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型产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最大的重点,它是改变国家发展方式的方向。在中国需要创造的时代,设计教育便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本文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有创见性的观点,把如何发掘学生的原创力作为主线,尝试把设计专业基础课中的素描、色彩、基础造型结合成一个整体,通过一系列的预设课程,从如何选择观察对象,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观察方法,再从自然物象中找到原创的基本型,最后用基本型再造新的形象和造型,来达到原创设计的一个创作过程,以此来培养设计师的原创能力。
关键词:原创思维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a)-0045-02
在创意、创新型产业中,对设计师的原创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之设计行业中,原创力强的团队占有着行业的制高点。对那些学设计专业的未来之设计师们来说,如何能在学校学到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能学到一辈子管用的创造性思维方法论,是现行教育的一大责任。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把如何发掘学生的原创力作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预设课程实践来达到原创设计的一个创作过程,并引导学生用意象美的理念来观察自然,找到自然物象美的元素,再用抽象的方法来从具象物体中,找到自然造型美的形式,最后通过学生自我意识提炼成基本型,这样就找到了原创基本型,然后以基本型为发力点再造新的形式和造型。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拥有全新的思维方式、观察方法和创作模式,便于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把基本型加以发散创造出真实的设计作品。此所谓“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精髓所在。
1 教改课程过程
1.1 摆脱自然主义的泥潭,用“意象美”和“抽象美”的造型理念,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前一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美术基础训练,但目前这类培训还是以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为主,从教学体系上看是受前苏联素描、色彩教学思路影响的延续,这种方式相对缺乏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训练与培养。只有改变照搬自然的思维方式,站在新时代的艺术层面上纵古贯今,在几千年的艺术发展长河中去寻找人类想象力的一个个闪光点,才能高瞻远瞩,提升自身对自然的认知力,从而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意象思维,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宗旨的,其教育更离不开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必然联系,意象情感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意象情感是主体通过对客观自然的认知发生的一种心里现象[1]。我国早在唐代就有了自己的造型理论,“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自然之性,或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王维《学画秘诀》)。其秘诀就是立意在先,依形造型,依境传情,其画面就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感,而是诗情画意的意象感。二是抽象思维,它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反映过程。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抽象主义的美学观念最早见于德国哲学家W·沃林格的著作《抽离与情移》。抽象主义艺术的产生是对自然主义写实艺术的补充。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目标的抽象艺术通过线、色彩、块面、形体、构图来传达各种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通过以上两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形成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方法,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2.2 用创造性思维方式来观察自然
2.2.1 培养创造性的观察理念
“发展视觉是最重要的事情”,如现代艺术的鼻祖塞尚就是长时间面对空白画布和画面上的“看”。这种看其实更多展示的是一个表现知觉的样式,是通过知觉来感受被观察的对象,并借助各种因素来进行审美想象,最后为眼睛所理解、心灵所意会。这种观察就不是对象的描摹,而是观者带有独特的审美情感去审视客观对象,挖掘自然的审美价值,然后经过合理的、独具匠心的形式安排,进而物化为观者自己感知的对象,成为有意识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要培养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人的感官之间是有联想的,在观察中发动人体所有感官来做观察。不仅要求学生用眼睛看、用耳听声响、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摸质地、用嘴尝味道,同时还要求用心想。对观察对象要作全面的理解,对不懂或不够了解的内容,要求向别人请教,或查有关书刊资料,以使所观察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全面、具体、充裕、活生生的立体印象。
2.2.2 运用创造性的观察角度
设计师的思维要有创造性,必需要有不同于常人的独特观察方式。康定斯基曾把艺术家说成是具有“秘密视觉的人”,这种秘密的视觉能力其实就是说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方式与众不同[2]。这种观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用第三只眼睛来看世界”。要改变自然主义一点透视式的写实观察角度,现代艺术首先对此进行了反思,西方现代主义阶段创造的视觉形式和风格数量很多,它以倍数超出已往任何时代,从这里面可以得到很多的企发。如可以参考立体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概念,来理解形体和结构。也可参考现代主义的起源—— 后印象主义画派的主张来理解色彩,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塞尚认为:“画画—— 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当然,还可以从原始艺术、中世纪的宗教艺术、非洲和大洋洲艺术、东方的文字、书法中吸收养料,甚至从中国的老庄哲学、佛教禅宗中择取观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观察方式。例如用中国传统山水画散点透视的方式,来观察自然等。
