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紧扣这一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领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就会收获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一、呈现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发明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而创设情景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情景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时,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月光曲》,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意境中,我顺势引导:“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了《月光曲》,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呢?”一个小小的提问却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有的从领悟性的角度提出问题:“月光曲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有的从感受性的角度提出问题:“为什么我所想象的和课文中的描写不一样?”有的从质疑性的角度提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愿意给盲姑娘弹琴呢?”这些疑问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真正的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就诱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强烈欲望。
二、探究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沟通,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朗读的关键是怎样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领悟情感,再把这种情感融入到朗读当中,把书读好。《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用人物对话的表达方式来发展故事情节。我根据课文的四次对话,在形式上分别采用了引读、自由读、齐读、分组表演读、让学生充任“观众”进行评读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使读的层次性和指向性非常明晰。在读的内涵上,我设计了补充提示语再练习朗读这一环节,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对话时的具体语境和内心情感,学生们在“心急如焚地说”、“失望地说”、“焦急地说”当中体会到了小鸟的心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难过,从而使学生越读越有感情,渐渐地把人物读“活”了。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意旨。
三、交流探究成果,共享学生的成功喜悦
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个体和小组探究的结果存在局限性,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学生的想法相互碰撞,激起更深层次探究的“火花”;只有通过交流,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从互相交流中体验到喜悦感和成就感。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探究:“你从课文中听到了过年时的哪些声音?闻到了过年时的哪些味道?看到了过年时的哪些景象?”这些问题给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过程。学生静心思考,动笔勾画,书写感受。有的学生说“我闻到了过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因为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些味道弥漫开来,连呼吸的空气都变得香甜起来!”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过年时喜庆的景象。人们穿的衣服是红的,提的灯笼是红的。贴的对联也是红的,能不喜庆吗?”有的学生说:“我听到了过年时人们心花开放的声音。小孩子们吃冰糖葫芦、逛庙会,心里乐开了花;大人们拜访亲友、互道祝福。心里也乐开了花。”……学生畅所欲言,可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引导:“如果你引用别人的词语来说过年的味道、声音和景象,是否会有不同的感受呢?互相交流交流。”学生运用别人的词语来表达的时候,又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和感受。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不同的思想。”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进行了思想的沟通,达到了成果的共享。
四、拓展想象练习,激励学生的探究创新
叶圣陶先生说“读写结合,以用为主。”课堂教学的资源是多元化的,要引导学生跳出课堂的狭小空间,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课,我设计了一个写话训练: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昕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学生进行了多种设想:“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人的良苦用心我今天终于体会到了。只有经得起考验,才能成长为真正的桃花心木!);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如果我不要求种树人每天给我按时浇水,如果我不贪图安逸学会自己扎根生长,我还会落到今天这一步吗?)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太脆弱啦!兄弟姐妹们要从我身上吸取教训,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啊!)”……
学生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中,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此时,学生恩如泉涌。课堂上,学生心与心交流,思维不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学生交流之后,我又提出:“生活有哪些人像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那样,经得住生活的考验,原因是什么?哪些人则如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没能承受住生活的考验,原因又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过调查实践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忙开了,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上网收集信息,询问亲人朋友等等,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的欲望得到了更好地激发。
让学生经历自主的成功之旅,必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打破学生封闭的心态和狭窄的视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必将让学生们从“正襟危坐”的“三味书屋”走向生机盎然的“百草园”!
(责编 韦春艳)
一、呈现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发明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而创设情景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情景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时,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月光曲》,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意境中,我顺势引导:“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了《月光曲》,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呢?”一个小小的提问却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有的从领悟性的角度提出问题:“月光曲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有的从感受性的角度提出问题:“为什么我所想象的和课文中的描写不一样?”有的从质疑性的角度提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愿意给盲姑娘弹琴呢?”这些疑问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真正的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就诱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强烈欲望。
二、探究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沟通,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朗读的关键是怎样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领悟情感,再把这种情感融入到朗读当中,把书读好。《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用人物对话的表达方式来发展故事情节。我根据课文的四次对话,在形式上分别采用了引读、自由读、齐读、分组表演读、让学生充任“观众”进行评读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使读的层次性和指向性非常明晰。在读的内涵上,我设计了补充提示语再练习朗读这一环节,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对话时的具体语境和内心情感,学生们在“心急如焚地说”、“失望地说”、“焦急地说”当中体会到了小鸟的心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难过,从而使学生越读越有感情,渐渐地把人物读“活”了。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意旨。
三、交流探究成果,共享学生的成功喜悦
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个体和小组探究的结果存在局限性,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学生的想法相互碰撞,激起更深层次探究的“火花”;只有通过交流,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从互相交流中体验到喜悦感和成就感。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探究:“你从课文中听到了过年时的哪些声音?闻到了过年时的哪些味道?看到了过年时的哪些景象?”这些问题给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过程。学生静心思考,动笔勾画,书写感受。有的学生说“我闻到了过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因为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些味道弥漫开来,连呼吸的空气都变得香甜起来!”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过年时喜庆的景象。人们穿的衣服是红的,提的灯笼是红的。贴的对联也是红的,能不喜庆吗?”有的学生说:“我听到了过年时人们心花开放的声音。小孩子们吃冰糖葫芦、逛庙会,心里乐开了花;大人们拜访亲友、互道祝福。心里也乐开了花。”……学生畅所欲言,可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引导:“如果你引用别人的词语来说过年的味道、声音和景象,是否会有不同的感受呢?互相交流交流。”学生运用别人的词语来表达的时候,又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和感受。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不同的思想。”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进行了思想的沟通,达到了成果的共享。
四、拓展想象练习,激励学生的探究创新
叶圣陶先生说“读写结合,以用为主。”课堂教学的资源是多元化的,要引导学生跳出课堂的狭小空间,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课,我设计了一个写话训练: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昕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学生进行了多种设想:“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人的良苦用心我今天终于体会到了。只有经得起考验,才能成长为真正的桃花心木!);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如果我不要求种树人每天给我按时浇水,如果我不贪图安逸学会自己扎根生长,我还会落到今天这一步吗?)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太脆弱啦!兄弟姐妹们要从我身上吸取教训,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啊!)”……
学生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中,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此时,学生恩如泉涌。课堂上,学生心与心交流,思维不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学生交流之后,我又提出:“生活有哪些人像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那样,经得住生活的考验,原因是什么?哪些人则如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没能承受住生活的考验,原因又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过调查实践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忙开了,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上网收集信息,询问亲人朋友等等,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的欲望得到了更好地激发。
让学生经历自主的成功之旅,必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打破学生封闭的心态和狭窄的视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必将让学生们从“正襟危坐”的“三味书屋”走向生机盎然的“百草园”!
(责编 韦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