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当 名墟不再碉楼空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的历史烟云云卷云舒,这座当年位于深圳宝安县的第一号大当铺,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当铺碉楼犹在,却早已失却了往日的繁华气象,在沙井热火朝天的现代化进程中独自守立,唯有用自己坚固的身躯告诉今天的人们,这里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繁华商都。
  来到沙井桥头村,掌管钥匙的小陈为我打开了广安当铺的大门,我没有想到,走进这扇斑驳腐朽的木门,探访这座百年名当的发现之旅,竟然还充满了惊险和奇趣。
  印象中,当铺是与神秘这个字眼联系得最紧密的建筑物之一。那些奇珍异宝,每一件都与挥之不去的探险、争斗、奸诈、血腥有着天然的关联,而一间当铺,就自然地成为无数个传说、无数段传奇的聚集之地。那高过人头的柜台,那层层叠叠的深不可测的货架,那些机关暗室,还有那许许多多埋藏在老板心中的秘密,无不让人充满好奇而又神往,但真的让你走近,却似乎又有点心惊,甚至恐惧。
  然而走进这扇门,我却什么都没有看到。毕竟100多年过去了,毕竟告别当铺的身份已有50余年,毕竟被弃置也已有20多年,就像一个几十年没有人来探望的老人,这已不仅是一种凋零的落寞,而更接近于被遗忘的孤独。
  断壁残垣,枯枝败叶,朽木锈钉,所有与破败有关的物象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所有与衰颓有关的联想和感叹都可以在这里生起。但是还好,因为空气流通较好,在这里没有直接令人感到陈腐的气息。
  走进碉楼的主体,近六层楼高的建筑,整个是通透的,站在低层可以望到顶层,建筑的中间有一些木头的楼梯曲折通向楼顶。据一位79岁的老人回忆,当年,碉楼里面没有一层一层的层板,四面都是极高的货架,有楼梯可以弯来弯去到达每一层。
  要上到顶层,先要爬一段六七米长的木头梯子。梯子很陡,大约与水平成70度角,梯板各层中间都是空的,可以望见七八米高的地底,一边只有一根木头栏杆权作扶手。几十年了,谁也不知道哪块木板烂得差不多了,扶手轻轻一摸,就是几毫米厚的灰。同行中有人劝别上去了,沙井的文物专家程建却说可以上,心里斗争了几秒钟,冒出了几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什么,劳其什么,伤其什么”,便咬了咬牙决定上!正所谓,不登艰险,何以见风光?
  爬上梯子,每一步踩下去,脚下咯吱一声,心里就咯噔一下,让我想起在黄山螂鱼背上的感觉,20多级台阶,像爬了20年。也顾不上厚厚的灰,手脚并用,才算到头。却没有想到,更艰险的还在后头。
  上了一层平台,要走过木板,再上一层楼梯,但这层木板已经烂得能看见十几米下面黑洞洞的地了。同行的小陈也打起了退堂鼓,想就此打住,程建却在下面轻松地说,踩着一根一根的椽子过去,老房子的这些梁啊、椽啊都很结实的。
  


  我暗自叫了声苦,竟不让小陈带路,率先迈出了第一步。我这可是把自己的身家小命全交给了前人的建筑工艺和施工质量啊,哪根钉子没敲紧点,可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可能啊。忘记了背着相机、镜头的累赘,紧抓着扶手,一步一步地前进,每一脚都力争踩稳在每一根横椽之上。再上楼梯的时候,小陈十分谨慎地帮我撑住楼梯,一边还提醒我不要踩楼梯木板的两端,要踩中央。有一脚踩偏了点,果然那块木板翘起了一头,惊出我一身冷汗。
  辉煌虽然已经远去,没想到百年古当铺仍然用自己的方式小小告诫了一下我这个不速而来的造访者。经过了一番炼狱般的攀登,终于爬到了顶楼,还好,楼顶是后人翻新过的水泥地板。
  如此千辛万苦上得楼来,所幸还算小有发现,只见楼顶墙壁上用毛笔题着一首小诗,字迹大体清晰可认,领其意大约是提醒当铺保卫、更夫要注意的事项,读来饶有趣味。
  东家有言吩示,掌更责任当知。
