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企业与高校是社会创新系统之中的主要的创新资源,两者的合作是在一致的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根据一定的规则与相应的机制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一定的合作研发关系,从而创造新的价值与需求。当前,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较为薄弱,针对此形势,引入高校中的创新资源,加强企校合作,是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概述了校企合作绩效以及吸收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吸收能力对其合作绩效的影响。
关键词:吸收能力 校企合作 合作绩效
一、校企合作绩效及吸收能力概述
(一)企业吸收能力
企业的吸收能力主要是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组织的相应规范与惯例,企业以此进行知识的获取,并进行知识消化、转换,最终实现知识的利用,从而使企业形成动态组织能力。企业的吸收能力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实际吸收能力(重新变换、组合以及应用外部流入新知识的能力)与潜在吸收能力(企业对外部新知识进行识别、获取以及消化的能力)。这两种吸收能力具有互补作用,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必须进行全面综合考虑,以免陷入“竞争陷阱”。企业相关知识基础、企业研发投入、组织架构与组织文化等因素都是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校企合作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1.校企合作与校企合作绩效。校企合作通常是指社会经济机构中以企业为主的产业、科研所以及大学在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某种规则或机制,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知识生产、传递、转移以及消化等活动,从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校企合作绩效则是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对于其预期的合作目标产出的实现程度。
2.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1)企业自身因素。企业的吸收能力,即识别与吸收信息并对其进行商业化应用的能力决定了企业对外界资源的利用水平,并从中获得技术知识的能力,是决定校企合作整体绩效的重要因素。此外,企业的研发能力、规模、行业属性以及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对校企合作绩效也具有重要影响。(2)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共性技术发展的指导以及对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力度对于企、校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以及合作的绩效影响巨大。(3)高校因素。合作中,高校的声誉与知识积累、高校的技术转化能力与历史合作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合作绩效水平。(4)合作过程中,合作双方对成果的价值取向的默契程度、合作模式的恰当性都影响着校企合作绩效的关键性因素。
二、企业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分析
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形势,而这些市场需求通常体现在产品的性能以及功能上。产品中一个单独的的功能就是多个技术问题综合运用的结果。因此,校企合作绩效水平高低、成功与否,其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将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抽取与凝练。可见,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影响校企合作绩效的关键性因素。识别、消化、转化以及应用维度是企业吸收能力的四个主要维度,企业能否有效地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形势下提炼出相关的技术需求,即是企业在校企合作环境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企业,通常具有将强的“识别维度”能力,从而使企业在合作实践中及时了解并表达自身的技术需求,从而有目标地寻找适合的资源拥有对象展开合作。同时,对于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而言,其较强的知识消化与转化能力就能够使其有机整合自身的知识基础与外界知识、信息、需求,并从中进行关进技术需求的提炼,实现与高校合作研究对象的有效对话,从而促进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运用其相对较强的“应用维度”能力,使企业的研发人员与高校合作研发的研究人员进行有效地沟通与讨论,从而实现知识的碰撞,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的转移、吸收以及应用,最终满足企业的商业需求,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绩效最大化。若企业的吸收能力较弱,就不可能明确自身的何种技术科满足产品需求,更无法明确这些技术资源何在,从而导致其在校企合作过程处于一种“要我做”的被动地位之中,无法吸收与消化高校的技术知识,不仅造成了合作中大量的经费浪费,且合作的效果也不尽理想。
另外,企业的吸收能力分为实际吸收能力与潜在吸收能力两大类。在校企合作情境中,企业若具有较强的实际吸收能力,相应地企业的内部的协调机制以及信息的传递效率水平也相对较高、企业项目经理以及合作项目团队的管理水平相对较强,这就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实际需求,从而促进合作绩效的提高。而较强的潜在吸收能力则决定了企业拥有的潜在资源性能力较强,且企业员工在参与合作中具有较强的知识资源组织能力以及较高的知识技能素质,这对于全面提升校企合作的绩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影响校企合作绩效的关键性因素。企业吸收能力的的两大子维度,即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以及潜在吸收能力会通过校企合作的资源互补环节、正式化合作环节以及知识的转移与信息的交换等合作中间环节对其合作绩效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邓颖翔.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2]曹达华,朱桂龙,邓颖翔.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3):5-9.
[3]王长峰.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4):31-34.