2.3 善于在生活中收集和寻找观察对象
“艺术来源于生活”讲的就是艺术创作之关键是对生活的体验,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创作也是某种生理冲动的需求,是人的情感某种渲泻方式。没有情感就不会有创作的冲动,也就谈不上有观察。针对课程对所选的观察对象设定三个要求:(1)找自己喜爱的对象,所喜爱的物体能激发观察者的兴趣,从而启发人的潜能。(2)选择非人造的自然物体,自然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其形体包含了自然美的因素。而人造物体经过别人的塑造,不利发挥个人的特征。(3)选择便于携带和在一段时间内保质,此条是为了在教室、相对课时等特定情况而设。(图1、2)
2.4 用抽象和意象的手法从观察对象中找到基本型
一般泛指的抽象艺术,包含两种类型:(1)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简约或抽取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形象。(2)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的几何构成。抽象是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目标的艺术,具体的手法是通过线、色彩、块面、形体、构图来塑造形体。阿恩海姆认为抽象是从杂乱的现实中提炼生命的形式。苏珊·朗格指出:“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是抽象的。”绘画创作中的抽象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一个现实图景的类型化概念化、符号化;也可以是分离的、抽取或归纳和分离的综合运用。艺术抽象的过程可以是逻辑的、理性的,也可以是直觉的、感性的隐喻[3]。
中国画的意象其实是有别于西方纯粹抽象的一种感性的抽象,西方哲学被认为更理性,更强调逻辑,更善于抽象。而中国式的思辩因为常伴随着形象,所以被形容为感性的、直观的或描述性的。中国画中意象思维可从书法中找到“象形”的源头,谢赫《古画品录》中写道:“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见。”皆说明中国画实用与写意、感性和抽象的统一。
从西方的抽象手法和中国画中吸取对形象的概括和提炼之法,从形象中体现理和意,来引导学生从自然具象形态中找出美的基本形式,通过自己的二次加工,得到一个创造性的新造型—— 即基本型。(图3)
2.5 用基本型为元素进行概念作品设计
有了原创性的基本型萌芽,对其进一步加工和发散。并以此为发力点和元素,进行概念作品的设计,便于以后自然衔接到专业的工程设计中。基本形是一个最小的单位,利用它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排列、组合、便可得到最好的构成效果。第一步对基本型用组形、分离、复叠、透叠、结合、减却、差叠、重合等构成手法进行造型的深化想象。第二步用渐变、重复、近似、骨格等构成手法把基本型进行思维发散。
3 结语
作者本人从事设计教学十几年,同时一直坚持在做一线的设计工作。在两种角色间特别体会到从学艺术设计到成为一个设计团队核心设计师之路的艰辛,更从社会的角度认识到作为学校应该为学生在校时解决点什么。在这个艺术和技术结合的行业里,学校阶段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做一个真正设计师,象教会一门手艺一样的绝活。再通过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继续不断的实践,才有可能培养出对这个时代真正有用的设计人才。本课程通过启发创造性思维、陪养独特的观察、从具象中提炼原创基本型、再用基本型概念设计这样一个流程,使学生掌握了视觉造型创造性实践的一种方法,对其以后从事专业创作而言,是设计原创力取之不尽的源泉,本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参考文献
[1] 石祥强.“意象美”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的训练与陪养[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
[2] 唐宏轩.艺术设计教育中感知的重要性[J].艺术百家,2009(7).
关键词:原创思维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a)-0045-02
在创意、创新型产业中,对设计师的原创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之设计行业中,原创力强的团队占有着行业的制高点。对那些学设计专业的未来之设计师们来说,如何能在学校学到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能学到一辈子管用的创造性思维方法论,是现行教育的一大责任。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把如何发掘学生的原创力作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预设课程实践来达到原创设计的一个创作过程,并引导学生用意象美的理念来观察自然,找到自然物象美的元素,再用抽象的方法来从具象物体中,找到自然造型美的形式,最后通过学生自我意识提炼成基本型,这样就找到了原创基本型,然后以基本型为发力点再造新的形式和造型。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拥有全新的思维方式、观察方法和创作模式,便于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把基本型加以发散创造出真实的设计作品。此所谓“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精髓所在。
1 教改课程过程
1.1 摆脱自然主义的泥潭,用“意象美”和“抽象美”的造型理念,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前一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美术基础训练,但目前这类培训还是以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为主,从教学体系上看是受前苏联素描、色彩教学思路影响的延续,这种方式相对缺乏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训练与培养。只有改变照搬自然的思维方式,站在新时代的艺术层面上纵古贯今,在几千年的艺术发展长河中去寻找人类想象力的一个个闪光点,才能高瞻远瞩,提升自身对自然的认知力,从而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意象思维,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宗旨的,其教育更离不开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必然联系,意象情感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意象情感是主体通过对客观自然的认知发生的一种心里现象[1]。我国早在唐代就有了自己的造型理论,“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自然之性,或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王维《学画秘诀》)。其秘诀就是立意在先,依形造型,依境传情,其画面就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感,而是诗情画意的意象感。二是抽象思维,它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反映过程。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抽象主义的美学观念最早见于德国哲学家W·沃林格的著作《抽离与情移》。抽象主义艺术的产生是对自然主义写实艺术的补充。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目标的抽象艺术通过线、色彩、块面、形体、构图来传达各种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通过以上两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形成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方法,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2.2 用创造性思维方式来观察自然
