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俗体类书于明中后期一时兴盛,但又随着明朝灭亡而消失,目前存世种数不多,文章主要从俗体类书的性质、产生背景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得出俗体类书是随着明中后期资本经济萌芽和市民阶层的兴起而来,并具有形式上文体多样,内容上雅俗共赏,来源上编纂汇集,质量上难堪人意等特点,能够反映出明中后期市民阶层的审美觀和价值观,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明末;俗体类书;产生背景;特点
明代中晚期是我国市井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帝王的怠政使得官府对百姓思想和生活各方面的管控逐渐宽松,同时,这个时期的商品经济亦空前繁荣,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得书籍的成本极大降低,因此在市民阶级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分类汇集小说、戏曲、诗词歌赋、杂文为一书的通俗性、实用性读物。这类读物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猎艳采奇、内容庞杂、蔚为大观,迎合了当时的市民文化生活,深得市民的喜爱,却又在明亡后很快消失,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和研究价值。
一、俗体类书的性质
上文所提及的通俗性的类书出现于嘉靖末期,繁荣于万历时期,消亡于崇祯时期,前后流行数十年,但目前存世的却并不多,如刘天震在《明代通俗类书研究》中说:“目前所知,明代娱乐性类书仅存四种六部:《国色天香》、《绣谷春容》《万锦情林》、三种版本的《燕居笔记》:何大抡序本《燕居笔记》、林近阳增编《燕居笔记》、冯梦龙增编(实为余公仁编)《燕居笔记》。”①可见,此类书籍弥足珍贵,因此袁行霈教授在《中国文学史》指出:“另外一些通俗类书如《国色天香》《燕居笔记》《万锦情林》《绣谷春容》等也选录了大量的小说。这些书籍收集、保存了自古至明大量的文言小说,功不可没。”②
但是,目前学界对于此类书籍的含义和边界还有一些争议,不同学者也对之有不同的称谓,有称作俗体类书的,最早见于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③,他为日本所藏中国的小说下列出了附录传奇、通俗类书、子部小说三类,并将《国色天香》、《万锦情林》、何本和余本《燕居笔记》四书称作通俗类书。其后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也中说:“适合一般市民阅读的通俗类书,……保存至今的如《朱翼》《国色天香》《万锦情林》《燕居笔记》《绣谷春容》等都是”④;有称作“杂志类书籍”的,如缪咏禾在《明代出版史》一书指出“万历年间,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类似杂志的书籍。”⑤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时人与其学生吴潇也同意此称呼,称其为“杂志类消闲文艺读物”⑥;还有称为俗文学的,如钟敬文先生《民俗学与古典文学》一文中提出“文学三分”的概念,他将中华传统文化分为三部分:“一是士大夫上层文学,二是市民文学(小说、戏曲),三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市民文学又称俗文学。”⑦还有把他们笼统地划归到子部小说类的,总之,脱离不了一个“俗”的范畴。目前,“通俗类书”的说法获得学界的普遍认可,如郑振铎、谭正璧、刘天振、程国赋等学者都赞成这种称呼。
虽然称呼不同,但根据上述各专家的总结,通俗类书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在内容非常驳杂多样。多种文体分类编纂,作者作品时间跨度极大,既有流行小说,也有诗词歌赋,还有吟行曲联,一般文体都在十种以上。二是编书目的是雅俗共赏、方便实用。雅俗共赏的选文倾向使得该书受众范围很广,在各个社会阶层中都有广大受众,而方便实用的编书体例,使得读者在观书时能够择好而读、自由选择,因此还有部分书籍采取上下两层的编纂方式,互不干扰,方便阅读。其主要目的便是为迎合读者需要,增大销量,赚取收益。当然,根据通俗类书的上述特点,目前存世的不止一书六部,赤心子编纂《金谷奇芳》《闲居笔记》《翰府锦囊》,胡文焕编纂的《胡氏文粹》也应在其列,只是这些书籍或藏于国外,或藏于地方图书馆中,前人未得寓目,故无载。
二、俗体类书的产生背景
