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大批大陆女作家抵台,作品题材多元。她们不只写心里思念的故乡、眼里看到的台湾,也写各人走南闯北特殊经历。其中一位文笔极好的主妇作家,来台前曾随丈夫在新疆短暂停留。初来物资匮乏的台湾,料理家务之余她埋头写作,以稿费贴补家用。抗战时期她是重庆中央大学文科高材生,遍读中外名著。此番厨台边写作,小说频获大奖。以后数十年担任儿童丛书主编,成果优异扬名书市,大家却淡忘她早期小说的亮丽成绩──看官一定好奇,这位作家是谁?不是别人,正是与林海音、琦君等人同时活跃于文学舞台,也是亲密文友的潘人木。她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哀乐小天地》,就是由“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亲手为她编辑出版的。
从东北到大西部
潘人木原名潘佛彬,1919年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笔名取自本名偏旁。
人生际遇真是难以意料: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只身离开东北家乡,远赴西南重庆读大学。1942年毕业同时结婚,来年随丈夫工作前往新疆,而有了一趟西北之旅。回北平不久遇上“国共内战”,而后与夫婿随国民党政府由北平到东南海岛台湾。更料不到在岛上一停留竟是大半辈子,一住便超过五十年。也想不到竟然走上写作之路。
潘佛彬取偏旁为笔名,或许是想对人说,“写作的她,只是一部份的她,而非全部”罢。1943到1945两年多旅居新疆时,她曾在新疆女子学院执教。停留西北时期不论教书、生活,与当地住民如白俄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等频繁往来。其间遭遇一连串惊险故事,留给她深刻印象,也成为她创作的题材。
《哀乐小天地》出版于1981年,是发表于1953至1967年的精选小说。全书十七个短篇,除了一部分以台湾为背景的作品外,精彩之作如《乌鲁木齐之忆》、《玉佛恨》、《夜光杯》等,文字优美,人物鲜活传神,把当年塞外天然景物及社会状况描绘得栩栩如生,是华文文学里少见优异的新疆题材小说。
举世无双《夜光杯》
以书中《夜光杯》一文为例,可以看出潘人木下笔何等利落,情节何等引人入胜有如推理小说。玉门、酒泉、夜光杯等塞外景物缤纷呈现,字里行间充满新奇鲜丽的异域色彩。
小说男主角是二十四岁的“陈楚嘉”。他从迪化动身,正要回北平老家前夕,忽收父亲发自家乡电报一封:“楚嘉儿,回程购真正夜光杯两只,父字。”
由此开端,整篇小说便展开一段购买夜光杯的猎奇与探险过程。楚嘉知道,买杯这件事一点马虎不得,因为这是经营古玩店的父亲在试探他与哥哥楚济的办事与鉴赏能力,看谁能在同一时段买到真正的夜光杯带回家,就把古玩店交给谁来继承。楚嘉与哥哥之间,还有过一段不为人知的三角关系──同住在迪化时,他们同时爱上美丽的拉娜,结果,半年前哥哥和拉娜结了婚,双双离开迪化,“留给他一间空洞的房子,一个空洞的心灵”。
楚嘉离家已经八年。自从母亲死后,只剩父亲一人孤零零住在北平。从小父亲就比较疼爱弟弟楚嘉,半年前哥哥带着拉娜回去,一看见媳妇是个中俄混血儿,便明显不悦,更盼望楚嘉早日回去团圆。
经历一番曲折探险,楚嘉果然买到一对举世无双的夜光杯,一路细心包装呵护,信心满满回到老家。但结局却出人意料。楚嘉在听说哥哥“情况不大好,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而且拉娜就快生产了”之后,就在父亲“取杯、比杯”的刹那,决定不拿出真正超级品,只呈次级货,悄悄放弃古玩店继承权。另一个更让读者意外的是,直到父亲死后,生活美满的哥哥,全然不知有“兄弟比杯”这件事,也从未替父亲买过夜光杯。
母亲是勇者形像
潘人木新疆题材小说的“母亲角色”,是她最常出现的主题与设计。其中以《捉贼记》里的小母亲最让人印象深刻,这或许与作者本人同样身份年纪有关系。
这位单独抱着“五个月大婴儿”的汉人母亲,为了陪丈夫,也为了怕孩子支撑不了长途跋涉,而留在“谣传着哈萨克要来洗劫”,风声鹤唳的迪化城里。无巧不巧,在一个风雪声、马嘶声混合,让人脊梁骨都发冷的寒夜里,丈夫出门后,母亲竟不小心把一个小偷──满脸胡须的维族男子,反锁在自己屋子里。他是通辑犯,名叫“阿不都拉”:“年纪三十多岁左右,满脸黑色的胡子,面孔苍白,两眼像两只利刃一般望着我。那时我的感觉好似屋子突然下陷,变为深不可测的毒潭,而我抱着孩子,正慢慢下沉。”
惊惧中的母亲,一边面临着极大的内心交战。“为了我和孩子的暂时安全,应该打开门让他走路”,但放走了他,谁知以后这逃犯还会犯下什么样的罪?
