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沂大学,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我国拥有3.2万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岛屿岸线1.4万公里,岛屿6500余个,管辖海域30万平方公里,滨海的省、市、自治区达11个,发展海滨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为此,发展滨海旅游业不但可以拉动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改善本地生活质量,还能进一步开发当地的社会文化建设,并逐步增强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保护的意识,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并向服务型社会转型起到示范作用。
【关键词】:滨海旅游;旅游产品;生态保护
三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广阔的大海、充足的阳光和柔软的沙滩为其滨海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亚市位于我国的最南端,海岸线长达209公里,管辖海域50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4%,人均绿地面积18.3平方米,被誉为“天然氧吧”。富饶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积淀出三亚滨海旅游的独特魅力。
1三亚滨海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滨海旅游產品开发滞后
三亚的滨海旅游产品仍然以温泉、浴场和高尔夫运动为主要的休闲项目,观光则主要是游览名胜古迹和宗教场所,产品种类单一,并未充分的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悠久文化建立特色产品,因而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三亚的产品开发过于程序化,各地缺乏行业间的联盟意识,未能形成联合的竞争力高的包装系列产品。加之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亚旅游业旺季时旅游供给过度,淡季时旅游供给又相对过剩,既降低了旺季时的旅游服务质量,又抑制了淡季时的旅游经济效益。
1.2生态环境保护不足
富饶的生态环境是三亚旅游发展的依托,海洋(sea)、阳光(sun)和沙滩(sand)构成的“3S”资源更是三亚滨海旅游发展的基础。自三亚市开发旅游产品以来,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未能得到发挥,再加上当地民众和游客缺乏环保的意识,三亚海洋、热带雨林等资源被过度开发。例如三亚滨海旅游地带地势偏低,游客等随意丢弃的各类生活会随着海水的涨退而扩散到海洋深处,严重威胁了海洋生态环境;随着三亚城市规模的扩大、高速公路的修建、新的度假别墅和旅馆的翻盖、城市布局复杂,尚未顾及和形成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系统,对热带雨林和水资源的保护不够,影响了森林的覆盖面积和水资源的清洁等。
三亚的生态保护需要政府和各部门足够的重视,以缓解生态压力,保证三亚滨海旅游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1.3滨海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三亚滨海旅游发展的日益成熟,与其快速发展所不对应的是人才的急剧匮乏。三亚市教育基础薄弱、人口规模小、专业化旅游服务人员数量和质量都无法达到要求,人材缺口大。游客数量的逐年增加,对包括餐饮、酒店、宾馆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素质全面、专业化水平高的各项服务人员;而国外游客的大量涌入,对导游、司机和其他旅客接待人员的国外文化知识、外语口语表达提出要求。众多国际型企业的入驻更是对未形成集群效应的当地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无论是经营理念、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方面都显现出符合国际竞争实力的滨海旅游从业人员的缺乏,业内更缺乏人才培养的激励竞争机制,因而造成了三亚滨海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和服务质量满意度差的现象。
2三亚滨海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2.1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
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只有树立独特的品牌才能具备竞争优势,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我们应该适当借鉴国际上著名的滨海旅游地区开发的产品,在丰富产品类型的同时,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三亚优势性产品,增强竞争实力。
世界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的开发均有各自的独特性。夏威夷岛族裔众多,因而产生了多重艺术、文化、食物、庆典和历史面貌,它将东西方文化以及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还有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这些地区的滨海旅游产品都彰显了自身的特点,有品牌性主题。相较而言,中国“3S”资源虽然品质高,但并不是特色,真正可以创造品牌的是热带雨林和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借鉴夏威夷群岛的品牌产品开发模式,在“黎苗寨文化风情”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借宗教游览传递中国儒家、道家和寺庙文化,尽可能的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进行展现,打造中國文化品牌。在对热带雨林的开发中,要在保护和还原原有生态条件的情况下,开发雨林探险和雨林中生长的植物、昆虫等观赏项目,打造亚洲雨林品牌。还可以鼓励旅行社推出“甜蜜中国”蜜月旅行、“千年文化”鉴赏旅行,“福寿老年”养老度假等有主题的项目,吸引特定群体。
再者,要提高已有的休闲度假和观光型产品的服务质量。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打响“低碳、环保”主题,不能仅靠打“价格战”来恶性竞争,要使三亚的旅游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认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审美性和趣味性的要求,规划要创新,要最大限度上满足各类国际游客的审美要求,重视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仅靠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开发有创意的特色品牌产品,才能将三亚市的滨海旅游推向国际化舞台。从上述主题、饮食、服务为出发点打造的系列品牌特色产品,是三亚今后的努力的方向。
2.2加强生态资源保护
