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后期通俗类书特点研究

来源 :学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d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俗体类书于明中后期一时兴盛,但又随着明朝灭亡而消失,目前存世种数不多,文章主要从俗体类书的性质、产生背景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得出俗体类书是随着明中后期资本经济萌芽和市民阶层的兴起而来,并具有形式上文体多样,内容上雅俗共赏,来源上编纂汇集,质量上难堪人意等特点,能够反映出明中后期市民阶层的审美觀和价值观,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明末;俗体类书;产生背景;特点
   明代中晚期是我国市井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帝王的怠政使得官府对百姓思想和生活各方面的管控逐渐宽松,同时,这个时期的商品经济亦空前繁荣,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得书籍的成本极大降低,因此在市民阶级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分类汇集小说、戏曲、诗词歌赋、杂文为一书的通俗性、实用性读物。这类读物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猎艳采奇、内容庞杂、蔚为大观,迎合了当时的市民文化生活,深得市民的喜爱,却又在明亡后很快消失,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和研究价值。
   一、俗体类书的性质
   上文所提及的通俗性的类书出现于嘉靖末期,繁荣于万历时期,消亡于崇祯时期,前后流行数十年,但目前存世的却并不多,如刘天震在《明代通俗类书研究》中说:“目前所知,明代娱乐性类书仅存四种六部:《国色天香》、《绣谷春容》《万锦情林》、三种版本的《燕居笔记》:何大抡序本《燕居笔记》、林近阳增编《燕居笔记》、冯梦龙增编(实为余公仁编)《燕居笔记》。”①可见,此类书籍弥足珍贵,因此袁行霈教授在《中国文学史》指出:“另外一些通俗类书如《国色天香》《燕居笔记》《万锦情林》《绣谷春容》等也选录了大量的小说。这些书籍收集、保存了自古至明大量的文言小说,功不可没。”②
   但是,目前学界对于此类书籍的含义和边界还有一些争议,不同学者也对之有不同的称谓,有称作俗体类书的,最早见于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③,他为日本所藏中国的小说下列出了附录传奇、通俗类书、子部小说三类,并将《国色天香》、《万锦情林》、何本和余本《燕居笔记》四书称作通俗类书。其后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也中说:“适合一般市民阅读的通俗类书,……保存至今的如《朱翼》《国色天香》《万锦情林》《燕居笔记》《绣谷春容》等都是”④;有称作“杂志类书籍”的,如缪咏禾在《明代出版史》一书指出“万历年间,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类似杂志的书籍。”⑤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时人与其学生吴潇也同意此称呼,称其为“杂志类消闲文艺读物”⑥;还有称为俗文学的,如钟敬文先生《民俗学与古典文学》一文中提出“文学三分”的概念,他将中华传统文化分为三部分:“一是士大夫上层文学,二是市民文学(小说、戏曲),三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市民文学又称俗文学。”⑦还有把他们笼统地划归到子部小说类的,总之,脱离不了一个“俗”的范畴。目前,“通俗类书”的说法获得学界的普遍认可,如郑振铎、谭正璧、刘天振、程国赋等学者都赞成这种称呼。
   虽然称呼不同,但根据上述各专家的总结,通俗类书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在内容非常驳杂多样。多种文体分类编纂,作者作品时间跨度极大,既有流行小说,也有诗词歌赋,还有吟行曲联,一般文体都在十种以上。二是编书目的是雅俗共赏、方便实用。雅俗共赏的选文倾向使得该书受众范围很广,在各个社会阶层中都有广大受众,而方便实用的编书体例,使得读者在观书时能够择好而读、自由选择,因此还有部分书籍采取上下两层的编纂方式,互不干扰,方便阅读。其主要目的便是为迎合读者需要,增大销量,赚取收益。当然,根据通俗类书的上述特点,目前存世的不止一书六部,赤心子编纂《金谷奇芳》《闲居笔记》《翰府锦囊》,胡文焕编纂的《胡氏文粹》也应在其列,只是这些书籍或藏于国外,或藏于地方图书馆中,前人未得寓目,故无载。
   二、俗体类书的产生背景
   类书的编纂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梁萧统的《文选》,据郭英德教授研究:“历代《文选》类总集文体的文体排序大抵遵循先文后笔、先源后流、先公后私、先生后死、先雅后俗等基本规则。……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即:以体分类、以题分类,以时分类。”⑧ 这比较符合类书的发展规律,早期的类书多是国家主持,并非一般文人书贾能够完成,正如明沈际飞《古今类书纂要序》所言:“昔者为是举者,非朝臣开局为之,则身居秘阁、家有赐书。”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⑨随着中国商品经济逐渐繁荣,至明中后期更是达到了空前程度,城市居民不断增加,市民阶层空前发展,这为俗体类书的出现提供了需求基础。而印刷及造纸业的发展,使得普通百姓可以更加轻易地获取廉价的图书,从而为俗体类书的推广与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其后在各种新的文化思潮以及底层文人、书商与市民的共同推动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从而为俗体类书的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因此明中期的叶盛就曾记载:“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畜而人有之。”⑩这种文化的特点是抛弃了过去一板一眼的儒家说教,更青睐于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通俗化的小说、戏曲、诗词。再加上王阳明的心学解放思想的影响:“与愚夫愚妇同的,便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便是谓异端”⑾,“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⑿,为俗体类书的普遍接纳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使俗文化在万历期间达到了顶峰,从而产生了以《国色天香》《万锦情林》《绣谷春容》《闲居笔记》《燕居笔记》为代表的等一系列通俗类书。此类书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上分门别类,既包括完全娱乐式的艳情小说,也包括修养身心的诗词歌赋,还有不少诏诰制箴等应用文体,可谓百花齐放,雅俗共赏,流行一时。
