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路遥的“二元”《人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作背景
  《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对路遥来说,《人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本小说里,路遥用笔勾勒出了一个精神世界,把自己对于生活、对于梦想和极力追求的美好都倾注其中。在小说中,路遥积极倡导,不管时代如何进步,坚决不能放弃和背离传统道德文化,必须一直坚守下去。在路遥看来,人类文明在发展中沉淀出无数的精华和璀璨的种子,而只有传承和发扬这些文明的精华,才能够充分展现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真正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必然是贯彻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人生》的审美理想并不在于为当代农村青年指出一条铺满鲜花的人生坦途,描绘一个令人神往的灿烂前景,或展示出人生中荆棘丛生的坎坷之路,而是想要描绘出一种爱情悲剧,让读者深刻认识到这种悲剧性,给读者一种痛惜感,充斥着对于变革现实的期待和深情的呼唤。
  路遥出生于一个艰苦的农村家庭,这种成长环境让他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更能体味农村的酸甜苦辣。路遥始终坚信,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够活得更加充实,他始终以深厚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深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路遥的《人生》取材于农村,是对农村生活的完美写照,是对农村生活的情感宣泄。路遥的爱情之路和他的人生之路一样充满了坎坷,他与林红、林达的爱情均以遗憾的结局告终。路遥短暂的一生伴随着无数痛苦与遗憾,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为路遥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高加林的起伏人生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体现出了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作品开篇,高加林脸色苍白地回到家中,同时带回了一个坏消息,自己的代课老师的职位被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这个消息,给这个本就贫困的家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高加林本人而言,他根本没有做好回农村的准备。在高加林最为失意的时期,农村姑娘刘巧珍走进了高加林的生活,给高加林压抑的生活带来了欣喜和一丝慰藉。然而,高加林并不是如此,他不甘心自己一辈子都待在这片土地上,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他希望自己能去更广阔的天空施展才华,他与巧珍的爱情纯属一个偶然现象。在高加林生命中最为黑暗的时期,巧珍给了他精神慰藉。
  高加林再次离开土地的时机到了,他的二爸回乡当干部,小人物马占胜想要巴结他爸,便给他安排了一个城里通讯干事的职位。高加林初来乍到,大展拳脚,很快找到了本来城里人的感覺和当时在城里读书的感觉。随着日子的推移,高加林和巧珍的话题只有家长里短,没有其他话题,而与黄亚萍可以讨论各大时事,和黄亚萍越来越合拍。高加林几番挣扎后,狠心地和巧珍分手了,并不顾社会舆论地与黄亚萍谈起了恋爱。但是,凭关系进来的高加林被告发了。一下子,他又回到了农村,做回土地的儿子。当时正值社会变革时期,对于生活在农村的高加林来说,面对城乡之间的生活差距,他感到慌乱不安,内心的矛盾在心灵深处挣扎徘徊,自己信奉了几十年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的物质冲击下首次发生了动摇。《人生》中的高加林一直游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性格与环境的冲突,造成了人物的悲剧以及小说戏剧化的结局。
  三、刘巧珍的坚守人生
