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陈忠实在关中平原这块深厚的黄土地上用亲身经历为我们绘出了一幅独特历史画卷。从温柔敦厚的大儒精神到鬼怪乱神的阴阳文化,融汇了华夏民族智慧与愚昧并存的多样文化因素,传承百年特色的风俗习惯更是为关中平原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从现实关中平原原型到小说版土地白鹿原,作家用史诗的笔法记录了一代人的兴衰哀叹。
【关键词】 大儒文化;鬼怪乱神;独特习俗
关中平原处于支流泾河以及洛河冲击而成的肥沃盆地之中,坐落在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四季分明,历史悠久,这里盛产小麦、棉花,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作家深深植根于这片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地上热情讴歌,叙说着永不过时的怀旧主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中平原独特的历史画卷。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序言中这样说道:“到50岁才捅破了一层纸,文学仅仅是一种个人兴趣;到50岁还捅破了一层纸,创作实际上也不过是一种体验的展示” 。这充分说明了《白鹿原》的成书是作者用自己的心灵和生命所体验到的人类生命所熔铸的一本“民族秘史”。在这部史诗性的著作中,关中平原地区的大儒文化让我们看到了温柔敦厚的庄稼人,有关鬼怪乱神的文化因素更是给关中平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独特的文化习俗以及相关仪式活动更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一、温柔敦厚的大儒文化
从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塑造的白嘉轩、朱先生、冷先生、鹿三与鹿子霖、
田福贤等人物性格对比看出,陈忠实重文轻利,赞扬那些带有黄土地精神的高大的“人”,人性的光辉在一次次跌宕起伏的事件中散发光辉。首先,白鹿村人善良刚正,以德报怨。白嘉轩作为白鹿村上溯几辈承袭下来的族长,担负着维护整个村庄的光荣使命,无论是祭祖、婚丧,还是大灾小难的祭祀活动都必须出席主持局面。而良好的家风——“耕织传家九,经书济世长”则成为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准则,为其在白鹿村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和名声。他善待长工,没有等级观念。尊称鹿三为三哥,让长得“心疼”的宝贝女儿认其为“干大”。当嘉轩看见兔娃儿对患病之后的鹿三总是训斥,还弹嫌他干活不利索时,他严厉地在正式场合提出往后谁也不准“拿斜眼瞅他粗嗓子喉他都不许!”依旧表明了他拿鹿三当一屋口人待。在鸡毛传贴起事的事件中,鹿三在关键时刻豪气万丈地与和尚等人出头反对史县长收盖印章税的行为,赢得了嘉轩更加崇敬的的赞扬:“三哥!你是人!”深深的一鞠躬不仅是对白鹿村就连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人都不畏强权势力勇于抗争的敬佩,更加表明了白嘉轩对于正直的人的崇拜。在黑娃鹿兆谦当土匪头子而被逮捕收押准备严惩时,白嘉轩挂上褡裢去找还没有恢复父子关系的白孝文去求情放了那个把他的腰打折,像狗一样蜷弯着腰的老人。他不计前嫌,只为能在关键时刻救出黑娃让他以后能够学好。这一行为被姐夫朱先生由衷赞赏道:“你救下救不下黑娃且不论,单是你有这心肠这度量这德行,你跟白鹿原一样宽广深厚永存不死!”当得知鹿子霖被抓被绑时,他更加崇奉自己处事治家的信条像哲人一般仰起头瞅着屋脊后巍峨的南山群峰感慨地说着那句至理名言:“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里,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里,都抹不掉。”说出了一代人的沧海桑田。
作为教书先生的朱先生是位刚正不阿,爱憎分明之人。“君子慎独,表里如一”是其学人修身之本,而“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房要小,地要少,养个黄牛慢慢搞”则是他的名言,这些思想都为关中学派正宗思想的弘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廉明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当他作为滋水县赈济灾民副总监到一河口仓视察时,面对总乡约给其备下的四碟炒菜一盘雪白的蒸馍,他一声不响地到舍饭场上舀来一碗小米粥喝起来,让总乡约羞愧不已。当他满脸淌着泪珠说道:“谁忍心从饥民口里叼食,谁还能算人吗?”所有饥民都无声地跪下来敬仰这位刚正廉明正直之人。他不慕权贵平等待人,当黑娃儿受到妻子玉凤的影响向朱先生拜师时,朱先生并没有有歧视他以前为土匪的身份,当其临死时认为自己最好的弟子就是黑娃。朱先生也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伟人,得知鹿兆海死于战争时,他立即交代好后事,打算拼了这把老骨头上战场打鬼子,八位老先生的民族正气撼动了白鹿原,让军师都为之肃然起敬!
