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中的茶事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ueeryu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为国饮”,我国的饮茶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之久。在漫长的饮茶历史中,人们认识到茶有“致清导和”的养生保健功能,所谓“一啜入腹”,“六腑无昏邪”。出于对茶的喜爱,唐代茶圣陆羽美誉茶为“嘉木”、“甘露”,诗人杜牧赞之为“瑞草魁”,五代时期郑遨誉之为“草中英”。到了宋代,陶榖称茶为“苦口师”、“清人树”和“余甘氏”,秦观赞之为“嘉木英”,苏轼名之为“叶嘉”。
  
  中国人虽然很早就开始饮茶,但茶作为近世文化的象征性饮品,还是从宋代开始的。常言道:“唐诗是酒,宋诗为茶。”我们虽不能这样简单地区别唐诗和宋诗,但唐人豪迈好酒却是事实,如李白、杜甫等都是酒豪,他们狂放不羁,或怀才不遇,从酒中寻得作诗的灵感;苏轼、陆游等虽然政争失败、官场失意,却照样与知交好友一起品茗论诗,由此可见宋人的内敛与理性,以及对茶的喜爱。
  风雅之茶
  
  宋人风雅,宋代文人更是如此。他们是书生、是学者、是艺术家,他们格调高雅,注重生活的品位与情趣。
  《宋人人物册》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美学风范。画中文人坐在家中榻上,手拿书卷似在阅读。身后屏风描绘的是水边风景,折射出文人对山水自然的向往。屏风上挂着主人的肖像画,如同面对着镜子的自我凝视,又似对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思索。身旁的书童持壶正在为他斟茶,读书品茗的文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
  山水林泉一直是文人们向往之所在。如果说《宋人人物册》中的文士用屏风画寄托向往之心,那么《竹林拨阮图》中的儒士们就是身体力行了。画中溪边竹林环境清幽,有一人右手扶着乐器阮咸,左手持杯,一人执瓶为前者杯中倒茶,对面有一人正昂首凝视,旁边还有童子侍候,另一童子跪伏溪边汲水。画面定格在弹奏间隙、演奏者正欲饮茶解渴的瞬间。
  
  文人雅集是宋代文人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人们借此从事多种文化活动,形成一种新的文人生活风气。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描绘了文人集会的盛大场景,画面气氛热烈,人物神态逼真。画中有一备茶场景,可见方形风炉、汤瓶、白茶盏、黑盏托、都篮等茶器。一个童子躬身立在茶炉旁边,炉上放置茶瓶,炉火正旺,显然正在烧水;另一童子手持长柄茶杓,正从茶罐中量取茶粉,准备置于茶盏待水沸腾后点茶。《文会图》的主题虽是文人雅集,茶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反映出文人与茶的密切关系。
  
  劉松年所绘的《博古图》,表现的是几个文人聚在一起鉴赏古玩。画中松林茂盛,松下五位文士和三位仕女围绕摆放古玩的桌案,或低头细观,或上手把玩,表情神态不一。画面稍远处有侍女跪地俯身,手持扇子,正对着风炉在催火烹茶。刘松年另一幅《十八学士图》中,有五位文士正在欣赏曲乐表演,他们身前的案几上摆放着红色的茶托和白色的茶盏。靠近屏风独坐的文士旁边站立两人,一人双手托茶盏,另一人执壶斟茶。由此可见,在宋代,文人聚会品茶已经成为寻常事,而备茶以饮也成为“文会图”中重要的描绘场景。
  
  “鲜香箸下云,甘滑杯中露”的茶,为何如此受宋代文人雅士的钟爱呢?这要从唐代著名隐士卢仝说起。