小偷出不去,盛怒下用冷水猛泼母亲和婴儿,到处翻找钥匙。当时是零下十二度,母亲急骤间所能做的,是把湿了的衣服扭干,解开自己的皮袍扣子,把奶瓶、尿布、棉袄等一股脑塞在自己怀里,企图用自己的体温,温干这些衣物。
阿不都拉转身看见“我”正在扣皮袍的钮子,以为钥匙就藏在那儿,一个箭步冲过来一把将母亲身藏的东西全部掏挖出来。面对地板上大堆婴儿用品,还微微冒着热气时──歹徒颓然坐在椅上,深受感动。原来他看见女主角把“这么冷的东西放在怀里”,忽然间便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我妈以前给俄国人修油井,把我就摆在她怀里,……俄国人叫她把我扔下来,她说野地太冷,俄国人打她,天下雪,罚她站在那些冰冷的铁管子上,可是我还是暖暖和和的。”
这篇小说就由母亲下意识的护婴动作,意外化解了一场暴力事件。小偷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突然变得非常纯静而善良”。女主角原是胆小弱女子,“母亲形象”的遽然展现,一下子揭去了贼人凶恶的外衣。小说透过短短一则“贼人入侵”事件,一箭双雕地赞颂了两位母亲:一个汉人和一个维族人的母亲。换句话说,不论哪一种族,母亲“角色”的“护子天性”全是一模一样的。小说为我们点出“普天之下同样的勇者”形象,也说明了,不论西北塞外,或者天涯海角,“母亲角色”总是超越了族群、性别与阶级,散发着人性光辉。
可贵的赤子童心
除不露痕迹颂扬母性之外,她也描写孩子的无邪与天真。潘人木初临新疆,便遇见她最喜爱的东西,那是小孩的童真。她从儿童眼睛里,看到人世间最美的光彩。她把初遇见混血儿“阿丽亚”的印象,形容为“冰封雪地里的蓝色火焰”:“在黄昏与雪当中,我觉得她的小小的合身的大衣,她的围巾,她的包头全是黑的。惟有两只眼睛,在当地当时我的心情下,不能说它们像水,像海,像秋日的天空,对我而言,它们简直像液体的蓝色火焰。因为我打了一天一夜寒战,才第一次看见可以喜爱的东西。”
儿童的纯真,单从外观穿着起笔即入木三分,而惟有作者打从心里喜爱孩童,方能敏锐细腻地,同时用水、火、天空形容他们热情的眼睛,捕捉他们真挚纯洁的精神形貌。哪怕是冰天雪地,大漠荒原,只要有儿童的地方,就有纯洁与光彩。童真有如阳光,任何时地只要存在赤子,便不显荒凉。
此外,她也从心底欣赏少数民族的女性之美──不论是外表形貌,或内在的勤劳忠贞、热情果敢。整体而言,新疆题材小说呈现的“少数民族风情”与“女性之美”,都兼及外表与内在。
虽然停留新疆只短短三年,二十四岁新婚的潘人木,正值一生脑力体力最佳的黄金时期。1944年前后西北边塞之行,留给她难以磨灭的鲜活记忆。笔之于书,除了呈露女性之美,感受母性之光,也从冰雪大漠沐浴异域民族风情,领略少数民族心性之纯良,处世之纯朴。
综观潘人木写作生涯,除了半生心血贡献给儿童丛书,由“纯文学出版社”印行的三本小说皆为当代文学佳构:一是她的成名作《莲漪表妹》,以抗战时期大学校园为背景;其二《马兰的故事》,追忆东北家乡成长岁月。最后便是前述《哀乐小天地》,横跨塞外及台湾生活题材。从各书名看得出来,“女性”既是主角名,也是小说主题之所在。
2005年潘人木在台北去世。如果活着,今年正好九十岁。我们感念作家阳光般温暖的小说作品,且应当多多传播这些刻画人性美的文学。新世纪社会到处是动乱、分裂,我们更需类似的感人之作,帮助动乱世界走上平和,让分裂的族群融合携手。可惜潘人木这些塞外小说绝版多年,她好些手稿甚至从未面世,这类佳作未能广为流通不免叫人扼腕。趁此短文刊出机会,忍不住呼吁眼光远大的出版家们将她的新疆小说重新出版,以造福广大的华文读者群众。
从东北到大西部