白鹿村里的冷先生是位看病医师,全村人都对其深信不疑。除了其医术高明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好名望。不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他都一视同仁,一时拿不出钱的人他问也不问,任你手头活便的时候给他送来。冷先生也是位顾全大局的先生。他将大女儿许配给鹿家将二女儿订给白家有他自己的考虑。他深知白鹿两家的恩怨争斗只是不明摆地显现出来,将两家通过他结为亲家,维护了白鹿村的大局稳定。
白鹿原中所呈现出的大儒精神为关中平原这块深厚的黄土地平添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情的温暖。
二、鬼怪乱神的阴阳文化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处于内陆的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是思想愚昧,顽固不化的,他们把解释不清的怪现象归结为鬼怪作祟或是神明发威等。陈忠实在《白鹿原》中为我们所描述白鹿村里所发生的种种具有神秘色彩的事件,让人又想起那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也表明关中平原也曾经历过必经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而最具典型的代表就是白鹿原的图腾——白鹿。
白鹿原上的“白鹿”是“很古很古的传说”留下来的,白鹿所过之处“死能复生,丑能化美,毒虫灭绝,疫疠郭清”。而正是这一“白鹿”在死过六房妻子的白嘉轩眼前的出现让其生活出现了转机,不仅让他娶到了如意的新娘——仙草,还打破了白家几代单崩儿的萧条局面。由此,“白鹿”的出现更让读者相信是吉祥的象征。而文中又一次提及“白鹿”是女儿白灵去世的日子。嘉轩梦见一只白毛白蹄白鹿角的鹿飘到他面前,眼里噙着委屈的泪水变成了女儿灵灵的脸蛋还叫了他一声“爸”,恰巧白赵氏和朱白氏也在同一天晚上梦到了同样的情景,而这一天也正是革命烈士白灵的祭日,真是解释不清的一大怪事。这里的白鹿则象征着纯洁、刚烈的女子白灵的英勇逝世。与白灵去世出现的白鹿相照应,一生不卑不亢、清明正直的朱先生去世时白鹿也曾闪现。当朱先生让妻子朱白氏帮他找黑头发时,朱白氏开玩笑地说他成了只白毛鹿,而当朱白氏真正从前院看见腾起的一只白鹿从屋脊飘到原坡上消失时,意识到朱先生也似白鹿般飘走不复还了。 这不由得让我们思考:是不是作为吉祥象征的“白鹿”是在白鹿原上的生命轮回呢?白鹿的真正意义是不是关中平原上那些伟大的人所赋予的生命象征,是他们所存在的、永不消逝的精神带给了白鹿原轮回着的永恒生命力呢?