  卢仝自号玉川子,隐居少室山,贾岛说他“平生四十年,推著白布衣”,唐王朝曾两度征辟他为谏议大夫,均不就,最后在“甘露之变”中遇害。卢仝品性高洁,好茶成癖,以《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而名传千古。“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诗人煎茶自吃,连喝七碗,每一碗感受皆不同。这首“七碗茶歌”脍炙人口,对饮茶的审美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茶诗第一,卢仝因此成为茶界“亚圣”。
  “卢仝烹茶”也成为宋代茶画的经典主题。据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记载,两宋之交的李唐曾绘有《卢仝煎茶图》,可惜失传。此外,南宋的刘松年、宋末元初的钱选也都有《卢仝烹茶图》传世。
  
  钱选的《卢仝烹茶图》是以《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意入画,描绘的是好友谏议大夫孟荀送来新茶,卢仝当即烹茶品茗的情景。卢仝身着白色长袍,悠闲地坐于山冈之上,似在指点手持纨扇、蹲在地上的侍者如何烹茶。画面中另有一人伫立,神态恭谨,可能是孟谏议派来送茶的人。
  刘松年的《卢仝烹茶图》里松槐交错、山石瘦削,树下茅屋中的卢仝拥书而坐,侧首柴门外。屋外的赤脚仆人肩挑葫芦,正在整治“败炉故鼎”,等待煎茶之水沸腾。这幅画再现了卢仝清苦的隐士生活,对此,明代大画家唐寅赞叹道:“玉川子豪宕放逸,傲睨一世,甘心数间之破屋,而独变怪鬼神于诗。观其《茶歌》一章,其平生宿抱忧世超物之志,洞然于几语之间,读之者可想见其人矣。”因此说,卢仝烹茶以饮已经带有忧世超物、淡泊名利的情怀。
  文人爱茶,并在苦、甘、醇的“茶中三味”里品味生活,体会生命。大文豪苏轼才情冠绝一时,心存理想与抱负,却屡遭贬谪,仕途坎坷。他在《试院煎茶》诗中说:“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诗人的饮茶之举正是于逆境中保持平和达观心态的体现。   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诗中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雨后初晴,诗人铺开小纸写几笔草书,在窗前煮水、分茶、品茗,以此消磨时光。这年春天已经62岁的陆游,在赋闲5年后又被委任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赴任之前要到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待皇帝的召见,期间写下了这首传世名篇。曾在福建、江西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的陆游,是个懂茶、爱茶的人,至今留有茶诗近300首。对于茶与酒的选择,他说“扣门方拟贳邻酒,篝火更欲寻僧茶”;有朋自远方来,他说“林间一瓯茶,晤语君勿吝”;老病退隐之后,他说“银杯拌蜜非老事,石鼎煎茶且时啜”。“宋诗为茶”俨然是陆游诗作的绝佳注脚。
  世俗之茶
  
  在宋代,茶已经从隐逸的山林、雅士的宴会走进了市井。王安石在《议茶法》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也说:“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已经深入到普通宋人的日常生活。
  陆羽在《茶经》中引《广陵耆老传》说:“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所谓茗就是茶水,这位老妇人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茶水小贩了。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汴梁城内的“久住王员外家”门前,有两个“饮子摊”,各撑一把圆形遮阳伞,分别挂着“饮子”、“香饮子”字样的市招,虹桥边也有类似的“饮子摊”,这就是宋代的“茶水摊”。“饮子”,顾名思义就是饮料,原为中医的一种治病汤药,宋人喜饮药食同源、气味芳香的“饮子”,既能解渴又益身心。“饮子摊”当然也售卖茶水,《东京梦华录》就专门提到“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
