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选择写记叙文。在高考阅卷现场,阅卷老师尤其赏识质朴自然、情真意切的记叙文。遗憾的是,多数考生的记叙文却走入低幼化、虚假化的歧途。那么,如何才能写出真实、自然的好文章呢?
一、觅得精米,再现生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写作来说,“米”就是作文的材料,选材是写作的第一步,这一步非常关键。近年来考场记叙文选材上出现“假”、“大”、“空”、“俗”的问题。这些问题暴露出高中生对周围的生活缺乏敏感之心,不善于思考,认识肤浅,思想冷漠,缺少发现真善美的眼光,认识生活的情意心智偏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
第一,有些学生认为记叙文就是虚构的,可以胡编乱造、随心所欲地编写故事。动辄故事新编、故事新说,肆意编造科幻、武侠、爱情故事。结果是漏洞百出、粗俗不堪。当然,写作时可以驰骋想象,但想象不能天马行空,要有一定的依托。如《夸父追日》、《赤兔之死》这样的高考满分作文都是立足于古典名著,而且有一定的思想底蕴,通过精心选材,以富有个性的故事取得成功的。
第二,将影视杂志上看到的故事作为写作的内容。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单靠路听途说和只言片语的模糊印象,哪能写出有一定真实感和深度的文章?不辨菽麦的城里孩子怎么能写好乡村生活的辛酸和趣味,偏僻山区的孩子哪能写出对时尚的真实感悟,生活富足的孩子怎能体会贫困地区孩子求学的艰辛?
第三,将少年时就写过的浅幼的生活内容再次搬上作文。写父爱母爱的文章,离不开下雨天妈妈送伞,深夜了爸爸背着去医院的情节。写老师的文章无非就是深夜了老师还在批作业。这些浅幼、陈旧的材料,给人味同嚼蜡的感觉,不能引起读者丝毫的阅读兴趣,阅卷老师也会感觉到你生活阅历太单调,思想太浅薄。
第四,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随意马虎,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写没有上过学的奶奶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面对困境,你能越挫越勇,你成熟了。”目不识丁的奶奶说出如此文绉绉的话,很显然失真了。
何永康教授说:“请高中作文教育回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的大地,多写高中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这是解决无好材料可写的最有效的途径,所以,要多选择那些耳闻目睹的真实可信的材料。当然,强调真实并不等于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一成不变地搬入作文之中,对生活中真实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可以进行合情合理地组合、改造,即艺术加工,使材料典型而不乏真实感。这样的材料才是一份精米,用精米煮出的饭才能散发着生活的香味。
二、刻画细节,以显真实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细节就是这个“微”。细节描写是指具体细腻地描写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或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或景物片段等。在记叙文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法,可以使记叙更细腻、生动、感人、深刻。一篇记叙文不能缺乏细节描写。“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一篇文章只是平铺直叙地把情节写清楚,缺少细致的描绘,那么文章就如一杯白开水,平淡乏味。何永康教授说:“如果你的生活中只有‘青菜’、‘萝卜’,那么你一定要设法放一点‘生活的味精’——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描写,否则,一锅‘青菜萝卜汤’,谁喝了都乏味。”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和精髓,它用特写镜头把细微之处,如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放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高晓声《陈焕生进城》这篇小说中的一段细节描写:
“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
这段文字通过一系列的传神的细节,生动地刻画出改革开放初期一个老实巴交,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民,突然来到招待所的手足无措的情景,显得真实极了。
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不能随意瞎编或夸大,闭门造车凭空编造的细节势必破绽百出。真实的细节必须通过细心的观察来获取,它必须符合生活常理,只有这样才真实可信,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胸盈真意,抒发真情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与生命。好文章应将真挚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的描写之中,靠那份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取悦、折服读者。真挚的感情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普通的但常常会被人忽视的瞬间,常常让人感觉到或沉重或激动的滋味。抓住它,叙述出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情感起伏的具体细节,就有了真正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 让自己感动了,也一定能撼他人心魄,甚至让作品富有永久的生命力。考生不带着真情去写,如何能感染、震撼读者?