鬼神附体也是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描写篇幅较多的神秘之处。当一场由干旱酿成的年馑降临到白鹿原上时,作为族长的白嘉轩带领全族人到老爷庙求水。伴随着锣鼓的喧嚣和黄表纸令人窒息的气味萦绕着嘉轩跪着的一动不动的躯体时,突然他仿佛觉得自己轻如一张黄表纸,当吐出最后一口浊气时神灵通体的他大吼一声:“吾乃西海黒乌梢!”之后便按照仪式顺序到黑水潭祈求西海龙王舍水。而之后的他刚做完仪式便扑倒在地人事不省。这难道是神灵赋予族长白嘉轩特有的“神权”吗?而另一次则是鬼魂的显现。陈忠实将被小娥鬼魂附体的鹿三以及见到小娥鬼魂的鹿惠氏和仙将这一情形描述地真真切切。身染重病的鹿惠氏以及仙草都能明白地说出小娥让她们看被鹿三用梭镖戳出的血窟窿。而鹿三竟“变成”了自己一直蔑视的女人小娥。当其突然歪侧脑袋,斜吊着眼忸怩作态尖声俏气地和嘉轩说话时,嘉轩扬起手就抽击到鹿三的脸上,这样清醒过来的鹿三很是生气,而接下来鹿三又一次被小娥附身嘲笑族长为其亲自端饭送食儿,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不是鹿三在戳死小娥之后内心惶恐不安,或是想到作为一个贫苦的女人家也不容易的她也是被这个社会所迫害的对象而感到后悔了呢?而另一处出现鬼魂较多的地方则是嘉轩的第六房妻子胡氏在房内看到的五个女鬼,说她们掐她拧她抠她抓她撕她打她唾她,并且从没有见过嘉轩前五房的妻子胡氏所说出的五个女鬼的相貌特征竟然都与真人吻合!这无疑开篇就给读者留下了白鹿原是一个充满神秘鬼幻色彩的印象。而桃木辟邪也是关中平原上的一大趣事儿。当新婚之夜的嘉轩发现妻子前后腰分别系着三个桃木棒槌而感到疑惑时,仙草还不避讳地说六个棒槌是用来驱鬼除邪百日之后才能解下来,真是让人嘉轩哭笑不已。而当被诬告失去贞洁的小翠上吊去世时,王家用桃木削成尖扦扎进死者两只脚心和两只手心用来防止年轻鬼魅报复作祟。
无疑,关中平原是块神奇的土地。
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
白鹿原作为关中平原上一块肥沃的盆地地形,被生活在原上的人们搞不清自哪朝的哪一位皇帝开始,创造性地将白鹿原的土地按“天时地利人和”划分为六个等级,他们对土地清晰熟悉准确无误绝不亚于熟悉自己的手掌。而白嘉轩也正是利用了自己的天字号水地换取了鹿子霖人字号慢坡地,达到了自己占有福地的目的。而另一独特风俗则是用艾叶炙烤孩子的脑门和脸颊的方法来看其孩子是否是“阳世的人”当一撮干艾叶伴随着冒着的烟和燃着的火接近孩子的脑门和脸颊而不管孩子尖锐的啼哭让人联想到古斯巴达人将刚生下的孩子用烈酒擦洗或是抛到野外几天,如果能成功生存便是上帝让其存活下来的幸运儿。看来人类的智慧还是相通的。
白鹿村的祠堂是白鹿两家合祭的地方,也是重大祭奠、祭祖事项的场所。当黑娃等人砸祠堂烧祖宗神轴儿之后,白嘉轩让孝文重修乡约碑文主持祭奠仪式。仪式首先在宣布“发蜡”,在鞭炮声中点燃红色木蜡,族长首先点三枝紫色粗香作揖磕头三叩首,然后按照长幼顺序每人点一枝紫香再跪拜下去。在祠堂举行的还有惩罚违规乡约的仪式。从小娥和狗蛋儿到孝文,在施刑之前都首先重温乡约族规,然后每个族里的人依次用扎捆成束的酸枣棵子刺刷抽到受刑者的脸上、胸脯上等。祠堂,既是归正风气的肃穆场所,又是引发压制反抗的深潭。增补宗谱也是在祠堂发生的重大活动之一。由孝武主持补续族谱的神圣工作,开头先展放族谱神轴,参加的有超度亡灵的和尚,有五个小班子乐人吹奏悠扬的音乐,再由孝武将有资格上族谱的男人和加到白鹿村的女人填进印红方格,结束之后再重新卷起神轴。这一正式的续补宗谱工作既缅怀了死人,又对生人寄予了新的希望。而拜谒祖宗也是祠堂进行的正规仪式。孝文在与父亲闹翻后又重新认祖归宗。他首先点燃了红色木筒子蜡烛便退到一旁,由父亲面对众人宣告其回乡祭祖,乞求祖宗宽容后上香。抽出五根紫香在蜡烛上点燃后插进香炉,再与妻子一道作揖叩首三匝,其次抱拳作揖拜乡党。而黑娃在认祖归宗时则是由白嘉轩先叩拜祖宗,其次黑娃和妻子玉凤每人三根紫香叩拜,叩拜完成后族长将一条红绸披挂在黑娃肩头,再向全体族人叩拜。
“棒槌会”是白鹿原的另一道风景线,为了弄清不能怀孩子的问题出在谁身上,冷先生建议白嘉轩让儿媳上一次棒槌会。棒槌的得名是由一座酷似女人捶打衣服的孤峰得来,山梁上庙里坐着的一半是女人一半是男人合体的棒槌神便是人们供奉的对象,时间为每年六月三日到六日,一般都是婆婆引着不孕的媳妇去的。这样的习俗一方面可能是为了避免自己孩子不能生育的丑闻,另一方面也是在信“人与神”之间的矛盾显现。
“忙罢会”顾名思义便是农忙之后,庄稼人开始修整生息的集会。庄稼汉男女穿着新浆洗的衣服,挎着装有新麦子面蒸成的各色花馍的竹提盒笼儿走亲访友,稍微大点的村庄都搭台子演大戏,小村小寨也要演灯影耍木偶,呈现出一派五谷丰登,欣欣向荣的欢乐局面。