[4]徐二明,陈茵.中国企业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J].管理科学,2009,(02):14-23.
作者简介:付小平(1967-),男,河南省新安县人,教育管理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职于新安县职业高级中学,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吸收能力 校企合作 合作绩效
一、校企合作绩效及吸收能力概述
(一)企业吸收能力
企业的吸收能力主要是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组织的相应规范与惯例,企业以此进行知识的获取,并进行知识消化、转换,最终实现知识的利用,从而使企业形成动态组织能力。企业的吸收能力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实际吸收能力(重新变换、组合以及应用外部流入新知识的能力)与潜在吸收能力(企业对外部新知识进行识别、获取以及消化的能力)。这两种吸收能力具有互补作用,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必须进行全面综合考虑,以免陷入“竞争陷阱”。企业相关知识基础、企业研发投入、组织架构与组织文化等因素都是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校企合作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1.校企合作与校企合作绩效。校企合作通常是指社会经济机构中以企业为主的产业、科研所以及大学在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某种规则或机制,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知识生产、传递、转移以及消化等活动,从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校企合作绩效则是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对于其预期的合作目标产出的实现程度。
2.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1)企业自身因素。企业的吸收能力,即识别与吸收信息并对其进行商业化应用的能力决定了企业对外界资源的利用水平,并从中获得技术知识的能力,是决定校企合作整体绩效的重要因素。此外,企业的研发能力、规模、行业属性以及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对校企合作绩效也具有重要影响。(2)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共性技术发展的指导以及对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力度对于企、校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以及合作的绩效影响巨大。(3)高校因素。合作中,高校的声誉与知识积累、高校的技术转化能力与历史合作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合作绩效水平。(4)合作过程中,合作双方对成果的价值取向的默契程度、合作模式的恰当性都影响着校企合作绩效的关键性因素。
二、企业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分析
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形势,而这些市场需求通常体现在产品的性能以及功能上。产品中一个单独的的功能就是多个技术问题综合运用的结果。因此,校企合作绩效水平高低、成功与否,其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将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抽取与凝练。可见,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影响校企合作绩效的关键性因素。识别、消化、转化以及应用维度是企业吸收能力的四个主要维度,企业能否有效地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形势下提炼出相关的技术需求,即是企业在校企合作环境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企业,通常具有将强的“识别维度”能力,从而使企业在合作实践中及时了解并表达自身的技术需求,从而有目标地寻找适合的资源拥有对象展开合作。同时,对于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而言,其较强的知识消化与转化能力就能够使其有机整合自身的知识基础与外界知识、信息、需求,并从中进行关进技术需求的提炼,实现与高校合作研究对象的有效对话,从而促进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运用其相对较强的“应用维度”能力,使企业的研发人员与高校合作研发的研究人员进行有效地沟通与讨论,从而实现知识的碰撞,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的转移、吸收以及应用,最终满足企业的商业需求,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绩效最大化。若企业的吸收能力较弱,就不可能明确自身的何种技术科满足产品需求,更无法明确这些技术资源何在,从而导致其在校企合作过程处于一种“要我做”的被动地位之中,无法吸收与消化高校的技术知识,不仅造成了合作中大量的经费浪费,且合作的效果也不尽理想。
另外,企业的吸收能力分为实际吸收能力与潜在吸收能力两大类。在校企合作情境中,企业若具有较强的实际吸收能力,相应地企业的内部的协调机制以及信息的传递效率水平也相对较高、企业项目经理以及合作项目团队的管理水平相对较强,这就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实际需求,从而促进合作绩效的提高。而较强的潜在吸收能力则决定了企业拥有的潜在资源性能力较强,且企业员工在参与合作中具有较强的知识资源组织能力以及较高的知识技能素质,这对于全面提升校企合作的绩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影响校企合作绩效的关键性因素。企业吸收能力的的两大子维度,即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以及潜在吸收能力会通过校企合作的资源互补环节、正式化合作环节以及知识的转移与信息的交换等合作中间环节对其合作绩效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邓颖翔.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2]曹达华,朱桂龙,邓颖翔.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3):5-9.
[3]王长峰.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4):31-34.
[4]徐二明,陈茵.中国企业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J].管理科学,2009,(02):14-23.
作者简介:付小平(1967-),男,河南省新安县人,教育管理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职于新安县职业高级中学,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