对于生态资源保护方面,可以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制定和建立系列有力度的海洋、海滩、雨林和文物古迹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可以尝试由人大立法,再由海南省法院列入地方性法规,以法规的形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对破坏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的人员给予法律的制裁,为滨海旅游的环境保护订下一个天然的保障。二要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除了立法外,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方法是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让当地居民了解只有保护三亚的生态资源环境,才能保证地区的经济发展,才能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为此,可以策划系列的公益广告,在电视、广播和报纸上进行宣传,通过各类渠道教育广大民众,并针对性的从小教育青少年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而在游客游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将“绿色环保”主题融入海滨旅游产品中,增强游客们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三是加强海洋、雨林等生态资源功能区环境容量的管理。定期由专业部门对各生态资源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和预测,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申报登记制度与许可证制度,并及时、按时定期清理。四是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建设等要积极采用环保的材料和绿色能源,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创新性的开发绿色生态精品旅游线路,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滨海旅游建设。
2.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除了要有特色的滨海旅游产品,想树立良好的品牌和信誉要有好的服务,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文化和道德素养。在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及时引进紧缺型人才。三亚滨海旅游发展迅速,所需专业从业人员急剧扩张,为了更好的借鉴国际上发展较好的滨海旅游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模式,要以国际战略的眼光,不拘一格的引进国际旅游业运作管理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从根本上引进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其次,要积极培养专业从业人员。在国际化理念的引导下,要注重本土化人才的培养,以保证人才的良性发展。通过建立滨海度假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和研究院,创办三亚市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对在职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定期进行专题培训和考察,强化与时俱进的专业水平,还可进一步推广滨海旅游从业持证上岗制度。
参考文献:
[1]蔡道成,张侨.SWOT模型在三亚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旅游经济,2010,05:165-166.
[2]罗涛.关于三亚市“奖励旅游”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研究[J].旅游经济研究,2011,01:151-152.
【摘要】:我国拥有3.2万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岛屿岸线1.4万公里,岛屿6500余个,管辖海域30万平方公里,滨海的省、市、自治区达11个,发展海滨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为此,发展滨海旅游业不但可以拉动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改善本地生活质量,还能进一步开发当地的社会文化建设,并逐步增强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保护的意识,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并向服务型社会转型起到示范作用。
【关键词】:滨海旅游;旅游产品;生态保护
三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广阔的大海、充足的阳光和柔软的沙滩为其滨海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亚市位于我国的最南端,海岸线长达209公里,管辖海域50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4%,人均绿地面积18.3平方米,被誉为“天然氧吧”。富饶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积淀出三亚滨海旅游的独特魅力。
1三亚滨海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滨海旅游產品开发滞后
三亚的滨海旅游产品仍然以温泉、浴场和高尔夫运动为主要的休闲项目,观光则主要是游览名胜古迹和宗教场所,产品种类单一,并未充分的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悠久文化建立特色产品,因而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三亚的产品开发过于程序化,各地缺乏行业间的联盟意识,未能形成联合的竞争力高的包装系列产品。加之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亚旅游业旺季时旅游供给过度,淡季时旅游供给又相对过剩,既降低了旺季时的旅游服务质量,又抑制了淡季时的旅游经济效益。
1.2生态环境保护不足
富饶的生态环境是三亚旅游发展的依托,海洋(sea)、阳光(sun)和沙滩(sand)构成的“3S”资源更是三亚滨海旅游发展的基础。自三亚市开发旅游产品以来,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未能得到发挥,再加上当地民众和游客缺乏环保的意识,三亚海洋、热带雨林等资源被过度开发。例如三亚滨海旅游地带地势偏低,游客等随意丢弃的各类生活会随着海水的涨退而扩散到海洋深处,严重威胁了海洋生态环境;随着三亚城市规模的扩大、高速公路的修建、新的度假别墅和旅馆的翻盖、城市布局复杂,尚未顾及和形成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系统,对热带雨林和水资源的保护不够,影响了森林的覆盖面积和水资源的清洁等。
三亚的生态保护需要政府和各部门足够的重视,以缓解生态压力,保证三亚滨海旅游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1.3滨海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三亚滨海旅游发展的日益成熟,与其快速发展所不对应的是人才的急剧匮乏。三亚市教育基础薄弱、人口规模小、专业化旅游服务人员数量和质量都无法达到要求,人材缺口大。游客数量的逐年增加,对包括餐饮、酒店、宾馆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素质全面、专业化水平高的各项服务人员;而国外游客的大量涌入,对导游、司机和其他旅客接待人员的国外文化知识、外语口语表达提出要求。众多国际型企业的入驻更是对未形成集群效应的当地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无论是经营理念、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方面都显现出符合国际竞争实力的滨海旅游从业人员的缺乏,业内更缺乏人才培养的激励竞争机制,因而造成了三亚滨海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和服务质量满意度差的现象。