还有结婚要杀猪做席面,进祠堂叩拜祖宗和活着的叔伯爷兄和婆婶嫂子们。葬礼要挂一杆白绸蟒纸、一杆黑绸蟒纸。每年二月二日,母亲会到菩萨庙前为孩子祈来新疆绳套到脖子上拴住性命。还有祭祖上坟、“夸庄会”等等具有关中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
陈忠实曾说:“艺术创造就是为了沟通,小说不过是作家的双重体验和读者沟通的媒体。文学作品沟通古人和当代人,沟通心灵 。”从家乡关中平原的原型到白鹿原的创造,从真切的黄土地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分等土地,陈忠实融进了太多复杂且值得思考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让我们看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内陆农村地区的风貌,他蕴含着我们绵延中华上下五千年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传统,又同时存在着新时期所面临的新旧交替的斗争局面。一方水土,一方人。
【参考文献】
[1] 陈忠实. 陈忠实小说自选集——白鹿原.华夏出版社.1996.
[2] 畅广元. 从文化角度考察陈忠实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 陈忠实. 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中篇小说卷.华夏出版社.1996.
[4] 陈忠实. 陈忠实小说自选集——短篇小说卷.华夏出版社.1996.
【关键词】 大儒文化;鬼怪乱神;独特习俗
关中平原处于支流泾河以及洛河冲击而成的肥沃盆地之中,坐落在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四季分明,历史悠久,这里盛产小麦、棉花,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作家深深植根于这片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地上热情讴歌,叙说着永不过时的怀旧主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中平原独特的历史画卷。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序言中这样说道:“到50岁才捅破了一层纸,文学仅仅是一种个人兴趣;到50岁还捅破了一层纸,创作实际上也不过是一种体验的展示” 。这充分说明了《白鹿原》的成书是作者用自己的心灵和生命所体验到的人类生命所熔铸的一本“民族秘史”。在这部史诗性的著作中,关中平原地区的大儒文化让我们看到了温柔敦厚的庄稼人,有关鬼怪乱神的文化因素更是给关中平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独特的文化习俗以及相关仪式活动更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一、温柔敦厚的大儒文化
从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塑造的白嘉轩、朱先生、冷先生、鹿三与鹿子霖、
田福贤等人物性格对比看出,陈忠实重文轻利,赞扬那些带有黄土地精神的高大的“人”,人性的光辉在一次次跌宕起伏的事件中散发光辉。首先,白鹿村人善良刚正,以德报怨。白嘉轩作为白鹿村上溯几辈承袭下来的族长,担负着维护整个村庄的光荣使命,无论是祭祖、婚丧,还是大灾小难的祭祀活动都必须出席主持局面。而良好的家风——“耕织传家九,经书济世长”则成为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准则,为其在白鹿村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和名声。他善待长工,没有等级观念。尊称鹿三为三哥,让长得“心疼”的宝贝女儿认其为“干大”。当嘉轩看见兔娃儿对患病之后的鹿三总是训斥,还弹嫌他干活不利索时,他严厉地在正式场合提出往后谁也不准“拿斜眼瞅他粗嗓子喉他都不许!”依旧表明了他拿鹿三当一屋口人待。在鸡毛传贴起事的事件中,鹿三在关键时刻豪气万丈地与和尚等人出头反对史县长收盖印章税的行为,赢得了嘉轩更加崇敬的的赞扬:“三哥!你是人!”深深的一鞠躬不仅是对白鹿村就连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人都不畏强权势力勇于抗争的敬佩,更加表明了白嘉轩对于正直的人的崇拜。在黑娃鹿兆谦当土匪头子而被逮捕收押准备严惩时,白嘉轩挂上褡裢去找还没有恢复父子关系的白孝文去求情放了那个把他的腰打折,像狗一样蜷弯着腰的老人。他不计前嫌,只为能在关键时刻救出黑娃让他以后能够学好。这一行为被姐夫朱先生由衷赞赏道:“你救下救不下黑娃且不论,单是你有这心肠这度量这德行,你跟白鹿原一样宽广深厚永存不死!”当得知鹿子霖被抓被绑时,他更加崇奉自己处事治家的信条像哲人一般仰起头瞅着屋脊后巍峨的南山群峰感慨地说着那句至理名言:“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里,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里,都抹不掉。”说出了一代人的沧海桑田。
