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圖像研究的中心是科学可视化,近年来各大科学期刊的封面与配图也昭示着科学可视化的广阔前景。而视觉传达方式多种多样,无论是插图或动画都是发展科学可视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科学可视化;科学;艺术;动画;视觉认知;信息理解
一、科学和艺术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视觉化形式所承载的科学知识和信息可以通过恰当的视觉符号来表达,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二、科学可视化与视觉艺术结合取得得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户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的老师与同学们服务于科研人员在《Nature》系列期刊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的重大科学成果,他们多次进行科学原理展示图的设计,先后十多次为多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表在《Nature》上的科学成果进行平面及科学动画形式的可视化艺术设计,包括潘建伟院士的“八光子量子比特的拓扑保护”、侯建国院士的“单分子拉曼化学成像”、郭光灿院士的“量子的波粒二象性”“新型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时而马尔科夫,时而非马尔可夫”等成果以及以国内自然科学家一等奖成果“澄江动物化石群和寒武纪大爆发”为题材的3D立体动画电影《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创作策划和动画设计的前期工作。他们设计的这些艺术作品在《Nature Photonics》《BCAS》等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封面上发表,并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CCTV-1、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传媒机构和媒体转载。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非常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同时还放大了中国科学技术重大科学成果面向社会的宣传效应,极大的增进了群众对科学的认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户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的师生可以说是科学成果可视化的先驱。
三、科学可视化的发展需求
而就发展前景来说,人们的阅读行为早已从传统的阅读文本转向“读图”。视觉方面的表达能够跨越不同的知识、文化、背景、语言、环境,公众通过直观的图片就可以快速的接受科学知识、留下生动直观的记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各种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很多遥不可及的浩瀚宇宙和微观结构都可以通过视觉通道进入人类大脑而被感知。各种科研成果都在不断转化成视觉内容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中国紧随欧盟和美国已经成为了第三大论文生产国,近十年来论文产量稳步上升,《Nature》杂志中高达8.5%的论文来自中国作者。中国的科研能力稳步提升,视觉传播的需求也日益突出,然而视觉表达水平和美国等国家还是存在差距。多数中国成果的封面图片提供者都来自美国的科学图片机构。与国外科学成果在前沿期刊封面上的可视化图像案例对比很大,中国科学成果的视觉表达形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将科学成果通过图像传播给大众是传播学中一个较新的领域。中国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科技新闻配图以及顶级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理念都离不开科技图像研究。而日本则是亚洲科研实力最强劲的国家,发文前20名的机构只有一个是亚洲机构,即东京大学,这奠定了它在亚洲的重要地位,且日本作家创作的封面图片也居于亚各国首位,不仅是因为它的科研成绩领先于亚洲其他各国,还因为日本居于传统的动画制作优势。近五年内常在CNS发表封面故事图片分第三方作者中,这些作者通常具有留学或者访学背景,有比较复杂的知识储备,但是他们基本都是为国外或是国际合作的研究成果设计封面,而国内致力于顶级科研成果设计的个人,目前还没有能持续在顶级期刊发表图片作品的数据资料。促进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也是近年来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内不断掀起的呼声。中国的基础科研能力快速提升,视觉表达需求日益突出,且国内前沿科学成果视觉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四、科学可视化的与动画的结合
近年来我国动画飞速发展,而从中也发人深省-如果一张图片的效果已经不错的话那么能动的图片效果会不会更好呢?如果使用得当,动画将是科学可视化这一门中非常强大的技术。但如果使用不当,效果也有可能不尽人意。一方面动画的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打动观看者。另一方面虽然动画提高了可视化的视觉方面的吸引,但是也会让数据信息变得更为复杂。因此如何扬长避短是使用动画这一传播方式的重点。将动画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科技图像研究结合起来也不失为一种科学可视化的方式。而在创作的时候将科学研究的信息和内容作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视觉艺术的加工从而展现科学的本质。保留那些有价值的重要的信息,剔除一些没有作用的视觉因素,用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形式传递需要表达的信息。
参考文献:
[1]《信息可视化:交互设计》Robert Spence 机械工业出版社
[2]《数据可视化之美》Noah Lliinsky 机械工业出版社
[3]《视觉繁美:信息可视化方法与案例解析》Manule Lima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宋婧哲(1996.6—),女,汉族,籍贯:湖北武汉,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科技图像研究,18级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科学可视化;科学;艺术;动画;视觉认知;信息理解