类书的编纂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梁萧统的《文选》,据郭英德教授研究:“历代《文选》类总集文体的文体排序大抵遵循先文后笔、先源后流、先公后私、先生后死、先雅后俗等基本规则。……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即:以体分类、以题分类,以时分类。”⑧ 这比较符合类书的发展规律,早期的类书多是国家主持,并非一般文人书贾能够完成,正如明沈际飞《古今类书纂要序》所言:“昔者为是举者,非朝臣开局为之,则身居秘阁、家有赐书。”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⑨随着中国商品经济逐渐繁荣,至明中后期更是达到了空前程度,城市居民不断增加,市民阶层空前发展,这为俗体类书的出现提供了需求基础。而印刷及造纸业的发展,使得普通百姓可以更加轻易地获取廉价的图书,从而为俗体类书的推广与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其后在各种新的文化思潮以及底层文人、书商与市民的共同推动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从而为俗体类书的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因此明中期的叶盛就曾记载:“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畜而人有之。”⑩这种文化的特点是抛弃了过去一板一眼的儒家说教,更青睐于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通俗化的小说、戏曲、诗词。再加上王阳明的心学解放思想的影响:“与愚夫愚妇同的,便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便是谓异端”⑾,“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⑿,为俗体类书的普遍接纳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使俗文化在万历期间达到了顶峰,从而产生了以《国色天香》《万锦情林》《绣谷春容》《闲居笔记》《燕居笔记》为代表的等一系列通俗类书。此类书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上分门别类,既包括完全娱乐式的艳情小说,也包括修养身心的诗词歌赋,还有不少诏诰制箴等应用文体,可谓百花齐放,雅俗共赏,流行一时。
三、俗体类书的特色研究
从形式上来看。俗体类书广泛收集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诸如小说、诗、词、歌、赋、曲、启、诘、疏、论、对、表等各类娱乐性、实用性的文体。如刘天振指出“《国色天香》一书文体驳杂,共有35种之多,……基本上穷尽了万历前的所有文体。”⒀再如《绣谷春容》为29种,《万锦情林》为18种,《胡氏文粹》则收藏有47种之多。 从内容上来看,雅俗共赏,以俗为主,贴切生活。如有励志劝进的,有歌颂爱情的,有修身养性的,有描绘景色的,还不少还比较低俗,这些主要是用来吸引眼球,博得更多销量,因此明末何大抡总结道“不独为古人扬其芳,标其奇,而凡宇宙間稍脱俗骨者,朝夕吟咏,且使见日扩、闻日新、识日开,而藏日富矣。”⒁
从来源上来看,这些书籍中的作品几乎没有一篇是作者本人的,全部为摘录他人的作品。以赤心子的《绣谷春容》为例,分为“诗余摭粹”“彤管摭粹”“击筑摭粹”“游翰摭粹”“新话摭粹”等17小类,仅仅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该书属于摘录集合的性质了。因此,这类书籍互相抄袭翻刻,对原作者损失很大,所以明末余象斗对之痛骂道:“不俗斗自刊《华光》等传,皆出予心胸之编集,其劳鞅掌矣!其费弘巨矣!乃多为射利者刊,甚诸传照本堂样式,……袭人唾余,得无垂首而汗颜,无耻之甚乎?”。⒂
最后从品质上看。这些书多数内容庞杂且雷同度高,同时为抢占市场,要求从速出版,再加上编者多是一些生活在城市中下层的文人,本身文学修为也有限,这些书籍从内容质量到刊刻质量都难以恭维,如《金谷奇芳》中夺讹脱衍之处比比皆是,《国色天香》也同样如此⒃,这也是此类书多数失传的主要原因。
四、小结
古人在图书编纂方面一直在不停进步,陆续出现了“六分法”“七分法”“四分法”等分类方式,其后又发明了类书、丛书等编纂方法。明中后期蓬勃发展的“通俗类书”正是对这些编纂方法的更深入的应用,由此使得此类图书在体例上特色鲜明。同时,在内容上,出于销量的考量,多选择一些猎艳采奇、吸人眼球的艳情小说和词赋,以及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诗词曲联,还有不少公文、家训判、诏、诰、表等实用性文体。也正是为了追求销量,这类书的质量多不甚高,目录、内容错讹脱衍比比皆是,并不在精品文献之列。当然,如果从历史学、民俗学等角度来说,此类书还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不容忽视。正如王重民教授所说:“盖是书所载,于近八百年来,民生日用,文学哲学,礼俗游艺,以及医卜星象等事,凡所以维系世道人心者,莫不有之,讲社会学史者,欲真知下级社会人生,不可不读是书也。”⒄