作为教书先生的朱先生是位刚正不阿,爱憎分明之人。“君子慎独,表里如一”是其学人修身之本,而“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房要小,地要少,养个黄牛慢慢搞”则是他的名言,这些思想都为关中学派正宗思想的弘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廉明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当他作为滋水县赈济灾民副总监到一河口仓视察时,面对总乡约给其备下的四碟炒菜一盘雪白的蒸馍,他一声不响地到舍饭场上舀来一碗小米粥喝起来,让总乡约羞愧不已。当他满脸淌着泪珠说道:“谁忍心从饥民口里叼食,谁还能算人吗?”所有饥民都无声地跪下来敬仰这位刚正廉明正直之人。他不慕权贵平等待人,当黑娃儿受到妻子玉凤的影响向朱先生拜师时,朱先生并没有有歧视他以前为土匪的身份,当其临死时认为自己最好的弟子就是黑娃。朱先生也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伟人,得知鹿兆海死于战争时,他立即交代好后事,打算拼了这把老骨头上战场打鬼子,八位老先生的民族正气撼动了白鹿原,让军师都为之肃然起敬!
白鹿村里的冷先生是位看病医师,全村人都对其深信不疑。除了其医术高明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好名望。不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他都一视同仁,一时拿不出钱的人他问也不问,任你手头活便的时候给他送来。冷先生也是位顾全大局的先生。他将大女儿许配给鹿家将二女儿订给白家有他自己的考虑。他深知白鹿两家的恩怨争斗只是不明摆地显现出来,将两家通过他结为亲家,维护了白鹿村的大局稳定。
白鹿原中所呈现出的大儒精神为关中平原这块深厚的黄土地平添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情的温暖。
二、鬼怪乱神的阴阳文化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处于内陆的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是思想愚昧,顽固不化的,他们把解释不清的怪现象归结为鬼怪作祟或是神明发威等。陈忠实在《白鹿原》中为我们所描述白鹿村里所发生的种种具有神秘色彩的事件,让人又想起那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也表明关中平原也曾经历过必经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而最具典型的代表就是白鹿原的图腾——白鹿。
白鹿原上的“白鹿”是“很古很古的传说”留下来的,白鹿所过之处“死能复生,丑能化美,毒虫灭绝,疫疠郭清”。而正是这一“白鹿”在死过六房妻子的白嘉轩眼前的出现让其生活出现了转机,不仅让他娶到了如意的新娘——仙草,还打破了白家几代单崩儿的萧条局面。由此,“白鹿”的出现更让读者相信是吉祥的象征。而文中又一次提及“白鹿”是女儿白灵去世的日子。嘉轩梦见一只白毛白蹄白鹿角的鹿飘到他面前,眼里噙着委屈的泪水变成了女儿灵灵的脸蛋还叫了他一声“爸”,恰巧白赵氏和朱白氏也在同一天晚上梦到了同样的情景,而这一天也正是革命烈士白灵的祭日,真是解释不清的一大怪事。这里的白鹿则象征着纯洁、刚烈的女子白灵的英勇逝世。与白灵去世出现的白鹿相照应,一生不卑不亢、清明正直的朱先生去世时白鹿也曾闪现。当朱先生让妻子朱白氏帮他找黑头发时,朱白氏开玩笑地说他成了只白毛鹿,而当朱白氏真正从前院看见腾起的一只白鹿从屋脊飘到原坡上消失时,意识到朱先生也似白鹿般飘走不复还了。 这不由得让我们思考:是不是作为吉祥象征的“白鹿”是在白鹿原上的生命轮回呢?白鹿的真正意义是不是关中平原上那些伟大的人所赋予的生命象征,是他们所存在的、永不消逝的精神带给了白鹿原轮回着的永恒生命力呢?