  《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临安城也有“提茶瓶”、“茶花子”等各色与茶事有关的小经纪,而《卖浆图》为我们描绘了南宋都市里的茶贩形象。6个茶贩在叫卖间隙彼此交换茶汤、互相品鉴,画家着意刻画了他们使用的器具,竹木打制的风炉都篮最为醒目,风炉隐藏在篮中隔火层上,炉上可见长嘴茶壶,画中左上角的茶贩手执“铁筷子”拨弄炉中炭火,旁边是盛放木炭的竹编筐,“铁筷子”不用时就插在炭筐里。此外,茶叶罐、盛放茶碗的挎篮、茶贩腰间的雨伞也都是“标准装备”。画中倒茶的茶贩生意做得应该不错,他的风炉都篮上还雕刻着精美的凤凰纹饰呢。茶贩们有的穿布鞋,有的穿草鞋,甚至还有赤脚者,显然都是一些走街串巷为平民百姓服务的小商贩。
  在大都市里,还有不少宋代版的“茶馆”。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忆,北宋汴梁城中有很多茶肆建于御街过州桥、朱雀门大街、潘楼东街巷、相国寺东门街巷等商业中心地带。《宣和遗事》中宋徽宗微服私访名妓李师师时,还专门提到了一家“周秀茶坊”。在这些茶肆中曾经上演过这样一幕:北宋灭后蜀时,缴获了一批古董书画。对于如何安置这些书画,君臣间有一番对话:“太祖阅蜀宫画图,问起所用,曰:‘以奉主人尔。’太祖曰:‘独览孰若使众观耶?’于是以赐东门外茶肆。”宋太祖認为只有将名画挂在茶肆才能“与民共赏”,此举既见其心胸气度,也预示着宋代文事必将大兴。
  
  宋室南迁,江浙地区的饮茶之风后来居上,南宋临安的茶肆在数量和形式上比北宋汴梁更加丰富多样。据《梦粱录》记载,南宋杭州已是“处处有茶坊”。《武林旧事》中还一一罗列当时颇具江南风情的茶坊名号,如清乐茶坊、八仙茶坊、珠子茶坊、连三茶坊等,这些茶坊于墙壁处张挂名人字画,设置奇松异卉等盆景,雇人演奏乐曲歌谣。其中,尤其以宋人话本说唱相结合的“茶坊书场”最具文化氛围。例如,“一窟鬼茶坊”便是由于艺人在这家茶坊里说唱风靡杭州的话本小说《西山一窟鬼》而得名。
  南宋时期的“茶画”更加着意于对市井风俗和升斗小民生活情趣的细致描摹。刘松年的《斗茶图》记录了宋人风靡一时的“斗茶”习俗。画中茶贩多身挎雨伞,可能是路上偶遇,他们在歇担休息间隙斗起茶来。右侧二人捧茶在手,似在品评;左侧一人提壶向杯中注水点茶,神情专注;另一人手执蒲扇生火煮水时还不忘侧头观“斗”。
  “斗茶”又称“茗战”,是我国特有的茶文化。“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早期“斗茶”源于人们为了选出最好的贡茶献于朝廷,茶产出后,先要比斗一番。后来,不但产茶要“斗”,卖茶也要“斗”。“斗茶”渐渐流行,上至宫廷贵人,下至市井百姓,几乎“斗茶”成风,“斗茶图”便应运而生。
  文人雅士借茶比拼,市井百姓也以茶赌斗。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中也有4个茶贩,他们或提壶斟茶,或举杯啜茗,或回味品评,左侧老者拎壶路过,右边专卖“上等江茶”的小茶贩驻足观看,旁边的妇人也拎壶携子边走边看。画中人物清一色的民间衣着打扮,形象生动逼真,眼光集中于茶贩“斗茶”,是南宋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也把茗园“斗茶对赌”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除了刘松年的这两幅“斗茶”图,宋人还绘有不少“斗茶”图。据明代文嘉《严氏书画记》记载南宋李嵩绘有《斗茶图》一幅,清代王毓贤《绘事备考》记载南宋史显祖绘有《斗茶图》5幅,可惜都已经失传了。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从范仲淹的这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斗茶”风气之浓厚。那么,宋人“斗茶”到底如何斗,其中的胜负优劣又该怎样品评分说呢?
