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扩充,增加知识的积累。阅读的量越多,学生对于课文的了解就越深刻,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更深刻的体会阅读。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的阅读教学时,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联系生活,通过阅读加深对生活的感悟,通过生活而爱上阅读。当阅读回到生活中的时候,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就更多了,从而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生活;阅读感悟;语文素养
现今,很多应用于小学的教学方法中的教学内容都不属于语文的范围,新方法的开展比较的复杂,对于原文的含义就曲解了,作者的本来含义就无法完整的体现出来,只是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的展现。语文教学的进行时间已经很长了,值得借鉴的方面也有很多,对于新的东西我们不能一味的接受,对于原来的好的东西我们应该保留下来,最终的呈现方式才是最完美的。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出三种误区,即“窄语文,泛语文和非语文”
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将语文课偏狭为文学作品欣赏和研讨,窄化为文学课;有的教师将语文课泛化为大文化课。或是成为班会活动,综合实践课,以活动和生活中的体验化简了语文学习;有的教师则将语文课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内容冗赘,形式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有的教师则在语文课内设置了大量的课外内容,课堂成了成果展示厅和资料交流会,弱化了语文本身的学习,却美其名曰“延伸拓展”。殊不知这样做,曲解了“延伸拓展”的真正含义。
二、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两个板块,两件大事,三个层次
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一是学习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又分为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语言材料所反映的大千世界的知识。语言本身的知识包括文学常识、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文章的谋篇布局等;而语言材料反映的知识则包括社会、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二是培养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应注意把握的两件大事是:一是思路,也就是文章的立意、选材和组织材料;二是口味语言,即领悟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和产生的效果。语文教学应注意的三个层次,即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语言表达的。
三、语文阅读教学要紧紧抓住文本。
抓文本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感悟与理性”的关系。感性即注重情感体验,感受形象,理性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要注意文本,关注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概括和归纳,否则就丢失了文章中富含的情意。二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宏观把握,微观深入。对局部的处理必须在整体的框架内,抓住文眼,品味語言,切不可脱离课文,偏离课堂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细心体会作者为表情达意而独具匠心的组材,从分析篇章结构中自然地归纳中心思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三是“朗读与默读”的关系,朗读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感情,而默读则是让学生思考。在语文阅读中,朗读技巧的知道不能代替学生默读时的体验和品味。默读可以使学生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因而,我们一定要注意朗读与默读的关系。
四、将阅读融入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阅读的时候,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是学生的部分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对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体会。阅读的时候,老师通过生活情景的设立,使阅读与生活相结合,从而体会文章的背景,通过作者的描绘融入到当时的环境中,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将生活与阅读相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就可以很快的掌握,阅读的效率就提高了,生活情景可以通过有关的图片以及展示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创建,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融入生活,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喜欢,对于阅读的理解更加深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比如,讲《风筝》的过程中,老师把风筝的图片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吸引学生的目光,心中充满好奇。此时,学生就可以投入到阅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展现出来的童年的欢乐很容易的体会到,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将图片中的风筝结合生活中的风筝,从而对于风筝就有了直观的体会,放风筝时的快乐以及童年的欢乐都能很好的感受,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探究,就能深刻的体会风筝的制作过程、放飞的过程以及寻找风筝的过程中的具体情感。
五、注重课外延伸
文本教学是必须的,课外延伸也是必须的,但延伸必须是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延伸不在于内容的多与少。时间的长与短,而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深与浅,语文素养包括积累、思维、文化品味、知识视野、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机智观等许多方面。课外延伸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一是朗读切入。朗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把学生课内的情感内容与语言表达的微妙关系从而感受文学的魅力。二是问题切入。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问题的,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许多发明创造多是从问题开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从苹果落地引发的,即为什么苹果只向下掉而不向上掉,因而,好的问题切入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三是调查切入。社会调查活动总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表现“等主题开展,可结合此课文切入对眼前生活中相关想象的调查。四是补白切入。所谓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在文章的空白之处进行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帮助学生找出“句中無其辞,句外有其意“之处,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五是换位切入。它包括视角转换,时空转换,思考角度转换,角色转换等,它可以提升学生理解、体验、感悟、质疑的能力,促进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如同样是写作,古代与现代不同,古代不同的作者由于政治背景和生活境遇不同而导致看法也不同,我们可消极的向积极的方面延伸。
总之,我们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必须练好语文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把握文本,回归语文。
参考文献
[1]李凤艳.语文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回归[J].教育现代化,2017,4(38):325~326.