鬼神附体也是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描写篇幅较多的神秘之处。当一场由干旱酿成的年馑降临到白鹿原上时,作为族长的白嘉轩带领全族人到老爷庙求水。伴随着锣鼓的喧嚣和黄表纸令人窒息的气味萦绕着嘉轩跪着的一动不动的躯体时,突然他仿佛觉得自己轻如一张黄表纸,当吐出最后一口浊气时神灵通体的他大吼一声:“吾乃西海黒乌梢!”之后便按照仪式顺序到黑水潭祈求西海龙王舍水。而之后的他刚做完仪式便扑倒在地人事不省。这难道是神灵赋予族长白嘉轩特有的“神权”吗?而另一次则是鬼魂的显现。陈忠实将被小娥鬼魂附体的鹿三以及见到小娥鬼魂的鹿惠氏和仙将这一情形描述地真真切切。身染重病的鹿惠氏以及仙草都能明白地说出小娥让她们看被鹿三用梭镖戳出的血窟窿。而鹿三竟“变成”了自己一直蔑视的女人小娥。当其突然歪侧脑袋,斜吊着眼忸怩作态尖声俏气地和嘉轩说话时,嘉轩扬起手就抽击到鹿三的脸上,这样清醒过来的鹿三很是生气,而接下来鹿三又一次被小娥附身嘲笑族长为其亲自端饭送食儿,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不是鹿三在戳死小娥之后内心惶恐不安,或是想到作为一个贫苦的女人家也不容易的她也是被这个社会所迫害的对象而感到后悔了呢?而另一处出现鬼魂较多的地方则是嘉轩的第六房妻子胡氏在房内看到的五个女鬼,说她们掐她拧她抠她抓她撕她打她唾她,并且从没有见过嘉轩前五房的妻子胡氏所说出的五个女鬼的相貌特征竟然都与真人吻合!这无疑开篇就给读者留下了白鹿原是一个充满神秘鬼幻色彩的印象。而桃木辟邪也是关中平原上的一大趣事儿。当新婚之夜的嘉轩发现妻子前后腰分别系着三个桃木棒槌而感到疑惑时,仙草还不避讳地说六个棒槌是用来驱鬼除邪百日之后才能解下来,真是让人嘉轩哭笑不已。而当被诬告失去贞洁的小翠上吊去世时,王家用桃木削成尖扦扎进死者两只脚心和两只手心用来防止年轻鬼魅报复作祟。
无疑,关中平原是块神奇的土地。
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
白鹿原作为关中平原上一块肥沃的盆地地形,被生活在原上的人们搞不清自哪朝的哪一位皇帝开始,创造性地将白鹿原的土地按“天时地利人和”划分为六个等级,他们对土地清晰熟悉准确无误绝不亚于熟悉自己的手掌。而白嘉轩也正是利用了自己的天字号水地换取了鹿子霖人字号慢坡地,达到了自己占有福地的目的。而另一独特风俗则是用艾叶炙烤孩子的脑门和脸颊的方法来看其孩子是否是“阳世的人”当一撮干艾叶伴随着冒着的烟和燃着的火接近孩子的脑门和脸颊而不管孩子尖锐的啼哭让人联想到古斯巴达人将刚生下的孩子用烈酒擦洗或是抛到野外几天,如果能成功生存便是上帝让其存活下来的幸运儿。看来人类的智慧还是相通的。
白鹿村的祠堂是白鹿两家合祭的地方,也是重大祭奠、祭祖事项的场所。当黑娃等人砸祠堂烧祖宗神轴儿之后,白嘉轩让孝文重修乡约碑文主持祭奠仪式。仪式首先在宣布“发蜡”,在鞭炮声中点燃红色木蜡,族长首先点三枝紫色粗香作揖磕头三叩首,然后按照长幼顺序每人点一枝紫香再跪拜下去。在祠堂举行的还有惩罚违规乡约的仪式。从小娥和狗蛋儿到孝文,在施刑之前都首先重温乡约族规,然后每个族里的人依次用扎捆成束的酸枣棵子刺刷抽到受刑者的脸上、胸脯上等。祠堂,既是归正风气的肃穆场所,又是引发压制反抗的深潭。