  规矩不准眠睡,通夜进行观望。
  四处楼顶口访,两点方能安卧。
  太平一切物件,时常打点齐整。
  每逢月光洗枪,一月十五为期。
  更楼药房重地,仔细灯火勿近。
  这首小诗至少告诉后人两点重要的信息。其一,从这首诗的语言看,虽带着半文言,但已有很浓的白话文色彩,灯火勿近药房,看来应指有火药的弹药库,“洗枪”也应该指整理保养现代枪械。综合推断,这首诗应该题在“五四”运动后的民国时期,这也说明直到民国时期,这个当铺仍在营业。其二,在碉楼顶层,还发现一间小屋,门上匾额写着“有备房”三个漂亮的行草字,琢磨意思应该是保卫休息的房间。再考察诗句指向的对象,顶楼应为当铺保卫人员放哨、守卫、休息之所,有专门持有火药军械的守卫,可见此楼的保卫森严,也可以令人遐想到当年这座楼内,会有多少金银财宝、旷世奇珍。
  如今,别说没有人看守这座碉楼,能想起它的人怕也为数不多了,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座建筑,今天的人仍然会产生一种敬畏的感觉。深入这幢建筑后,有了更真切直观的了解,发现这种敬畏绝不是没来由的。远望这座建筑的时候就发现,有一种怪怪的感觉。第一个怪,是四四方方,直棱直角,顶也是平平直直,与南方广厦传统民居的船形屋脊风格迥异,看上去更像是碉堡,而不是民用建筑。第二是高,文物专家程建说,深圳西部的民间建筑很少有这么高的,根据他的推测应该属于东部客家建筑的风格。第三点,初不易发现,但却是最怪的一点,就是整幢建筑没有一扇传统意义上的窗,似乎这幢楼不需要采光也不需要照明。从外观看,碉楼的每一面倒是有不少方格洞,如果硬要说它是窗,也只能称得上是窗洞。每个窗洞约一米高,但宽却只有20厘米左右,连一个头都探不出去,每个窗洞外还有一层铁丝网。综观整幢建筑,处处体现的是对保卫的重视:方正,是为了不便攀缘;平顶,是为了驻守保卫人员,便于居高临下地守卫;高而不群,大概是越宝贝的东西可以收藏得越高;窗小设网,自然是不给梁上君子任何可乘之机。真的是费尽心思,机关算尽啊,还有一个细节也充分体现了主人的用心良苦,当地民居的墙体普通是用2行砖,约24厘米厚,而这座碉楼的墙,竟然用了7行砖,厚度达84厘米左右,这接近1米厚的墙几乎是按一个军事防御工程的标准来建的,足以抵挡几发炮弹的轰炸了吧。
  为什么在这个小村有一间规模如此之大的当铺?它又是怎样走向今天的没落呢?
  程先生介绍说,这片村落从明清到民国时期是一个繁华的墟镇,名叫清平墟,位列宝安四大名墟之一。由于当时地处交通要冲,宝安西部地区将这里作为主要的出海口,今天的公明、松岗、石岩等地区的货物都要沿茅洲河而下,经过著名的永兴桥来到清平墟上交易,再从这里转由海运往广州、港澳等地。一直到民国时期,这里仍然是宝安西部片区重要的商业区,店铺林立、商贾云集。
  商业活动的高度发达催生了当铺这一原始金融机构的产生,周转不灵的商人、遭遇天灾人祸的不幸百姓,当然也有一些坐吃山空的败家子都是这间当铺的主顾。据说当时广安当铺远近闻名,老远都有人特意赶来这里典当物品。可以说,广安当铺是这里历史上曾经的繁华盛景最有力的见证。   当铺建于何时,已无从细考,目前的结论是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找到了一个极少数的至今仍居住在此的纯本地人。79岁的曾大爷告诉我,他爷爷在的时候当铺就有了,因此百年以上的历史是可以相信的。当铺的老板叫袁荣,客家人,石岩浪心人,祖辈曾在边上一个村居住。回忆起当年当铺的盛况,曾大爷至今印象清晰, “当铺的生意很好,来当的主要是金银首饰,穷人好点的衣服、被子也可以拿来当。”
  关于当铺的买卖手段,民间有句俗话叫“当半价”,就是说凡是到当铺典当的物品,只能值原物价的一半,当价仅是原价的两三成。用物品去当铺质押贷款,要按月计付利息,到期归本清息,取回抵押物,叫作“赎当”。过了期限无力还本付息时,抵押物便归当铺所有,当铺将抵押物高价转手卖出,从中牟利。