抒情讲究的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份自然,所以在润色文字时要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过分了了会显得不自然、矫情。理性的思考也很重要,它可增加文章的真情实感和拓展意蕴的厚度。生活就如一杯浓茶,要仔细品尝,才能体会到苦中带甜、醇中带香的滋味。感悟生活,贵在体验,也贵在思考。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只有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才能感悟得更深。记叙文也可以适当地有点议论,有点思考,让理性净化激情,让哲理铭记真情。如杨绛的《老王》文末: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这段议论,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高级知识分子的杨绛面对老王的死,顿然了悟:自己和老王的交往,显得不公平:自己对老王是用“钱”来回报,而老王对自己却是“心”的付出。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揪心的痛。“几年过去了”之后,杨绛剖析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知识分子精神的自省,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品质的自我提升呢?由此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综上所述,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只有源自生活的情真意切的记叙文才能入阅卷老师的法眼,赢得高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226010)
一、觅得精米,再现生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写作来说,“米”就是作文的材料,选材是写作的第一步,这一步非常关键。近年来考场记叙文选材上出现“假”、“大”、“空”、“俗”的问题。这些问题暴露出高中生对周围的生活缺乏敏感之心,不善于思考,认识肤浅,思想冷漠,缺少发现真善美的眼光,认识生活的情意心智偏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
第一,有些学生认为记叙文就是虚构的,可以胡编乱造、随心所欲地编写故事。动辄故事新编、故事新说,肆意编造科幻、武侠、爱情故事。结果是漏洞百出、粗俗不堪。当然,写作时可以驰骋想象,但想象不能天马行空,要有一定的依托。如《夸父追日》、《赤兔之死》这样的高考满分作文都是立足于古典名著,而且有一定的思想底蕴,通过精心选材,以富有个性的故事取得成功的。
第二,将影视杂志上看到的故事作为写作的内容。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单靠路听途说和只言片语的模糊印象,哪能写出有一定真实感和深度的文章?不辨菽麦的城里孩子怎么能写好乡村生活的辛酸和趣味,偏僻山区的孩子哪能写出对时尚的真实感悟,生活富足的孩子怎能体会贫困地区孩子求学的艰辛?
第三,将少年时就写过的浅幼的生活内容再次搬上作文。写父爱母爱的文章,离不开下雨天妈妈送伞,深夜了爸爸背着去医院的情节。写老师的文章无非就是深夜了老师还在批作业。这些浅幼、陈旧的材料,给人味同嚼蜡的感觉,不能引起读者丝毫的阅读兴趣,阅卷老师也会感觉到你生活阅历太单调,思想太浅薄。
第四,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随意马虎,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写没有上过学的奶奶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面对困境,你能越挫越勇,你成熟了。”目不识丁的奶奶说出如此文绉绉的话,很显然失真了。
何永康教授说:“请高中作文教育回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的大地,多写高中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这是解决无好材料可写的最有效的途径,所以,要多选择那些耳闻目睹的真实可信的材料。当然,强调真实并不等于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一成不变地搬入作文之中,对生活中真实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可以进行合情合理地组合、改造,即艺术加工,使材料典型而不乏真实感。这样的材料才是一份精米,用精米煮出的饭才能散发着生活的香味。
二、刻画细节,以显真实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细节就是这个“微”。细节描写是指具体细腻地描写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或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或景物片段等。在记叙文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法,可以使记叙更细腻、生动、感人、深刻。一篇记叙文不能缺乏细节描写。“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一篇文章只是平铺直叙地把情节写清楚,缺少细致的描绘,那么文章就如一杯白开水,平淡乏味。何永康教授说:“如果你的生活中只有‘青菜’、‘萝卜’,那么你一定要设法放一点‘生活的味精’——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描写,否则,一锅‘青菜萝卜汤’,谁喝了都乏味。”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和精髓,它用特写镜头把细微之处,如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放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高晓声《陈焕生进城》这篇小说中的一段细节描写:
“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
这段文字通过一系列的传神的细节,生动地刻画出改革开放初期一个老实巴交,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民,突然来到招待所的手足无措的情景,显得真实极了。
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不能随意瞎编或夸大,闭门造车凭空编造的细节势必破绽百出。真实的细节必须通过细心的观察来获取,它必须符合生活常理,只有这样才真实可信,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胸盈真意,抒发真情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与生命。好文章应将真挚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的描写之中,靠那份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取悦、折服读者。真挚的感情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普通的但常常会被人忽视的瞬间,常常让人感觉到或沉重或激动的滋味。抓住它,叙述出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情感起伏的具体细节,就有了真正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 让自己感动了,也一定能撼他人心魄,甚至让作品富有永久的生命力。考生不带着真情去写,如何能感染、震撼读者?
抒情讲究的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份自然,所以在润色文字时要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过分了了会显得不自然、矫情。理性的思考也很重要,它可增加文章的真情实感和拓展意蕴的厚度。生活就如一杯浓茶,要仔细品尝,才能体会到苦中带甜、醇中带香的滋味。感悟生活,贵在体验,也贵在思考。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只有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才能感悟得更深。记叙文也可以适当地有点议论,有点思考,让理性净化激情,让哲理铭记真情。如杨绛的《老王》文末: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这段议论,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高级知识分子的杨绛面对老王的死,顿然了悟:自己和老王的交往,显得不公平:自己对老王是用“钱”来回报,而老王对自己却是“心”的付出。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揪心的痛。“几年过去了”之后,杨绛剖析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知识分子精神的自省,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品质的自我提升呢?由此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综上所述,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只有源自生活的情真意切的记叙文才能入阅卷老师的法眼,赢得高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22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