增补宗谱也是在祠堂发生的重大活动之一。由孝武主持补续族谱的神圣工作,开头先展放族谱神轴,参加的有超度亡灵的和尚,有五个小班子乐人吹奏悠扬的音乐,再由孝武将有资格上族谱的男人和加到白鹿村的女人填进印红方格,结束之后再重新卷起神轴。这一正式的续补宗谱工作既缅怀了死人,又对生人寄予了新的希望。而拜谒祖宗也是祠堂进行的正规仪式。孝文在与父亲闹翻后又重新认祖归宗。他首先点燃了红色木筒子蜡烛便退到一旁,由父亲面对众人宣告其回乡祭祖,乞求祖宗宽容后上香。抽出五根紫香在蜡烛上点燃后插进香炉,再与妻子一道作揖叩首三匝,其次抱拳作揖拜乡党。而黑娃在认祖归宗时则是由白嘉轩先叩拜祖宗,其次黑娃和妻子玉凤每人三根紫香叩拜,叩拜完成后族长将一条红绸披挂在黑娃肩头,再向全体族人叩拜。
“棒槌会”是白鹿原的另一道风景线,为了弄清不能怀孩子的问题出在谁身上,冷先生建议白嘉轩让儿媳上一次棒槌会。棒槌的得名是由一座酷似女人捶打衣服的孤峰得来,山梁上庙里坐着的一半是女人一半是男人合体的棒槌神便是人们供奉的对象,时间为每年六月三日到六日,一般都是婆婆引着不孕的媳妇去的。这样的习俗一方面可能是为了避免自己孩子不能生育的丑闻,另一方面也是在信“人与神”之间的矛盾显现。
“忙罢会”顾名思义便是农忙之后,庄稼人开始修整生息的集会。庄稼汉男女穿着新浆洗的衣服,挎着装有新麦子面蒸成的各色花馍的竹提盒笼儿走亲访友,稍微大点的村庄都搭台子演大戏,小村小寨也要演灯影耍木偶,呈现出一派五谷丰登,欣欣向荣的欢乐局面。
还有结婚要杀猪做席面,进祠堂叩拜祖宗和活着的叔伯爷兄和婆婶嫂子们。葬礼要挂一杆白绸蟒纸、一杆黑绸蟒纸。每年二月二日,母亲会到菩萨庙前为孩子祈来新疆绳套到脖子上拴住性命。还有祭祖上坟、“夸庄会”等等具有关中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
陈忠实曾说:“艺术创造就是为了沟通,小说不过是作家的双重体验和读者沟通的媒体。文学作品沟通古人和当代人,沟通心灵 。”从家乡关中平原的原型到白鹿原的创造,从真切的黄土地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分等土地,陈忠实融进了太多复杂且值得思考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让我们看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内陆农村地区的风貌,他蕴含着我们绵延中华上下五千年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传统,又同时存在着新时期所面临的新旧交替的斗争局面。一方水土,一方人。
【参考文献】
[1] 陈忠实. 陈忠实小说自选集——白鹿原.华夏出版社.1996.
[2] 畅广元. 从文化角度考察陈忠实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 陈忠实. 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中篇小说卷.华夏出版社.1996.
[4] 陈忠实. 陈忠实小说自选集——短篇小说卷.华夏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