  曾大爷说,他十二三岁的时候,日本人占领了沙井,袁老板见世道混乱,收拾金银细软仓皇逃走。周边一些胆大妄为之徒乘机到当铺抢掠,搬走了家具,抢走了一切值钱的东西。日本鬼子进村时,还有人在当铺里搜寻,与鬼子遭遇,被打死在里面。解放以后,袁氏一直没有后人回来,当铺一度是村里年轻人集体娱乐的活动场所,后来新桥没有粮食中心仓库,当铺改为粮仓。20世纪70年代后,粮仓取消,当铺从此被废置,无人问津。
  站在碉楼顶层,放眼四望,昔日的一代名墟烟消云散,只留下一条古旧的老街残迹供后人凭吊。宽阔的水泥马路、绵延的电站基塔已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动脉,钢筋水泥之间,忽然发现一丝古色,那不正是永兴桥吗?幸好有它执手相望,百年碉楼广安当和它结伴,一同往历史远处隐去……
  


  
  链接——观澜碉楼之最
  最老的碉楼——陈子文楼,建于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距今约有200多年,被称为“观澜第一楼”,位于桂花社区庙溪北二路上。据称观澜后来的碉楼都是到这座碉楼索图取经,模仿它而建成。
  最高的碉楼——黄秀容楼,因该家族中曾有人金榜题名,又名“文昌楼”,位于新澜社区,楼共8层,高近30米,建于1924年。
  最大的碉楼——谢华辉楼,位于樟坑径社区,建于民国年间。长10.25米,宽5.05米,占地面积最大。
  最小的碉楼——陈世藩楼,位于松元厦社区,楼高仅两层,长宽各4米,称得上是一座“迷你碉楼”。
  保存最完好的碉楼——同茂祖屋碉楼,位于福民社区,建于1936年。该楼1到7层的木楼梯以及窗格、栏杆都保存完好,更为难得的是,楼内还保留了当时使用的八仙桌等日用家具。
  最气派的碉楼——罗锦华楼,位于牛湖社区,为华侨所建,主体为14开间的古民居,可见这家人当时的家势。整座楼装饰豪华,上有精美的八卦图案。
  最密集的碉楼群——位于牛湖社区,一个村级规模的社区里聚集了30座碉楼。
其他文献
一    “姐儿,姐儿……醒醒。”母亲轻轻地摇着沉睡的我。  “啊?”我睁开惺忪的睡眼。  母亲俯身对我说:“我下地去了,你快点起来,记得把粥熬好,我走了。”母亲吸着木鞋下阁楼,“咚哐,咚哐……”木鞋轻轻击打在木楼梯上,母亲下楼很久了,那悠长清脆的声音还在阁楼里萦回。  阁楼里残留着隔宿的暑气,我抹了抹鼻尖上的汗珠,撩开帐子,起身走到窗口。一股清凉的空气扑面而来,天空灰灰的,有一层薄雾。对面的黎叔
期刊
一    佛经上有“浮屠不三宿桑下”的说法,为的是在一棵桑树下面连续住上三宿,僧人会产生眷恋的情怀。  也许事实果真是这样。“黄莺久住浑相恋,欲别频啼四五声。”唐诗中如是说,鸟犹如此,号称“感情的动物”的人,自然更不必说了。  我就有这样的实际体会。近日,在贺兰山下住过了几天,一种流连忘返之情渐新地潜生心底。  然而,我之所以宛转低徊、流连无限,却并非着意于此地的风光。真正使我动心动容、感发奋起、
期刊
山南扎囊县地处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距拉萨130公里。这里传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虽然现代文明已步入千家万户,但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还是风行乡里。2001年3月,我和朋友们到山南地区扎囊县过藏历年,听朋友说县里羊嘎村的一户农家即将为女儿举办婚礼,我们便央朋友带我们一同前往。  在西藏,人们大多会把婚礼日期安排在农闲时期,所以藏历年期间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就在我们去参加这户农家女儿婚礼的当天,村里的另一户
期刊
那是在两年前的一天早上,忽然接到好友冯相才的一个短信,说他要在海南岛某风景宜人处,建造一座小屋子,作为其商海沉浮大半生的归隐之所,嘱我题写一个斋名。这当然是不能拒绝的事情,我当即回一短信云: “豪宅雅室,村夫俗子岂敢擅入?弟书法粗糙未入上品,有缘登大雅之堂,实是仁兄厚爱也!请问以何词句书之?弟当尽快伏案也。”  停了许久,相才兄的回复才传过来,洋洋洒洒俨然一篇短文,其文曰:“承蒙相允,先谢谢了!