  读《人生》,三次落泪,有两次是为了巧珍。刘巧珍,因为父亲的原因,错失了太多受教育的机会,成了一个不识字的乡村女子,但她的内心渴望知识,渴望和有知识的人交往,也希望自己可以找到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伴侣一起生活,而高加林就是那个人,刘巧珍毫无保留地把爱给了高加林。巧珍享受着爱情的甜蜜,每天都在欣喜、担忧中度过。太心疼巧珍这个傻姑娘,她对高加林的爱是那么不顾一切,在村里和高加林公开关系也不羞,反而很骄傲,我想我能明白这个姑娘那一刻的骄傲。只是高加林心太大,他是一个迫切想摆脱农民身份的理想主义者,急于跳出农村这个桎梏。所以,当他有了更好的机会时,他动摇了,他终究是放弃了和巧珍的爱情。在前途面前,他选择了黄亚萍,抛弃了大字不识的巧珍,这是在诱惑面前人性和意志的脆弱。当高加林“走后门”被揭发免职后,县里人古怪的眼神与巧珍简单却温暖的安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黄亚萍因高加林重新回到了县里工作而跟他表达爱意,也因他免职而犹豫,她爱高加林但是又真的放不下城市,不愿跟着高加林做农民;而巧珍虽被高加林抛弃了,但她从来没有记恨他,即使嫁做人妇,听闻他的苦难,也没有奚落他,反而替他求情、帮他寻找工作。
  巧珍美好、善良、真诚,这位像金子一般珍贵的姑娘曾被高加林放在的天平上一再衡量,最终被无情抛弃,如此好的姑娘怕是高加林再难寻得。与巧珍的“痴”相对应的是高加林的“绝”,纵然高加林才华横溢,有胆识,有冲劲,但除了这些他还是太世故了,太世故给不了人安全感,这样的男人,我真是希望他永远不要出现在巧珍面前。故事的最后,命运给高加林和黄亚萍都开了一个玩笑,他们本都想追求更好的,却连最初的都找不回了。人生啊,需要我们苦心经营,小心翼翼做好每一个选择,即使明天变故先降临,日子也不会太难挨,也不至于难以承受。我们作为人,一辈子做什么都不能太浮躁,人的脚,要永远站在土地上。
  四、结语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漫长,充满了岔路口与选择,走好人生这条路太需要我们认真掂量。我们热血、野心勃勃、充满抱负,但终究不能丢下我们的根,那是我们的良心啊。刚开始并不懂书名为什么是《人生》,路遥写的明明是一个爱情故事,可故事发展到最后是一个爱情悲剧。正是曲折的爱情路让高加林明白了什么是人生,人生即选择,高加林放弃了那个爱他爱得一塌糊涂的巧珍,那是一个如此单纯、美丽又善良的姑娘。他亲手丢掉了一块“金子”,这一丢,便再也找不回来了。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并坚强起来。
  路遥创作的故事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可歌可泣,甚至没有海誓山盟,只是一个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爱情故事。但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它却如此璀璨耀眼、光芒万丈。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变革发展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多,传统道德是最好的沉淀,是一代又一代人积累下来的精华,所以不管发生什么、遇见什么都不应该抛弃。路遥正是见多了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所以在小说《人生》里才有了高加林这个形象。高加林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为了前途,抛弃了善良的巧珍,他的选择看似挣脱了农村带给他的制约和束缚,实则是把自己推进了无尽的深渊。命运残酷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苦命的人,故事的最后,德顺爷爷在劝解、宽慰高加林时说道:“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又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只要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如果你此刻正是故事中的高加林,不妨回到生你养你的那方水土,那是我们的归宿,它会给你一片静地,让你生活、让你栖息。就像高加林的醒悟一样:“巧珍,像金子一样!我本来已经得到金子了,但像土圪一样扔了。”
其他文献
料理完父亲的丧事,检索父亲的遗物,我拿走了一把指甲钳,算作纪念。  小塑料盒里有十几把指甲钳,说不清都是我们兄妹几个谁买的,但使用它们最多的还是大姐和小妹。  十几年前,母亲还健在时,每次回家,母亲常常会让我们帮她洗头、洗脚,自然少不了剪指甲的环节。母亲是裹过脚的,好在没裹成就放了足,可脚趾也变了形。每次洗脚,都是很大的阵势,有人烧水,有人端水,试好水温,还不合适,又有人去兑水,然后才挑个人洗。洗
期刊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到西周时期的大篆,再到秦时李斯改大篆为小篆,再到后来的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每一次汉字的演变都能在书法界掀起轩然大波,世界公认,世界最高艺术就是中国书法。有人喜欢王羲之的隶书,有人喜欢赵佶的瘦金体,有人喜欢赵孟頫的楷书,唯独我,莫名其妙地痴迷李阳冰的小篆,那种宛如手舞足蹈的篆字,成了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前几天,我下班回家,爱人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大声