2三亚滨海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2.1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
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只有树立独特的品牌才能具备竞争优势,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我们应该适当借鉴国际上著名的滨海旅游地区开发的产品,在丰富产品类型的同时,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三亚优势性产品,增强竞争实力。
世界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的开发均有各自的独特性。夏威夷岛族裔众多,因而产生了多重艺术、文化、食物、庆典和历史面貌,它将东西方文化以及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还有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这些地区的滨海旅游产品都彰显了自身的特点,有品牌性主题。相较而言,中国“3S”资源虽然品质高,但并不是特色,真正可以创造品牌的是热带雨林和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借鉴夏威夷群岛的品牌产品开发模式,在“黎苗寨文化风情”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借宗教游览传递中国儒家、道家和寺庙文化,尽可能的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进行展现,打造中國文化品牌。在对热带雨林的开发中,要在保护和还原原有生态条件的情况下,开发雨林探险和雨林中生长的植物、昆虫等观赏项目,打造亚洲雨林品牌。还可以鼓励旅行社推出“甜蜜中国”蜜月旅行、“千年文化”鉴赏旅行,“福寿老年”养老度假等有主题的项目,吸引特定群体。
再者,要提高已有的休闲度假和观光型产品的服务质量。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打响“低碳、环保”主题,不能仅靠打“价格战”来恶性竞争,要使三亚的旅游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认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审美性和趣味性的要求,规划要创新,要最大限度上满足各类国际游客的审美要求,重视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仅靠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开发有创意的特色品牌产品,才能将三亚市的滨海旅游推向国际化舞台。从上述主题、饮食、服务为出发点打造的系列品牌特色产品,是三亚今后的努力的方向。
2.2加强生态资源保护
对于生态资源保护方面,可以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制定和建立系列有力度的海洋、海滩、雨林和文物古迹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可以尝试由人大立法,再由海南省法院列入地方性法规,以法规的形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对破坏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的人员给予法律的制裁,为滨海旅游的环境保护订下一个天然的保障。二要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除了立法外,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方法是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让当地居民了解只有保护三亚的生态资源环境,才能保证地区的经济发展,才能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为此,可以策划系列的公益广告,在电视、广播和报纸上进行宣传,通过各类渠道教育广大民众,并针对性的从小教育青少年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而在游客游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将“绿色环保”主题融入海滨旅游产品中,增强游客们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三是加强海洋、雨林等生态资源功能区环境容量的管理。定期由专业部门对各生态资源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和预测,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申报登记制度与许可证制度,并及时、按时定期清理。四是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建设等要积极采用环保的材料和绿色能源,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创新性的开发绿色生态精品旅游线路,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滨海旅游建设。
2.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除了要有特色的滨海旅游产品,想树立良好的品牌和信誉要有好的服务,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文化和道德素养。在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及时引进紧缺型人才。三亚滨海旅游发展迅速,所需专业从业人员急剧扩张,为了更好的借鉴国际上发展较好的滨海旅游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模式,要以国际战略的眼光,不拘一格的引进国际旅游业运作管理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从根本上引进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其次,要积极培养专业从业人员。在国际化理念的引导下,要注重本土化人才的培养,以保证人才的良性发展。通过建立滨海度假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和研究院,创办三亚市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对在职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定期进行专题培训和考察,强化与时俱进的专业水平,还可进一步推广滨海旅游从业持证上岗制度。
参考文献:
[1]蔡道成,张侨.SWOT模型在三亚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旅游经济,2010,05:165-166.
[2]罗涛.关于三亚市“奖励旅游”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研究[J].旅游经济研究,2011,01: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