潘人木原名潘佛彬,1919年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笔名取自本名偏旁。
人生际遇真是难以意料: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只身离开东北家乡,远赴西南重庆读大学。1942年毕业同时结婚,来年随丈夫工作前往新疆,而有了一趟西北之旅。回北平不久遇上“国共内战”,而后与夫婿随国民党政府由北平到东南海岛台湾。更料不到在岛上一停留竟是大半辈子,一住便超过五十年。也想不到竟然走上写作之路。
潘佛彬取偏旁为笔名,或许是想对人说,“写作的她,只是一部份的她,而非全部”罢。1943到1945两年多旅居新疆时,她曾在新疆女子学院执教。停留西北时期不论教书、生活,与当地住民如白俄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等频繁往来。其间遭遇一连串惊险故事,留给她深刻印象,也成为她创作的题材。
《哀乐小天地》出版于1981年,是发表于1953至1967年的精选小说。全书十七个短篇,除了一部分以台湾为背景的作品外,精彩之作如《乌鲁木齐之忆》、《玉佛恨》、《夜光杯》等,文字优美,人物鲜活传神,把当年塞外天然景物及社会状况描绘得栩栩如生,是华文文学里少见优异的新疆题材小说。
举世无双《夜光杯》
以书中《夜光杯》一文为例,可以看出潘人木下笔何等利落,情节何等引人入胜有如推理小说。玉门、酒泉、夜光杯等塞外景物缤纷呈现,字里行间充满新奇鲜丽的异域色彩。
小说男主角是二十四岁的“陈楚嘉”。他从迪化动身,正要回北平老家前夕,忽收父亲发自家乡电报一封:“楚嘉儿,回程购真正夜光杯两只,父字。”
由此开端,整篇小说便展开一段购买夜光杯的猎奇与探险过程。楚嘉知道,买杯这件事一点马虎不得,因为这是经营古玩店的父亲在试探他与哥哥楚济的办事与鉴赏能力,看谁能在同一时段买到真正的夜光杯带回家,就把古玩店交给谁来继承。楚嘉与哥哥之间,还有过一段不为人知的三角关系──同住在迪化时,他们同时爱上美丽的拉娜,结果,半年前哥哥和拉娜结了婚,双双离开迪化,“留给他一间空洞的房子,一个空洞的心灵”。
楚嘉离家已经八年。自从母亲死后,只剩父亲一人孤零零住在北平。从小父亲就比较疼爱弟弟楚嘉,半年前哥哥带着拉娜回去,一看见媳妇是个中俄混血儿,便明显不悦,更盼望楚嘉早日回去团圆。
经历一番曲折探险,楚嘉果然买到一对举世无双的夜光杯,一路细心包装呵护,信心满满回到老家。但结局却出人意料。楚嘉在听说哥哥“情况不大好,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而且拉娜就快生产了”之后,就在父亲“取杯、比杯”的刹那,决定不拿出真正超级品,只呈次级货,悄悄放弃古玩店继承权。另一个更让读者意外的是,直到父亲死后,生活美满的哥哥,全然不知有“兄弟比杯”这件事,也从未替父亲买过夜光杯。
母亲是勇者形像
潘人木新疆题材小说的“母亲角色”,是她最常出现的主题与设计。其中以《捉贼记》里的小母亲最让人印象深刻,这或许与作者本人同样身份年纪有关系。
这位单独抱着“五个月大婴儿”的汉人母亲,为了陪丈夫,也为了怕孩子支撑不了长途跋涉,而留在“谣传着哈萨克要来洗劫”,风声鹤唳的迪化城里。无巧不巧,在一个风雪声、马嘶声混合,让人脊梁骨都发冷的寒夜里,丈夫出门后,母亲竟不小心把一个小偷──满脸胡须的维族男子,反锁在自己屋子里。他是通辑犯,名叫“阿不都拉”:“年纪三十多岁左右,满脸黑色的胡子,面孔苍白,两眼像两只利刃一般望着我。那时我的感觉好似屋子突然下陷,变为深不可测的毒潭,而我抱着孩子,正慢慢下沉。”
惊惧中的母亲,一边面临着极大的内心交战。“为了我和孩子的暂时安全,应该打开门让他走路”,但放走了他,谁知以后这逃犯还会犯下什么样的罪?