2.2.1 培养创造性的观察理念
“发展视觉是最重要的事情”,如现代艺术的鼻祖塞尚就是长时间面对空白画布和画面上的“看”。这种看其实更多展示的是一个表现知觉的样式,是通过知觉来感受被观察的对象,并借助各种因素来进行审美想象,最后为眼睛所理解、心灵所意会。这种观察就不是对象的描摹,而是观者带有独特的审美情感去审视客观对象,挖掘自然的审美价值,然后经过合理的、独具匠心的形式安排,进而物化为观者自己感知的对象,成为有意识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要培养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人的感官之间是有联想的,在观察中发动人体所有感官来做观察。不仅要求学生用眼睛看、用耳听声响、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摸质地、用嘴尝味道,同时还要求用心想。对观察对象要作全面的理解,对不懂或不够了解的内容,要求向别人请教,或查有关书刊资料,以使所观察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全面、具体、充裕、活生生的立体印象。
2.2.2 运用创造性的观察角度
设计师的思维要有创造性,必需要有不同于常人的独特观察方式。康定斯基曾把艺术家说成是具有“秘密视觉的人”,这种秘密的视觉能力其实就是说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方式与众不同[2]。这种观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用第三只眼睛来看世界”。要改变自然主义一点透视式的写实观察角度,现代艺术首先对此进行了反思,西方现代主义阶段创造的视觉形式和风格数量很多,它以倍数超出已往任何时代,从这里面可以得到很多的企发。如可以参考立体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概念,来理解形体和结构。也可参考现代主义的起源—— 后印象主义画派的主张来理解色彩,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塞尚认为:“画画—— 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当然,还可以从原始艺术、中世纪的宗教艺术、非洲和大洋洲艺术、东方的文字、书法中吸收养料,甚至从中国的老庄哲学、佛教禅宗中择取观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观察方式。例如用中国传统山水画散点透视的方式,来观察自然等。
2.3 善于在生活中收集和寻找观察对象
“艺术来源于生活”讲的就是艺术创作之关键是对生活的体验,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创作也是某种生理冲动的需求,是人的情感某种渲泻方式。没有情感就不会有创作的冲动,也就谈不上有观察。针对课程对所选的观察对象设定三个要求:(1)找自己喜爱的对象,所喜爱的物体能激发观察者的兴趣,从而启发人的潜能。(2)选择非人造的自然物体,自然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其形体包含了自然美的因素。而人造物体经过别人的塑造,不利发挥个人的特征。(3)选择便于携带和在一段时间内保质,此条是为了在教室、相对课时等特定情况而设。(图1、2)
2.4 用抽象和意象的手法从观察对象中找到基本型
一般泛指的抽象艺术,包含两种类型:(1)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简约或抽取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形象。(2)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的几何构成。抽象是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目标的艺术,具体的手法是通过线、色彩、块面、形体、构图来塑造形体。阿恩海姆认为抽象是从杂乱的现实中提炼生命的形式。苏珊·朗格指出:“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是抽象的。”绘画创作中的抽象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一个现实图景的类型化概念化、符号化;也可以是分离的、抽取或归纳和分离的综合运用。艺术抽象的过程可以是逻辑的、理性的,也可以是直觉的、感性的隐喻[3]。
中国画的意象其实是有别于西方纯粹抽象的一种感性的抽象,西方哲学被认为更理性,更强调逻辑,更善于抽象。而中国式的思辩因为常伴随着形象,所以被形容为感性的、直观的或描述性的。中国画中意象思维可从书法中找到“象形”的源头,谢赫《古画品录》中写道:“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见。”皆说明中国画实用与写意、感性和抽象的统一。
从西方的抽象手法和中国画中吸取对形象的概括和提炼之法,从形象中体现理和意,来引导学生从自然具象形态中找出美的基本形式,通过自己的二次加工,得到一个创造性的新造型—— 即基本型。(图3)
2.5 用基本型为元素进行概念作品设计
有了原创性的基本型萌芽,对其进一步加工和发散。并以此为发力点和元素,进行概念作品的设计,便于以后自然衔接到专业的工程设计中。基本形是一个最小的单位,利用它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排列、组合、便可得到最好的构成效果。第一步对基本型用组形、分离、复叠、透叠、结合、减却、差叠、重合等构成手法进行造型的深化想象。第二步用渐变、重复、近似、骨格等构成手法把基本型进行思维发散。
3 结语
作者本人从事设计教学十几年,同时一直坚持在做一线的设计工作。在两种角色间特别体会到从学艺术设计到成为一个设计团队核心设计师之路的艰辛,更从社会的角度认识到作为学校应该为学生在校时解决点什么。在这个艺术和技术结合的行业里,学校阶段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做一个真正设计师,象教会一门手艺一样的绝活。再通过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继续不断的实践,才有可能培养出对这个时代真正有用的设计人才。本课程通过启发创造性思维、陪养独特的观察、从具象中提炼原创基本型、再用基本型概念设计这样一个流程,使学生掌握了视觉造型创造性实践的一种方法,对其以后从事专业创作而言,是设计原创力取之不尽的源泉,本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参考文献
[1] 石祥强.“意象美”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的训练与陪养[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
[2] 唐宏轩.艺术设计教育中感知的重要性[J].艺术百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