一、科学和艺术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视觉化形式所承载的科学知识和信息可以通过恰当的视觉符号来表达,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二、科学可视化与视觉艺术结合取得得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户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的老师与同学们服务于科研人员在《Nature》系列期刊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的重大科学成果,他们多次进行科学原理展示图的设计,先后十多次为多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表在《Nature》上的科学成果进行平面及科学动画形式的可视化艺术设计,包括潘建伟院士的“八光子量子比特的拓扑保护”、侯建国院士的“单分子拉曼化学成像”、郭光灿院士的“量子的波粒二象性”“新型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时而马尔科夫,时而非马尔可夫”等成果以及以国内自然科学家一等奖成果“澄江动物化石群和寒武纪大爆发”为题材的3D立体动画电影《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创作策划和动画设计的前期工作。他们设计的这些艺术作品在《Nature Photonics》《BCAS》等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封面上发表,并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CCTV-1、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传媒机构和媒体转载。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非常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同时还放大了中国科学技术重大科学成果面向社会的宣传效应,极大的增进了群众对科学的认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户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的师生可以说是科学成果可视化的先驱。
三、科学可视化的发展需求
而就发展前景来说,人们的阅读行为早已从传统的阅读文本转向“读图”。视觉方面的表达能够跨越不同的知识、文化、背景、语言、环境,公众通过直观的图片就可以快速的接受科学知识、留下生动直观的记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各种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很多遥不可及的浩瀚宇宙和微观结构都可以通过视觉通道进入人类大脑而被感知。各种科研成果都在不断转化成视觉内容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中国紧随欧盟和美国已经成为了第三大论文生产国,近十年来论文产量稳步上升,《Nature》杂志中高达8.5%的论文来自中国作者。中国的科研能力稳步提升,视觉传播的需求也日益突出,然而视觉表达水平和美国等国家还是存在差距。多数中国成果的封面图片提供者都来自美国的科学图片机构。与国外科学成果在前沿期刊封面上的可视化图像案例对比很大,中国科学成果的视觉表达形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将科学成果通过图像传播给大众是传播学中一个较新的领域。中国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科技新闻配图以及顶级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理念都离不开科技图像研究。而日本则是亚洲科研实力最强劲的国家,发文前20名的机构只有一个是亚洲机构,即东京大学,这奠定了它在亚洲的重要地位,且日本作家创作的封面图片也居于亚各国首位,不仅是因为它的科研成绩领先于亚洲其他各国,还因为日本居于传统的动画制作优势。近五年内常在CNS发表封面故事图片分第三方作者中,这些作者通常具有留学或者访学背景,有比较复杂的知识储备,但是他们基本都是为国外或是国际合作的研究成果设计封面,而国内致力于顶级科研成果设计的个人,目前还没有能持续在顶级期刊发表图片作品的数据资料。促进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也是近年来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内不断掀起的呼声。中国的基础科研能力快速提升,视觉表达需求日益突出,且国内前沿科学成果视觉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四、科学可视化的与动画的结合
近年来我国动画飞速发展,而从中也发人深省-如果一张图片的效果已经不错的话那么能动的图片效果会不会更好呢?如果使用得当,动画将是科学可视化这一门中非常强大的技术。但如果使用不当,效果也有可能不尽人意。一方面动画的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打动观看者。另一方面虽然动画提高了可视化的视觉方面的吸引,但是也会让数据信息变得更为复杂。因此如何扬长避短是使用动画这一传播方式的重点。将动画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科技图像研究结合起来也不失为一种科学可视化的方式。而在创作的时候将科学研究的信息和内容作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视觉艺术的加工从而展现科学的本质。保留那些有价值的重要的信息,剔除一些没有作用的视觉因素,用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形式传递需要表达的信息。
参考文献:
[1]《信息可视化:交互设计》Robert Spence 机械工业出版社
[2]《数据可视化之美》Noah Lliinsky 机械工业出版社
[3]《视觉繁美:信息可视化方法与案例解析》Manule Lima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宋婧哲(1996.6—),女,汉族,籍贯:湖北武汉,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科技图像研究,18级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