注释:
① 刘天振,明代通俗类书研究,齐鲁书社, 2006年,第262页。
②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6页。
③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第171页。
④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第410页。
⑤ 缪咏禾,明代出版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⑥ 吴潇,晚明“杂志类”消闲文艺读物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⑦ 钟敬文,中国文学史百题(下册)?民俗学与古典文学,文史知识,第848页。
⑧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⑨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万章下,中华书局,2009年,第5974页。
⑩ (明)叶盛撰,魏中平校点,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年,第213-214页。
⑾ (明)王守仁著,(明)施邦曜辑,阳明先生集要?语录,中华书局,2008,第118页。
⑿ (明)李贽,焚书,中华书局,2011年,第2页。
⒀ 刘天振撰,娱乐性通俗类书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⒁ 《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明)何大抡编《燕居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页。
⒂ 余象斗,明清善本小说丛编?四游合传?东游记,天一出版社,1985年,余象斗序。
⒃ 如《菜铭》中,“诚异刍豢”误作“谈异刍豢”,“真朴可扬”误作“真材可扬”,“饥馑徜徉”误做“饥时岁徜徉”。
⒄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类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83页。
作者简介:刘迎秋(1988-),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史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续编”(17BZWJ01 )部分研究成果。
关键词:明末;俗体类书;产生背景;特点
明代中晚期是我国市井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帝王的怠政使得官府对百姓思想和生活各方面的管控逐渐宽松,同时,这个时期的商品经济亦空前繁荣,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得书籍的成本极大降低,因此在市民阶级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分类汇集小说、戏曲、诗词歌赋、杂文为一书的通俗性、实用性读物。这类读物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猎艳采奇、内容庞杂、蔚为大观,迎合了当时的市民文化生活,深得市民的喜爱,却又在明亡后很快消失,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和研究价值。
一、俗体类书的性质
上文所提及的通俗性的类书出现于嘉靖末期,繁荣于万历时期,消亡于崇祯时期,前后流行数十年,但目前存世的却并不多,如刘天震在《明代通俗类书研究》中说:“目前所知,明代娱乐性类书仅存四种六部:《国色天香》、《绣谷春容》《万锦情林》、三种版本的《燕居笔记》:何大抡序本《燕居笔记》、林近阳增编《燕居笔记》、冯梦龙增编(实为余公仁编)《燕居笔记》。”①可见,此类书籍弥足珍贵,因此袁行霈教授在《中国文学史》指出:“另外一些通俗类书如《国色天香》《燕居笔记》《万锦情林》《绣谷春容》等也选录了大量的小说。这些书籍收集、保存了自古至明大量的文言小说,功不可没。”②
