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标大背景下,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通过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音乐;教学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发挥想象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曲而产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据新理念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的观点,我在教学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诱导并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请他们参与课堂设计,提供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
现在的音乐教材更富时代感,而审美教育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弘扬民族艺术,喜爱世界的多元音乐,培养学生向上的健全人格,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教学中,音乐教师除了基本的吹、拉、弹、唱外,如果没有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没有与学生随时沟通的语言技能,又怎么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增强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我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将音乐艺术的美传达给学生,我觉得教师的范奏、范唱、范舞,往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教师更有亲和力,这是名家、名奏所不可代替的,如果学唱歌曲前,总让学生观赏歌唱家的演唱;吹奏乐曲前总聆听名家演奏,那么音乐教师就变成了放映员,又怎能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呢?所以,我能自己示范的就不依赖多媒体,尽量让学生听到我的范唱或范奏,避免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欣赏课,学生和我一起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获得了审美愉悦。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想激活课堂,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亲身获得审美体验,能够享受到音乐的审美愉悦,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美,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致,在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我不包办代替,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把简单有趣的活动留给后进生,将其作为使学生走进音乐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在活动中,同学们会增强自信心,继而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时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四、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
文化是一种历史表现与历史传承,狭义的文化主要是对人的一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描述,广义的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的综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体现,也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因此可以说,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音乐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是受其背后的文化氛围的支撑的,因此,可以说音乐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文化的教育主要是按照文化的发展模式来研究音乐的发展,实际上,音乐与文化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感念,音乐文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结合,我国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在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无不体现了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这种文化包括各种音乐乐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各种经典音乐作品的出现,比如高山流水的创作,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辉和音乐思维及审美情趣,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我国音乐的巨大艺术魅力展示。
音乐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音乐文化背景,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模式,目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内外交流沟通的增加,世界上不同的音乐教育模式及音乐文化底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音乐教育的转换也会促进音乐文化的不断繁荣和丰富,比如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其他音乐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会对我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一定的同化作用,对促进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以情激情,适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教师应该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靠空洞的说教,也不是靠教师生硬的灌输,教师科学、技巧的诱导,适当渗透,往往会收到好效果。
在音乐课上,我尽可能的融入现代音乐气息,抓住学生审美心理,适时进行音乐情趣的培养,在民歌、民乐及相关教学中,我用多样的电教手段、优美的范唱、生动的讲解来滋润和打动学生心田,随着网络时代的普及,我越来越注重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只要教师注意“以情激情”,就必定能引发他们的积极性,配合教师学习,这样,课堂上就会形成活跃、互动、民主的良好氛围,也就达到好的效果,而最直接、有效引发学生情感的关键,还取决于教师教学的科学性、技巧性和多样性,以及基本功水平的高低。
总之,教无定法,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老师大胆创新,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学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音乐;教学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发挥想象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曲而产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据新理念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的观点,我在教学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诱导并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请他们参与课堂设计,提供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
现在的音乐教材更富时代感,而审美教育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弘扬民族艺术,喜爱世界的多元音乐,培养学生向上的健全人格,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教学中,音乐教师除了基本的吹、拉、弹、唱外,如果没有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没有与学生随时沟通的语言技能,又怎么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增强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我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将音乐艺术的美传达给学生,我觉得教师的范奏、范唱、范舞,往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教师更有亲和力,这是名家、名奏所不可代替的,如果学唱歌曲前,总让学生观赏歌唱家的演唱;吹奏乐曲前总聆听名家演奏,那么音乐教师就变成了放映员,又怎能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呢?所以,我能自己示范的就不依赖多媒体,尽量让学生听到我的范唱或范奏,避免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欣赏课,学生和我一起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获得了审美愉悦。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想激活课堂,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亲身获得审美体验,能够享受到音乐的审美愉悦,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美,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致,在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我不包办代替,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把简单有趣的活动留给后进生,将其作为使学生走进音乐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在活动中,同学们会增强自信心,继而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时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四、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
文化是一种历史表现与历史传承,狭义的文化主要是对人的一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描述,广义的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的综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体现,也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因此可以说,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音乐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是受其背后的文化氛围的支撑的,因此,可以说音乐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文化的教育主要是按照文化的发展模式来研究音乐的发展,实际上,音乐与文化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感念,音乐文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结合,我国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在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无不体现了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这种文化包括各种音乐乐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各种经典音乐作品的出现,比如高山流水的创作,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辉和音乐思维及审美情趣,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我国音乐的巨大艺术魅力展示。
音乐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音乐文化背景,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模式,目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内外交流沟通的增加,世界上不同的音乐教育模式及音乐文化底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音乐教育的转换也会促进音乐文化的不断繁荣和丰富,比如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其他音乐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会对我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一定的同化作用,对促进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以情激情,适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教师应该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靠空洞的说教,也不是靠教师生硬的灌输,教师科学、技巧的诱导,适当渗透,往往会收到好效果。
在音乐课上,我尽可能的融入现代音乐气息,抓住学生审美心理,适时进行音乐情趣的培养,在民歌、民乐及相关教学中,我用多样的电教手段、优美的范唱、生动的讲解来滋润和打动学生心田,随着网络时代的普及,我越来越注重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只要教师注意“以情激情”,就必定能引发他们的积极性,配合教师学习,这样,课堂上就会形成活跃、互动、民主的良好氛围,也就达到好的效果,而最直接、有效引发学生情感的关键,还取决于教师教学的科学性、技巧性和多样性,以及基本功水平的高低。
总之,教无定法,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老师大胆创新,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学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