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文科相通,而语文素养、理解能力更是学好政治的基础。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政治课时,结合语文学科的一些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朗诵
朗诵似乎是语文学习的专利。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新的政治教学中有许多人文性、情感性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民族精神等,对于这些人文性、情感性较强的内容,我觉得讲授起来比较枯燥,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我们感受到的东西才能更好的理解他。”正好新课程的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感受这些情感的平台——朗诵。比如在学到友情时,关于真正的友情是什么是值得每一位学生思考的问题,答案也很广,此时课本中的中英文对照诗歌《朋友》引起了我的注意,干脆举行一个小小的朗诵比赛,学生们很起劲,有的干脆用英语版的朗诵。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此时再去讨论,学生们对友情的理解便已经基本到位。再比如学习长征精神时,我想,再多的解说也比不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来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所以就干脆让学生有朗诵甚至要求背诵,这样,学生不仅对长征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提升了人文素养。
二、比较阅读
对于区分概念,比较阅读有独特的效果。比如对于公民权利和公民基本权利来说,只差两个字,平时用的也不是很多,学生学习时也不会很注意,所以就造成一考就错的现象,我们在教学时就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先通读两个概念,然后提问,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学生经过思考、比较后得出正确答案,记忆也就深刻了。当然比较阅读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我们还经常使用列表格、图形等方式来比较一些类似相关内容。尤其是遇到法律常识中的需要应用的一些知识点时,通过表格比较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看图说话
在一些重大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漫画形式,有的学生看不懂漫画就只好随便从书上抄写一段下来,结果当然可想知。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看的少,讲的少,缺少一些最起码的方法。新课程的课本上,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许多生动的漫画。只要我们平时上课时注意这些漫画,设置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象语文老师那样从看图说话到深层挖掘,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而且學生解决这类漫画题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概括段落大意、分层次
这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我们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越来越加强,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今年的中考就开始和历史合卷,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何而来?离不开老师上课时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我们不难发现,语文不好,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学好政治,尤其是一到综合试卷,材料一长,有些学生就无法下手了。不会看材料,看不懂材料,看不懂问题的现象非常严重。我想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不妨就借鉴一下语文的分层、概括大意的方法,让学生得到锻炼。比如在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我们就拿出一小节,让学生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大意。由学生概括出两层的大意:一是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后在复习时加上我国哪些政策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这样一种概括式自主学习得出的东西远比我们老师讲授理解的深刻,同时也理清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这样一种最基本的认识问题的基本思路。
目前的初中政治课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那么,怎样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思路要清晰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思想品德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讲授分寸要恰当
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的讲。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的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本基本知识、原理的理解,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符合学科特点、科学严谨的讲述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讲述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比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感悟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锻炼。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得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恰当的讲,还要注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讲”的引导下,渐入学习的佳境。
三、提问要巧妙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应有一定的导向性,促进学生的思考。有效地“提问”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有效提问是一个很艺术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
四、课堂要有全员的参与
新课程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一定也是学生学的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法律家族成员的角色,通过法律家族召开的会议,有学生扮演宪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等成员在大会上纷纷发言,进而明确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学们在笑声中凝思解疑,可谓“乐”在其中,教学效果显著。它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创设教学情景,由情入景,由景入学,使学生进入主体学习状态。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
一、朗诵
朗诵似乎是语文学习的专利。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新的政治教学中有许多人文性、情感性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民族精神等,对于这些人文性、情感性较强的内容,我觉得讲授起来比较枯燥,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我们感受到的东西才能更好的理解他。”正好新课程的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感受这些情感的平台——朗诵。比如在学到友情时,关于真正的友情是什么是值得每一位学生思考的问题,答案也很广,此时课本中的中英文对照诗歌《朋友》引起了我的注意,干脆举行一个小小的朗诵比赛,学生们很起劲,有的干脆用英语版的朗诵。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此时再去讨论,学生们对友情的理解便已经基本到位。再比如学习长征精神时,我想,再多的解说也比不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来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所以就干脆让学生有朗诵甚至要求背诵,这样,学生不仅对长征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提升了人文素养。
二、比较阅读
对于区分概念,比较阅读有独特的效果。比如对于公民权利和公民基本权利来说,只差两个字,平时用的也不是很多,学生学习时也不会很注意,所以就造成一考就错的现象,我们在教学时就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先通读两个概念,然后提问,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学生经过思考、比较后得出正确答案,记忆也就深刻了。当然比较阅读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我们还经常使用列表格、图形等方式来比较一些类似相关内容。尤其是遇到法律常识中的需要应用的一些知识点时,通过表格比较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看图说话
在一些重大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漫画形式,有的学生看不懂漫画就只好随便从书上抄写一段下来,结果当然可想知。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看的少,讲的少,缺少一些最起码的方法。新课程的课本上,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许多生动的漫画。只要我们平时上课时注意这些漫画,设置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象语文老师那样从看图说话到深层挖掘,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而且學生解决这类漫画题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概括段落大意、分层次
这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我们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越来越加强,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今年的中考就开始和历史合卷,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何而来?离不开老师上课时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我们不难发现,语文不好,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学好政治,尤其是一到综合试卷,材料一长,有些学生就无法下手了。不会看材料,看不懂材料,看不懂问题的现象非常严重。我想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不妨就借鉴一下语文的分层、概括大意的方法,让学生得到锻炼。比如在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我们就拿出一小节,让学生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大意。由学生概括出两层的大意:一是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后在复习时加上我国哪些政策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这样一种概括式自主学习得出的东西远比我们老师讲授理解的深刻,同时也理清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这样一种最基本的认识问题的基本思路。
目前的初中政治课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那么,怎样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思路要清晰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思想品德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讲授分寸要恰当
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的讲。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的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本基本知识、原理的理解,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符合学科特点、科学严谨的讲述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讲述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比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感悟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锻炼。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得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恰当的讲,还要注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讲”的引导下,渐入学习的佳境。
三、提问要巧妙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应有一定的导向性,促进学生的思考。有效地“提问”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有效提问是一个很艺术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
四、课堂要有全员的参与
新课程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一定也是学生学的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法律家族成员的角色,通过法律家族召开的会议,有学生扮演宪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等成员在大会上纷纷发言,进而明确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学们在笑声中凝思解疑,可谓“乐”在其中,教学效果显著。它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创设教学情景,由情入景,由景入学,使学生进入主体学习状态。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