加多样性和多样化。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新形势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践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7-091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能力整体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强调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在当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缺乏对活动主体的认知,缺少影响的组织手段和引导方式,导致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互动中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从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指导策略两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
综合性学习作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一大特色,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兴趣爱好的自主活动中得到全面素养的提升,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合作探究、创新发展的实践精神,从而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有效发展。同时,综合性学习还不同于传统的单一讲授,更多的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中收获知识、感知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积极意义。此外,综合性学习活动还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中各要素的认知发展,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增强对语言的运用效果,进而提出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其学生自我主体的发展目标。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1、注重主体参与,强化学生思维探究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開展,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把握学生的发展状态和能动效果,使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并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去探索和发现,了解不同的文化现象和问题,强化学生的主体思考,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实现其学生的主体发展。此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应做好指导监督的作用,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主体状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活动质量。如在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为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书写过节的流程;随后,教师可以针对这三项任务组织学生展开目标化的学习和主体性的探索活动,让学生从书籍查阅、网上索取、长辈沟通等方式,进一步获取传统节日的详细内容;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和总结,对不同的风俗习惯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与探索,强化学生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在综合能力的发展。
2、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综合性学习活动打破固定教授的发展模式,让学生从“小课堂”向“大课堂”的方向转变,走进实际的生活当中,去发现自然、了解社会的一种实践化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综合性学习指导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去引导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让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如在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从中发现生活汉字的使用问题和趣味化的文化现象。同时,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组织者、顾问、咨询人员的角色,指导学生的分析与研究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资料的基础方法,并能简单编写研究性报告,提高学生综合语言的实践化应用能力。
3、借助信息手段,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融合,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可以多样化、多渠道的获取语言知识,并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起到一定的促进效果。同时,在信息手段的运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上,教师还应注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探索方向,避免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产生费时低效的发展状态,影响其活动的有效性和整体性。如在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平台,搜集与诗歌有关的故事或资料,寻找与之相匹配的插图,制作成电子画报或文化手抄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会,并借助图文一体的方式,增加诗歌朗诵的表现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活动主体的把握、生活实际的结合、信息手段的运用,不仅能提高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质量,还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此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多样化的信息获取中,收获多元化的语言内容,提高自身的文化品质,同时,从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实现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银莉.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8):53-53.
[2]李玉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J].都市家教:创新教育,2017(4):146-147.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7-091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能力整体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强调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在当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缺乏对活动主体的认知,缺少影响的组织手段和引导方式,导致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互动中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从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指导策略两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
综合性学习作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一大特色,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兴趣爱好的自主活动中得到全面素养的提升,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合作探究、创新发展的实践精神,从而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有效发展。同时,综合性学习还不同于传统的单一讲授,更多的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中收获知识、感知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积极意义。此外,综合性学习活动还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中各要素的认知发展,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增强对语言的运用效果,进而提出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其学生自我主体的发展目标。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1、注重主体参与,强化学生思维探究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開展,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把握学生的发展状态和能动效果,使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并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去探索和发现,了解不同的文化现象和问题,强化学生的主体思考,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实现其学生的主体发展。此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应做好指导监督的作用,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主体状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活动质量。如在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为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书写过节的流程;随后,教师可以针对这三项任务组织学生展开目标化的学习和主体性的探索活动,让学生从书籍查阅、网上索取、长辈沟通等方式,进一步获取传统节日的详细内容;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和总结,对不同的风俗习惯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与探索,强化学生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在综合能力的发展。
2、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综合性学习活动打破固定教授的发展模式,让学生从“小课堂”向“大课堂”的方向转变,走进实际的生活当中,去发现自然、了解社会的一种实践化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综合性学习指导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去引导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让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如在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从中发现生活汉字的使用问题和趣味化的文化现象。同时,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组织者、顾问、咨询人员的角色,指导学生的分析与研究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资料的基础方法,并能简单编写研究性报告,提高学生综合语言的实践化应用能力。
3、借助信息手段,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融合,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可以多样化、多渠道的获取语言知识,并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起到一定的促进效果。同时,在信息手段的运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上,教师还应注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探索方向,避免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产生费时低效的发展状态,影响其活动的有效性和整体性。如在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平台,搜集与诗歌有关的故事或资料,寻找与之相匹配的插图,制作成电子画报或文化手抄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会,并借助图文一体的方式,增加诗歌朗诵的表现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活动主体的把握、生活实际的结合、信息手段的运用,不仅能提高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质量,还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此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多样化的信息获取中,收获多元化的语言内容,提高自身的文化品质,同时,从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实现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银莉.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8):53-53.
[2]李玉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J].都市家教:创新教育,2017(4):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