但是,目前学界对于此类书籍的含义和边界还有一些争议,不同学者也对之有不同的称谓,有称作俗体类书的,最早见于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③,他为日本所藏中国的小说下列出了附录传奇、通俗类书、子部小说三类,并将《国色天香》、《万锦情林》、何本和余本《燕居笔记》四书称作通俗类书。其后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也中说:“适合一般市民阅读的通俗类书,……保存至今的如《朱翼》《国色天香》《万锦情林》《燕居笔记》《绣谷春容》等都是”④;有称作“杂志类书籍”的,如缪咏禾在《明代出版史》一书指出“万历年间,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类似杂志的书籍。”⑤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时人与其学生吴潇也同意此称呼,称其为“杂志类消闲文艺读物”⑥;还有称为俗文学的,如钟敬文先生《民俗学与古典文学》一文中提出“文学三分”的概念,他将中华传统文化分为三部分:“一是士大夫上层文学,二是市民文学(小说、戏曲),三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市民文学又称俗文学。”⑦还有把他们笼统地划归到子部小说类的,总之,脱离不了一个“俗”的范畴。目前,“通俗类书”的说法获得学界的普遍认可,如郑振铎、谭正璧、刘天振、程国赋等学者都赞成这种称呼。
虽然称呼不同,但根据上述各专家的总结,通俗类书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在内容非常驳杂多样。多种文体分类编纂,作者作品时间跨度极大,既有流行小说,也有诗词歌赋,还有吟行曲联,一般文体都在十种以上。二是编书目的是雅俗共赏、方便实用。雅俗共赏的选文倾向使得该书受众范围很广,在各个社会阶层中都有广大受众,而方便实用的编书体例,使得读者在观书时能够择好而读、自由选择,因此还有部分书籍采取上下两层的编纂方式,互不干扰,方便阅读。其主要目的便是为迎合读者需要,增大销量,赚取收益。当然,根据通俗类书的上述特点,目前存世的不止一书六部,赤心子编纂《金谷奇芳》《闲居笔记》《翰府锦囊》,胡文焕编纂的《胡氏文粹》也应在其列,只是这些书籍或藏于国外,或藏于地方图书馆中,前人未得寓目,故无载。
二、俗体类书的产生背景
类书的编纂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梁萧统的《文选》,据郭英德教授研究:“历代《文选》类总集文体的文体排序大抵遵循先文后笔、先源后流、先公后私、先生后死、先雅后俗等基本规则。……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即:以体分类、以题分类,以时分类。”⑧ 这比较符合类书的发展规律,早期的类书多是国家主持,并非一般文人书贾能够完成,正如明沈际飞《古今类书纂要序》所言:“昔者为是举者,非朝臣开局为之,则身居秘阁、家有赐书。”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⑨随着中国商品经济逐渐繁荣,至明中后期更是达到了空前程度,城市居民不断增加,市民阶层空前发展,这为俗体类书的出现提供了需求基础。而印刷及造纸业的发展,使得普通百姓可以更加轻易地获取廉价的图书,从而为俗体类书的推广与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其后在各种新的文化思潮以及底层文人、书商与市民的共同推动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从而为俗体类书的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因此明中期的叶盛就曾记载:“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畜而人有之。”⑩这种文化的特点是抛弃了过去一板一眼的儒家说教,更青睐于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通俗化的小说、戏曲、诗词。再加上王阳明的心学解放思想的影响:“与愚夫愚妇同的,便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便是谓异端”⑾,“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⑿,为俗体类书的普遍接纳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使俗文化在万历期间达到了顶峰,从而产生了以《国色天香》《万锦情林》《绣谷春容》《闲居笔记》《燕居笔记》为代表的等一系列通俗类书。此类书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上分门别类,既包括完全娱乐式的艳情小说,也包括修养身心的诗词歌赋,还有不少诏诰制箴等应用文体,可谓百花齐放,雅俗共赏,流行一时。
三、俗体类书的特色研究
从形式上来看。俗体类书广泛收集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诸如小说、诗、词、歌、赋、曲、启、诘、疏、论、对、表等各类娱乐性、实用性的文体。如刘天振指出“《国色天香》一书文体驳杂,共有35种之多,……基本上穷尽了万历前的所有文体。”⒀再如《绣谷春容》为29种,《万锦情林》为18种,《胡氏文粹》则收藏有47种之多。 从内容上来看,雅俗共赏,以俗为主,贴切生活。如有励志劝进的,有歌颂爱情的,有修身养性的,有描绘景色的,还不少还比较低俗,这些主要是用来吸引眼球,博得更多销量,因此明末何大抡总结道“不独为古人扬其芳,标其奇,而凡宇宙間稍脱俗骨者,朝夕吟咏,且使见日扩、闻日新、识日开,而藏日富矣。”⒁