[2]时良忠.回归生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J].基础教育研究,2015(20):6~8.
贵州省石阡县青阳苗族仡佬族侗族乡小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生活;阅读感悟;语文素养
现今,很多应用于小学的教学方法中的教学内容都不属于语文的范围,新方法的开展比较的复杂,对于原文的含义就曲解了,作者的本来含义就无法完整的体现出来,只是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的展现。语文教学的进行时间已经很长了,值得借鉴的方面也有很多,对于新的东西我们不能一味的接受,对于原来的好的东西我们应该保留下来,最终的呈现方式才是最完美的。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出三种误区,即“窄语文,泛语文和非语文”
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将语文课偏狭为文学作品欣赏和研讨,窄化为文学课;有的教师将语文课泛化为大文化课。或是成为班会活动,综合实践课,以活动和生活中的体验化简了语文学习;有的教师则将语文课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内容冗赘,形式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有的教师则在语文课内设置了大量的课外内容,课堂成了成果展示厅和资料交流会,弱化了语文本身的学习,却美其名曰“延伸拓展”。殊不知这样做,曲解了“延伸拓展”的真正含义。
二、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两个板块,两件大事,三个层次
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一是学习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又分为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语言材料所反映的大千世界的知识。语言本身的知识包括文学常识、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文章的谋篇布局等;而语言材料反映的知识则包括社会、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二是培养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应注意把握的两件大事是:一是思路,也就是文章的立意、选材和组织材料;二是口味语言,即领悟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和产生的效果。语文教学应注意的三个层次,即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语言表达的。
三、语文阅读教学要紧紧抓住文本。
抓文本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感悟与理性”的关系。感性即注重情感体验,感受形象,理性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要注意文本,关注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概括和归纳,否则就丢失了文章中富含的情意。二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宏观把握,微观深入。对局部的处理必须在整体的框架内,抓住文眼,品味語言,切不可脱离课文,偏离课堂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细心体会作者为表情达意而独具匠心的组材,从分析篇章结构中自然地归纳中心思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三是“朗读与默读”的关系,朗读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感情,而默读则是让学生思考。在语文阅读中,朗读技巧的知道不能代替学生默读时的体验和品味。默读可以使学生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因而,我们一定要注意朗读与默读的关系。
四、将阅读融入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阅读的时候,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是学生的部分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对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体会。阅读的时候,老师通过生活情景的设立,使阅读与生活相结合,从而体会文章的背景,通过作者的描绘融入到当时的环境中,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将生活与阅读相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就可以很快的掌握,阅读的效率就提高了,生活情景可以通过有关的图片以及展示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创建,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融入生活,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喜欢,对于阅读的理解更加深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比如,讲《风筝》的过程中,老师把风筝的图片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吸引学生的目光,心中充满好奇。此时,学生就可以投入到阅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展现出来的童年的欢乐很容易的体会到,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将图片中的风筝结合生活中的风筝,从而对于风筝就有了直观的体会,放风筝时的快乐以及童年的欢乐都能很好的感受,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探究,就能深刻的体会风筝的制作过程、放飞的过程以及寻找风筝的过程中的具体情感。
五、注重课外延伸
文本教学是必须的,课外延伸也是必须的,但延伸必须是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延伸不在于内容的多与少。时间的长与短,而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深与浅,语文素养包括积累、思维、文化品味、知识视野、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机智观等许多方面。课外延伸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一是朗读切入。朗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把学生课内的情感内容与语言表达的微妙关系从而感受文学的魅力。二是问题切入。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问题的,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许多发明创造多是从问题开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从苹果落地引发的,即为什么苹果只向下掉而不向上掉,因而,好的问题切入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三是调查切入。社会调查活动总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表现“等主题开展,可结合此课文切入对眼前生活中相关想象的调查。四是补白切入。所谓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在文章的空白之处进行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帮助学生找出“句中無其辞,句外有其意“之处,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五是换位切入。它包括视角转换,时空转换,思考角度转换,角色转换等,它可以提升学生理解、体验、感悟、质疑的能力,促进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如同样是写作,古代与现代不同,古代不同的作者由于政治背景和生活境遇不同而导致看法也不同,我们可消极的向积极的方面延伸。
总之,我们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必须练好语文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把握文本,回归语文。
参考文献
[1]李凤艳.语文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回归[J].教育现代化,2017,4(38):325~326.
[2]时良忠.回归生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J].基础教育研究,2015(20):6~8.
贵州省石阡县青阳苗族仡佬族侗族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