  现代人饮茶的主要方式是“泡茶”,这种茶道形式大约兴起于明代。历史上,我国的茶道大致经过“煎茶”、“点茶”和“泡茶”三个阶段。“煎茶”兴盛于唐代,衰于五代。“点茶”酝酿于唐末五代,流行于两宋,是继“煎茶”之后的主要茶道形式,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宋代关于“点茶法”的记载,莫过于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据《茶录》记载,“点茶法”是指将茶饼经过炙烤、碾磨、过筛,然后投入茶盏点冲调膏,后酌量加注热水,边注边击拂,使之产生汤花。当时用茶以蒸青团饼茶为主,用具有风炉、汤瓶、茶碾、茶磨、茶罗、茶盏、茶匙、茶筅等,其中,茶筅是用来打茶汤使之产生泡沫的用具,又名“搅茶公子”。点茶的大体程序包括:炙茶即用炭火烤干茶团,碾茶即将茶团碾磨成末,罗茶即用茶罗筛茶,候汤即选择用水与烧水,熁盏即用热水温热茶盏,最后就是注水点茶。点茶时要控制水量,茶少水多或水少茶多,均不佳。点茶的优劣,以泡沫、水纹、香气和汤色等项来评定,尤其以“有云脚”即泡沫美观且不散、“无水痕”即茶盏内壁水纹出现晚者为佳。   刘松年的《撵茶图》较为全面地描摹了宋代点茶茶艺从碾茶、煮水到注汤点茶的过程,是宋代点茶法清晰的图像展示。画面左侧有两人,一个仆人跨坐在长条矮几上,右手转动茶磨磨茶,石磨旁放着一只茶匙和一把扫茶末的茶帚。另一仆人站在方桌前,左手持茶盏,右手提汤瓶向茶盏内注汤点茶。他的左手边有一只风炉,炉上是水铫式煮水器,右手边是盖着卷边荷叶形盖的贮水瓮。方桌上有筛茶的茶箩、贮茶的茶盒、盛水的水盆、白色茶盏、红色盏托、茶匙、竹茶筅等用器。画面右侧的僧人伏案执笔正在作书,另有两人意在观览。《撵茶图》展示了文人士大夫和佛门僧侣们讲究品茶的生动场面。
  茶,性淡味醇、意蕴隽永,与禅境颇有相似之处。在宋代,僧人与茶之间已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吃茶去”俨然成为禅宗经典语录,道破了“禅茶一味”的玄妙境界。僧侣们认为茶有“三德”:一是“提神”,坐禪时不惧困倦昏沉;二是“益身”,满腹打坐可助消化,空腹时能提供营养;三是“不发”,能使僧人静心息念、不会乱性。宋代普济禅师《五灯会元》记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高僧宗赜禅师在《禅苑清规》中,专门对禅门日常茶事、茶礼作了详细规约。宋代的《罗汉图》和《白莲社图卷》中烹茶的场景就是这种“和尚家风”的真实写照。
  正所谓“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茶,就这样彻底走入了僧俗两界的日常生活。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人无分高低贵贱、男女老幼皆以饮茶为时尚。同时,宋代也是我国茶文化高度发达的历史时期。“茶肆”是茶与商业的结合,标志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奠定了我国传统茶馆的文化基础。“拜茶”是茶与礼仪的产物,“宾主设礼,非茶不交”,家中来了客人都要奉上一杯香茗,以示礼貌和尊敬。“茶书”是茶与学问的结晶,《茶录》《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等数十部著作的问世,促进茶学大兴。“茶诗”是茶与诗歌的对话,“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煮茗对清话,异琴知好音”,“弹琴阅古画,煮茗仍有期”,“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这些佳句就在烹茶品茗时吟咏而出。
  在这些诗句里,茶与画也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与水的碰撞和交融,正如中国画中墨与水的调和与汇聚一般,茶道与绘画本就有相通之处,它们都能陶冶性情,也都关注意境的表达。以茶入画,在丰富绘画题材与内容的同时,还直观地记录了茶事的种种变迁,让我们得睹曾经鲜活的茶文化生活的历史画面,进而也将茶的实用价值提升到文化品赏的新高度。
  “茶画”就是茶与绘画注定了的一场相遇。无论是失传已久的如李唐《卢仝煎茶图》、刘松年《唐子西拾薪煮茗图》、李嵩《茶会图》,还是有幸得存的如《斗茶图》《撵茶图》和《茗园赌市图》等,都在茶香暗透、茶旗飘摇间,定格在宋人那风流云散、历久弥新的茶事之中。
其他文献
在非洲传统文化中,面具是仪式艺术里最重要的一环,是人们与神灵、祖先沟通的媒介。围绕着祈雨仪式、婚丧嫁娶仪式、播种丰收仪式、成年仪式、巫术仪式等各种神秘的宗教活动,非洲人民创作了各种各样的面具。其中,男性面具占有很大的比重,充分反映了不同部落族群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  这些形式各样的面具充分展示了生活在非洲大陆的人民对世界和人生的哲学理解,也展现了艺术家和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审美情趣。    