从来源上来看,这些书籍中的作品几乎没有一篇是作者本人的,全部为摘录他人的作品。以赤心子的《绣谷春容》为例,分为“诗余摭粹”“彤管摭粹”“击筑摭粹”“游翰摭粹”“新话摭粹”等17小类,仅仅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该书属于摘录集合的性质了。因此,这类书籍互相抄袭翻刻,对原作者损失很大,所以明末余象斗对之痛骂道:“不俗斗自刊《华光》等传,皆出予心胸之编集,其劳鞅掌矣!其费弘巨矣!乃多为射利者刊,甚诸传照本堂样式,……袭人唾余,得无垂首而汗颜,无耻之甚乎?”。⒂
最后从品质上看。这些书多数内容庞杂且雷同度高,同时为抢占市场,要求从速出版,再加上编者多是一些生活在城市中下层的文人,本身文学修为也有限,这些书籍从内容质量到刊刻质量都难以恭维,如《金谷奇芳》中夺讹脱衍之处比比皆是,《国色天香》也同样如此⒃,这也是此类书多数失传的主要原因。
四、小结
古人在图书编纂方面一直在不停进步,陆续出现了“六分法”“七分法”“四分法”等分类方式,其后又发明了类书、丛书等编纂方法。明中后期蓬勃发展的“通俗类书”正是对这些编纂方法的更深入的应用,由此使得此类图书在体例上特色鲜明。同时,在内容上,出于销量的考量,多选择一些猎艳采奇、吸人眼球的艳情小说和词赋,以及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诗词曲联,还有不少公文、家训判、诏、诰、表等实用性文体。也正是为了追求销量,这类书的质量多不甚高,目录、内容错讹脱衍比比皆是,并不在精品文献之列。当然,如果从历史学、民俗学等角度来说,此类书还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不容忽视。正如王重民教授所说:“盖是书所载,于近八百年来,民生日用,文学哲学,礼俗游艺,以及医卜星象等事,凡所以维系世道人心者,莫不有之,讲社会学史者,欲真知下级社会人生,不可不读是书也。”⒄
注释:
① 刘天振,明代通俗类书研究,齐鲁书社, 2006年,第262页。
②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6页。
③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第171页。
④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第410页。
⑤ 缪咏禾,明代出版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⑥ 吴潇,晚明“杂志类”消闲文艺读物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⑦ 钟敬文,中国文学史百题(下册)?民俗学与古典文学,文史知识,第848页。
⑧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⑨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万章下,中华书局,2009年,第5974页。
⑩ (明)叶盛撰,魏中平校点,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年,第213-214页。
⑾ (明)王守仁著,(明)施邦曜辑,阳明先生集要?语录,中华书局,2008,第118页。
⑿ (明)李贽,焚书,中华书局,2011年,第2页。
⒀ 刘天振撰,娱乐性通俗类书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⒁ 《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明)何大抡编《燕居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页。
⒂ 余象斗,明清善本小说丛编?四游合传?东游记,天一出版社,1985年,余象斗序。
⒃ 如《菜铭》中,“诚异刍豢”误作“谈异刍豢”,“真朴可扬”误作“真材可扬”,“饥馑徜徉”误做“饥时岁徜徉”。
⒄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类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83页。
作者简介:刘迎秋(1988-),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史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续编”(17BZWJ01 )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