期刊
从前有句话叫“富养狗,穷养猫”,是说富人要狗看家,养得起狗,穷人则多怕老鼠偷吃,猫又能抓鼠自给,故而养猫,猫多狗少。而今随着时代飞跃,养猫的人相对很少了,谁没有点食物浪费?老鼠都挑好的吃!倒是狗,养的人相对较多,且少为护家,流行做宠物。  传统的土狗,乡下人虽还养些,但若于街上遇见,则基本肯定是流浪狗。土生狗的身价被贬不怪天地,只怪人们在生活好了以后,逐渐地风行时尚,认为土狗除了看家,只配像生猪那
期刊
多年以后,面对已被拆的深巷老宅时,脑海里总会想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某个风雨飘摇的黄昏。  柴门打开,满身疲惫的男人把谋生的无奈置于门后,洗去一身风尘。这时候,灶间炊烟袅袅,煤油灯点亮,孩子趴在窗台跟前翻看几本小人书。一会儿,妻子会摆上锅贴饼子、炖的新鲜小杂鱼、一碟花生米。有个贤惠的妻子真是莫大的福气。但男人不满足,道:“这么好的菜,干吃岂不可惜?”妻子会心一笑,转身从碗橱里拿出半瓶栈桥白酒。“给,
期刊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耳畔忽地响起一段咿咿呀呀,断续却缠绵的昆曲唱词,呢喃低语,虽听不甚明,却知是从里屋传来。  我幡然起身,睁开惺忪睡眼,定睛一望,抖袍,这才发现已然身在一处古雅别致的院内,只见四处种植着花草,色彩淡雅清新,与恬淡平和的江南水乡遥相呼应,绘制出一幅水墨丹青。  我的仓促起身不慎掀翻了石桌上的茶盏,微凉的花茶浸润了折扇上的墨梅图,我慌忙拾
期刊
驱车沿锦山村道可直接开到瓷帮古道驿站入口,我们的脚步从平整的水泥路切换到苔草深掩的青石板道,深深浅浅地踏进了历史深处。  这条始于宋、元的瓷帮古道位于德化三班镇与永春吾峰镇之间。延绵近三十里,是古时德化瓷器经由南大门运往永春许港,沿水路到刺桐港出海的必经之路,一度繁盛至清末民初,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还经常由此出入。  路边遍布着石础与夯土残墙,两侧坍塌的老屋梁柱空架,突兀于荒草杂树之间默然诉说着
期刊
七月的祁连山,山峦葱翠,雪峰融化的冰水潺潺流下来,滋养着山脚下的青草。青草又嫩又香,一群群牛羊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自由活动。宽阔的山谷里,流淌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远看就像一条银亮的绸带,铺展在碧绿的缎面上。我把手伸进潺潺的溪水中,溪水冰凉,将夏日的燥热突变为舒爽。  进入祁连山谷,除了满眼的绿色草地、星星点点的白色羊群、黑色的牦牛群,门源那方圆几十公里的鸳鸯花海,才是大手笔啊!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远
期刊
看了散文大师王剑冰的精美散文《绝版的周庄》,我的心像着了魔一样,对周庄充满了向往。夏日的一天,我到江苏常熟的儿子家,孙子赵顺宇陪同我游览了江南水乡古镇—周庄。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怀美好,便会遇见人世间美好的风景。在游周庄的一天中,那到过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拱桥,每一条溪河,每一处庙宇,都是我人生中最美的画廊,最好的盛宴。  周庄古镇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它四面都是烟波浩渺的湖泊,其内部河道纵横,像
期刊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  —题记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小平屋都已变成高楼大厦了。当我面对一栋栋的楼房时,心里却空荡荡的。我很怀念从前的“慢生活”,那个每天清晨都能见到缕缕炊烟的生活。  在这样一个科技比较发达的时代,许多人总认为有钱,就能过上所谓有品位、高格调的生活。没钱,就只能过一种紧巴巴的生活。然而,那些有钱人所过的生活,真的就是幸福生活了吗?从前,没有昂贵的西餐,常见的是萝
期刊
奶奶年纪很大了,她的生活也变得越发简单。她偶尔会斜靠在门口的大椅子上,手里抓着一包零食,眼睛盯着前方,我不知道她在望着什么,蜷在大椅子下的邻家老猫也不知道。  有不少老人喜欢喝茶,奶奶却不喜欢。奶奶和许多为生计而打拼的年轻人一样,很晚睡觉又很早起床。那么漫长的一整天时间,不知道她是如何打發的。我曾经想过自己,放假时间一旦久了,便会觉得无所适从,她难道就没有这种感觉吗?只可惜,她再也盼不来“开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