   三、俗体类书的特色研究
   从形式上来看。俗体类书广泛收集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诸如小说、诗、词、歌、赋、曲、启、诘、疏、论、对、表等各类娱乐性、实用性的文体。如刘天振指出“《国色天香》一书文体驳杂,共有35种之多,……基本上穷尽了万历前的所有文体。”⒀再如《绣谷春容》为29种,《万锦情林》为18种,《胡氏文粹》则收藏有47种之多。    从内容上来看,雅俗共赏,以俗为主,贴切生活。如有励志劝进的,有歌颂爱情的,有修身养性的,有描绘景色的,还不少还比较低俗,这些主要是用来吸引眼球,博得更多销量,因此明末何大抡总结道“不独为古人扬其芳,标其奇,而凡宇宙間稍脱俗骨者,朝夕吟咏,且使见日扩、闻日新、识日开,而藏日富矣。”⒁
   从来源上来看,这些书籍中的作品几乎没有一篇是作者本人的,全部为摘录他人的作品。以赤心子的《绣谷春容》为例,分为“诗余摭粹”“彤管摭粹”“击筑摭粹”“游翰摭粹”“新话摭粹”等17小类,仅仅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该书属于摘录集合的性质了。因此,这类书籍互相抄袭翻刻,对原作者损失很大,所以明末余象斗对之痛骂道:“不俗斗自刊《华光》等传,皆出予心胸之编集,其劳鞅掌矣!其费弘巨矣!乃多为射利者刊,甚诸传照本堂样式,……袭人唾余,得无垂首而汗颜,无耻之甚乎?”。⒂
   最后从品质上看。这些书多数内容庞杂且雷同度高,同时为抢占市场,要求从速出版,再加上编者多是一些生活在城市中下层的文人,本身文学修为也有限,这些书籍从内容质量到刊刻质量都难以恭维,如《金谷奇芳》中夺讹脱衍之处比比皆是,《国色天香》也同样如此⒃,这也是此类书多数失传的主要原因。
   四、小结
   古人在图书编纂方面一直在不停进步,陆续出现了“六分法”“七分法”“四分法”等分类方式,其后又发明了类书、丛书等编纂方法。明中后期蓬勃发展的“通俗类书”正是对这些编纂方法的更深入的应用,由此使得此类图书在体例上特色鲜明。同时,在内容上,出于销量的考量,多选择一些猎艳采奇、吸人眼球的艳情小说和词赋,以及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诗词曲联,还有不少公文、家训判、诏、诰、表等实用性文体。也正是为了追求销量,这类书的质量多不甚高,目录、内容错讹脱衍比比皆是,并不在精品文献之列。当然,如果从历史学、民俗学等角度来说,此类书还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不容忽视。正如王重民教授所说:“盖是书所载,于近八百年来,民生日用,文学哲学,礼俗游艺,以及医卜星象等事,凡所以维系世道人心者,莫不有之,讲社会学史者,欲真知下级社会人生,不可不读是书也。”⒄
   注释:
  ① 刘天振,明代通俗类书研究,齐鲁书社, 2006年,第262页。
  ②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6页。
  ③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第171页。
  ④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第410页。
  ⑤ 缪咏禾,明代出版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⑥ 吴潇,晚明“杂志类”消闲文艺读物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⑦ 钟敬文,中国文学史百题(下册)?民俗学与古典文学,文史知识,第848页。
  ⑧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⑨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万章下,中华书局,2009年,第5974页。
  ⑩ (明)叶盛撰,魏中平校点,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年,第213-214页。
  ⑾ (明)王守仁著,(明)施邦曜辑,阳明先生集要?语录,中华书局,2008,第118页。
  ⑿ (明)李贽,焚书,中华书局,2011年,第2页。
  ⒀ 刘天振撰,娱乐性通俗类书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⒁ 《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明)何大抡编《燕居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页。
  ⒂ 余象斗,明清善本小说丛编?四游合传?东游记,天一出版社,1985年,余象斗序。
  ⒃ 如《菜铭》中,“诚异刍豢”误作“谈异刍豢”,“真朴可扬”误作“真材可扬”,“饥馑徜徉”误做“饥时岁徜徉”。
  ⒄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类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83页。
  
   作者简介:刘迎秋(1988-),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史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续编”(17BZWJ01 )部分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入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与健全,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产出导向法”强调教学流程分成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本文以《新一代大学英语》为例,结合教材设计内容,介绍“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教学   1. 引言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
期刊