小偷出不去,盛怒下用冷水猛泼母亲和婴儿,到处翻找钥匙。当时是零下十二度,母亲急骤间所能做的,是把湿了的衣服扭干,解开自己的皮袍扣子,把奶瓶、尿布、棉袄等一股脑塞在自己怀里,企图用自己的体温,温干这些衣物。
阿不都拉转身看见“我”正在扣皮袍的钮子,以为钥匙就藏在那儿,一个箭步冲过来一把将母亲身藏的东西全部掏挖出来。面对地板上大堆婴儿用品,还微微冒着热气时──歹徒颓然坐在椅上,深受感动。原来他看见女主角把“这么冷的东西放在怀里”,忽然间便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我妈以前给俄国人修油井,把我就摆在她怀里,……俄国人叫她把我扔下来,她说野地太冷,俄国人打她,天下雪,罚她站在那些冰冷的铁管子上,可是我还是暖暖和和的。”
这篇小说就由母亲下意识的护婴动作,意外化解了一场暴力事件。小偷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突然变得非常纯静而善良”。女主角原是胆小弱女子,“母亲形象”的遽然展现,一下子揭去了贼人凶恶的外衣。小说透过短短一则“贼人入侵”事件,一箭双雕地赞颂了两位母亲:一个汉人和一个维族人的母亲。换句话说,不论哪一种族,母亲“角色”的“护子天性”全是一模一样的。小说为我们点出“普天之下同样的勇者”形象,也说明了,不论西北塞外,或者天涯海角,“母亲角色”总是超越了族群、性别与阶级,散发着人性光辉。
可贵的赤子童心
除不露痕迹颂扬母性之外,她也描写孩子的无邪与天真。潘人木初临新疆,便遇见她最喜爱的东西,那是小孩的童真。她从儿童眼睛里,看到人世间最美的光彩。她把初遇见混血儿“阿丽亚”的印象,形容为“冰封雪地里的蓝色火焰”:“在黄昏与雪当中,我觉得她的小小的合身的大衣,她的围巾,她的包头全是黑的。惟有两只眼睛,在当地当时我的心情下,不能说它们像水,像海,像秋日的天空,对我而言,它们简直像液体的蓝色火焰。因为我打了一天一夜寒战,才第一次看见可以喜爱的东西。”
儿童的纯真,单从外观穿着起笔即入木三分,而惟有作者打从心里喜爱孩童,方能敏锐细腻地,同时用水、火、天空形容他们热情的眼睛,捕捉他们真挚纯洁的精神形貌。哪怕是冰天雪地,大漠荒原,只要有儿童的地方,就有纯洁与光彩。童真有如阳光,任何时地只要存在赤子,便不显荒凉。
此外,她也从心底欣赏少数民族的女性之美──不论是外表形貌,或内在的勤劳忠贞、热情果敢。整体而言,新疆题材小说呈现的“少数民族风情”与“女性之美”,都兼及外表与内在。
虽然停留新疆只短短三年,二十四岁新婚的潘人木,正值一生脑力体力最佳的黄金时期。1944年前后西北边塞之行,留给她难以磨灭的鲜活记忆。笔之于书,除了呈露女性之美,感受母性之光,也从冰雪大漠沐浴异域民族风情,领略少数民族心性之纯良,处世之纯朴。
综观潘人木写作生涯,除了半生心血贡献给儿童丛书,由“纯文学出版社”印行的三本小说皆为当代文学佳构:一是她的成名作《莲漪表妹》,以抗战时期大学校园为背景;其二《马兰的故事》,追忆东北家乡成长岁月。最后便是前述《哀乐小天地》,横跨塞外及台湾生活题材。从各书名看得出来,“女性”既是主角名,也是小说主题之所在。
2005年潘人木在台北去世。如果活着,今年正好九十岁。我们感念作家阳光般温暖的小说作品,且应当多多传播这些刻画人性美的文学。新世纪社会到处是动乱、分裂,我们更需类似的感人之作,帮助动乱世界走上平和,让分裂的族群融合携手。可惜潘人木这些塞外小说绝版多年,她好些手稿甚至从未面世,这类佳作未能广为流通不免叫人扼腕。趁此短文刊出机会,忍不住呼吁眼光远大的出版家们将她的新疆小说重新出版,以造福广大的华文读者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