经典小说《封神演义》的故事,始于纣王对女娲的一首亵渎诗。从女娲遣三妖入宫,到姜子牙分封诸神,整部《封神演义》中,一直有一股力量凌驾于人界之上,书写、操纵着人间宿命。  近期在全国上映的动画电影《姜子牙》,可能是近年来最贴近封神故事内核的改编作品之一。作为彩条屋影业出品、“封神宇宙”的第二部作品,《姜子牙》承载了粉丝们非常高的期望,也难免会被拿去和去年的票房神话《哪吒之魔童降世》做比较。  这种比较
雨过天晴,树林里长出了许多小蘑菇。小蘑菇看到身边的大树和花草都那么高大,自己个子这么小,不由得自卑、傷心起来。小蚂蚁看见了,很是不解,问清原因之后哈哈大笑:“别伤心了,我看你很高大呀,刚刚你还为我遮风挡雨呢!”小蘑菇看着比自己小得多的小蚂蚁,不好意思地笑了……
吴昌硕是清末民初书法界的领军人物,篆隶楷行草无一不通。他的书法创作以篆书为主,也多有行草、隶书作品。吴昌硕的楷书始学于颜真卿,行书学习黄庭坚、王铎,隶书学习汉代石刻,篆书学习石鼓文。60歲后,他的书法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尤精于石鼓文,不拘成法,传世书迹有《临石鼓文轴》《致醉翁尺牍》《寿书词》《汉书下酒联》等。书:金石气之重  吴昌硕的楷书从临摹颜鲁公入手,后又学习曹魏时期钟繇的小楷,自称学“钟太傅
摘要:为探寻适合农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对健康粮食制品需求的农村零售业态布局,基于我国东、中、西部395个农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从3个层次分析当前农村地区杂货店、便利店、集贸市场、自选超市等零售业态布局对农民粮食制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需求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缩短到最近自选超市的时间是农民提高粮食制品安全与营养需求的有效布局,增加所在村5 km范围内的便利店数量是提高低收入群體需
摘要:利用2011—2013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相关数据,借助混合横截面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经济发展包含的各要素对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生鲜农产品产量、高速公路里程对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有正向作用,说明经济发展能够拉动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此外,属于物流节点的市(州)生鲜农产品运输量高于其他市(州),说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是影响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
摘要:对新疆石河子和吐鲁番2个地区酿酒葡萄园可培养酵母菌的种类鉴定及分布进行研究,旨在明确酿酒葡萄园主要酵母种类及分布规律,为酵母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基础。对酿酒葡萄园果实表面和土壤进行稀释后平板划线分离纯化,挑取单菌落,并对菌落和细胞显微特征进行形态观察。对分离获得的酵母菌株进行WL培养基培养观察,区分聚类,选取其代表菌株进行糖发酵及碳源利用试验,且对其26S rDNA D1/D2区序列测序鉴定
脑筋急转弯  1.什么人站在刀尖上生活?  2.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喜欢过32岁生日?  3.为什么一个人一天吃9头牛?  逻辑推理  (如右图)把数字1-11填入图中,使每条线上3个数相加的和相等。  答案  脑筋急转弯  1.滑冰的人。  2.没人喜欢三长两短的蜡烛。  3.蝸牛。  逻辑推理
11月15日 星期五 天气:阴  下课铃响了,可我还沉浸在晓坤老师的修辞课里不能自拔。尤其是今天刚学的反复修辞,真是太有吸引力了!正陶醉在修辞之中呢,突然一声叫喊,打破了我的“美梦”——“‘馬三吉’,你发什么呆呢?”不用说,又是我那个“倒霉催的”同桌——李梦琦!  我装作生气地转头,立马迎上了李梦琦“贱贱的”笑容,只见他笑嘻嘻地说道:“哥们儿!你说这反复和排比……”他话说一半,然后用眼睛瞄着我。 
吃完晚饭,我写了一篇看图写话,自认为写得还不错,就赶紧请妈妈过来检查。妈妈放下手里的工作,坐在我旁边,很认真地读起来,读着读着,妈妈的眉头一皱。我很紧张,对自己写的故事有点儿担心。  妈妈把故事读完了,转过头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桐桐,故事整体写得还不错,就是‘的’‘地’‘得’的用法不是很正确。”对于妈妈指出的问题,我也很疑惑,我一直对这三个字的用法很不确定。这时,妈妈笑着对我说:“桐桐,我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