摘要:本篇文章通过简单介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我国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从而说明高校图书馆进行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说明如何进行管理创新,希望能给予读者一定的思考和启发,从而更好地开发图书馆的潜能和实现充分的利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图书馆;管理;创新   引言: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实现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使命。但是随着时
期刊
摘要:金工实习又可以称为金属加工工艺实习,是机械类专业学生掌握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实践教学课程。它主要围绕着车、铣、刨、数控、钳工、砂型铸造等内容进行。本文对金工实习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提高金工实习质量,促进学生掌握金工技艺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金工实习;教学问题;优化策略   一、院校金工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落后   当前大部分院校的金工实习环境还有待
期刊
摘要: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層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纽带与桥梁,也是保持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的动力源泉和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突出思想引领,夯实党建基础,强化思政实效,为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注入“源头活水”。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 
期刊
摘要:高校师生冲突会破坏教学气氛、损害师生关系并阻碍正常的教学秩序。通过分析高校师生冲突的基本特征,本文提出了自我约束、立志和转变思想等方面的应对措施,以帮助广大教学工作者能更好地管理师生冲突,维护高校教学秩序。  关键词:师生冲突;应对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空间的持续繁荣,诱惑和视觉冲击持续增多。家长对学生的不断施压、以及学生面临的复杂环境和竞争压力,加之教师自的严苛和冷酷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国内的高校英语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在高校英语进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所谓的“中国文化失语”指的是攻读英语的学习者严重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中国文化意识薄弱,致使英语学习者打破了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均衡机制。近些年来,由于对高校英语发展的重视,因此国内有较多的大学生都选择了英语专业,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来攻读英语,但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学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线上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新的高峰。网络课堂作为在线教育的重要部分,除了具备普通课堂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受到大量学习者和教育者的重视。[1]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收集相关文献的方式对广东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课堂的动机和偏好进行调查分析,并由此对网络课堂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课堂;偏好和动机;启示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下
期刊
摘要:深入学習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强军思想,着眼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着重回答“怎样建设新型武警部队院校、怎样培养现代军事人才”等重大问题,引领新时代院校教育创新发展,切实把院校改革的体制编制优势转化为建校育人的实际成效,建设强国武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教员队伍;教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士官学校建校办学研讨会议精神,在深入学习各类文件精神和领导讲话精神后
期刊
摘要:从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在高校中,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中档案的管理模式迫切需要进行一定的升华,因此高校要逐渐把注意力放到档案管理模式上。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宝贵的信息资源就是高校中的档案资源,同样在社会的软实力建设中高校的档案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实施路径   档案信息随着网络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施展才华的平台,其发展壮大离不开组织文化的引领,“家文化”作为组织发展中的一种重要文化,在增强社团凝聚力,提升社团向心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好“家文化”促进社团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命题。  关键词:家文化;高校;学生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第二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施展才华的平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