期刊
在一个明朗的晴天,我和晴天猪领了结婚证,两人都在思量举办一个什么样的婚礼和亲朋好友分享。婚礼到底是一场做给别人的秀,还是成全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呢?人生的长途跋涉,是不是誓言、仪式、法律可以承诺的幸福?  每一朵花都知道或许明天自己就会凋零,但这生命的短暂性并不妨碍它们认真仔细的盛开,也不会遗忘每一片花瓣的芬芳。最终我们明白自己还是渴望一次对彼此最深情的表白,这将是对过去的坎坷释怀,以及在未来长久的沉
期刊
如果没有来过宝安观澜牛湖社区大水田村,人们很难想象在繁华的深圳居然还能找到这样宁静、厚重、淳朴、优雅的世外桃源,200年来,这个客家人生息繁衍、创业奋斗的古老村落一直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客家风俗风貌,宁静、安逸的就像一幅描绘中国田园风光、原生态客家人生活的套色木刻版画。这里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近代著名版画家、教育家陈烟桥的故里。如今,这里已成为国际艺术家聚集地,有世界最大、设备最好的版画工坊
期刊
在定这个栏目名字的时候,犹豫很久,到底是用“博物馆”还是“美术馆”?在国外很好办,一概统称Museum,画廊统称Gallery。但在中国,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苑……这些名词让我在向外人介绍时很是头疼。国内这些机构名称的不明确性往往会带来很多的“误解”,直到国外的类似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进入,才让人们对中国的这些艺术机构的定义和功能有了新的认识。  这几年间,美术馆和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开遍了整个中国
期刊
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将70年前的故物分文不取完璧奉还,实为互联网时代的一段佳话。每一件流传的文物中,都有人们已知或未知的历史信息。这件遗物所寄托的,不止是家人间的亲情,还有一位素昧平生者的友情。  都说世上之事“无巧不成书”,我上网淘书,却淘得巧事一桩。父亲抗战期间在陪都重庆的《居民身份证》(内有公民证),竟于无意间失而复得。  几年来,我不时上网搜求旧书资料。当今多数藏家追求保值升值,藏品
期刊
佳碧村隐于澜沧江边的群山之中,这个古老的藏族村寨生活古朴而滞后。2007年7月,这个村寨却因为村中的一个藏族姑娘与一位比利时青年的跨国婚礼而沸腾了。一群外国人来到这个小村庄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当地人按照古老的传统喝酒,彻夜歌舞。    美丽姑娘卓玛啦    有一首歌唱道:你有一个花的名字,美丽姑娘卓玛啦,你有一个花的笑容,美丽姑娘卓玛啦。你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歌唱在那草原上。你像成天飞舞的彩蝶,闪烁在
期刊
《新京报》记者陈远,将其网上个人博客命名为“废墟上的歌唱”,我觉得以此来命名他的“名人之后”口述实录系列,是再恰当不过了。  上中学的时候,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近在咫尺的圆明园遗址。那时的遗址保留着摧毁后的原始风貌。  坐在残石上读圆明园的历史,谛听草丛中的虫声蛙鸣,遥想世界名园的绮丽风姿,我觉得自己已经溶入历史,尽管是坐在历史的废墟上……  这座集中西建筑文化之大成的“万园之园”,19世纪被外族
期刊